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孩子的世界,并非只是与孩子们同吃、同玩、同乐,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融进孩子的群体中间,成为与他们融洽相处又重要的一分子,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朋友、倾诉的对象、成长的指引。
幼儿园的张老师看到小强蹲在墙角,呆呆地,非常奇怪,她走过去,孩子对她说,他在听蚂蚁唱歌。多么可爱的孩子!于是,张老师也在小强身边蹲了下来,悄无声息地听着,仿佛也感觉到了孩子耳际那美妙、神奇的乐曲。真的,快乐何物?不过心中的一种感觉罢了。张老师的快乐并不在于那“蚂蚁的歌声”,而是小强那天真无邪、纯洁灵动的心。
曾经在一所幼儿园听过一节考古课。老师领着孩子们在教室外的沙坑里找啊挖啊,小家伙们忘乎所以,陶醉其中。而这种并不存在的快乐是我们许多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当时,对这节课还没有多少深的感触,如今想来,这节课的设计还是有特色的,它不仅迎合孩子的心理爱好,而且关乎孩子未来的成长。只有设身处地地处于孩子的世界,才能设计出既为孩子喜爱,又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3.顺着孩子的思路实施教育
各级各类的教育中,教师备课通常只注意备教材,备自己的思路,却总是忘记备学生和教法。其实备课最重要的就是备学生,此为备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设计的大方向。然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是欠缺的。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依据孩子的思路来构思,使之符合孩子学习的规律,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气氛、效果只管主观地进行设计,这样只会使教育在孩子眼中是虚无的,孩子则成为一个旁观者。
妈妈和女儿玩一个“王宫盗宝”的迷宫图游戏,女儿突然问妈妈为什么不用毒药把国王毒死,妈妈吃惊不已。平静后,妈妈不动声色地向孩子询问原因,女儿对妈妈说,老师讲的一则童话故事中聪明人就是毒死了地主家的狗才偷到了东西。原来,女儿不过是想做一个聪明人而已,在她的思维中,毒药仅仅是智慧的象征,而大人将其复杂化了。妈妈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责怪、教训孩子,而是沿着孩子的思路去探询,才发现了纯洁如花的童心。
在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我们要注意多鼓励孩子尝试担当向往的角色,如宇航员、解放军等;常常扮演童话角色,如太阳公公、雨点娃娃等;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如营业员、邮递员等。以此来满足孩子成为不同角色的欲望,这时对于其与人交往、合作的兴趣的激发,发展其交流、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好处。
四、用匠心启迪孩子
从事文学创作、建筑设计都讲究匠心独运。教育面对的是迥异的,有血有肉的人,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育的匠心独运体现在教育的实践中,它总是能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没有匠心,教育就会变成一杯无味的白开水。
1.留下空间给孩子
在文学创作、绘画艺术中有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留白”:不能过于充溢,要留下给读者回味和进行艺术再创作的余地。教育孩子也是这样。“跳一跳摘到桃子”的道理大家并不会陌生,它不仅是为了给孩子留下自我发挥的余地,更是为了发挥孩子求知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浙江一位幼儿教师在孩子午休时发现,她在给孩子穿衣脱衣并未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她尝试只给孩子脱穿一半的衣服,剩下的由孩子自己完成。孩子们对此非常兴奋,效率明显提高。这件事告诉我们,在物质条件日趋优越的今天,并非孩子变呆了、娇贵了,而是我们的包办代替没有能为他们留下释放潜能的机会。因此,凡孩子能够做的事情,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做;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
其次,要让孩子自己去感悟做人的道理。《早期教育》上有这样一个案例。上中班的儿子中午吃饭时手指碰到了对面文文的眼睛,桌子有80厘米宽,老师认为儿子是故意的,要求他道歉,但一向乖巧的儿子不理睬。老师不得不请家长继续教育。家长的责问也无能为力,于是决定暂时放下这件事,带他去了游乐场。不经意中重提此事,儿子回想着说,原来他发现文文头上有一只小飞蛾,站起来去帮文文赶时,文文一抬头,所以被碰了眼睛。家长首先表扬了他的勇敢和乐于助人,同时引导他思考有没有别的办法去帮助文文。儿子的思维被激活了,想出许多好办法,并主动表示第二天给文文道歉。这位家长的循循善诱是对的,武断的决策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太大的伤害。
2.巧妙地引导孩子
大人教育孩子惯用的模式是告诉孩子如何做,每讲一个故事,最后总要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其实,孩子心灵的成长是由自身体验积累。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而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
一个下雨天,妈妈到幼儿园去接孩子,给孩子带了一双雨鞋,和孩子一起走回家。有一位小朋友问孩子:“我爸爸用汽车来接我,你怎么走路啊?”孩子脸上马上流露出羡慕的表情。妈妈连忙接口就说:“我们走路回家,还可以踩水玩呢!”于是,妈妈和孩子开心地手拉手、踩着水一路回家了。孩子体会到了雨天的乐趣,别的孩子向他们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教育是一门艺术,当我们以一颗精敏的心对待孩子,以一双慧眼看待孩子时,我们的教育就会多一些发展。
