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当货币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是用一种物品来换另一种物品。比如,两头绵羊能够换一柄石斧,一口铁锅能够换三只母鸡等。如果人们要交换的东西比较多,麻烦就出来了,一个人有两只绵羊,但是他想要铁锅;而一个人有石斧,他又想换母鸡。这时候,他必须先用自己的一柄石斧去换三只母鸡,再用三只母鸡去换一口铁锅,然后再用铁锅去换绵羊。这样的过程无疑是复杂而浪费时间与精力的。知道货币出现了,使得大家都用钱来统一衡量自己所要卖出的东西的价值。
这一点我们是最好理解的了,因为我们现在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要用钱来定价、来购买,货币的出现,极大的便利了人的生活。所以,促进流通,是货币最大的功能。
第三是价值论。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也就是我们能够用这种东西来做什么,比如绵羊不仅可以用来挤奶,还可以剪羊毛、吃羊肉。交换价值则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值多少的问题。他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空气是其著名的例子。比如我们整天呼吸,却没有人说要付费才可以呼吸空气,可是我们一刻都离不开空气。
第四是分配理论。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通俗点说,谁不希望工资涨得越多越好呢?工资多了,连说话的口气都壮了,消费也敢花钱了,自然社会便发展起来。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有头脑先干点什么事情,开头的时候总是能赚大钱,但是一旦许多人跟风也干起同样的事情来,往往导致降价等行为,大家就没办法像刚开始那样获得高利润了。
地租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这点在农业社会最明显,古人都说“近地”是家中三宝之一,要是土地的地点好,那么租出去就能获得更多的地租。
第五是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只有资本积累到一定的富裕程度,才能做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
第六是赋税理论。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公平是指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确定是指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便利是指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经济是指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以上就是《国富论》的主要内容。国富论中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换言之,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那么,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这就是自然秩序的本质。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因此,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亚当斯密也就成了“经济学之父”。此后,经济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历久不衰,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
两大门派:宏观与微观
经济学理论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一个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微观的行为,也就是一个消费者、一个厂商、一个市场是如何行为的;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则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具体来说,这两个类别又涵盖了以下内容:
“微观”是希腊文的意译,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比如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综合来说,微观经济学以两大个体即个人和厂商为主,研究了两大市场即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问题。
消费品市场又称作商品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以劳务市场来看,家庭提供劳动力,靠工作来取得报酬,进而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厂商需要劳动力来投入生产,因此他们是生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者,他们通过工资来吸引劳动力。
微观经济学就是以这两大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在两大市场上的表现,进而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研究厂商行为的理论,以及研究二者均衡的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在此基础上,微观经济学探讨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问题,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什么叫市场失灵呢?就是价格机制没法发挥作用,无法调节供求时,微观经济学倾向于求助于非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采矿等行业,由于资本需求较大,一般都是由巨头垄断的,那么这些巨头由于缺少竞争对手,就有可能漫天要价,于是微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出面遏制这种状况,对矿主施加一定的压力,限制其价格,这就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期的作用。再比如,对于农产品来说,如果今年丰收,很可能一些大宗的买主会故意压低价格,损害农民的利益,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一个最低价格,防止农民发生严重亏损。或者政府可以给农民以特殊补贴防止农民因种地收益过低而转行,这些都是政府调节微观经济的有效举措。
微观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你今天从单位领了工资,微观经济学可以告诉你,公司是按照什么方式给你的劳动力定价,如果现在跟你一样水平的人多了,劳动力市场供给增加,那么你就可能面临降工资甚至被辞退的风险。领了工资之后,你要到市场上去消费,买不同的东西也满足生活需求,这又涉及到消费品市场的问题。可见,微观经济学真是源自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则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持续上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宏观经济学研究这种经济现象的成因、解决办法等问题;
失业问题,如果失业过多,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过何种手段能够促进就业;
经济增长问题,只有经济增长,才能给人民带来福祉,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模式等问题;
国际收支问题,现在的经济都是开放经济,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宏观经济研究这种开放形势下国际贸易往来及资本流动的问题。
宏观经济旨在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对于宏观经济学涉及的这些概念,宏观经济的一个基本问题或者说核心问题就是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的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具体解释。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第四,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第五,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以上就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研究范畴的概览,其实这两门经济中学包含的内容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了解这两门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经济学基础:理性人假设
经济学有两大基本假设,一是理性人假设,二是完全信息假设。这两大假设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他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假设之上的。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这个理论认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
理性人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理性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就是人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讲人是自利的,理性人追求是是效用最大化,效用是自我感觉的满足程度,即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
在理性人的基础上,经济学发展了很多理论,比如:
消费者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在消费的过程中就要追求自己获得最大化的效用,获得最大的满足;
生产者理论认为,厂家是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他们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提高价格,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博弈理论认为,人做出每一个经济决定都是理性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微观经济学处处离不开这个理性人假设。其实,不仅经济学中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基本上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有人做事是为了求名,有人是为了求利,有人为感受帮助他人的兴奋和喜悦,有人只是追求一种崇高,但无论如何都是寻求自我的满足。比如**,做完好事后,备感欣慰愉悦,可能比得到物质更为享受,得到效用最大化,如果是有难不帮,事后却心存愧疚,那效用就受损失了……
不过,现实世界永远没有;理论中那么完美,人们即便想要理性的做出决定,也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而不能表现出完全理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从众效应。
一群羊在山上吃草,这时候,如果领头羊移动起来,走到另外的地方,群羊也会不自觉地跟着移动,于是整个羊群都动起来,走向另一个方向。
研究者们还用鲦鱼做过试验,他们将为首的首领鱼割除控制行动的腺体,这样首领鱼就会盲目游动,不分方向,而鱼群竟然也会继续跟随首领鱼盲目行动,而不去自己辨识方向。
这两则现象都说明一个问题,动物天生具有从众的倾向和本能,而人也不例外。投资界有一个有名的羊群效应,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