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亡命走涿郡
关羽在故乡除恶外逃,从此浪迹天涯。后来,他走到涿郡,在那里结识了刘备和张飞,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关羽生命史中的这一个时期,他历经磨难,承受了各种考验,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故事。
涿郡(即现今的河北省涿州市)位于河北平原的中部,与北京毗连,是北京的南大门。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势平坦,物产丰富,商旅云集,市场繁荣,位居咽喉,地理显要。清朝的乾隆皇帝一次出京下江南途经涿州(涿郡)时,为城北拱极门题写了一幅楹联:
河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
于是,涿州(涿郡)便得到了“天下第一州”的美誉。
关羽在解州故里杀人出逃,流落他乡,到处奔走,有五、六年之久。这期间他做了些什么?无从查考。在民间各地都有关羽的种种传说、故事,但是,都没有他生活经历中这一段的故事。这原因是很清楚的,因为,那个时候,关羽还是个无名之辈,隐姓埋名,浪迹江湖,谁也不会注意他,而他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关羽在各地流落数年之后,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来到了涿郡。现在,在涿州市民中间还流传着当年他来涿郡的故事,说他推着一辆小车,车上装着他贩卖的绿豆,进了涿郡的粮食市场——水门沟。这说明,他那时还是个小商贩,靠贩卖粮食糊口。从这个故事也可以想象到,关羽在各地流浪的数年,是非常穷困的,靠着做小商贩,也许还干些别的什么营生来维持生活,当然,按照关羽年少气盛,性情刚烈的个性来说,这种生活是迫于无奈的,不能长期承受的。虽然有家,却回去不得。他只好一路流落下去,等待着,寻觅着生活的转机。
在涿郡,关羽结识了刘备和张飞。
刘备是大树楼桑人。大树楼桑在涿郡城南20里处。这一带一共有5个以楼桑命名的村子:黄楼桑、泰楼桑、楼桑庙、楼桑铺;大树楼桑是5个村子中的一个。
刘备,字玄德,他是汉王朝的宗室,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的祖父叫刘雄,父亲名刘弘,都在郡、县当过不大的官吏。后来,家道中落,属于破落贵族。
在大树楼桑一带,流传有许多关于刘备的故事。
民间传说:刘备一家曾流落到四川。他父亲有兄弟三人,他祖父懂得阴阳,能看风水。有一天,这兄弟三个问他祖父,他们这个家还有没有希望发达起来?祖父回答说:“你们谁要想发家,就从这里朝北走,什么时候看到牛上房,车上树,脚上穿的鞋有八斤重时,就在那儿落脚,那儿是咱们的老家,在五丈桑有咱们的祖坟,到那里一准能够发家!”
刘备的父亲刘弘就带了妻子,挑了家当,一直往北走。他们夫妻俩一路风餐露宿,不知过了多少日子,才走到涿郡南一个叫泥洼铺的地方,忽然,天下开了大雨。村边有座庙,刘弘两口子就进庙住下来,躲避风雨。
第二天,刘弘夫妇走出庙门,准备继续上路时,忽然发现泥洼铺村北的土坡上有一头牛正在吃草,坡下有个木门;原来那是就着土坡盖的一座房子,吃草的牛正好在房上。他们又看见,在近处的一棵枣树的树杈上挂着一架纺棉花车。“牛上房”、“车上树”,这情景正好应了他父亲的话。刘弘两口子又走到村里找到一位老大娘,借人家的秤称了一下鞋子,鞋子由于沾了泥,很沉,一称,不多不少,正好八斤半重,也应了他父亲的话。刘弘两口子知道是回到自己老家了,心里好不快活,便向老大娘打听五丈桑,老大娘指点说:就在泥洼铺北边不远处。刘弘两口子就回到五丈桑安了家。五丈桑就在大树楼桑。
刘弘夫妇回到大树楼桑,寄居在一个武职官员人家的碾麦场上的土屋里。刘弘的婆娘有了身孕,眼看就要生了。
有一天晚上,涿县知县下乡私访路过这里,看见土屋里有灯光,便走向前去察看。正好,土屋的主人晚间习武也来到了碾麦场上。俩人正待要说话时,便听到土屋里传出一阵婴儿有力的哭声;一个孩子降生了,这个孩子就是刘备。
涿县知县和那位武官听到婴儿的哭声,大大吃了一惊,这孩子出世真是不同一般,有文武官员给他把门,将来必定是大福大贵!
