登陆注册
2640700000007

第7章 处事要平和

平和是一种心态,只有拥有了这种心态你才有可能达到运用手腕做人的目的。

在复杂人性的世界里,我们看不顺眼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挑剔也挑剔不完,最好的办法是化解它们,继而使它们成为生活中的乐趣。

"文革"时,很多人被下放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遭了不少罪,挨了不少打,至今还是黄连挂在嘴上。可是,有一个中学教师说,这也是一种享受,这倒不是因为他过得很舒坦,其实,在他身上有18处伤疤,每一个伤疤都是一个故事,他说自己准备把以往生活的片断都写出来,耐人寻味得很。

在农村期间,他把以前学过木匠的本事拿出来了,十里八村有啥事都找他。

有一天,一个村民的老娘死了,找他打一口寿材,他手到擒来。谁知,当晚就叫造反派抓走了:"你说你自己站到什么路线上去了,我们辛辛苦苦在破四旧,你却跟革委会对着干。"于是,他被勒令在炉前哈腰,炉火正旺,哈着腰的他汗珠滴到炉子上,发出吱吱的声音,就这么挺了几个小时。

无独有偶,不几个月过后,这个造反派头头的老娘死了,也找他做寿材,他说:"这是四旧啊,我不做。"造反派说你做不做,跟革命事业对着干是不是?这时候也没么理可讲了,他说:"好吧我做。"几天之后,寿材也做好了,当地有个风俗,临入葬的时候再钉钉,一般的情况是钉三下,儿子在前面磕上三个头,今天他灵机一动,前面的造反派头头正磕头呢,他就一个劲儿地钉,钉了能有30多下,造反派头头磕上了30多个头,头都快磕肿了,他在心里偷偷地乐,靠着这种办法,缓解以致化解了很多痛苦。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你不拿烦恼当回事,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折腾。这样的事情有很多版本。

一个多世纪前,在俄罗斯一个寂寞的火车站上,有一位穿旧皮袍的老头在低头沉思,他就是贵族出身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时,火车上一个声音高喊着:"喂,老头儿,快去候车室把我的皮箱取来,我给你一个铜板。"对于一个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来说,这简直是侮辱,老托尔斯泰完全可以勃然大怒,并斥责发出声音的人,但是,托尔斯泰按着那个人说的做了,然后,弯腰拾起了那一枚铜板。

生活中的老托尔斯泰并不喜欢贵族的生活状态,他更同情弱者,因此,在作品中创作了失去人身权益的安娜·卡列尼娜等重要人物,对站台上那位旅人的做法并不感到太大的怪异,尽管那个人很不礼貌,甚至近乎粗鲁。可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也能感受到他粗鲁中流露的感激和亲密,世界上的事情真是很难说得清楚,你越是对别人的做法感到理解,越会衬托出自己的高贵和尊严。你再去想站台上的那个镜头,似乎可以感到,没有比托翁的做法更恰当的方式了。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采取吵嚷、谩骂、诋毁的方式摆脱困惑。而困惑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反感而减轻丝毫的分量,所以,视坎坷为幽默才是人生的大智慧。而这则是做人的一种绝佳手腕。

同类推荐
  • 拖延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是最了解的,你是否拖拉,你可以瞒过你的上司,瞒过你的同事,瞒过你的朋友或者家人,但是,你自己知道,你是否正在拖延的泥沼里挣扎,如果有,那么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打开这本书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问题进行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从科学里汲取力量,摆脱拖延,享受生活的轻松!
  • 微笑经济学

    微笑经济学

    微笑服务是一种力量,它不但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创造无价的社会效益。微笑不需要成本,却能够创造出许多价值。本书旨在指导读者如何将微笑转化为效益。作者在书中用平凡人的小故事指引读者看到微笑产生的能量,告诉读者微笑代表着真诚、付出,让人愿意亲近、接受,一步步指导读者如何发挥这一能量,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出色的工作。
  • 秘密: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成功课

    秘密: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成功课

    "这本书所要阐明的一个道理就是:纸上谈兵的人从来都不会成为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同样可以变得非常富有;一个不能成为总统或者国会议员的人同样能够获得成功。与那些只知道悲叹命运不公的人相比,善于把握机会的人要伟大得多;与具有高尚品格和良好道德素养的人相比,那些固守着粗俗的财产和行为野蛮的人真可谓卑劣至极。有很多东西比财富珍贵得多,比名声荣耀得多。能够懂得如何走向成功的人生,就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 生命的气质与个性

