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0600000004

第4章 布衣天子——明高皇帝朱元璋(2)

征召贤士收罗人才的方法很多,征召是朱元璋初期常用的手段。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后,就征召了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打下婺州,又征召儒士范祖干、叶仪、许元等十三人;次年,朱元璋克服处州之后,更征召耆儒宋濂、刘基、章溢、叶琛到应天,专门建了礼贤馆招待他们。宋濂当上了江南等处儒学提举,章溢、叶琛当营田佥事,刘基留在朱元璋身边参预帷幄谋议,大致上能够人尽其才。但是,最初所征召的这些人都是知名人士,至少是当地的知名人士,而且这种征召并不是经常性的。

不几年,朱元璋就将它制度化了。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敕令中书省,要求各地官府选取民间俊秀且年龄在二十五以上、资性明敏、有学识才干者,征召他们赴中书,与年老者共同使用。十年以后,年老者退休,而年少者已娴熟于政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政务也就有人处理。敕令发布的第二年,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派遣起居注吴林、魏观等人求遗贤于四方。

再过三年,即明王朝建立之年,他又派文原吉、詹同、魏观、吴辅、赵寿等分行天下,访求贤才。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寻访学问博洽、才德兼美之士。次年,朱元璋又要求征天下儒士、贡举下第、山林隐逸及业农而有志于仕者。

科举考试就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即明王朝建立的前一年,朱元璋就下令要设文武两科取士,要求各地官府劝谕民间有才能者不要放弃学习,等待开举考试。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要在当年八月特设科第,务必要选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朱元璋还说,自己将亲自出面考试,衡量应试者水平高下,分别任命他们担任官职。

考试一共分三级,第一级乡试,分别在直隶和各省布政司所在地举行。直隶取百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各取四十名,广东、广西各二十五名。考试得中者称举人。次年,各地举人在应天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录取一百二十人。考中的,再参加由朱元璋亲自出题并主持的廷试。因为考试在奉天殿举行,也称殿试。殿试录取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十七人、三甲八十人,分别赐进士、同进士出身。考中名单的在午门外张挂黄榜公布,并在中书省赐宴。明代第一次殿试状元为吴伯宪,授礼部员外郎,状元以下的也都分别授官。

按照朱元璋与刘基的设计,明代科举取士,只用四书五经命题,文章体例大略仿照宋代经义,而且是以古人语气来写,要写成对偶句式,称为八股,或者照当时的说法叫做制义。

此时天下初定,朱元璋命令各省连考三年。朱元璋还以各地官员缺少很多为由,要求各地举人都免去会试,直接到应天听候选官。这一阶段中,朱元璋擢拔了不少年少俊异者,如张唯、王辉等为翰林院编修,萧韶为秘书监直长,待遇十分优厚。

这样,明初一段时间里,荐举和科举并行不悖。似乎科举还有逐步取代荐举的倾向。

然而,到了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发现,这时科举考试所取的士人,大多为后生少年,考察他们的文词,好像还可以;等到试用时,能以所学实际应用到处理政事者就很少了,而且情况还相当严重。于是,朱元璋严词批评并决定从当年起暂时停止科举,要求各地官府改为察举贤才。此后十余年中,人才的选拔主要靠两条途径,一是荐举民间人士,一是从现成的吏员中选拔。朱元璋规定,举荐的人才要以德行为本,才能次之;举荐的名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教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被推举出来的,要送往京师。而各省的贡生也是通过太学进行推荐。

当时的大小臣工都可以推举人才,而征召所得者,往往又推举了其他人才。所以不少居住在深山老林、穷乡僻壤的人才,都被征召到应天,由布衣而当上大官的不乏其人。耆儒鲍恂、余诠、全思诚、张长年等人,都以九十多岁的高龄到达京师,当上文华殿大学士。儒士王本、赵民望、吴源等四人特置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贤良郭有道,秀才范敏、曾泰,税户人才郑沂,儒士赵煮等升到尚书。儒士张子源、张宗德也升到侍郎。其余当上副都御史、大理寺少卿、国子监祭酒的,或者在地方上当布政使的还有许多。吏部上报朱元璋各方荐举应当担任官职的,有时多至3700人,少的也有1900人。当时规定,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都要送到应天,六十以上七十以下的安置在翰林院以备顾问,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分派到六部和各布政司、按察司任职。

