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出生的时期,正是皇宫中天花盛行的时期,幼小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被乳母抱出紫禁城,在西华门外“避痘”。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夺过可怕的天花,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两岁时患天花,身边没有父母的照料,只有乳母陪着他,奇迹出现在了这个年幼的皇子身上,他活了过来,只有脸上留下了点点的痕迹。患过天花的人可以终身免疫,因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又回到了皇宫。患天花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幸的事情,能不被病魔打倒是不幸中的万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经历了这个不幸,也成为了不幸人之中幸运的一个,不过,天花给他带来的还没有结束,爱新觉罗·福临皇帝在董鄂妃去世后,也患了天花,病情严重,他在临终前选择继承人,孝庄皇太后主张立三皇子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但是,爱新觉罗·福临还有些犹豫,他询问了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也建议立三皇子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并给了爱新觉罗·福临一个最好的理由,那就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已经患过天花,今后不会再患,因此是爱新觉罗·福临年幼孩子中最适合成为未来皇帝的一个。就这样,年仅八岁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成为了继父亲之后,满清的又一个少年天子。
八岁丧父之后,当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十岁时,他的生母佟佳氏也去世,万人之上的小皇帝成为了孤儿。孝庄在他的生命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督促他学习,还担任了辅佐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孝庄这个祖母还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亲情的最大依靠,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不仅仅敬重她,还十分依恋她。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位后,便尊孝庄为太皇太后,亲政之后,也经常到慈宁宫给孝庄请安,与祖母长谈。
爱新觉罗·福临去世之前,也许是担心多尔衮的事情在自己儿子身上重演,也许是其他原因,他没有选择由宗室亲王来辅佐年幼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而是选择了四位异性的大臣来辅政。这四位大臣都来自于直属爱新觉罗·福临的“上三旗”,他们是正黄旗的索尼、正白旗的苏克萨哈、镶黄旗的遏必隆和同样属于镶黄旗的鳌拜。他们四人辅政大臣身份的确立,也就标志着清朝一种新的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要求四位大臣遇到国家事务时,要先协商共议,然后再一同奏明太皇太后和皇帝,待太皇太后和皇帝同意、认可之后,四位大臣才能按照太皇太后和皇帝的口谕或者拟旨来颁布执行。这种新的制度确实可以避免多尔衮摄政时期,摄政王把持大权的现象,能将权力掌握在孝庄手中,但是,新的辅佐体制并不是没有缺陷和弊端,因为,成为辅佐大臣的人都位高权重,他们可以直接进入皇宫大内,甚至能代替小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批阅奏折,一旦四个人权力均衡的局面不能维持,一方占优,那么,很容易造成皇帝权力架空,辅政达成独断专行的情况。这也就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要除掉鳌拜的原因,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与鳌拜之间的历史,将在下面“计除鳌拜”一节中详细讲述。
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14岁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亲政,然而,在四大辅政大臣中权力突出的鳌拜却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亲政一个最大的障碍,清圣祖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初三,年仅16岁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南书房将鳌拜捉住,并宣布了他的30条罪状,从而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皇帝生涯。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战争和鳌拜圈换土地的倒退政策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国家。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18世纪前后中国出现的一位伟大的封建君主。就像他治理了61年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一样,他本人就是满蒙汉三个民族的血缘与文化的杰作(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祖母孝庄是蒙古族人,他的母亲是汉族人,父亲是满族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个天份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
