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5600000007

第7章 1931年(2)

第一次发掘时间为1931年4月16日至5月12日,除去周末及下雨天外,实际田野工作时间仅有18天。考查后岗地形后,梁思永等决定从最高处向东西南北挖掘纵横交叉的两道沟,以探视全岗遗存内容的大概。总共开坑25个,合计面积216平方米。第二次发掘自同年11月10日至12月4日,实际工作时间19日,开坑20个,挖掘地面面积385平方米。这20个坑,以岗的最高点为中心,可以分为东南、西南、西北三区,以弥补第一次东西南北纵横沟之不足。

后岗地面下的土层可归并为三大层。第一层,即后岗遗存的上层,以浅灰色土为主,土质疏松;第二层,即后岗遗存的中层,以绿色土为主,土质紧黏;第三层,即遗存的下层,以深灰色土为主,土质紧黏。三个土层层次分明,未发生重叠或交错现象。此三土层除了土色土质的分别之外,每层还包含有一种与其他两层各不相同的文化遗物。下层所包含的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的遗物,中层所包含的是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的遗物,上层所包含的是白陶文化(即小屯文化,又称殷商文化)的遗物。每层所包含的遗物里,既有它所代表的文化的普通器物,又有那个文化的特殊制品。其下层出土了带彩陶器、划纹红陶片、陶鼎、椎磨成的石器等物,其纹饰以平行短线所组成的彩纹为特点,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后岗类型,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为公元前4390年一前4180年。中层出土的实物为方格纹与压纹陶片,骨簇、石簇、骨凿等物,归属为河南龙山文化后岗遗存。后岗上层出土实物与安阳小屯近似,多为字甲、字骨、骨版、骨器、兽骨、石锛、鹿角、刻花白陶片等物,属于殷商文化遗存。

除以上实物外,还找到几片圆形白灰面、一个长方坑、一片夯土和一个石堆。关于其用途,梁思永等当时不能确定,推定其为以往工程的残迹。

之后,安阳后岗的发掘又进行了多次,其文化类型也日趋明确。遗址中发现有商代圆的祭祀坑和墓地,尤其是30年代所发现的中字形大墓,第一次揭示了商代以人殉葬的事实,为判明商代的奴隶社会性质提供了重要证据。龙山文化的遗存主要为房址,计有39座,绝大多数为地面建筑,形状为圆形或不规则图形。居住面抹有白灰,墙以黄粘土垛成或木骨抹泥而成,亦有土坯砌成者。

梁思永主持的安阳后岗发掘,发现并判明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的迭压关系,首次明确了这三种文化的发展序列,奠定了中原地区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编年基础。

国民会议

在中原大战胜局已定之时,蒋介石急于将军事上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为政治上的胜利,便从前线致电南京中央党部,建议迅速召集国民会议,并于会上制定训政时期约法。1930年11月15日,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根据蒋介石的旨意,通过了《召开国民会议案》。该议案规定,国民会议于1931年5月5日召开。

初,因胡汉民极力阻止国民会议制定约法,蒋胡矛盾激化。为排除阻力,1931年2月28日蒋介石将胡汉民囚禁。3月2日,国民党中常会举行临时会议,通过蒋介石等12人提议召开国民会议制定约法的提案,并推吴稚晖、李石曾、于右任、丁惟汾、王宠惠、叶楚伧、邵元冲、刘芦隐、孔祥熙、邵力子、蔡元培等11人为约法起草委员。4月24日,国民政府公布《国民会议组织法》,规定国民会议由各省市之职业团体、国民党及蒙古、西藏、海外华侨所选出的代表组成。5月1日至2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临时全体会议,专门讨论国民会一议召开事宜,并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草案》。

5月5日,由蒋介石一手包办的国民会议在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所谓代表共447人。蒋介石在会上致开会词。他既反对共产主义,又反对英美的民主主义,主张只有***主义才适合中国,只有推行***主义才能获得最有效能的统治权。5月9日,国民政府向国民会议提出《政治总报告》。蒋介石对该报告作了说明,明确指出: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是最高的立法和政治指导机关,而国民政府只是在党指导下的一个最高的行政执行机关,全国一切权力全操于中国国民党。

国民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6月1日由南京政府公布,即日生效,并发表宣言,谓约法为训政时期之根本大法,要求全体国民对其竭诚拥护。

《训政时期约法》是1928年10月《训政纲领》的具体化,分为总纲、人民之权利义务、训政纲领、国民生计、国民教育、中央与地方之权限、政府之组织、附则等8章,计89条。其中心内容是加强蒋介石集团的统治。

