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惠姓新中国成立前银川惠姓不足100人,当今已达1100人。西夏、金凤、兴庆三区均有分布。新中国成立60年间,惠姓迁入银川市大体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后50年,落户的多是内地支边的惠姓干部与复转军人,陕西、甘肃籍的居多,也有江苏丰县与宁夏固原地区的。第二阶段为21世纪的最初10年。这10年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宁夏落实“以川济山”的扶贫政策中,将泾源县惠台乡回族惠姓100来户迁下山,安排在银川市的西夏区兴泾镇与金凤区良田镇各50户。兴泾镇50户都定居在泾花村,单独建立村民小组,称惠台组,为银川市惠姓增加了新鲜血液。
其他地区惠姓中卫市现有惠姓600多人,散居在黄河两岸的村庄,祖籍多是陕西,始祖走西口定居下来。沙坡头区黄河北岸的李嘴村,住有一支西安惠姓人。上世纪40年代,西安未央区西惠村惠怀信的三个叔父到中卫做买卖,将西安的布匹贩运到中卫,又将中卫的皮货、枸杞贩运到西安,来回倒腾了几年,就爱上了这片肥沃的土地,有两个叔父举家迁居中卫,落户李嘴,两人生14子,传4-5代,近百人。吴忠市惠姓500多人,先祖多是走西口的逃难人,沿黄河而居,沿长城而居,现在不少迁居城市。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六窑村,现划归中卫市海源县三河镇管辖。村中现住惠亩姓37户,加上山上惠家沟,共50户,250多人,外面工作的还有10多户,始祖清乾隆年间从甘肃平凉迁来。
石嘴山市惠姓300来人,祖辈来自陕西清涧、江苏丰县、山东胶南,有的是支边来的干部,有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陆续来此经商办企业,子女们受过中高等教育,大都在工矿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吴忠市盐池县麻黄山乡惠姓与相邻的甘肃环县秦团庄惠姓是一脉,清末迁入,建有惠纪畔自然村,约200来人。有惠德彪在银川市创办银燕七彩艺术学校,颇有影响。
青海惠姓
当今惠(惠亩)姓800来人,西宁市就有450人,占全省的一半多。乐都县高庙镇卯寨沟惠亩家庄是惠姓在青海建立的唯一的小村庄。始祖清同治年间从甘肃会宁县逃荒要饭落脚此处,一大家人种地生息,后来兼做小买卖,到现在已传8代。有“耕读传家”的遗风,要求子女们读书学文化,因而代代有文人,并不断外迁,落脚县城和西宁市周围亦农亦商,共迁出100多户,现在村里只有三、四户人家。建国以来公职人员增多,青海省人大副主任惠亩文林,就出自该村。乐都县马场乡宝家湾村也有一支惠姓人,祖籍山西新绛北行庄。1938年,日本人入侵至新绛,新绛惠氏11代惠戊戌为避难,辗转到青海乐都县做小买卖,娶祁氏为妻,生2子1女。次子惠灵祥长大后返回新绛生息。长子惠灵通定居乐都县马场乡宝家湾村,生3子4女,子为惠文贵、惠文清、惠三娃,女为惠桂兰、惠桂芳、惠彩秀、惠连雄。已历4代,一大家20多口人,亦农亦商,活跃在乐都城乡。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新旧政权更迭中,来到青海在省、市(地)、县机关中任职的干部与复转军人中,有一批惠姓人。有的来自陕西清涧、子洲、延安、富平、长安、渭南,有的来自江苏苏州,有的来自河南南阳等地。到七、八十年代,有的调回原籍,但多数定居下来,现在他们已离退休,子女们却成长起来,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任职。青海省政协副秘书长惠爱宁,祖籍陕西长安,父亲就是在那个年代来到青海的。
