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尝过嫉妒的滋味。当嫉妒只是偶尔出现时,它并不危险;可当它经常成为具有刺激作用的行为动机时,就变得非常危险了。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副博士穆兹德巴耶夫是尝试研究嫉妒心理的人之一。他研究了社会中哪些人群经常被人嫉妒,嫉妒心强的都是什么人,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七个社会群体的1400人接受了问卷调查,包括工人、国家经济部门和私有经济部门的职员、机关领导、大学生、失业者和退休人员。被问的问题是:你是否对同龄人的成就或邻居中大奖感到嫉妒?
调查结果显示,嫉妒心最强的是大学生。他们刚刚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尚未取得成功,他人的成功令他们懊丧,感到自身价值不足。他人的一帆风顺与成就对失业、退休人员和工人的刺激稍逊,但仍很明显,他们的嫉妒心来自物质上的困苦和在社会上遭到的冷遇。最成功、最有社会保障、因而很少嫉妒的人是公务员。嫉妒心有三个高峰年龄段。18岁~24岁的年轻人嫉妒已取得成功的人士。另外两个年龄段分别是30岁~34岁事业辉煌期和55岁~59岁事业尾声期,这两个时期的人容易将自己与竞争对手的成就做比较。研究也表明嫉妒心基本上不取决于性别。
嫉妒心强的人多半是不成功的人。他们往往不能适应经济改革时期的生活。此外,他们把周围人想得很糟,认为别人都怀有敌意、厚颜无耻、自私自利、报复心强,对他人百般挑剔。他们喜欢造谣中伤,散布流言。在他们看来,逃税、坐公交车不买票、行贿受贿这些行为是完全合理的,交际中的攻击举动(如斗殴、报复),体罚孩子,以及性行为不慎重等都是可以接受的。
学者还调查了嫉妒产生的原因。超过1/3的人认为,这是人的天性使然,18%的人归咎于教育,22%的人认为是沉重的生活负担使然,只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这与教育和整体文化水平有关。总之,在多数人的观念中,嫉妒是由一些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引起的。
面对嫉妒者的中伤,常人最容易做出的也是最下策的反应就是反唇相讥。这样,你会因为别人的无聊,自己也变得无聊。甚至有可能陷入一场旷日持久,使心智疲惫又毫无意义的纠葛中。拜伦说过:“爱我的我报以叹息,恨我的我置之一笑。”他的这“一笑”,真是洒脱极了。对嫉妒者的中伤,最妙的回答是——让心灵安详地微笑。
嫉妒是一种卑下的情感,嫉妒会使人失去理智,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对于嫉妒者的中伤,最妙的回击是置之一笑。
五、嫉妒是最大的敌人
本节要点:
(一)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它可以有效防止事态扩大而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二)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
在日常生活中,当没有缘分的“对手”出于内心的丑恶,在你背后说坏话做错事时,此时你想伺机报复,还是宽容?当你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令你伤心的事情,此时你想从此分手,还是宽容?冷静地想想,还是宽容为上。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它可以有效防止事态扩大而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等,并可伴有头昏脑胀、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紧张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有的过激者甚至失去理智而酿成祸端,造成严重后果。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人际关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虑烦闷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不以为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以宽容为怀,把魏征看作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如果一语龃龉,便遭打击;一事唐突,便种下祸根;一个坏印象,便一辈子倒霉,这就说不上宽容,就会被百姓称为“母鸡胸怀”。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对才能超过者,不存嫉妒,唯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热心举贤,甘做人梯,这种精神将为世人称道。
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别人有此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同样也应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重新扬起工作和生活的风帆。
六、向嫉妒说再见
本节要点:
(一)正视嫉妒。
(二)开阔心胸。
(三)见贤思齐。
(四)正确比较。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克服嫉妒心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短处,也看到自己的长处,就不会有处处不如人的想法。当看到自己的不足时,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加倍努力,奋起直追。尤其要克服乱攀比的心态,要善于学习,勇于超越,久而久之,嫉炉心理就会消失。
当今社会是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微妙。可以说只要是身心健康的人或轻或重地都有嫉妒心理,只不过是有些人易表露,有些人善于掩饰而已。有此心理并非坏事,如果把此问题处理好了,则是一种催人积极奋进的原动力——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千万要警惕,切莫被列入嫉妒者的行列。那么,应该怎样克服嫉妒心理呢?
正视嫉妒。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他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自己。如果自己的态度是端正的,却依然是遭嫉妒,在这种情况下,最要紧的是不怕。嫉妒这东西,也是欺软怕硬,你越怕,越是忧心忡忡的不敢前进,它便越凶。因为怕不但不会感动嫉妒者,反而会给人家提供把柄。当你对嫉妒者置之不理,挺胸阔步走上去时,嫉妒者的气焰反而会熄灭。鲁迅曾讲:对待嫉妒者,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开阔心胸。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要使自己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胸,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从经常产生嫉妒的心理中解脱出来。要多向身边那些性情开朗、心胸开阔的人学习,要不断地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能学小心眼。同时要在生活实际中不断对自己的心胸做测验。有一个人自知他经常出现嫉妒心理,便向一个性情开朗的朋友多次求教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嫉妒,那个朋友说,办法十分简单,只要你不去计较,便立即见效。这个人一想,的确是那么回事,后来,他凡是碰上对别人心生不满的时候,便想朋友的话,便觉得自己不会嫉妒别人了。
见贤思齐。当别人幸运的时候,或在地位上超越了自己的时候,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幸,为自己达不到而怨恨别人,感到愤愤不平,甚至放野火。在这种情况下,应严格要求自己,勇敢地正视自己的缺点,把别人的成绩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变见强思嫉为见强思齐。从某种意义上讲,嫉妒是推动竞争的一种原动力。当看到他人在能力、成绩或其他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应下定决心赶超,采取奋起直追的态度。
有两个年轻人,大学毕业的时候,都是学校的高材生,但到了工作岗位,其中一个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做出了比较显着的成绩,另一个便在心里生出一种说不上来的味道,于是在别人赞扬老同学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一些对方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话。有一回,他在说老同学不是的时候,一个长者严肃地对他说:“年轻人,要努力赶上人家才对,怎么能嫉妒人家呢?你和他一样,都是年轻人,他能做到的,你为什么不能超过他呢?”长者的话,如醍醐灌顶。于是,年轻人发奋了,他从心里鼓足了劲,决心要赶上并超过他的老同学。经过一段努力,他也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正确比较。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比的方法对了,烦恼情绪就会少了。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就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满的,自然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惭与怨恨交织的复合情绪,它埋在心里折磨自身,表现出来贻害他人。除了注意自身修养外,还应学会自控情绪。可多读一些情操高尚的书籍,多听格调清新的音乐,培养开阔的胸怀。遇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重自爱,与人为善。这样,就可抵御嫉妒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