小亮很贪玩,每天的作业都要到玩尽了兴才开始做,爸爸、妈妈说教了多次,效果都不明显。做老师的姑姑看到他是个“孩子王”,院内的孩子们当中较有威信,于是,在他回来喝水时对他说:既然你这么有威信,让大家先做作业然后再玩,看一下大家是否听你的话。小亮被激活了,马上召集了院内的孩子开始集体作业,他自己更是认真之极。从此,小亮的毛病改掉了,院内孩子的学习习惯也随着转好了。
教育中的这种“顿悟”常源于教育者精巧的指引,纠正了孩子心中的那根琴弦,从此乐曲便涓涓流淌,愈发美妙。
3.调动孩子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要从孩子开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师要引导、鼓励、激发孩子跃出常规思考问题,实施创造性的思考和设计。
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要抓住恰当时机,巧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调动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启示和拓展孩子的创新技能。
在幼儿教育中有专家使用了八种方法来养成孩子的创新思维,颇可借鉴。一、“如果法”,充分运用平日生活中的情境来启示孩子。比如过河时,问孩子:“若没有桥,你会怎么过去?”以此激发孩子来的思考,开发他的创造力;二、“想象法”,设置将来或实际生活未遇到的问题,比如“想一下,若真的有外星人,他会长得什么样子?”三、“除了法”,“除了爬树,你还能怎么到树上去?”一般先剔除最平常的答案,再引领孩子提出不一样的答案;四“替代法”,比如启示孩子“小朋友过生日时你不会做贺卡,可用什么来替代你的祝福呢?”五、“列举法”,“吃剩的月饼盒有何用途?”孩子会有不同的答案;六、“组合法”,给孩子不同的材料,让他随意组合,比如给他七巧板组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等;七、“六W法”,使用“为何”、“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哪一位”、“何时候”、“什么方式”来提出问题,让孩子对简单的问题作深层的思考;八、“类似法”,比如“水杯和牙刷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这类问题孩子可以自由思考。
我们要尊重和肯定孩子的大胆创意,特别是在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面前要积极鼓励,在生活中学习思考,学习创新。
五、慧心研究孩子
孩子是极为单纯的生命,可促其发展的因素却十分复杂,可以说教育变成了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只有用睿智之心来研究孩子,方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
1.细心观察孩子
要了解孩子,我们必须抓住每一个细节去思考,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发现孩子喜欢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习有兴趣,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位老师十分重视观察幼儿的动作,通过综合比较,孩子爱做的动作可分成四类:一是力量式动作。常见于好动的孩子,特别是男孩,舞拳踢脚,变换着各种姿势,嘴里发出“嘿、呵、哈”的声音。在孩子眼中,这代表着力量,象征着正义、勇敢、威猛。二是亲密式动作。相处时孩子常常聚在一起,互相挤、压,排队时特别明显。这是由于他们习惯以身体动作来进行特有的交流和宣泄。可利用这些亲密式动作进行活动,调动其兴趣。三是躲藏式动作。孩子爱躲在墙边、柜子后面,目的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是陶醉在玩耍中。四是非常态式动作。比如孩子会将算盘放在地上当成溜冰鞋,坐在筐里让人推着跑,能把各种材料变为自己的玩具,变出各式各样玩法,应加以鼓励。
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我们老师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爱好、学习特点、学习要求、学习目的等,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孩子的兴趣,防止被动、低效的方式。
2.依性格教育孩子
教学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因材施教。不同性格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千篇一律,应当区别选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是完美型。他们做事认真,有诸多的“应该”、“不应该”的行为标准,对未有完美结果的事情拒绝执行。应当多方引导,鼓励、培养其兴趣和幽默感,不可给太多的压力。
二是自我型。他们不喜欢服从,幻想力极强,讨厌与别人做一样的事情。要保护其创造力,引导他们理性地表述情感。
三是思想型。他们沉默寡言,对参加群体行动不感兴趣,但认真观察、思考。要引导他们多参与社交,多给以肯定和鼓励,培育自信心。
四是忠诚型。他们不想表现自己,服从教师管理,害怕尝试新的事物。要常布置他们参与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加强自信,教育他们凡事放轻松。
五是欢乐型。他们性格开朗活泼,爱新奇刺激,可做事易半途而废。要引导采用创意学习法,寓学习于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之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3.扬特长塑造孩子