刘弘给儿子起了个乳名,叫兴哥,希望在儿子这一代能够兴旺发达。
在大树桑楼村里的五丈桑下,传说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麦收时节,刘备的母亲将幼小的刘备放在五丈桑下,自己去地里拾麦子。待她拾了多时,装满了一筐子,突然想起孩子会不会被太阳晒着,便慌忙赶回来照看。她到了五丈桑下,只见太阳照在五桑上,一动也不动,桑树的浓荫盖着刘备;原来是太阳怕晒着刘备,才静止在天上不移动;而且,五丈桑下还卧着一只母老虎,正在给刘备喂奶。母老虎很通人性,见刘备母亲回来了,便站起来走了;连那静止在天上的太阳,也才又飘落向西方。
文武官员把门,太阳关照,老虎喂养;民间传说把未来的蜀汉皇帝刘备的出生、童年氤氲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但是,刘备的童年并不幸福。因为,在刘备出世后不久,他父亲刘弘就死了。家境更为困难,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但是,刘备从小就有一种不同于一般孩子的气质。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生。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家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而瓒深与先主相交。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小小的刘备,竟然敢于说,他将来要乘坐皇王贵戚乘坐的“羽葆盖车”,口气十分了得,吓得他的叔父刘子敬斥责他,不要说这种将导致诛族灭门的话。而这话却表现了刘备的志向不凡。
刘备靠同宗人刘元起的接济才能读书,却又不喜欢读书,喜声色犬马,好结交豪侠,他一时成了青少年的领袖。
张飞是刘备的同乡,也是涿郡人。
张飞的出生地原名桃庄,现在名为忠义店,涿州群众又习惯称之为张飞店。它位于涿州城的西边,距大树楼桑约6里。
张飞,字益德(或翼德)。《三国志·张飞传》对他的家世略而不叙。世间一直传说张飞是屠户出身,这也事出有因,张飞自己作过这样的表白:
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张飞的这段自白出自《三国演义》,不是正史。但与民间传说相吻合。涿州民间传说:张飞的父亲张老汉家里有一些田地,屋后有一片桃园。除了种田之外,还投师早晚练习武功,经过名师指点,竟然武艺高强,力大无穷,有万夫不当之勇。加上张飞这人性情豪爽,喜好交游,在涿郡地面上也称得上是一条好汉。
张飞做屠夫,是自己养猪,自己杀猪,自己卖肉。他养猪不设圈,而是放养在高粱地里。需要杀猪时,就钻到高粱地里去抓一头回来。猪放养在高粱地里,日久天长,性子就野。张飞去抓时,就东撞西奔,满地里跑。高粱秆上常落着许多黑蝴蝶,猪乱跑时,触动高粱秆,黑蝴蝶受惊,便四下里乱飞。有些黑蝴蝶就扑到张飞的脸上,把张飞的脸变成了蝴蝶脸。据说,后来的文化人把张飞故事编成戏曲搬到台子上演出,张飞的脸谱就是按照这个传说设计的。
二 桃园三结义
在张飞故里,有一眼井,名为“张飞古井”。古井在一个高约3米的台子上,四周有砖砌的围墙,有台阶可以走上去。台子上面是正方形,约有15平方米大小。在左侧,不深,而且下边已被杂物填塞,舀不到井水。井上有一个约0.5米高石凿的圆形井台,一周都有花纹饰物。井口还有一道道被绳索磨下的深深的痕迹。台子的右侧矗立着一通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镌立的石碑。上有清代佟国翼撰写的《汉张桓侯古井碑记》,文中写道:
关公义杀七贵,亡走范阳过是井,揭井盖,取肉,与飞(张飞)角力,备(刘备)见而壮之,遂有兄弟之盟,旋定君臣之分。
当地民间传说:张飞每天卖肉,如果肉卖不完,他就把肉吊在井里保存,上边用一块千斤重石压盖。张飞还在石头上写了一行字:“单手举此石,猪肉你白吃!”在张飞眼里,那千斤重的大石头是没有人能够单手举起来的,想白吃他的猪肉,那是妄想!
