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5500000003

第3章 天文·历法(2)

古时的“四季”也叫“四时”,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后来又按夏历把十二个月分为: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孟春……季冬的名称,古人常作相应月份的代称。《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代又有四孟(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的说法。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再分出冬夏,所以有些古书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开始的时候是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以后又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到西汉时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惊蛰、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

七月:小暑、大署;

八月:立秋、处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同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就可以看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立”字就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将临;夏至、冬至的“至”字则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来;春分、秋分的“分”字,即是平分的意思,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雨水表明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清明则表示天气晴和,万物滋生;谷雨标志着雨量的增加,谷物茁壮成长;小满表明麦类等夏熟作物即将成熟;芒种则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和晚季作物抢种时期;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所谓“三伏”就是这个时期;处署的“处”字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白露表示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寒露表示天气转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结霜;小雪、大雪,开始下雪,直至形成积雪;小寒、大寒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人们一般是数“九”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寒冷程度。

为便于记忆,广大群众还将其编成歌诀广为流传。其词是: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干支纪日、纪月、纪时

农历是用干支纪年的。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做“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做“地支”。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以地支中的一个字,便构成一对干支。如天干以“甲”字始,地支以“子”字始,其顺序组合便是六十对干支,通常称做“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

用干支纪年始于西周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现在,这种纪年法除了用于农历外,在中国历史学中也被广泛使用,特别是近代史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如甲午战争、庚子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用干支纪年表示。

在中国古代,还用干支纪日、纪月、纪时。干支纪日就是每日用一对干支逐日记载,六十日以后再重复记录。这种纪日法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较早。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不少记载,有的甲骨上还刻有完整的干支表。据推测,这可能就是当时人们所使用的日历牌、纪月、纪时,是用十二地支。

纪月是以夏历建寅为岁首,故十一月称子月,十二月称丑月,正月称寅月,二月称卯月,三月称辰月,四月称巳月,五月称午月,六月称末月,七月称申月,八月称酉月,九月称戌月,十月称亥。这种纪月是固定的,若依周历或殷历计算则岁首就变换了。

用十二支纪时,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夜半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夜一点至三点为丑时,晨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晨五点至七点为卯时,余类推。

干支纪日、纪月、纪时,对于中国历史学和科学技术发展史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量史料都是因为干支纪日法的应用才得以准确地保存下来。今天,要学习和研究中国史籍,必须了解和掌握这种纪日、纪月、纪时的方法。

古代的四种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时辰与更点

【十二时辰】

在西周时,便产生了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的制度。太阳的视运动,一昼夜正好走完十二个方位。人们于是便把太阳走完一个方位定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今天的2个小时。到了唐宋,人们又将十二个时辰中的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便成了24小时制。小时,是小时辰之意,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小于时辰,这就是今天小时名称的由来。十二时辰的划分具体是:晚上11—1点为子时,凌晨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午后1点为午时,午后1—3点为未时,午后3—5点为申时,午后5—7点为酉时,晚上7—9时为戌时,晚上9—11点为亥时。

【十二时段】

周代将昼夜分为十二时段,即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中日(午),日昳(未),晡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

【更点制度】

在十二个时段里,夜间分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五段,后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五更制度。

古时,由于平民百姓家没有精确的刻漏,便依靠打更计时。打更人根据官府所制的刻漏观察时间,每一个时辰打一次更,一共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一般地说是将一夜五等分,每更大约2个小时。三更大约在夜里12时左右,正当半夜,故称“半夜三更”。具体为:一更,是在黄昏,大约是现在的19—21点;二更,人定时,21—23点;三更,夜半时,23—1点;四更,鸡鸣时,1—3点;五更,平旦时,3—5点。

“一刹那”是多久

“一刹那”一般认为是“瞬间”,现多用于表示最短暂的时间。“一刹那”源于古代印度,刹那是佛教名词,梵文Ksana的音译,根据古代《憎只律》的解释: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罗预,二十罗预为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以此与现代时间对比,一刹那只有0.018秒、一瞬是0.36秒、一弹指是7.2秒、一罗预是114秒、须臾是48分钟。

朔·朏·魄·弦·明·望·既望·晦

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朏(fei):农历每月初三为朏。魄:农历初三的月光。弦:农历初八的月光。明:日月相映为明。望: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月大十六,月小十五),即满月。袁枚《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既望:望后一天为既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姚奈《凳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

上古·中古·三古

【上古】

文称“远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易》:“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结绳而治”。《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如与‘中古”并提时,一般指秦汉以前,即夏、商,周三代。

【中古】

次于上古的时代,但说法不一。《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中古指商周之间。《韩非子》:“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中古”指传说中的虞夏时期。《三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中古”指秦代。现在一称汉代以后、宋以前为中古。