不同的孩子因为其个性与素质不同而表现出各异的天赋,在幼儿时代体现出更多的是兴趣爱好。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会得到互补,人类文明才这样灿烂多彩。
培养孩子的特长,还必须注意从孩子的天赋、所在的环境、条件和已有的兴趣出发,在这方面家长犯的失误是没有对孩子充分地观察和了解,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都跟着学,根本不去理会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讲他并没有什么兴趣,因而总感到索然无味。
所以,培养孩子特长的前提就是应该全面发展,要关注孩子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为发展兴趣、形成特长务实基础。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针对社会上许多家长要孩子学围棋这种“一窝蜂”现象,谆谆告诫人们:“要注意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因为这是从事一切工作、形成一技之长的基础。”他说,围棋无法和科学事业、文化事业同日而语,而且围棋这条路竞争极其激烈,真正能走上专业道路的少之又少。大师的话语重心长,我们从中不难获得有益的启发。
培养孩子特长的前提是发展他们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内驱力。最近,湖南卫视搞了一档“超级女声”的栏目,大部分的女孩子热爱唱歌、表演;还有,许多小男生热爱武术、热爱打游戏机,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社会在进步,个性解放是时代的趋势,只有解开束缚,张扬个性,才能让孩子在自己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爱心、公心、童心、匠心、慧心,是从事幼教事业的五张“名片”,也是幼教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五种素养。相信有了它们,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必然会愈发绚烂夺目,必然会在孩子们的心田根植真、善、美的种子,播撤灿烂的阳光,催开绚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课堂上,教师不宜过多地“显能”
课堂教学要尽一切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我们很多教师的共识。但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以后,教师的位置该怎样摆放才算恰当,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曾听过一节语文课,讲的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全部教学流程非常精彩,教师真正从“导”的角度入手,请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按照注解不断吟诵作品;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概括、分析、鉴赏,从而掌握作品的内容、形式、题旨、手法及语言的表现力;对阅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且在同学间进行相互帮助解决;然后让学生根据词中描绘的意境,以散文形式的语言,或针对词中同学畅游的场面加以想象性的描述。这一切充分明确了学生的“主人”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而就在几位学生朗读了自己散文作品之后,很善于写作的老师立刻将自己课前已备好的文字幻灯形式放了出来。展现的那段描绘“湘江秋景”的文字的确很美,相比之下,刚才那几位同学的作品虽很优秀,也十分有创意,不过还是“小巫见大巫”了。于是,全班同学,被老师的当众写作才华而深深折服,长“嘘”了一声。
这片“嘘”声代表了什么?这说明学生们敬偑自己的老师,同时也为不如老师而感到惭愧。这种惭愧,有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努力赶上老师,另一方面非常致命,学生一旦认为他们永远赶不上老师,就会不再努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方主体的活动过程,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所以老师们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居高临下,给学生以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给学生以积极性,也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于伤害到师生之间的感情。一位特级教师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颇深,平日与人交谈或作报告时,常常是出口便是名句佳联。可是课堂上,他却极少“炫耀”自己的才华,当涉及这方面内容时,他常常试着尽量借同学们的口讲出来,或让同学们自己去翻阅古诗词读本。谈到这样做的原因,他说:“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它更应是学习的能人。让他们不是靠老师的传授来取得知识,是靠自己的能力来取得知识和学习能力,其作用是哪一位才华横溢的老师也无法获得的。再有本事的老师,若其学生没本事,老师也就不成其为有本事了。”此话十分在理。以前我们认为良好的口头表达,较强的解题才能与老师的能力相平行,但随着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老师对学生的启发。老师应该是引导者,不能单纯告诉学生结果,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引领学生探究过程,学生去获得结果,进而把学生探索作为同学们施展才能的主战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