这种征召辟举的方法,历史上也曾有过,并非朱元璋的发明。但是朱元璋也有独创,就是不光征召饱学之士,还征召富民。

朱元璋不满孟子重农轻君的思想,但对他“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说法却很赞同,下令户部征用富民。户部据此进呈了一份一万七千余户富民名单,包括浙江等九个布政司和应天十八府州中所有拥有七顷田以上者。朱元璋分批召见,只要奏对合乎朱元璋心意,马上就可以得到美差。

明初选官不居一格。朱元璋说过:资格这样的东西只为寻常人而设,假使是贤材,怎么能够拘泥常例。于是,会稽的地方一个俗名叫郭传的和尚,受到宋濂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当上了湖广布政使参政。山西繁峙县一个小小的主簿虞文采,上书揭露山西行省和按察司官吏事多不法,被擢升为大同知府。

不拘一格者还包括元代官吏,在朱元璋看来,这些人有行政经验,可以省去历练的过程。这里面甚至包括罪官。明太祖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下诏选取在凤阳屯田的罪官中年四十以上有才者重新录用,对四十以下已经宥免的也给以复用。后来的礼部尚书吕本、四川按察使班用吉、湖广右布政使徐锋,都是罪官重新起复的。

然而,这种办法还是有浮滥的毛病。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开了杀戒,大批官员掉了脑袋,从中央到地方,各衙门缺额很多,急需补充人员。不得已之下,朱元璋还是回到科举一途。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下令恢复科举考试。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礼部又定《科举成式》,颁行各省,定为永制。此时的科举与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时相比,最大不同在于:第一,取消了乡会试以后复考骑、射、书、算、律五事,只注重经义。而且,所考经典都要根据古疏,“文辞增而实废”,由此开始了科举由实用向空疏的转变。第二,所取的一甲进士为翰林院修撰,二甲也有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的。进士进入翰林院自此开始。他们与在承敕监等近侍衙门的,都称为庶吉士。其余分配在六部、都察院、理政司、大理寺的仍称为进士,或者称观政进士。之所以称为“观政进士”,是因为朱元璋认为,他们不熟悉政务,应该好好地对待他们,让他们观政于各个衙门,并发给他们相应的俸禄。等这些人熟悉政事之后再提升他们。第三,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开始,明王朝颁布文字格式,进一步窒固应试者的思想,明朝科举制度的不利由此更加蔓延开来。

中外交流

帝国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国家是一个完整的肌体。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都是这个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相互配合和彼此协调的。外交是内政的继续。明初,国内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延续了将近七十年;对外,明朝同样需要保持一个和平友好的关系,以利于国内的政治改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国内加快发展经济。如果不解决战乱后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稳定,明朝的江山就不可能得到巩固,就要像元朝一样迅速瓦解。朱元璋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正是由于他在决定政策上,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民群众长期从事农、林、牧、副、渔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和积累的生产技术知识,加上地大物博的优越条件和充裕的劳动力,使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能够波浪式地前进。在历史上,中国农业生产既有衰退时期,也有兴旺时期。经过元末大乱之后,明初面临着生产衰退的局面,农业人口、农业产量和耕地面积都有所减退。但是,当国家一旦采取安定人心、调整生产关系及一系列养民恤民的政策,顺天时,尽地利,把广大农民引向精耕细作、开辟荒地、疏通水利的生产轨道上去,农业经济就有可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像明朝这样一个大国,要解决乱后人民的吃穿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世界提供什么物质援助,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更没有必要通过对外军事扩张或武力征服的手段,来达到掠夺别国的财富。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遣沈秩出使渤泥国时,就对渤泥国王马哈沙谟明白表示:明朝“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于王·但欲王之称番,一视无外耳”。明朝政府的愿望,是要同邻国建立友好关系,并无物质上的要求。

设立正式外交机构在明朝中央政府机构中,专门设立了掌管出使外国的行人司。这个机构最初设于明太祖国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下设行人一名,官阶九品,左右行人各一名,从九品。不久,又将行人改为司正,左右行人改为左右司副,增设行人345人,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调整各司品秩,升行人司为正七品衙门。明朝的皇帝对行人司的工作十分重视,洪武大帝朱元璋曾专门传谕行人司各官:“凡为使臣,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视,不可不谨。孔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尔等当服膺是命言。纵情肆欲,假使命而作威作福,虐害下人,为专朝延之辱矣。自今或捧制书,或奉命出使,或催督庶务,所在官吏淑慝,军民体戚,一一咨询,还日以闻,庶不负尔职也。”(《明太祖实录》卷一三八)

