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鉴赏】
《马说》约写作于公元795年至800年之间。当时的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呆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无限怨愤地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经典句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能有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善于相马的伯乐却并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却只能在不识货的马夫手里受尽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块老死在马厩里,而不能因为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受到称颂。
马中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把一石小米吃完,喂马者并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和普通的马一样喂养。这匹马啊,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由于总是不能吃饱,所以力气不足,无法表现出才能,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还办不到,怎么可以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根据它的特性,喂养它不能让它的食量得到满足,吆喝它又不能通晓理解它的心意,却手执马鞭站在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还是真的不识好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