正是张飞写的这一行字,导引了他与关羽的一番争斗,刘备也掺和进来,三个人得以结识、订交。
关羽在各地浪迹多年以后,来到了涿郡地界。这一天,他推了一车绿豆要到涿郡城里去卖。路过桃庄张飞家门口时,他看到了井口压的那块石头上的字。关羽正是年轻气盛时,也好斗要强;便走到井边,伸出右手,用力一抓,就把那块千斤重石抓了起来,扔到了一边。随后,他从井里吊起一扇猪肉,放到小车上,推着就去了涿郡城。
关羽从井里取肉时,张飞外出不在家。待他回来听说有个红脸大汉举石取肉的事以后,心里便是一惊,想不到天下会有这么大力气的人,能单手举起千斤重石。他想会一会这个人。于是,他就拔腿出村,也赶往涿郡城。
关羽推着小车进了涿郡城,就去了水门沟。在东汉末期,水门沟是涿郡城里一个繁华的粮食市场,每天都有很多商贩到这里来进行粮食交易。水门沟现在叫小益街,它还有个名字叫三义胡同。
关羽到水门沟以后,就把自家要卖的绿豆摆出来等买主,又把从张飞井里取来的那一扇猪肉也放在一边。
张飞随着也来到了水门沟,并且一眼就看见了自家那一扇猪肉。再打量那卖绿豆的汉子,高大魁伟,肩宽体壮,长须飘然,便知道不是个好说话的主儿。张飞想上前去讨回猪肉,又自觉没道理;不要吧,又咽不下这口气。他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便走向关羽,要找个茬儿闹事。
张飞走到关羽的绿豆摊前,伸出一只手,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绿豆,使劲在手心里一碾,绿豆就成了碎粒儿。然后,又抓起一把绿豆,又碾成了碎粒儿。张飞一连碾碎了好几把绿豆,把关羽的绿豆就糟蹋的不成样子了。他又不说买的话。关羽心里就上火。俩人一搭话,话味就不对劲,先是舌枪唇剑,争吵不休;接着就你推我搡,动起手脚,打斗起来。他们俩从水门沟东口打到西口,又从西口打到东口,斗了好几个来回,谁也没有得到便宜。水门沟那些小商贩都没心思做生意了,围着俩人看热闹。因为俩人打斗得凶狠,谁也不敢上前去劝解、拖架。
这一天,刘备也推了辆小车儿到涿郡城里来卖草鞋。听到这里吵吵嚷嚷,打打闹闹,便也赶过来看热闹。刘备把自家的草鞋子放在水门沟街当中,张飞和关羽就打过来了。俩人各抓起一个车把,一使劲就把刘备的小车劈成了两半儿,各拿一半就又打斗起来。俩人打斗得虽说厉害,就是谁也伤不着谁。
刘备站在旁边看他们打斗了一阵,看出俩人的武艺甚是了得,便喜在心头,有爱慕之意。他有心结交这两位好汉,便用手分开围观的群众,走到街当心,站到正在打斗的张飞和关羽中间,轻轻一挥手,俩人就被挡到了两边,再也打斗不到一处了。人们说:张飞和关羽武艺高强,力气大,是两员虎将;可是,刘备是条龙,本事比他俩大,所以一挥手就能制服他们。这就是:水门沟一龙分二虎。
不打不成交。张飞和关羽打斗,刘备插了一手,三个人就相识了。刘备就邀请他们俩去街旁的一个小酒店喝酒,边喝边谈,越谈越对劲,三个人意气相投,就商量着要结拜为异姓兄弟。正好,小酒店后边有一个桃园,正值桃花盛开的时节,刘备、关羽和张飞就在桃园里焚香叩头,结为异姓兄弟。据说,关羽本来年岁大于刘备,但是刘备是有德之人,又是汉宗室,按照“拜德不拜长”的道理,刘备就成了兄长,居老大哥地位,关羽就成了二弟,张飞居三。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桃园三结义”故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将这个故事加以演绎,说他们三人在张飞庄里的桃园里举行了正式的结拜仪式,并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誓词: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刘备、关羽和张飞结拜时的“桃园”是张飞庄里的桃园,还是水门沟里的桃园?时过境迁,无从确定。而涿州群众更认可水门沟的桃园。现在,这个桃园已不存在,其遗址上建起了一处休干所。
涿州民间传说将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识放在“水门沟一龙分二虎”中,较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他们:人是在招兵榜文前认识的,更富有浪漫、传奇色彩!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在他的文章中,采用了涿州民间传说:
(关羽)东行至涿州。张翼德在州卖肉。其卖止于午。午后即将所存肉,悬下井中,举五百斤大石掩其上,曰:“能举此石者,与之肉。”公适至,举石轻如弹丸,携肉而行。张追及,与之角力,相敌莫能解。而刘玄德卖草履亦至,从而御止。三人共谈,意气相投,遂结桃园之盟。语多荒诞不经,殆演义所由出欤。
刘备、关羽、张飞的结识、订交,对于三个人来说,都是至关紧要的;可以说是决定了他们生死与共的命运。
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在正史里没有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的记载,仅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里提到“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在《三国志集解》中,作者引梁章钜说:“世俗桃园结义之事,即本此语。”意思是说,社会上流传桃园三结义故事,是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里的这一句话演绎而来,并非是事实。梁章钜对桃园三结义是持怀疑、否定态度的。他在《归田琐记·三国演义》中就曾说:“三人共谈,意气相投,遂结桃园之盟,殆演义所由出欤。”
那么,刘备、关羽、张飞桃园聚会,结为异姓兄弟,是子虚乌有,纯属演义,还是确有其事呢?对此,笔者认为只能具体地进行分析,以做合乎逻辑的结论。
首先,“恩若兄弟”不是一般意义上如同兄弟般的情谊,它有着更深层的含义。这从关羽降曹在许都时,回答张辽的询问也可得到证实: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