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缺憾并不是自卑的理由。一个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尤其是年轻人,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缺憾而放弃成功的信心,要让自己的缺点成为自己上进的动力。
有许多人有缺陷,来自身体或外貌的缺陷,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会试图掩饰它,而不是用难得的勇气来面对我们的缺陷。
海伦·凯勒是位全世界都知道的盲人作家,她是如何站在信念的天平上的呢?换句话说,当她的生理和生存开始面临不幸的时候,她是如何成大事的呢?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孩,能看,能听,也会牙牙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得既盲又聋又哑——那时她才19个月大。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野蛮地用双手抓食物塞入口里。若被试图纠正,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
所幸的是,小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女性。她10岁时,和弟弟两人一起被送进麻省孤儿院,在孤儿院的悲惨生活中长大。由于房间紧缺,幼小的姐弟俩只好住进放置尸体的太平间。在卫生条件极差又贫困的环境中,幼小的弟弟6个月后就夭折了。她也在14岁时得了眼疾,几乎失明。后来,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学校学习凸字和指语法。
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实在难以描述。海伦曾写道:“在我初次领悟到语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没有其他人可以感觉到我当时的喜悦吧。”
就是这位失明的海伦,凭着触觉——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她10岁多一点时,名字就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一位真正的由弱而强者。
1893年5月8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日。贝尔博士在这一日成立了他那着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岁的小海伦。
海伦·凯勒也曾经旁徨、痛苦过,但她终究是位不平凡的女性,因为她已能够坦然面对不幸的遭遇,缺陷已不再是她关注的焦点。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这个20岁的残疾女孩学会了指语法、凸字及发声,并通过这些手段获得超过常人的知识,进入了哈佛大学莱德克利芙学院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她发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兴奋异常,不断地重复说:“我已经不是哑巴了!”4年后,她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用打字机着书和写稿。
坦然面对自己缺陷的人是强者,也是智者,他们摒弃了不必要的自欺欺人,选择从容与毫不畏惧的态度,于是幸运之神才会降临到他们的身上。
即使最完美的人也有缺陷。缺陷为什么与人形影不离呢?心理学家的答案是才智有其缺陷。智力非凡的人,缺陷最多——或最引人注目。不是他本人没有察觉这些缺陷,而是因为他喜欢它们。这是两种恶汇合在一起:对缺陷怀有非理智的情感。它们是完美者脸上的黑斑。它们令别人厌恶,但我们自己却将其视作美人痣。这是战胜自我的一种勇敢的方式。
一定要认识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去接纳它,而不是回避它,排斥它,或者故意夸大它。不要把自己的缺点夸大成面了,不要让自己一味地停留在这种自责当中。我们应该学会接纳这一切不完美的事实。只要把握住自己价值取向,坦然面对自身缺陷,进而弥补缺点,完善自我,展现出自信风采的一面。
与忧虑告别
曾经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亚历克西斯·卡锐尔博士说:“不知道抗拒忧虑的人都会短命而死。”忧虑是禁锢人心灵的枷锁,困扰人们不能在现实的世界中调适自我,只能渐渐退缩到自己的小天地里,来逃避忧虑。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全世界居民中有20%的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认为:“心理压抑现在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现代人终日忙忙碌碌,正遭受到一种慢性的、低度沮丧情绪的困扰,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快乐是什么滋味。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卡瑞尔博士曾经说过:“无法处理忧虑的企业主管,往往英年早逝。”事实上这句话对任何人都适用。
着名的海宾医师在美国医师协会年会上宣读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他研究的176位平均年龄四十四点三岁的企业主管,约有三分之一的主管受到紧张所引起的三种病痛的困扰——心脏病、消化性溃疡以及高血压。想想看,三分之一的企业主管在活到四十五岁前就受到这些毛病的折磨。成功的代价何其高昂!可悲的是还换不到真正的成功,你能想像一位以胃溃疡或心脏病换取成就的人是真正的成功者吗?一个人失去健康,即使赢得全世界又有什么用?即使他拥有全世界,他一个人也只能睡一张床,一天也不过吃三餐。
一位世界知名的烟商在加拿大森林中只不过从事一点休闲活动,即因心脏衰竭而亡。他家财万贯却活不过六十一岁。大概所谓的事业成功是以他的寿命换来的。