明朝皇帝一开始就自认为周边乃至更远的国家都是自己的藩属国。对于它们,明朝政府是具有统治权力的。而这种统治权的表现则是由朝廷给其国王印绥册诏,授大明历法。藩属定期向明朝纳贡以表其忠心向忱。剩下的就该是明朝政权作为天朝大国所要履行的庇护之责了。

基于这种认识,从朱元璋开始,明代历朝皇帝都对所谓的“藩属国”表现出眷眷柔情。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开列了十五不征夷国。这十五国大部分在东南部,计有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逻、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谥亨、白花、三佛齐、浡泥,并将这一方针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朱元璋在圣谕中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皇明祖训》“箴戒章”)

这种不许用兵海外的友好举措,无疑对发展中外关系大有好处。不以强凌弱,消除了各国对中国皇帝的恐惧心理。十五不征夷国政治方略的确定,加之不断的遣使宣慰,在海外各国树立起了明朝皇帝宽厚仁和的良好形象。

宣慰四方明王朝建立伊始,便非常重视与周边各国的交往。洪武大帝朱元璋多次派使臣赴西域、波斯、东南亚各国宣慰,在洪武年间,明政府对亚非国家派出的使节大约有57次,讲明明之对外政策,劝其来贡,使被元末动乱隔断的中外交通重新恢复。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给安南的诏书中,就表明洪武新朝“方与远迩相安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次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又派遣使臣赴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宣告遣使的目的:“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中外人民各安其所。又虑诸番僻在远方,未悉朕意,故遣使者往谕,咸使周知。”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派吕宗俊等赴暹罗,派赵述赴三佛齐,派张敬之往浡泥,派郭征到真腊等国。朝鲜是同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友好之邦。早在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廷就赠送该国《六经》、《四书》、《汉书》、《通鉴》等经史图籍,这是文化上的交流,并告其国王要行政令、筑城郭、修武备、重农耕。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高丽要求派遣留学生入明朝太学读书,朱元璋说:“入学固美事,但涉海远,不欲者勿强。”既表明欢迎的态度,也指出外国人士学习汉族文化,要出于自愿,不能勉强。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给暹罗国王的诏书中,对该国多次派使者来华深为赞赏,称赞国王哆罗禄的内外政策为“内修齐家之道,外造睦邻之方”,必定能使国家“永为多福”。

当时,明朝不仅与邻国友好相处,对邻国之间的矛盾和武装冲突,也希望能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例如中越两国人民,在历史上有悠久的传统友谊。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遣官携带《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赠送占城。次年,朱元璋又遣使往祀其山川,表示对邻国的尊重。同时,安南也跟明朝互通使节,并约定三年一朝,“且定使者毋过三四人,贡物毋厚。”意思是明朝政府但愿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在礼节上应当从简。洪明太祖武四年(公元1371年),安南与占城发生战争,占城王要求明朝援助武器,明廷答复说:占城与安南都是明朝的友好邻邦,希望双方和平相处,即日罢兵。明朝不肯援助武器的主要理由是:正当“两国互构,而赐占城,是助尔相攻,甚非安抚之义”。明朝政府出发点是希望双方早日停止战斗。一直到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占城国使者来华时,朱元璋还一再致意,希望占城能真正同安南修好。朱元璋给占城和安南双方的书信中,表明明朝的和平友好态度。朱元璋说:“占城上言,安南出兵,连年侵境。朕未知实否。今为尔两国言之:和睦邻境,乃保国善道。各守其封疆,各安其人民。……若各不安分,构怨交兵,纵其君长身虽无损,害及生民,又何利乎·”

又如,琉球群岛上的琉球国,三王(山北王、山南王、中山王)互相攻伐。朱元璋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致书三王,劝其罢兵息争。书中说:“迩使者自海中归云,琉球三王互争,于农业少废,人命颇伤。朕闻之不胜怜悯。今因使往复琉球,特谕王体上帝好生,息征战而育下民,可乎·”语气是和平的、说理的,坦率地表明作为友好邻国的诚心劝告。

同类推荐
  • 第一贪官:和珅

    第一贪官:和珅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第一贪官:和珅》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和珅的一生。
  • 嫁入蒋家的女人们

    嫁入蒋家的女人们

    嫁入蒋家的17个女人,似都有一个共通点:她们一概美丽、坚毅、聪慧,一肩挑起命运中的磨难与煎熬,不但活出自己的价值与光采,并在时间的臂助之下,一手将家族的悲剧,扭转成圆满的结局。她们不同的命运:有人疑被政治谋杀(章亚若及蒋纬国第一任夫人石静宜);有人婚姻失和,愤然叛离蒋家(蒋孝武的第一任妻子汪长诗)。有人无怨无悔地照顾失智失能的丈夫10数载(蒋孝文的妻子徐乃锦);有人爱上有妇之夫,并且幸结连理,一生和乐(蒋经国之女蒋孝章)。有人视继子女如己出(蒋孝武的第二任妻子蔡惠媚);有人甚至在丈夫过世后,代丈夫祭扫前妻的坟墓(蒋纬国第二任妻子邱爱伦)。
  • 民国有个绍兴帮