首先,《约法》以根本大法形式奠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法律基础。《约法》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这样,蒋记国民党中央就成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其次,《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并规定人民有迁徙、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表面上人民似乎有了这种种权利与自由,但每条后面均加上了"非依法律不得停止或限制之"的明文规定,从而又为国民党制订任何剥夺人民权利与自由的法律,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同时又起到粉饰国民党训政时期所谓"民主"制度的作用。

再次,《约法》虚列出许多"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条款,但国民党统治时期执行的却几乎是与此相背的一套。

最后,《约法》规定,"国家应兴办油、煤、金、铁矿业","国家应创办国营航业","工商业之专利、专卖特权属于中央","人民财产,因公共利益之必要,得依法征用或征收之"。国民党统治者根据这些条款,为其发展官僚资本、垄断国民经济提供了以"国家""中央"和"公共利益"为挡箭牌的所谓"法律保障"。

总而言之,《训政时期约法》是一部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欺骗人民的约法。

此外,国民会议还通过了《昭告全国拥护和平统一案》和《对于国民政府剿灭赤匪报告之决议案》。在这两项议案中,蒋介石集团不但申明剪除"军阀余孽及政客官僚"等异己力量,并将围攻红军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声称要在3个月内将其完全消灭。5月16日,国民会议通过《大会宣言》,17日会议结束。

这次国民会议,是国民党全面推行其专制统治政策的一次会议,是愚弄人民,反对共产党的会议。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约法之争,使蒋介石与胡汉民积蓄已久的矛盾冲突骤然激化。为扫除障碍,蒋介石于1931年2月28日将胡汉民突然囚禁。消息传出后,国民党军政各界极为震惊,一场反蒋风暴迅速在广州形成。

胡汉民被扣之后,亲胡的国民政府文官长古应芬率先辞职,以示抗议,并南下广州策动陈济棠准备反蒋。占有广东地盘的陈济棠一直得到胡汉民和古应芬的支持,因而在政治上倾向于胡、古,同时,陈济棠与蒋矛盾尖锐,深受蒋介石裁减兵力、压缩军费的威胁。故此,陈济棠权衡利害,决定支持古应芬在广州树起反蒋旗帜,乘机壮大势力,以达到独霸广东的目的。陈、古四下活动,联络国民党内各派反蒋政客和军阀,准备在广东组织反蒋政府。他们首先撵走蒋介石安置于广东、意在牵制陈济棠的广东省政府主席陈铭枢,接着与处境艰难的李宗仁、白崇禧尽弃前嫌,言归于好,随后又联络孙科与汪精卫等人。矛盾重重的反蒋各派暂时团结起来,组成了新的反蒋联合战线。

联络工作基本完成后,1931年4月30日,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等4位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联名发出"弹劾蒋中正提案"的通电,历数蒋介石罪状,号召全部爱护党国同志,将其"撤职查办"。5月3日,两广将领陈济棠、李宗仁等数十人联名通电,拥护四监委通电,要求释放胡汉民,限令蒋介石48小时内下野。反蒋各派经协商后,决定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作为这次反蒋联盟的最高组织形式,规定凡属国民党一、二、三届中央执监委员赞成反蒋者均可参加,并由非常会议产生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峙。

非常会议在广州正式成立,汪精卫、邓泽如、孙科、李文范、邹鲁等人被推选为常委。会议发布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成立宣言》,号召"护党救国,打倒独裁"。同日,非常会议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国民政府,并于当晚公布《国民政府组织大纲》,产生16人组成的国府委员会。28日,发表了《国民政府成立宣言》,宣告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宣言》称南京政府已成为蒋介石独裁的工具,广州国民政府"自今日始,事事当反蒋中正之私,而向于总理之公"。5月31日,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发表就职通电。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下属机关亦陆续健全。外交部部长陈友仁、次长傅秉常,财政部长邓召荫、次长吴尚鹰。李文范、刘纪文、郭泰祺、傅汝霖、区芳浦、冯祝万、麦焕章、邓青阳、陈中孚等9人为政务委员会委员,邓泽如、古应芬、孙科等3人为财政委员会委员,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李品仙、叶琪、唐生智等15人为军事委员会委员。