【三古】

即上古、中古、下古。但说法不一。《汉书》:“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礼》:“伏羲上古、神农中古、五帝下古。”

气象谱

我们的祖先用一首诗来概括气象的若干规律,朗朗上口,好学易记: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日出云彩虹,上午没个晴。

老云接驾,不是阴就是下。

日头戴耳环,刮风要变天,

太阳笑一笑,阵雨要来到。

太阳露一露,有雨在后头。

太阳亮亮响,阴雨在后晌。

日昏三更雨,月昏午间风。

日落乌云起,明天必有雨。

公鸡高处啼,准是好天气。

小鸡早进窝,明天把工歇。

小鸡愁,雨水流。

天上浮云走,地上晒死狗。

天上浮云变,下雨连成遍。

雾下地晴了天,雾上天雨连绵。

漫阴雨下不完,云层越厚越能连。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早雨不过午,雷雨三后晌。

久雨起风要晴天,阴天住风雨窗前。

春节

春节,也就是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

在古代,春节是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也称作“元旦”,或叫“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等等。还有称正月初一为“三元”的,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改用阳历纪年,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

“年”,传说原是太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上生有触角,十分凶猛,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之际,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时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把“年”吓跑。夜去天明,大家安全无事,便高兴地相互祝贺,拿出最丰美的食物在一起吃。这样,年复一年,这一天便形成了一个相互祝贺的欢乐节日,叫做“过年”。

另一种传说是,“年”有谷物成熟的意思,《春秋谷梁传》说:“五谷大熟为人有年”。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后来又逐渐成了“岁”的代称。久而久之,农历新年也便成了我国民族的重要节日。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迎接这个节日,民家常在年前好多天就做准备。过去有句歌谣说:“二十三点灶腊,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去插花,二十九去沽酒。”这大体反映了各地准备过年的情景。

一年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除夕守岁是春节活动中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叹风土记》说:“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风俗开始于南北朝时代。现在,一般人家在除夕都要吃一顿最丰美的晚餐,有的地方叫“年夜饭”。饭后,全家欢聚谈笑,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直至深夜。一到半夜子时三刻(即—卜二点),鞭炮齐鸣,相互庆贺新春快乐。

在春节期间,食品既要丰美,又要讲究意义。在民间,大部分人家都有吃年糕和年粽的习惯。吃年糕,是希望生产和生活步步高(“糕”和高谐音),吃年粽则象征天天都足食,岁岁有余粮。有的人家在春节这天,每个人都要咬一口生萝卜,俗称“咬春”,以预防疾病。

春节期间还有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习俗。

元宵节

根据道教的说法,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其实,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在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都要亲人团聚,共同欢庆,因而这一天夜晚叫做“上元节”,又叫“元宵节”或“灯节”。

“元宵节”顾名思义与吃“元宵”有关。在古代,夜叉叫宵。在元宵之夜,人们除了吃“元宵”,还要燃灯和观灯。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据载,在周代已有专门管灯之官,叫司垣。相传战国的鲁班在营造宫殿时就制作了宫灯,可知燃灯至少巳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但把正月十五作为“灯节”,似乎始于汉代。汉文帝(公元前18O~前140年)勘平“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据说恰是正月十五,因此他上台以后就把这一天夜晚定为节日,以示“与民同乐”,不过,当时并无放灯的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倍从西域求得佛法,汉明帝为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示庆贺。于是,元宵节放灯之俗遂起。

到了隋唐,元宵放灯活动更为盛行。据说隋炀帝为粉饰太平,显示“与民同乐”,在公元610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方,搭起高大戏台,举行庆祝活动。有记载说,当时把戏台连接起来有八里之长,演员多达三万人,单是伴奏的乐师就有一万八千人,奏起乐来几十里以外便可听见。庆祝活动从正月十五开始,一直过了一个月。唐代的统治阶级进一步沿袭了这种习俗。到了宋代,元宵灯市更是盛况空前,各式各样的灯,琳琅满目。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宝库。

元宵节,除了放灯之外,不少地方还设有灯谜盛会。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形式,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群雄崛起,列国纷争,一些游说之土为劝说君王,往往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醒觉。这种“隐藏”的话就是灯谜的开始,当时叫“庾词”,也叫“隐语”。秦汉时这种风气更加盛行。曹魏以后,演变成谜语和灯谜。