新疆惠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部边陲,面积辽阔,160万平方公里,占祖国领土的1/6。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目前生息着3100多名惠姓人,除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相对集中,分别为630人与484人外,其余散居在南北疆城镇,像阿克苏地区133人,屯垦新城石河子市162人、石油城克拉玛依市只有63人,而辖24市县占居新疆北部大部的伊犁州惠姓397人,平均每市县不到17人。
总之,惠姓在新疆大地,星星点点,不引人注目。
惠姓流布新疆很晚,清末有惠姓人到新疆谋生的,但没有定居下来。扎根新疆,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先进疆的是西北野战军中的惠姓战士和接收旧政权干部中的惠姓人,军人有的转为兵团战士长期屯垦新疆,有的转为地方武装部干部或地方工作人员。以后进疆的是支边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因当时人才缺乏,工作好找,又有一批亲友被他们引来。现在五、六十年过去了,他们成了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作古,有的健在,应尊为新疆惠姓的始迁之祖或称为新疆第一代惠姓人。已历三、四代,当今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是他们的子孙。库尔勒市惠光凯是安徽萧县路套村人,1958年新疆来人招考干部,他被录取分配到库尔勒农科所工作,四、五年之后,他将父母及弟弟光甫、光弻、妹妹霞先后接来,都安排了工作。现在他已80多岁,儿孙满堂,除父母去世,小弟光弻迁居上海,儿子振时大学毕业后就职海南外,一大家20多口人都生活在库尔勒、和硕、乌鲁木齐等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人。
新疆惠姓是内地惠姓支派的延伸,没有形成独立的支派。据各地惠姓家谱提供的信息,主要来自陕西、甘肃、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省的惠姓,以陕西、河南居多。陕西的清涧、米脂、延安、子长、富平、蒲城、临渭区、长安、扶风、蓝田等地都有惠姓扎根新疆,像清涧县就有几十家定居新疆,一个小小的将军沟村,就有七、八家在新疆生息。河南南阳邓州市也有八家在呼图壁县生息,改革开放以来有的迁居乌鲁木齐市。
新疆惠姓知名人士,除地方上有一些专家、学者及科技人员外,生产建设兵团有军事部参谋长惠勋等。
华北地区:
山西惠姓
据《碑传集·山右冢墓遗文》记载唐中晚期沁州沁源县长宁乡彤巢村有惠姓生息,而当今此地却无惠姓踪迹。陕西蒲城县避难坡《惠氏祖茔碑记》说“惠氏之先,山右洪洞人也,相传太宗时,始祖始迁于奉先之避难府”。陕西清涧惠姓族谱叙述,在蒙古汗国称元朝之前,蒙古军队占领清涧的战乱中,十房之族“的惠姓人,有一个叫”初“的人逃难到山西,社会安定后在太原入籍。初”有无后代,再无消息。这三条文字记载,传递着惠姓在山西生息的信息。
截至2008年6月,在山西大地上生息着5849名惠姓人,与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数字4698人相比,18年中增加了1151人。居住分散,分布在90多个县区,百人以上的村庄只有10多个,人数最多的村庄不过400来人。祖源顶远说到明代,与上述三条无关,主要来自陕西、河南、山东三省,陕西居多。按当今地区人数多少依次分述如下:
吕梁惠姓吕梁聚居着2000多名惠姓人,分布在柳林、汾阳、交城、孝义、石楼、中阳、离石等县,与陕北清涧惠姓属于一脉,多是明时因灾荒,一家人渡过黄河,落脚吕梁山中,开荒种地谋生。距柳林县城45公里,离黄河仅有一山之隔的惠家坪,是惠姓人建立的村庄,传说始祖是三兄弟,明中期从陕北迁来,在这偏僻的荒山沟里安家落户。循着村中小河岸边小道西行一里许,山坡枣树地里,有半截石碑,刻字依稀可辨,墓主为惠迪吉。据清乾隆三十六年修纂的《汾阳府志》记载,惠迪吉为宁乡县(今柳林、中阳县辖境)贡生,任河南都司。
父亲惠承恩明嘉靖末曾任汾州右所副千户,后升为河南掌印都司。由于家谱失传,村中裔孙不知道祖先的辉煌。现在村中有400多惠姓人,是山西省惠姓最多的村庄。交城县惠姓700多人,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康家社、杜里社、鱼儿、李家沟以及山下的安定、覃家庄等村。康家社是东葫芦川一个较大的村庄,现有惠姓300来人,始祖传说明初从陕北米脂县柳支坡(米脂县查无此村,可能有误)迁来。对于这支惠姓始迁之祖有种种猜测,可能是元初入米脂籍的惠林的后代,也可能是在太原入籍的惠角的后代,因交城元代属太原府管辖。到了明代中期人口兴旺,不断向四周迁移,有一支迁到与大山相隔的西葫芦川中段,建立了新村惠家庄,以后有其他姓迁来,到明末清初,发展成几百人的大村。村民性格强悍,明末支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康熙初年,还坚持不向清政府“当差,纳粮”。康熙十年被血腥镇压,惠姓受到致命打击,祖坟也被官军破坏。
镇压后的第二年,一手策划组织指挥镇压行动的交城知县赵吉士,为了邀功,指使幕僚夏驷向朝廷撰写了《交山平寇本末》的长篇报告,报告称:惠氏籍本陕西,即故明兵科给事惠世扬族也,徙居交山已数世。顺治十年(1653)间,世扬以废绅避难至交山,寄居惠家庄。诸贼以世扬故显官,有名望,敬之。可见,交城一带惠姓,与清涧惠姓同宗无疑,明末清初还互有来往。惠家庄遭此大难,开始衰落,有的流落他乡。有一户辗转落脚交城平川安定村,传10多代,当今为100多人,占居村中一条街,民国年间有惠照祥,为乡村教师,德高望重,当过华国锋的启蒙老师。覃家庄的惠姓又从安定迁来,交城县公安局副局长惠建民就是来自该村。
早在明朝弘治年间,有个叫惠克让的人从交城山中迁到汾阳县的张多村,为居住在汾阳县城的庆成王放羊,张多成为庆成王的牧场。克让生钦,钦生5子:伯瑜、伯广、伯腾、伯云、伯敖,衍为5门,建东西二堡,成为当地有名的村庄。一世祖惠克让住的窑洞保存完好,窑前一棵老槐树为克让所栽,至现在长得很茂盛,郁郁葱葱,高数丈,两人都合抱不住,成为500多年的历史见证。
清末,清涧县小岔则村有一户惠姓人迁居到离石县丰仪村,到现在传6代,近百口人,有的在离石、方山等县任职、任教。
运城惠姓现有惠姓1423人,主要集中在盐湖、河津、新绛、永济四县区,其他县零星分布。盐湖区惠姓聚居在李店铺、下堡头两村。李店铺惠姓一世祖名惠文,家谱上说,他是陕西扶风人,明时“宦游”至运城。文生守志,守志生君爵,君爵生源博,源博生及辅,及辅生雨田。第6代雨田不喜欢城市生活,迁居离城八里的李店铺,以农为生。雨田生五子,为从歧、从镐、从洛、从郏、从召,衍为5门,繁衍滋大,累善积德,耕读传家。“之后一门绝后,一门为王姓养子,改姓王,留下3支门派。9世祖正封于清道光十五年带领全族修建了祠堂,12世祖迪吉于同治十二年纂修了家谱。传至现在,历16代,100多口人。这支惠姓在清代很有名望,民国年间修纂的《安邑县志》载有一名进士、4名举人、4名贡生,还有两名乡贤。康熙年间进士惠克广任山东滋阳知县,宣统元年优贡惠有孚任山西方山县知县。
举人惠从邠、惠迪吉和武举惠振猷、惠尔履以及贡生惠敏修、惠于朋、惠于宗均未任职。惠氏耕读传家、乐善好施,在民间有良好的口碑。惠迪吉,字棐臣,光绪五年(1879)举人,吏部拣选知县,生平好读朱子纲目,寝馈不释,有宋儒风。主讲垣曲书院,奖励士子,文风丕变。惠于宗,侍孀婶如母,终始无间言”,生平救溺女,捐棺木,施药饵,周贫乏,乐善不倦。道光丙午(1846)大祲,出耀赈济乡党,全活数百人。又有惠万纪,性孝友,乐施济,修庙宇桥梁,出资不吝。道光丙午、丁未连年饥馑,出金散粟,以周贫乏,乡人德之。下堡头寸惠姓传说明中期从陕西咸阳迁来,有500年的历史,现村中惠姓有200多人,知名人物民国年间有惠克晋,任解县县长。