广州非常会议和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内的胡派、汪派、孙派和地方实力派联合组成的反蒋局面的正式形成。1931年7月,广州非常会议和国民政府誓师北伐讨蒋,造成了对蒋介石极为不利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一方面采取强硬的政治攻势,全力攻击反蒋联盟,另一方面又不断放出和平空气,并派出张继赴粤调停宁粤纠纷。9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下达人湘动员令,14日与顾祝同部发生激战。随后,双方军事上又回复到原来的僵持状态。正在这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人民要求团结抗日。宁粤双方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均表示愿意和平解决争端。故此,蒋介石派陈铭枢、张继、蔡元培携带他的亲笔信于9月25日赴港议和,粤方也派出汪精卫、孙科、李文范于同日赴港。双方代表经过讨价还价,终于同意在上海召开和平会议。经陈铭枢劝说,胡汉民于10月14日离京赴沪,结束了7个多月的监禁生活。

宁粤双方代表在上海举行所谓"和平会议",双方各抒己见,难达一致意见最后决议由宁粤双方分别召开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俟南京政府改组后,广州国民政府即予取消。

宁方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开幕,通过了追认五中全会的《恢复党籍案》,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18日,粤方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会议谴责蒋介石、张学良对日本的不抵抗主义,并表示宁粤合作必须以蒋介石辞职为先决条件。会议在协商委员候选人时,引起纷争,一部分人转到上海,在汪精卫主持下,另开四全大会。

粤方选出的中执委由胡汉民领衔,电促蒋介石下野。迫于当时的形势,蒋介石以退为进,于12月15日通电下野。12月22日,国民党宁、沪、粤三方中央执、监委员在南京联合召开四届一中全会,宣告党的统一,并改组国民政府,选举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院长,并推选蒋中正、汪精卫、胡汉民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常务委员,不负实际行政责任。

元旦,"统一"的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粤方也于同日发表通电,宣布取消非常会议及广州国民政府,并根据四全大会决议案,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亦于同日宣布在广州成立。西南执委会、政委会虽名义上归中央统辖,实际上仍维持着广东半独立的反蒋局面,一直延至1936年夏胡汉民病逝和陈济棠垮台才结束。内政部公布全国人。

二次北伐完成之后,国民政府内政部即制定户口调查表式及报告规则,部署各省办理户口调查统计。调查项目包括普通户、船户、寺庙户及公共处所户的户数、人口、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废疾等项。原定限于1928年12月前一律办竣呈报,但由于多种原因,截止1930年年底,调查完竣上报内政部者仅有江苏、浙江、安徽、山西、河北、辽宁、陕西、湖北、湖南、新疆、绥远、察哈尔、黑龙江等13省,仅调查一部分者有山东、福建、江西三省,其余均未报部。

因户口调查与时限关系甚大,内政部为了统得全国人口概数,只得将已报部的16省的调查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对因故未查或中途辍办的四川、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吉林、宁夏、甘肃、青海、热河、西康等12省及蒙藏地区,则根据原有人口数据,再参考各省之土地面积及人口密度加以估计,计算全国人口总数为474787386人。

内政部所公布的半查半估的人口数据,多数学者认为要比邮局、海关的数据准确可靠,比较接近事实,故此这个统计数字被社会各界广泛引据采用。后来人口学家王士达经详细核定,认为原数有些偏高,总人口数应为422828132人。

中村事件

前后,东北兴安岭科尔沁各旗一带土匪活动十分猖獗,为加强对东北边疆的防范,东北地方当局在这一地区成立了兴安屯垦区,并照会驻沈阳的各国领事馆:"兴安区乃荒僻不毛之地,山深林密,惟恐保护不周,谢绝参观游历。凡外国人要求人区者一律不发护照。"各国领事随即复照认可,惟有对中国东北觊觎已久的日本对此默无一言,这便为其日后制造中村事件埋下了伏笔。

为了发动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日本早就在东北进行间谍活动,而在"九一八"事变前夕,这种军事问谍活动变得更加猖獗。1931年6月初,日本参谋本部的情报科情报员、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大尉,及其助手关东军司令部退伍骑兵上士井山延太郎,奉命到兴安岭地区进行军事侦察。随行的还有雇来翻译俄文地图和充当马夫的白俄人西罗可夫,与蒙族王公派出的联络人员蒙古人留存根。他们身着棉衣棉裤,扮作中国农民模样。中村自称是日本帝国东京黎明学会会员,受学会委派到东北考察历史地理。中村等一行人从海拉尔出发,到兴安岭、索伦山一带进行军事地理调查,然后准备经洮南回国。当他们行进到兴安岭佘公馆时,他们的装束与组合引起了当地守军的注意。当时正值夏季,他们的一身棉衣显得与时令极为不符。经过检查,从他们身上搜出了调查笔记、军用地图、寒暑表、指北针、测图仪器和一支南部式手枪。确定了他们的间谍身份之后,东北军屯垦军第三团负责人以这一带土匪出没、路途不清、第二天派兵护送他们回洮南为名,将中村一行4人扣留。