社日

社日是祭祀社神的日子。社,主管土地的神。《说文解宇》上说:“社,地主也,从示土。”是主管土地的,春秋传上说共工之子句龙是社神。古时从天子到百姓都得封土立社,以祈福护佑。所以有大社、王社、国社、侯社、置社、民社等区别。社日又有春社,秋社之分。立春后第五戊日为春社日(大约在春分后),立秋后第五戊日为秋社日。春社之时,祈神福佑谷物丰收,秋社时收成已定,是收割季节,祭社神是表示感谢神佑之意。社日祭典是颇为隆盛的。杜甫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写道,“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中说:“桑领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当时在社日人们都要相聚饮酒的。社日的习俗现在已基本消失了。

清明节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斗指乙”为天文现象。)

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准确时间原为当天的17时18分)。因而,清明节并不固定在四月五日这一天,据历书记载,一般不超出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清明之所以成为节日,与寒食节有密切关系。

旧俗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禁火寒食。这一风俗的起源多有不同说法。一说在遥远的钻木取火的时代,发现一年四季都可取火,春天钻榆柳,夏天钻枣杏和桑柘,秋天钻柞栖,冬天钻槐檀,但到了寒食节的那一天,火种都灭绝了,因而人们只好“寒食”。

同类推荐
  • 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真的,“回报” 是幸福的。她让我们感到自我价值的丰富,人性光芒的闪烁,人生经历的厚重。我们生活得快乐健康或许是父母对我们的最大希望,他们或许没有想过要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以自己和父母都能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去做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几千年来。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 惊鸿一瞥

    惊鸿一瞥

    这片曾被儒教文化遗漏了的土地,为你深入了解西部打开沉重的大门。,她恣意挥洒着无穷无尽的欲望与渴求……著名作家高建群,在雀跃。还历史以本貌,建言,饱受风吹雨打,干旱饥馑,在呼嚎,给政府决策部门以提醒,在欢笑,在悲泣,给西部“淘金者”以建议,以《最后一个匈奴》式的历史感与洞察力,还现实以真实。为中国西部大开发鼓呼,以一个文人的视角,撩开中国西部神秘的面纱
热门推荐
  •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哪里去?所走的道路选对了,我们就可以避免发展中的陷阱;走错了,我们就可能跌人社会政治动荡、经济低速发展、人民长期不富裕、国家竞争力不强并下降等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

    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

    运用社交媒体创造一个赢得注意力的平台则是成功的关键。新媒体技术已经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一切。如此简单、如此快速,真正的竞争是获取那些有可能购买你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注意。在如今这个日益喧嚣的世界中,如此低投入,如此的巨大成功,这是全球第一部让你的个人品牌、产品营销和服务迅速实现一夜成名、万众瞩目的奇书。这是一本教你怎样赢取话语权、怎样把滞销变畅销的分步指南。无名之辈也可以获得声明,成名要趁早,大赢特赢!他将告诉你一个很多人都不注意的秘密: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当今的商业环境中,真是前所未有!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玛丽亚的舞毯

    玛丽亚的舞毯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红楼之逆天纵情

    红楼之逆天纵情

    康熙三十四年。大清国国运昌隆,唯有西部葛尔丹祸乱草原,是康熙皇帝的一块心病。想想自己越发的上了年纪,西征葛尔丹恐怕是最后一次御驾亲征的机会了。生为大清朝的皇上,马上得天下的满清帝王,御驾亲征在他的一生的史册中,是何等重要的一笔!而御驾亲征,只许胜,不许败。必须万无一失!所以,为了筹集两千万两银子的军饷,他筹谋了多年。二月的江南,烟柳繁华,暗香浮动。扬州巡盐御史府,坐落在扬州城……
  • 八荒武神

    八荒武神

    少年罗成,自困境而出,在这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年代,仅凭手中三尺锋芒,披荆斩棘,群雄割据。追寻着移山倒海,真武大陆,飞天入地的强大力量。一个个绝世天才如雨后春笋涌现,闯入这个广袤无际,万族林立,又是精彩绝伦的武者世界,演绎着自己的传奇!绝世武神,热血激烈的争夺属于强者的荣誉,横扫八荒!
  • 装疯卖傻小丑妃:暴君别乱来

    装疯卖傻小丑妃:暴君别乱来

    该死的皇帝不是妖怪,就是变态超男!为了活下去,只有忍忍!至少暴君长的还顺眼!咦,这个男人是不是皇帝的床替,靠,一夜情是跟他?切,这些坏男人,全都谁怕谁,玩转没商量!哇,这个美男真是太……想吃了……
  • 党旗飘扬 航道辉煌(全国航道系统党建工作论文集)

    党旗飘扬 航道辉煌(全国航道系统党建工作论文集)

    本书将全国航道系统党建方面的工作论文集结成册,为四大部分组织:一是党的思想建设,二是党的组织建设,三是党的文化建设,四是党的廉政建设。尤其是对新的形势下,党的文化建设和党的廉政建设部分。论述较多,意在让全国航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也提出了新时期党建的思政和对策。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