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统治期间,他解决了长达8年的吴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战争,收复了被郑经割据多年的台湾,还驱逐了占据我国黑龙江地区的沙俄势力,并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以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同时,又以出征蒙藏,平定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的动乱,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为了国家的发展,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包括: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在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起爱新觉罗·福临时期,当时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也提高较快,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从而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从文化方面来讲,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十分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还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编纂《明史》、《全唐诗》《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在注重中国文化的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曾在宫中推行可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毕生的学习。因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学习型皇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统治中国的年代,全世界各国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而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因其保守的一面,而使得中国没有跟上世界的脚步。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此外,在清圣祖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也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晚年时,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宫廷中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斗争,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之风颇盛,从而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定。
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2月20日(公元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病死于畅春园,·谥号“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葬河北遵化清东陵·“景陵”。
计除鳌拜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位之初,由于年幼,所以他的父亲爱新觉罗·福临和他的祖母孝庄为他选择了四位辅政大臣来协助他管理国家。权力是令皇家兄弟,甚至父子反目的原因,几乎每个有皇家血统的男子都有争夺皇位的想法,皇家之外的人也必然少不了这样的奢望。那么,当时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和孝庄身边,握有权力的辅政大臣,比其他人有更好、更多的机会,自然也就会出现想将皇权握于自己手中的人。鳌拜,便是这四个人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鳌拜,姓瓜尔加氏,隶属满洲镶黄旗,年幼的时候就随爱新觉罗·皇太极四处征战,可谓是出生入死,为大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爱新觉罗·皇太极也称呼他为“巴图鲁”(是勇士的意思)。鳌拜的地位从护军校一直升至内大臣,到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这一代皇帝,他算得上三朝元老。但是,鳌拜虽然被爱新觉罗·福临和孝庄列入到了四大辅政大臣,可他在四人中位居最末。位居首位的索尼是大清国的四朝元老,是四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不论是在哪一个皇帝身边做事,都始终尽忠职守,没有二心,可是在辅佐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时候,他已经年老多病。所以,对鳌拜来说并不构成威胁。排在第三位的遏必隆是大清国开国元勋额亦都之子,他与鳌拜同属于镶黄旗,所以二人利益相同,一唱一和。对于鳌拜来说最大的眼中钉就是排在第二位、属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两个人的矛盾极深。
清圣祖康熙初期,鳌拜手中握有兵权,他不仅在朝中独断专行,还常常欺负年幼的皇帝。如果朝中有其他的大臣与其意见不和,立刻就会受到鳌拜的排挤和打击,鳌拜还利用自己辅政大臣的特殊身份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甚至用维护祖宗之法为借口将爱新觉罗·福临时期的一些改革措施都推翻,所以,大臣们要么不与他作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么直接投靠他。上朝时,他故意站在遏必隆和苏克萨哈之前,并在皇帝面前大声呵斥反对他的大臣,如果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与他有不同的意见,那么鳌拜必定会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大声争吵,直到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让步与他为止。作为皇帝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对鳌拜有太多的不满,一心想除掉他,但是,碍于鳌拜手中握有兵权,自己在实力上不一定能取胜,所以,少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并没有轻易行动。