同类推荐
  • 罗马史(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罗马史(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上)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上)

    举目四顾,豺狼遍地,有王法管不住的藩镇,有分庭抗礼的藩镇,有垂垂欲动的藩镇,更有契丹铁骑的肆意掠劫,当时朝廷虽在,天下已亡。公元927年至公元951年,大宋前三十年,是中国历史的暗黑年代。了解这三十年,就明白何为野蛮与残暴,就明白大宋王朝为何被称为文明盛世。大宋立国前三十年是豺狼纵横、铁骑肆虐的兵场,是藩镇割据、分庭抗礼,阴谋与残暴罪行的发生地,是文明沦丧、道义尽失,让世人噩梦不断的炼狱。大宋立国前三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篡逆成灾的动乱史,一部被鲜血与悲情遮蔽的中国人的苦难史。了解这三十年历史,看清五代乱世的因果,就明白大宋帝国的由来,明白赵匡胤建构并推演大宋文明的良苦用心……
  • 决定人类历史的100个瞬间

    决定人类历史的100个瞬间

    历史是一个片段,又是一个整体。历史承载着太多的记忆,凝聚着无尽的力量。诗人雪莱说:“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感受。无能者看到的是安慰,聪明人看到的是智慧。本书挑选历史上的关键瞬间,带你去触摸历史的脉动,去感知历史的走向。
  • 清客

    清客

    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吊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溯流五百年,体验遗失久远的生活趣味,贼道三痴倾情力作——《清客》。
  • 全面稳定(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全面稳定(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热门推荐
  • 电子政务应用趋势与实践创新

    电子政务应用趋势与实践创新

    本书是作者基于多年的电子政务工作实践凝练而成,主要涉及电子政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帮助读者从概念层面、技术层面到实践层面全面把握电子政务的理论知识及应用技术。全书共分8章,第1章至第5章为基础篇,分别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础理论、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支撑和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第6章至第8章为应用篇,分别介绍了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利用。为紧密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本书对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网络问政实施、网络新媒体应对及网络舆情引导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地阐释。
  • 灵武诛神

    灵武诛神

    废材少爷因一块神秘黑石的力量而修炼,一路斩妖兽,吞兽魂,灭宗派,带着心爱的女人问鼎武者之巅,辱我者,阻我者、欲杀我者,皆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划过秋天的声音

    划过秋天的声音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青少年应知的100历史知识》既全面的展示了真实历史、内容丰富,又有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特点,是一份高品位的历史文化快餐。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赞加向左你向右

    赞加向左你向右

    没有人会站在原地等你,就算曾经对你爱入骨髓,在被你推开之后,一切都将归零。就是一个年少不懂珍惜,失去后各种后悔莫及努力挽回的故事。
  • 墨门飞甲

    墨门飞甲

    面对墨门传功长老给出的选择,林木森痛哭流涕:“教练,我想玩飞剑……”“老子用弩一样弄死你!”林木森看着脚下的BOSS尸体,气势汹汹。“卧槽,以为老子的机关螳螂是摆设?”林木森面前的玩家,被机关螳螂两记重劈免费送回了城。“都给我看好了!那个带着机关拿着弩的家伙,绝对不能让他靠近方圆一里地的范围之内!!”一帮会打BOSS团队的团长,面色严肃的嘱咐手下团员。“那家伙?是个混蛋!”某美女恨得咬牙切齿……这是一个在仙侠游戏《御剑逍遥》里误入墨门,结果却靠机关和弓弩在游戏里搞得风生水起的幸运爆表的玩家的故事……好吧,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公布个群号,222756360想进来玩玩的报上墨门飞甲就成了……
  • 优秀员工不找借口的24堂课

    优秀员工不找借口的24堂课

    “不找借口”是每个优秀员工的职业精神与生存智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功的人都是那些不找借口的人;而遇到问题或困难总是找借口推脱者,必定是失败者。本书围绕“不找借口”展开论述,利用24堂课的承载方式,为读者详细阐述了“不找借口”的理念。
  • 民族灵魂的重铸

    民族灵魂的重铸

    本文不同意用西方现代“无主潮”的多元化状态来简单类比当代中国文学特定的多元化现象,同时认为,人道主义作为普泛的哲学思潮由于缺乏“中介”及其它原因不宜视为文学主潮;现实主义不论在方法的狭义上或者精神的广义上,也不宜涵盖日益复杂的文学现象。本文从文学的“人学”根本特性出发,把新时期文学主潮概括为: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涌流,它并非人为的规范,而是人的自觉(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与文的自觉(当代文学摆脱依附性重建独立性格)的交汇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