    民国有个绍兴帮

    民国时期的浙江绍兴,思想激越,人才辈出。蔡元培、许寿裳、周氏兄弟、孙氏兄弟、经亨颐、夏丏尊,这就是出自绍兴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王金发,这些又都是辛亥英烈。俞秀松、宣中华、叶天底、梁柏台,又都是献身革命的红色战士。再加上沈定一、刘大白、邵力子等在各个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分子。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画卷,更具体地说,就是民国有个绍兴帮。
  • 执法总监张培梅

    执法总监张培梅

    崞县属雁门,从清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半世纪间,军阀混战,日寇侵入,战事频繁,烽火连天,时势造就英雄,战时培养将军。张培梅便是其中之一。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5)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吾家囧徒初长成

    吾家囧徒初长成

    古代小萝莉养成文!呆萌妞霸气上演艰难追师记!她,出身名门却长在山谷,卖萌撒娇耍无赖,无一不能。他,沉默寡言却文武双全,腹黑毒舌假正经,样样精通。她追随他出了山谷,一路风尘仆仆,进入皇宫,摇身变成小公主。他养育她十六年,受尽折磨痴缠,对天感叹:“女人为何如此麻烦!”阴险太后设迷局,镇国塔中的她九死一生。他救她于危难,却只说:“你怎么这样沉?”楚国皇子求和亲,为换得长治久安,她挥泪出嫁,却险些死在他剑下。她只知他沉默寡言,却不知,他曾为她拱手江山。他想护她一世周全,却不知,她想与他一世长安。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魔王独宠呆萌妃

    魔王独宠呆萌妃

    一朝穿越,原本在现世里无依无靠的孤儿变成了王爷的庶女,本来以为能够过上好日子,却没有想到遭人计算被逐出王府,在跨出王府的那一刻,宫小暖就暗暗发誓,再见之时定是你们的忌日。他是人人都敬畏的魔王,却只独宠她一人,只倾心她一人。他深情:“即使知道是利用,我也心甘情愿。”她不屑:“我也只是个替身而已。”他说:“以后,我只为你终守一生。”她不言。历经磨难,历经风雨,她一直被伤害的内心是否可以渐渐愈合?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本书为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小结,书中涵括了1984到2011年流传于湖北的黄梅戏剧目。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

    本书教导读者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工作,这样对获取成功更有帮助
  •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2012年的中国诗歌相对于以往,更加安静与结实了。安静指的是诗人的胸怀。诗人与诗人之间,无论是网上还是各种关于诗歌的集会,前些年那种相互之间的指责、诋毁,甚至谩骂几乎没有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诗歌论争的声音。起眼东西南北,各路诗人、各种拳脚与路数都认清了一个道理,“拿作品说话”。以往那种各自“我是天下第一”的幼稚已经随风飘去。结实指的是创作的姿态以及作品呈现出的思考。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在众多的诗歌里挑出一首成就一个诗人。但平心而论,即使朦胧诗时代、即使“第三代”留下的“经典”,与现在诗人们的创造相比,现在的诗歌从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 涩女不剩

    涩女不剩

    她为了救白血病晚期的双胞胎妹妹,与素不相识的他,有了共同的孩子。签订了那份价值千万的合约,出卖的是身体?是灵魂?是生命?收获的是亲情?是爱情?还是耻辱?当唯一的亲人远行,当一直守护在身边的人离去……失去了生活目的和动力的她,能否在越陷越深的红尘里拔身而起,找回迷失的自己?曾经的他和他,还有他,谁才是她的归宿?推荐好友的文《舞场妖精》为了揭开早年给她心里留下重创的死亡秘密,她孤身一人,化身“舞场妖精”,穿梭在豪门子弟之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贞操。从一个“有人生没人养”贱女子,摇身变成了身份尊贵的楚氏集团继承人——在那场明争暗斗的家族权力争夺中,她才是最大的赢家?酷似初恋情人的花心大少爷,被誉为音乐界天才的钢琴王子,十八般武艺深藏不露的“贴身保镖”?——在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中,是谁,一直相伴,风雨无悔、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