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邵逸夫——香港电影界“皇帝”
有钱、有名、有爱心,邵逸夫的百岁人生经历近乎完美。在中国电影史上邵逸夫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他所执掌的香港无线电视(TVB)已成为目前全球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领军人。“邵氏出品”的影响力巨大,只要是有电视机的华人家庭,可以说没有谁没看过TVB制作的电视剧。在香港娱乐文化界,邵逸夫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标杆性人物。在中国的电影史上,邵氏家族是一群当之无愧的拓荒英雄。
邵氏集团,打造明星的“梦工厂”
1907年10月4日,邵逸夫出生于上海。邵逸夫并非出生于贫苦人家,他的父亲在上海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可邵氏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全数进了娱乐圈。1926年,邵逸夫追随兄长赴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职位最卑微的电影放映员做起,他也因此确定了人生的发展方向。
由于当时邵氏刚起步,并没有自己的电影发行网络,邵逸夫和兄长只能挑着影片和器材到处跑,他们跑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每个角落,到有华人聚集的地方放映。凭借敏感的商业嗅觉,邵氏兄弟发现香港经济渐渐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于是邵逸夫来到香港,开拓香港市场。
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正式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60年代,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1000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明星、导演和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令无数观众倾倒。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更是“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100多场,因此还掀起一股黄梅调狂热。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付出的心血,因捧起一个个明星,所以邵氏成为打造明星的“梦工厂”。
一点点雕琢出的邵氏江山
“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邵逸夫不仅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勤奋的普通人,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他样样亲力亲为,尽管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学一样,从不懈怠。邵逸夫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年轻时,他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
20世纪60年代时,邵逸夫的影视王国已经颇具规模,但他的勤勉丝毫未减。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著名导演张彻在他的手下工作过,他在自己的书中回忆道:“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不仅勤奋,邵逸夫更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如此认真严谨的态度也是促成他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遍地开花的逸夫楼
如果说“桃李满天下”是用来颂扬老师美德的句子,那么,同样可以用“遍地开花的逸夫楼”来称颂邵逸夫先生的爱心。如今,行走全国各地许多校园,都能看到一座座教学楼,上面写有三个显赫的大字“逸夫楼”,那些都是邵逸夫捐助建起的。
邵逸夫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素来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在娱乐事业上尽心尽力,在公益及教育事业上,他同样不遗余力,其精神让人钦佩。
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其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作出的贡献。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该奖每年颁发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散尽千金济众生,多年来,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成为香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邵逸夫语录: 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
画外音: 邵逸夫是位成功的电影人,同时,他在慈善事业上作出的贡献更是无人能比。他将有限的生命利用到了极致,才有了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生。
邵逸夫小档案:
出生年月:1907年10月4日
出生地:上海
籍贯:浙江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