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中法诗歌交流系列活动“诗人的春天在中国”举办五周年,我们决定出版这本诗歌集。它收录了自2005年以来应邀参与活动的十四位法国诗人的作品。这本集子是诗歌的摆渡者--诗人朋友树才和所有曾经在此活动中相会过的诗人们,在卓有成效的交流、共同视角的分享和相互信任中取得的成果。没有树才坚持不懈的投入,无论是诗歌活动的举办,还是诗歌集的出版都将难以实现。这本集子收入的诗歌作品,将作为每届交流活动的见证,向着未来绵延。
在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的支持下,中法诗人无私参与,娜迪纳·艾热尔指导的“文本与声音”协会热情投入,第一届“诗人的春天在中国”活动于2005年“中法文化年”期间成功举办。自这项活动精心筹备伊始,我们就希望加强中法之间在创作上的切磋之谊,并把每年四月定为中法诗歌相会的时间。
从更广泛意义上讲,这本诗歌集是适于高声朗诵的词语旋律,是对中法文化中定义各自身份的一种致敬。每年,我们倾听各自语言和文化的音乐性,这已经成为必要。五年以来,话语、声音、词语以及姿势糅合在一起,既是为了发掘和倾听迥异的旋律,也是为了倾听开放、宽容与交流的身份信息。每年春天,如同一种仪式,在数天的时间里,作为词语与情感传递者的中法诗人们,通过声音赞颂,倾听、诉说、阅读并记录一些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崭新声音旋律,这些旋律在文字之外传递着感动我们心灵的震颤。诗歌首先是情感的乐曲,或许倾听更甚于阅读,更能在文化的尊重和多样性中传达我们的身份。
诗歌集中收录的作品曾在北京、成都、苏州、杭州、西安、上海等地,以中法双语的形式朗诵过,如同依据路线变动的圣诗一样传播开来。
诚挚感谢所有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像诗人那样思考着的人们,感谢克服种种困难、勇敢地出版诗歌作品的人们。诗人们都同意,把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自由版权的形式,无偿地给予我们,以便中国出版社能出版这部诗歌集。这种给予,表现了诗人作为生命个体的慷慨。每一位诗人都凭借词语的音乐性和对诉说的赞颂,语言中表达出强有力的动感、优雅的风格和区别于当下商业文学的思考方式。诚挚感谢所有为诗歌注入生命抗争的人们,尤其是以下这些诗人朋友:林莽,梁平,骆英,车前子,陈东东,翟永明,潘维,董强,歆菊……还有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批评家唐晓渡,朝阳文化馆馆长、诗人徐伟,繁星戏剧村樊星,北岳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家李建华。最后还要感谢树才,由于他的敏锐、倾听和投入,这项活动才得以持续下去。在此,谨以个人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名义表示谢意。
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 柯蓉
2010年3月5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