忧虑像一个恶魔,它到处作乱,使人们不能在现实的世界中调适自我,只能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它。恐惧使你忧虑,忧虑使你紧张,并影响到你胃部的神经,使胃里的胃液由正常变为不正常,因此就容易产生胃溃疡。
在谈到忧虑对人的影响时,一位医生说,有70%的人只要能够消除他们的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好起来。
约瑟夫·蒙塔格博士曾写过一本《神经性胃病》的书,他也说过同样的话:“胃溃疡的产生,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你忧愁些什么。”
忧虑也容易导致神经和精神问题。着名的梅奥兄弟宜布,在病床上躺着患有神经病的人,在强力的显微镜下,以最现代的方法来检查他们的神经时,发现大部分都非常健康。
他们“神经上的毛病”,都不是因为神经本身有什么异常,而是因为情绪上有悲观、烦躁、焦急、忧虑、恐惧、挫败、颓丧等情形。
医学已经大量消除了可怕的、由细菌所引起的疾病。可是,医学界一直还不能治疗精神和身体上,那些不是由细菌所引起、而是由于情绪上的忧虑、恐惧、憎恨、烦躁以及绝望所引起的病症。这种情绪性疾病所引起的灾难正日渐增加,日渐广泛,而且速度快得惊人。
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没有人知道全部的答案。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极可能是由恐惧和忧虑造成的。焦虑和烦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而跟周围的环境隔断了所有的关系,退缩到自己的梦想世界,以此解决他所忧虑的问题。
“让自己忙着”这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能够把忧虑赶出去。心理学上一条最基本的定律就是:一心不能二用。人们不可能既激动、热诚地去想令人兴奋的事情,又与此同时陷入忧虑当中。
“没有时间去忧虑”,这是丘吉尔在战事紧张、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的时候说的话。当别人问他是否为自己肩负的重任而忧虑时,丘吉尔说:“我太忙了,没有时间去忧虑。”
“让他们忙着”这句话,曾被医生用来治疗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症。除了睡觉的时间外,每一分钟都让这些在精神上受到打击的人充满了活动,比如钓鱼、打猎、打篮球、打高尔夫球、种花以及跳舞,等等,根本不让他们有时间闲着。
有许多刚被查出有癌症的病人,本来依靠及时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控制住的,但他们就会不断地忧虑,认为自己好景不长,于是就真的如他们所设想的一样了。
忧虑不仅会令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生病,它甚至会使最强壮的人生病。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最后几天中,格兰特将军发现了这一点。故事是这样的:
格兰特围攻里奇蒙德有9个月之久,李将军手下衣衫不整、饥饿不堪的部队被打败了。有一次,好几个兵团的人都开了小差。其余的人在他们的帐篷里开会祈祷——叫着、哭着,看到了种种幻象。眼看战争就要结束了,李将军手下的人放火烧了里奇蒙德的棉花和烟草仓库,也烧了兵工厂,然后在烈焰升腾的黑夜里弃城而逃。格兰特乘胜追击,从左右两侧和后方夹击南部联军,而由骑兵从正面截击,拆毁铁路线,俘虏了运送补给的车辆。
由于剧烈头痛而眼睛半瞎的格兰特无法跟上队伍,就停在了一个农家。“我在那里过了一夜”,他回忆录里写着,“把我的两脚泡在加了芥末的冷水里,还把芥末药膏贴在我的两个手腕和后颈上,希望第二天早上能复原。”
第二天清早,他果然复原了。可是使他复原的,不是芥末药膏,而是一个带回李将军降书的骑兵。
“当那个军官到我面前时,”格兰特写着,“我的头还痛得很厉害,可是我一看到那封信的内容,我马上就好了,奇怪的是精神比平日里更佳。”
所以说,人的忧虑完全是心理疾病,当这种疾病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它反过来就会将我们的身体打垮,因为我们都知道身心是一体的。
“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庄子真是哲人睿语。其实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喜、怒、哀、乐、惧、忧等情绪情感,由此看来,忧虑其实也是一种人之常情,是每个人生活中无可避免的情绪。但忧虑过度,就不再是一种常情,而是一种病态。
那么如何与忧虑告别呢?
美国心理学家罗兰德的一项治疗忧虑的措施很独到。他不是让忧虑者不去忧虑,而是让忧虑者来个“欲擒故纵”,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性来忧虑。当然,其他大部分时间就不要去忧虑了。
心理学家建议这样做:(1)平时用转移注意力等到方法来打断忧虑。告诉自己:会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忧虑的。(2)每天专门用于忧虑的时间最好为30分钟。(专门忧虑时不要坐自己平时常坐的座位,以免以后一坐上就产生忧虑,也不要在晚上睡觉前去忧虑。)(4)不能“偷工减料”,要保证时间,专心致志。这样做的结果是,人往往不能一门心思地去忧虑,反而使忧虑渐渐地悄然消失。
生命如此短暂,不懂得拒绝为小事忧虑的人,必将会后悔他的这一习惯,因为我们每天都有是忧心忡忡地活着,还是快乐、洒脱地存在的选择。有些小事不会因为我们的忧虑就停止发生,或改变结果,既然如此,我们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对待它。
移情换位,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
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移情换位是高情商、高智商的表现,有助于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当你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时,就会发现对方之所以那样一定有他的道理,就可以增加理解,减少摩擦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