清圣祖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鳌拜挑起了换地事件。什么是换地事件呢?这要从爱新觉罗·福临当皇帝的时候说起。清世祖顺治初年,摄政王多尔衮利用自己的权势将本来应该分给镶黄旗的肥沃土地划分给了自己管辖的正白旗,而划给了镶黄旗比较差的薄地,当时,激起了镶黄旗人的不满。但是,到了清圣祖康熙时代,两旗人民已经将这件事渐渐淡忘,由于这件事而引起的不合也在慢慢化解,鳌拜却在这时提出更换,想要扩大镶黄旗的控制范围,并用此来打击反对自己的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对于鳌拜换地的要求,属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当然持坚决反对的意见,但是,由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都属于两黄旗。所以,一时间造成了四位辅政大臣有三位都同意鳌拜换地的情形。为了达到换地的目的,鳌拜不仅让大臣们上书,还说镶黄旗的土地“不堪使用”,甚至给孝庄太皇太后施加压力。得知此事后,正白旗大臣、户部尚书苏纳海上书到:“土地分拨已久,并且在康熙三年已经下旨不许再圈占民间土地,不便更换,请将八旗移文驳回。”鳌拜并不死心,于是,开始了硬性换地,给朝野上下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对鳌拜挑起的换地事件十分重视,派人调查此事,参与调查的官员是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朱昌祚和巡抚王登联。他们经过调查后,将旗民们不愿换地等情况如实汇报给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并反对鳌拜抢夺正白旗土地的行为,请求停止。他们的这一举动使得本来就在朝廷中横行霸道的鳌拜十分生气,认为这三人是在公开和自己作对,于是,以“藐视主上,纷更妄奏”的罪名将三人拘禁,还要将他们处死。刑部认为大清律并无明文规定三人所做的事属于犯罪,所以,建议鳌拜使用鞭刑,加之没收家产就可以了。但是,鳌拜一意孤行,假传圣旨,把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派去调查的三名官员处以绞刑,还杀害了三名官员的家人共百余口,并没收家产。除了他们以外,其他对鳌拜圈地、换地表示反对的大臣、官员也无一幸免,不是被降职、革职,就是被充军为奴。当鳌拜向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报告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位官员处死的消息时,十分轻描淡写,还给与他不合的苏克萨哈编造了“24条罪状”,并要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处置苏克萨哈。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看了这些所谓的罪状,知道全部是鳌拜在诬陷苏克萨哈,他不愿意按照鳌拜的意思办。这时,老奸巨猾的鳌拜看出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想法。于是,突然跨步来到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面前,甚至差一点打到皇帝,看到鳌拜对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做出的无礼举动,在场的大臣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上前阻止鳌拜,帮助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解围。迫于无奈,年少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同意了鳌拜的请求,将四大辅政大臣之中唯一反对鳌拜的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鳌拜所推行的圈地、换地运动涉及十个州县、三十一万四千八百余晌耕地,实行期间,百姓苦不堪言,状况悲惨。对于百姓如此,对于皇家来说,鳌拜的行为打破了当初爱新觉罗·福临和孝庄所制定的四位辅政大臣协商一致后需得到皇帝的允许方可执行的原则,使得少年皇帝的权利有被架空的危险。
经过这次以鳌拜胜利告终的圈地、换地运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更加坚定了立刻亲政的决心。但是,屡次奏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亲政的索尼多次遭到鳌拜的阻拦。在索尼去世后一个多月,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将索尼当初的奏折“世祖章皇帝亦十四岁亲政,今上年德相符,天下事务总揽裕如,恳切奏请”发出,对鳌拜不满的大臣立刻懂得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意思,于是,百官共同奏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假意推辞之后,又询问了孝庄的意见,孝庄支持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亲政。同年七月初七,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太和殿举行了亲政大典。刚刚亲政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依然不是个真正的皇帝,只有除去鳌拜,他才能掌握大权,行使皇帝的权利。
四位辅政大臣死去两个,剩下的一个是鳌拜,一个是对鳌拜言听计从的遏必隆。对于鳌拜来说,没有了阻碍和反对,他更加肆无忌惮、飞扬跋扈。那时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虽然年少,但是却并不缺少计谋,为了铲除威胁自己皇位的鳌拜,他不动声色的开始了自己的计划。首先,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称要与索尼的儿子索额图下棋,于是,将索额图招进宫,并与他一起商量制服鳌拜的方法。与索额图商量之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决定第一步要先稳住鳌拜,麻痹他,不能让他发现自己有要除掉他的意思,然后将京师驻军将领换成皇帝自己的心腹,再训练一批可以将鳌拜制服的勇士。几天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便下诏对鳌拜进行封赏,甚至还表现出对国事不感兴趣的样子,将一切都交给鳌拜来处理。看到小皇上这样对自己,鳌拜认为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怕他,于是,更加有恃无恐,甚至借口有病而不上朝。有一次,当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来到鳌拜的家中,假意请教他国事怎样处理时,鳌拜躺在床上装病,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不但没有揭穿他还在床边坐了一会,要他保重身体,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要离开时,鳌拜起身,突然一把匕首从床上跌落到地上,保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侍卫立刻拔刀保护皇上,鳌拜十分紧张,不知该如何解释,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却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我们民族的勇士有刀不离身的习惯,老太师有病在身还不忘这个习惯,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呀!”紧张的气氛被机智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