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5500000003

第3章 天文·历法(2)

古时的“四季”也叫“四时”,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后来又按夏历把十二个月分为: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孟春……季冬的名称,古人常作相应月份的代称。《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代又有四孟(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的说法。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再分出冬夏,所以有些古书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开始的时候是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以后又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到西汉时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惊蛰、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

七月:小暑、大署;

八月:立秋、处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同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就可以看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立”字就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将临;夏至、冬至的“至”字则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来;春分、秋分的“分”字,即是平分的意思,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雨水表明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清明则表示天气晴和,万物滋生;谷雨标志着雨量的增加,谷物茁壮成长;小满表明麦类等夏熟作物即将成熟;芒种则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和晚季作物抢种时期;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所谓“三伏”就是这个时期;处署的“处”字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白露表示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寒露表示天气转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结霜;小雪、大雪,开始下雪,直至形成积雪;小寒、大寒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人们一般是数“九”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寒冷程度。

为便于记忆,广大群众还将其编成歌诀广为流传。其词是: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干支纪日、纪月、纪时

农历是用干支纪年的。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做“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做“地支”。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以地支中的一个字,便构成一对干支。如天干以“甲”字始,地支以“子”字始,其顺序组合便是六十对干支,通常称做“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

用干支纪年始于西周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现在,这种纪年法除了用于农历外,在中国历史学中也被广泛使用,特别是近代史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如甲午战争、庚子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用干支纪年表示。

在中国古代,还用干支纪日、纪月、纪时。干支纪日就是每日用一对干支逐日记载,六十日以后再重复记录。这种纪日法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较早。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不少记载,有的甲骨上还刻有完整的干支表。据推测,这可能就是当时人们所使用的日历牌、纪月、纪时,是用十二地支。

纪月是以夏历建寅为岁首,故十一月称子月,十二月称丑月,正月称寅月,二月称卯月,三月称辰月,四月称巳月,五月称午月,六月称末月,七月称申月,八月称酉月,九月称戌月,十月称亥。这种纪月是固定的,若依周历或殷历计算则岁首就变换了。

用十二支纪时,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夜半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夜一点至三点为丑时,晨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晨五点至七点为卯时,余类推。

干支纪日、纪月、纪时,对于中国历史学和科学技术发展史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量史料都是因为干支纪日法的应用才得以准确地保存下来。今天,要学习和研究中国史籍,必须了解和掌握这种纪日、纪月、纪时的方法。

古代的四种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时辰与更点

【十二时辰】

在西周时,便产生了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的制度。太阳的视运动,一昼夜正好走完十二个方位。人们于是便把太阳走完一个方位定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今天的2个小时。到了唐宋,人们又将十二个时辰中的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便成了24小时制。小时,是小时辰之意,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小于时辰,这就是今天小时名称的由来。十二时辰的划分具体是:晚上11—1点为子时,凌晨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午后1点为午时,午后1—3点为未时,午后3—5点为申时,午后5—7点为酉时,晚上7—9时为戌时,晚上9—11点为亥时。

【十二时段】

周代将昼夜分为十二时段,即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中日(午),日昳(未),晡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

【更点制度】

在十二个时段里,夜间分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五段,后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五更制度。

古时,由于平民百姓家没有精确的刻漏,便依靠打更计时。打更人根据官府所制的刻漏观察时间,每一个时辰打一次更,一共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一般地说是将一夜五等分,每更大约2个小时。三更大约在夜里12时左右,正当半夜,故称“半夜三更”。具体为:一更,是在黄昏,大约是现在的19—21点;二更,人定时,21—23点;三更,夜半时,23—1点;四更,鸡鸣时,1—3点;五更,平旦时,3—5点。

“一刹那”是多久

“一刹那”一般认为是“瞬间”,现多用于表示最短暂的时间。“一刹那”源于古代印度,刹那是佛教名词,梵文Ksana的音译,根据古代《憎只律》的解释: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罗预,二十罗预为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以此与现代时间对比,一刹那只有0.018秒、一瞬是0.36秒、一弹指是7.2秒、一罗预是114秒、须臾是48分钟。

朔·朏·魄·弦·明·望·既望·晦

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朏(fei):农历每月初三为朏。魄:农历初三的月光。弦:农历初八的月光。明:日月相映为明。望: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月大十六,月小十五),即满月。袁枚《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既望:望后一天为既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姚奈《凳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

上古·中古·三古

【上古】

文称“远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易》:“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结绳而治”。《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如与‘中古”并提时,一般指秦汉以前,即夏、商,周三代。

【中古】

次于上古的时代,但说法不一。《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中古指商周之间。《韩非子》:“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中古”指传说中的虞夏时期。《三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中古”指秦代。现在一称汉代以后、宋以前为中古。

【三古】

即上古、中古、下古。但说法不一。《汉书》:“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礼》:“伏羲上古、神农中古、五帝下古。”

气象谱

我们的祖先用一首诗来概括气象的若干规律,朗朗上口,好学易记: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日出云彩虹,上午没个晴。