新绛县北行庄惠姓也是明时迁入。挂谱上最早两代人为明代服饰,因而断至明末落脚此村。传说始祖是一对夫妇挑着担子乞讨来的。从何而来,没有文字记载,从第6代传人惠统德烧制的香炉上刻有“南而登此乡”句,裔孙们推断祖籍可能在南面。因没有家谱留传,挂谱上文字又模糊不清,一、二世先祖名字不详。2002年13世孙惠永林不辞劳苦,调查研究,理清了世系,撰写了家谱。到现在传16代,因不断有人外迁,有的迁到青海、北京等地,目前全县只有100多人。多数以农为生。有惠永林、惠华林为县部门领导,二人爱好写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较有影响。还有八一体工队员惠香龙,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自行车比赛中获一块银牌、一块铜牌,成为北行庄惠姓的骄傲。
河津市张吴村惠姓,传说始祖明末清初从陕西米脂县迁来张吴是个大村,光绪初年有上万人,惠姓达1000人,连续几年旱灾,村里遭到致命打击,人口四散逃亡,灾后惠姓只剩4户,现在的300来人,都是这4户的后裔。该支从教人多,有10多名中小学教师。退伍军人惠恩智,担任过4年村支书,离城38华里,进城开会来回都是骑自行车,没有报销过一分钱,是位廉洁奉公的村干部。
永济县惠姓470多人,分布在县城、卿头镇杜家营和张坊村、韩阳、鲁家村、东第五姓等村。张坊村、韩阳惠姓始祖均来自河南省,韩阳惠姓始祖清末从河南南阳逃难而来;张坊村惠姓先祖是满族瓜尔佳氏,1928年从河南入陕,落户张坊村。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人迁居县城,从事工商业。曾任运城市气象局长的惠张管、山西省公路局副局长的惠高峰分别来自永济的张坊村与韩阳村。
临汾惠姓临汾明时为平阳府的腹地,是大槐树移出惠姓的主要祖源地。按理说,移出的人少,留下的人多,留下来的经过五、六百年的繁衍,应是人口众多,起码在万人以上。而事实却与之相反,经实地考察,现在生息的600多名惠姓人,溯源达不到大槐树移民时代,都是清末从外地迁入的。形成这种奇怪现象,有两种可能:一是明时的一些老户在以后的社会动荡中也迁走了;二是一些老户生老病死,没有后代,自然消亡了。
临汾惠姓现在分布情况大体是这样的。蒲县克城镇连捷山惠姓100多人,传说始祖于清嘉庆年间从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迁徙到山西洪洞县,后又辗转落脚连捷山村,几代后又有人搬迁定居尧都区鸦儿沟。这支代表人物为惠金富,小学校长,因办学成绩突出,被选为山西省人大代表。蒲县城内还居住二、三十名惠姓人,祖源有二:惠保元支祖籍汾阳张多村,父辈解放初从隰县迁来;惠连锁支,祖籍河南唐河县桐寨堡乡惠家洼村,为大槐树移民唐河惠姓先祖惠伯通的后裔。祖父辈是小商贩,民国年间兄弟二人挑着货郎担一路叫卖,来到蒲县,落脚井沟村,抗战时期房屋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以后三迁定居城里。惠连锁现为县工商局干部,50多岁,已有孙子,从祖父算起迁来蒲县已历5代,实为大槐树移民裔孙的回迁。14世纪惠伯通从平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迁到唐河,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裔孙们于20世纪又迁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