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年轻人很努力地劈柴,果然不负众望,离最高纪录只差一点点。他心想:只要我明天早点起床,再努力点,打破纪录一定没有问题。
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并且更卖力,但没想到成果却比昨天落后了。他心想:一定是睡眠不足,体力减退的关系。所以他当晚很早就睡了。
第三天天未亮,他便精神抖擞地开始劈柴,比前两天更认真,但一天下来,他劈的柴却比前一天更少了。
那位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他那么努力,为什么劈的柴却越来越少?林场主也很纳闷地和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大家发现,虽然给了年轻人上好的斧头,但这把斧头一连三天都没有再磨过,所以越用越钝。
一味蛮干是笨人才会做的事情。不肯动脑筋思考事情的重点在哪里,从何处着手才能收益最大,而仅仅是苦干,那么结果往往是出力不讨好。
大富豪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当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自己第一家米店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三十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当时,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分别占据了周围大的市场,而王永庆的米店因规模小、资金少,没法做大宗买卖;而专门搞零售呢,那些地点好的老字号米店在批发的同时,也兼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他这地角偏僻的米店买货。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效果不好。
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感觉到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有做到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经过一番考察和思索,他决定在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的优势。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铺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砂粒、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所以,当时用于出售的稻米普遍夹杂着秕糠、砂粒、小石子等杂物,买卖双方也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突破口。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这样,王永庆的米店卖的米,质量就要高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在提高稻米质量见到效果的同时,王永庆还超出常规,推行主动送货上门的办法,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大受顾客欢迎。就这样,王永庆在米的质量和服务上找到了突破口,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且还送到顾客家的王永庆。自然,他很快就打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做事情做到点子上,就会带动整体事件的推进,使我们离目标的实现越发靠近。学会如何从千丝万缕的工作中抓重点,学会统筹,学会科学地安排和盘算,是成功的关键。磨刀不误砍柴功,而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把人累死也完不成任务。
任何工作都要讲究方法技巧,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措施,才能迅速高效地完成任务。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做事抓重点,方能事半功倍。
4.一开始就想好如何去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农民比赛谁的土豆窝挖得直。议定好之后,A农民就拿起工具开始行动。他是怎么做的呢?挖第二个土豆窝的时候和第一个对齐,他以为这就是最妥当的方法,谁知,等到他挖完了一行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土豆窝已经向一边倾斜了很多。
这个时候,B农民刚刚拿好工具,他先在田的另外一头插上了一根长长的竹竿,然后开始不紧不慢地挖起窝子来。不多时候,一条笔直的土豆窝线便出来了。
A大惑不解,和B交谈起来。B告诉他,在开始行动的时候,他先仔细考虑了究竟什么叫直,怎么才能挖得直。他得出的结论是,直就是从田地这边到田地两边定好的一段笔直线段,单单两个土豆窝子是直的是不行的,于是他便在田那边竖起一根竹竿,照着竹竿的方向挖,一发现微妙的偏差,便开始调整。他评论A的方法说,看着前一个土豆窝决定第二个土豆窝的位置,如果第一个有所倾斜,第二个就会跟着倾斜,这样就越来越斜了。
一个简单的挖土豆窝子都可以有这么大的学问。你做事是用怎样的方式呢?
在做事之前,一定先弄清目的。弄清楚目的,便可以为自己的行动设计出最有效率的方式。思考了之后再去做,你会发现,你做事情的效率会增加很多。
下面的这个故事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有一次,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他对弟子们说:“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自己伸出去的手,心想: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方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用中间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缺乏事前思考的习惯,每次一有了任务就急于去完成,就会每次都付出很多,收获很少。因为,这样总是会走一些弯路,很多时候不得不重新进行,害得自己总是匆匆忙忙的。如果你属于比较善于思考的类型,总是把工作分成几部分,经过慎重考虑后再着手进行,这样工作起来会轻松很多,而且效率也会高得多。
无论是做一件具体的工作,还是自己人生中的每一步,都要想好了再去做。
5.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会忙而无功
工作是很多的,时间却是有限的。不会合理地使用时间,计划再好,目标再高,能力再强,也不会产生好的结果。一个人在时间管理上表现无能,在工作上必然也会表现无能。所以,一个人要想使自己优秀,必须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不被动地被时间牵着鼻子走,而是主动地把握时间、规划时间,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
一位成功心理学研究专家说:“好的员工,首先是一个好的时间管理者。”
一位从事管理工作多年某企业CEO说:“所谓优秀的人,绝对是一个在自己时间上的优秀利用者。”
对于一个人来讲,若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一位世界500强企业老总曾说:“我不喜欢看见报纸、杂志和闲书在办公时间出现在员工的办公桌上。我认为这样做表明他并不把公司的事情当回事,他只是在混日子。如果你暂时没事可做,为什么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事呢?”
会不会利用时间不是单纯地看某个人在工作时间内是不是忙个不停。有很多人,从早忙到晚,不但在工作时间忙个不停,而且经常加班加点。表面上看,他好像很努力,很会利用时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的人的工作绩效并不突出,有些还相当低。你要问他们为什么?“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没时间。”他们一准会这么回答。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有个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我的时间总不够用。”
于是,老师找来一只箱子,里面放了些大石头,此时箱子看来是满的。但是老师又让学生放一些弹珠进去,石头的缝隙中竟可以放许多弹珠。这样一来,似乎箱子又满了。但是老师又要学生倒入一桶细砂,等细砂也塞不下时,居然还可以倒入一盆水。
最后老师对学生说:“你看到箱子满了,但却仍然可以再放入东西。你似乎觉得时间已排得满满的,但其中还有一些闲散的时光可以利用。”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把握不住它的人痛苦,给牢牢将它攥在手心的人幸福。
美国一大公司的董事长赖福林就是一个有效利用时间的能手。他每天清晨6点之前准时来到办公室,先是默读15分钟经营管理哲学的书籍,然后便全神贯注地思考本年度内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以及所需采取的措施和必要的制度。接着开始考虑一周的工作,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他把本周内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在黑板上。之后就在去餐厅与秘书一起喝咖啡时,把这些考虑好的事情——小至职工的孩子入托,大到公司的大政方针和计划,几乎他认为重要的事情都一起商量一番,然后做出决定,由秘书具体操办。
赖福林的时间管理法,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推动了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着名的80/20定律告诉我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把这个定律融入到工作当中,对最具价值的工作投入充分的时间,就可使自己避免陷入“瞎忙”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