老云接驾,不是阴就是下。

日头戴耳环,刮风要变天,

太阳笑一笑,阵雨要来到。

太阳露一露,有雨在后头。

太阳亮亮响,阴雨在后晌。

日昏三更雨,月昏午间风。

日落乌云起,明天必有雨。

公鸡高处啼,准是好天气。

小鸡早进窝,明天把工歇。

小鸡愁,雨水流。

天上浮云走,地上晒死狗。

天上浮云变,下雨连成遍。

雾下地晴了天,雾上天雨连绵。

漫阴雨下不完,云层越厚越能连。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早雨不过午,雷雨三后晌。

久雨起风要晴天,阴天住风雨窗前。

春节

春节,也就是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

在古代,春节是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也称作“元旦”,或叫“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等等。还有称正月初一为“三元”的,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改用阳历纪年,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

“年”,传说原是太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上生有触角,十分凶猛,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之际,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时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把“年”吓跑。夜去天明,大家安全无事,便高兴地相互祝贺,拿出最丰美的食物在一起吃。这样,年复一年,这一天便形成了一个相互祝贺的欢乐节日,叫做“过年”。

另一种传说是,“年”有谷物成熟的意思,《春秋谷梁传》说:“五谷大熟为人有年”。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后来又逐渐成了“岁”的代称。久而久之,农历新年也便成了我国民族的重要节日。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迎接这个节日,民家常在年前好多天就做准备。过去有句歌谣说:“二十三点灶腊,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去插花,二十九去沽酒。”这大体反映了各地准备过年的情景。

一年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除夕守岁是春节活动中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叹风土记》说:“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风俗开始于南北朝时代。现在,一般人家在除夕都要吃一顿最丰美的晚餐,有的地方叫“年夜饭”。饭后,全家欢聚谈笑,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直至深夜。一到半夜子时三刻(即—卜二点),鞭炮齐鸣,相互庆贺新春快乐。

在春节期间,食品既要丰美,又要讲究意义。在民间,大部分人家都有吃年糕和年粽的习惯。吃年糕,是希望生产和生活步步高(“糕”和高谐音),吃年粽则象征天天都足食,岁岁有余粮。有的人家在春节这天,每个人都要咬一口生萝卜,俗称“咬春”,以预防疾病。

春节期间还有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习俗。

元宵节

根据道教的说法,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其实,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在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都要亲人团聚,共同欢庆,因而这一天夜晚叫做“上元节”,又叫“元宵节”或“灯节”。

“元宵节”顾名思义与吃“元宵”有关。在古代,夜叉叫宵。在元宵之夜,人们除了吃“元宵”,还要燃灯和观灯。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据载,在周代已有专门管灯之官,叫司垣。相传战国的鲁班在营造宫殿时就制作了宫灯,可知燃灯至少巳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但把正月十五作为“灯节”,似乎始于汉代。汉文帝(公元前18O~前140年)勘平“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据说恰是正月十五,因此他上台以后就把这一天夜晚定为节日,以示“与民同乐”,不过,当时并无放灯的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倍从西域求得佛法,汉明帝为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示庆贺。于是,元宵节放灯之俗遂起。

到了隋唐,元宵放灯活动更为盛行。据说隋炀帝为粉饰太平,显示“与民同乐”,在公元610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方,搭起高大戏台,举行庆祝活动。有记载说,当时把戏台连接起来有八里之长,演员多达三万人,单是伴奏的乐师就有一万八千人,奏起乐来几十里以外便可听见。庆祝活动从正月十五开始,一直过了一个月。唐代的统治阶级进一步沿袭了这种习俗。到了宋代,元宵灯市更是盛况空前,各式各样的灯,琳琅满目。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宝库。

元宵节,除了放灯之外,不少地方还设有灯谜盛会。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形式,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群雄崛起,列国纷争,一些游说之土为劝说君王,往往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醒觉。这种“隐藏”的话就是灯谜的开始,当时叫“庾词”,也叫“隐语”。秦汉时这种风气更加盛行。曹魏以后,演变成谜语和灯谜。

社日

社日是祭祀社神的日子。社,主管土地的神。《说文解宇》上说:“社,地主也,从示土。”是主管土地的,春秋传上说共工之子句龙是社神。古时从天子到百姓都得封土立社,以祈福护佑。所以有大社、王社、国社、侯社、置社、民社等区别。社日又有春社,秋社之分。立春后第五戊日为春社日(大约在春分后),立秋后第五戊日为秋社日。春社之时,祈神福佑谷物丰收,秋社时收成已定,是收割季节,祭社神是表示感谢神佑之意。社日祭典是颇为隆盛的。杜甫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写道,“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中说:“桑领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当时在社日人们都要相聚饮酒的。社日的习俗现在已基本消失了。

清明节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斗指乙”为天文现象。)

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准确时间原为当天的17时18分)。因而,清明节并不固定在四月五日这一天,据历书记载,一般不超出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清明之所以成为节日,与寒食节有密切关系。

旧俗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禁火寒食。这一风俗的起源多有不同说法。一说在遥远的钻木取火的时代,发现一年四季都可取火,春天钻榆柳,夏天钻枣杏和桑柘,秋天钻柞栖,冬天钻槐檀,但到了寒食节的那一天,火种都灭绝了,因而人们只好“寒食”。