    生命的气质与个性

    我们总是说一个人有气质、有个性便是美,便是活得精彩;而对于生命也可同样而论之。但我们怎样培养生命的气质,怎样让生命也变得有个性,这将是一个难题。本书便是针对于生命的气质与个性展开,让你正确了解自己,把握自我,完善人格,彰显出你生命的魅力,活出生命的个性。
  • 衡中,梦开始的地方

    衡中,梦开始的地方

    228班是衡中历史上第一个实验班。2005年高考,8名同学考入清华北大,创造了衡中历史上的一个传奇,66名同学,37人考入北京名牌高校,河北省前2000名,228班占46人,全班同学都考入重点大学。进入大学后,228学子继续秉承衡中“追求卓越”的校训,热心学校各种活动,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质,取得了很多优异成绩。现在228学子分布在祖国各地,有的已经参加了工作,有的还在学校深造;有的组成了家庭,有的还在一个人打拼。不管身在何处,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228。留给学弟学妹的不仅仅是一个骄人的高考成绩,更是一种“永争第一,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228,也是所有衡中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热门推荐
  • 扎纸匠

    扎纸匠

    扎彩匠,扎鬼纸,扎来鬼纸祭阴阳。扎纸匠,说通俗点就是纸扎手艺人,所扎之物大多是一些烧给死者用的童男童女,灵屋纸马之类的。扎纸这门手艺可是古时五花八门中的老行业了,古时五花八门中,七门调说的就是这种扎纸的人。对于这行,很多人认为扎出来的纸人纸马等物,只是卖与办丧事的人家。如果你是这么认为的,那你就错了,因为白天做的是办丧事生人的生意,到了晚上,做的可就是死人的生意。而我所要讲的,就是我做扎纸匠那些年见闻到的那些奇闻怪事……
  • 寻找金尾鸟(意大利卷)

    寻找金尾鸟(意大利卷)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文库:寻找金尾鸟·意大利卷》是送给少年朋友们一生的礼物,希望孩子们能从精彩绝伦的故事中,感受到爱与人生的启迪。让我们跟随《世界经典民间故事文库:寻找金尾鸟·意大利卷》向阿尔卑斯山脉下的神秘国度出发,开始一段奇幻的旅程吧!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帷幄奇谋:刘基

    帷幄奇谋:刘基

    刘基(1311~1375),浙江青田人,元明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并对明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基博学多识,学究天人,其诗被允为“一代之冠”,其文《郁离子》、《卖柑者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对明代文坛影响至深。其“盗天”、“措用”的认识论思想以及教育、人才观念仍具有现代价值。刘基因博识与卓越而受到后人的崇信与神化,成为至今在民间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人物。《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帷幄奇谋:刘基》生动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刘基的传奇一生。
  • 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咨询100问

    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咨询100问

    本书列举的只是目前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些常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会有更多的内容可以充实到心理咨询的范围内。
  • 水秀山明

    水秀山明

    本文讲述因为意外变傻了的原心狠手辣腹黑卑鄙的男主与嚣张跋扈傲娇任性霸气外露的女主展开的一段狗血小白的爱情故事。通过讲述这个爱情故事,展现出在爱情面前智商和骄傲都是浮云……
  • 末世超级保姆

    末世超级保姆

    莫栗穿到死亡率略高的末日漫画里,还成了男配的炮灰姐姐。看着自家超级可爱的弟弟,莫栗决定要让他们远离玛丽苏女主。咦?那几位小正太都挺可爱的嘛,全部拐过来做弟弟,一个都不留给女主荼毒。弟弟越拐越多,形势好像有些不对……等一下!大姐大可不是你们的保姆啊喂!(T▽T)
  •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1卷)》内容简介:作为一本诗歌读物,《读诗(第1卷)》选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 纸孔雀

    纸孔雀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

    这是一本关于大衣哥朱之文的励志传记。朱之文一唱成名天下知,进入“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并成功登上春晚,红遍全国。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关键在于他有一个好的心态,把唱歌当爱好,30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铸就了他的辉煌。令人敬佩的是,虽然出身贫寒,朱之文从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梦想和追求,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小土屋、田野里、河岸边、建筑工地上都有他练习唱歌的身影。如果没有这种“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音乐追求,也就没有今天的“大衣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