同类推荐
  •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 、大禹治水 、精卫填海 ……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 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
  • 古代兵勇

    古代兵勇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军事史话:古代兵勇》为丛书之一,介绍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中国古代军事史话:古代兵勇》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离奇事件之谜

    离奇事件之谜

    ,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这套百万字的传奇读本精选了有关国宝、密码、海盗、大谋杀、诡异事件、离奇事件的未解经典内容选配了数千幅珍贵图片。带给读者一场视觉饕餮盛宴
  • 金文与青铜时代

    金文与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节庆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如阴阳五行与历法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和“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热门推荐
  • 寻龙密码

    寻龙密码

    从死人堆中爬出的扬州小混混,却成了神州道派的唯一传人。为了寻找已经散开的神州龙脉,他从过去来到了现代,为得是能将龙脉重新聚合。嘻笑怒骂也好,恩怨情仇也罢,他义无返顾的踏上了漫漫的寻龙之路。
  • 剑霸三界

    剑霸三界

    战神之女降临人间界!魔族使者扰乱萨恩帝国朝纲!两界通道20年内开启,三界之战临近!这三个消息以魔法阵特有的远程传播能力,从萨恩帝国传往其他四个国家,同时传递的还有另一个消息——五大帝国必须团结起来共抗……
  • 美人无双

    美人无双

    她是充入官妓的青倌,一朝穿上凤袍站于君王之侧,红颜不逊须眉,她和他并肩天下,生死相约。他是蛰伏在龙位的君王,一场宫廷之变,夙怨纠葛,寸寸斩断她和他薄弱的情分。他是景天的将军,一把贴身的匕首,是她不曾知道的渊源,身份之别,他和她皆是不能心存眷恋之人,无缘执手。。他是敌国最年轻的异性藩王,三年前的一张画,引出旧时孽缘,战戟南指,明目张胆的要她。。。红颜殇,江山固,万骨枯,狼烟尽,一场爱恨嗔痴,冷暖自知。。。。…【沂羽谷原创出品】
  •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

    本书教导读者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工作,这样对获取成功更有帮助
  • 幻月传说之三

    幻月传说之三

    孤独、寂寞成为了他的一切,为了爱情征服了整个世界,对他而言中没有所谓的强大,没有任何不可能的事情,没有巧合的偶遇,有的只是纯洁的爱不论是魔、神、人,都充满了梦幻般的爱情。夜晚正是他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片世界,静静的等待着他,就是这个世界的君主……
  • 邪帝追逃妃:天才大小姐

    邪帝追逃妃:天才大小姐

    当特工大姐大穿越到奇幻的古代,会发呆,会装傻,会卖萌,会打架,会整人,也会指点江山。身份是废弃太子妃,一转眼,却成了众星捧月的大美人。她的锋芒再也掩盖不住。江山,美男,江湖,战场,都是她的囊中之物。且看强大腹黑的女主,如何一步步收服美男的心,令众美男臣服。这年头,有实力不是主要。咱不拼实力,拼人品!真正的实力是,不花一点精力,勾勾小手,抛个媚眼,美男滚滚来!
  •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讲述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所以,从远古开始,礼和乐就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孔子教学生的六种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中,有《礼》和《乐》;孔子教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和乐居于前两位。目中的重要性。古人说“礼别异,乐和同”,意思是说“礼”是用来别尊卑,序长幼的。也就是通过礼的规定,来制定一种社会赖以稳定的等级秩序。而“乐”,则是求得一种没有尊卑长幼之分的平等与融合,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孔子就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过于礼。”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人性改一改 人气百分百

    人性改一改 人气百分百

    阐述了一个人的成长、成功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甚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和他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发现有些人很有才华和能力,却经常失败,其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好人缘。人际关系专家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人越是懂得人际关系,就越能适应社会,其人生成就也会越大。那么,如何获得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呢?人的良好的本性,能够让人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完美地解决事情的习惯和能力,简单地说,无外乎会做人而已。这些人处理事情不急不躁,自然能井井有条;对待朋友热情诚恳,自然能左右逢源;看待事情冷静客观,自然有真知灼见;面对挫折勇敢坚韧,自然能百折不挠。
  • 凤鸣巫宫:妖孽哪里逃

    凤鸣巫宫:妖孽哪里逃

    (群号9439463)……这是宫斗?错!……是修真?不对!……是复仇?OUT了!当不止一个大馅饼砸下来的时候,报仇神马的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可报仇之后呢?那个长着九条尾巴的,你捶腿的力气大点,还有,把你的兰花指收回去!那个浑身冒火的,是让你烤肉,不是让你烧炭啊!还有你……既然没什么用,就来暖床暖被做抱枕吧,否则,会让你留在眼前惹人厌?至于剩下的灵兽、帅锅、妖孽们……不要急、不要慌,一个一个慢慢来,本姑娘定会好好“调教”你们的……嗯?恰有对联曰,不斗妃子斗妖孽,不用修仙法术高……横批云,贵宫好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