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你帮助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会越多:你愈吝啬,愈会一无所有。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交什么样的朋友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用自己的眼光衡量着别人,别人也在度量着我们。
有这样一则幽默:
一个面包师长时间从他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觉得本应是3英镑重的一包黄油似乎太轻了一点。
于是他开始定期地称一称黄油,发现每回都是分量不足,就是说,他每次都多付了钱。
他特别生气,便开始向执法机关提起诉讼,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到了法官那里。
“您没有天平吗?”法官问农民。
“有哇,法官先生,我有一架天平。”农民回答道。
“有很准的砝码吗?”
“没有,法官先生。我不需要砝码。”
“没有砝码,那你怎样称黄油呢?”
“这好办,”农民回答说,“你瞧,就在面包师从我这儿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买他的面包。我总是用同样重量的面包,每次这些面包就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砝码不准,那就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了。”
于是,法官判定农民无罪,而面包师不得不承担诉讼的费用。
请记着:我们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会同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人也会同样对待我们。你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你帮助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会越多:你愈吝啬,愈会一无所有。
生命的回声
有一个小男孩跟小朋友打架,受了委屈,没处发泄的他跑到山谷里,对着山谷大声地喊:“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这时,他突然听到山谷里也传来低沉阴郁的声音在回应他:
“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这个小孩立刻感到害怕了,他跑回家,对自己的母亲说:“妈妈,山谷里有一个坏小孩,他对我说他恨我。”
他的母亲笑了,然后拉着他的手把他带到山谷边,让他对着山谷大喊:“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当然小男孩也听到了爱的回声。
其实,生命就是一个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原样奉还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如果你想让生命结出丰美的果实,就要寻找最好的方法。你应当从每一个人和每一种情况中,寻找美好的一面,并且把它们当作金科玉律。
交友贵在用心
朋友是什么?
有人说,朋友只是一个同路客,在共同的旅程里,你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撑。但到了转弯处,你有你新的方向,他有他的,于是,你们恋恋不舍地分手,然后在后来的旅程上,又都有了各自的新的同路客。
从前有一个行侠仗义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不要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只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没有半点迟疑,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做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把同样的话诉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在你患难的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做你的半个朋友。
那个父亲的临终告诫,不仅仅让他的儿子,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交友的道理:你可以广交朋友,也不妨对朋友用心善待,但绝不可以苛求朋友给你同样回报。善待朋友是一件快乐的事,其意义也常在此。如果苛求回报,快乐就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时隐伏。毕竟,你待他人好与他人待你好是两码事,就像给予与被给予是两码事一样。你的善只能感染或者淡化别人的恶,但不要奢望根治。当然,偶尔你也会遇上像你一样善待你的人,你该庆幸那是你的福气,但绝不要认定这是一个常理。不要对朋友希冀太多,人生若有这一个半朋友,也应足慰此生了。
宽容是友谊的桥梁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
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一个人,能容忍他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狂妄无知,但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惟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让世界少一些仇恨,少一些不幸,回归温馨、仁慈、友善与祥和,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
助人为乐之本
彼得是一位会计师,一个满怀雄心壮志的企业新贵,他告诉自己,凡事一定要精打细算,绝对不能浪费任何资源,绝不放弃任何机会,要让自己随时保持在优势状态,无论大、小事情,绝不让别人越雷池一步!他甚至还使用了一些神不知、鬼不觉的手腕,把许多同业人士压在自己底下,以确保自己的地位。
果然,彼得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占据了所有的好处,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商场大亨。可是他并不快乐!总觉得生活中好像少了点什么,于是他越来越郁闷、笑容越来越少,最后,他得了轻微的忧郁症。
一个朋友介绍他去看一位心理治疗师,治疗师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只在他的医嘱上写了一句话:“每天放下身份,去帮助一个身旁的人。”然后,便要他拿回去,两个礼拜后再来回诊。彼得觉得莫名其妙,但还是把处方单拿回家了。
两个礼拜以后,彼得又来到治疗师面前,但这次却是堆满笑容地推开了门。“情况怎么样?”治疗师问,彼得开心地回答:“真是太奇妙了!当我肯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替旁人服务后,反而会得到一种说不出口的欣喜感!”
彼得找回了他的快乐之本。
“助人是快乐之本”,一个永远不吃亏,不愿让步,不愿帮助别人的人,即使真得到了不少好处,也不会快乐。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只有高低交替,你上我下,整个过程才会好玩,才会有乐趣。
“跷跷板互惠原则”是我们在同僚、朋友、夫妻……之间相处时,所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
倾囊相赠
一件发生在那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的故事,让一位老师感怀不已:
晚上,我赶到学生家去补课。一天的劳顿和挺长的路程走得我气喘嘘嘘,疲惫不堪,特别是饥饿的咕噜声,搜肠刮肚、不能遏止地鸣叫着。
要知道,我已经两天滴米未进了。学生家也是一贫如洗,干巴巴的碗盆说明他们家同样揭不开锅。学生的母亲窘迫地在堂屋踱步,不知道拿什么招待我才好。我说不用了,喝口水就开讲吧。她突然一拍脑门说:“我真糊涂。”就连忙踩着炕沿儿,钩下一只篮筐。翻了半晌,举出一只拇指粗的小玻璃瓶,摇摇又敲敲,把里面的一点粉末冲进水杯,兴奋地捧给我。
那是一杯甜甜的糖精水。
然而,我只舔了一小口就再也喝不下了。几个孩子的眼睛闪着贪婪的目光,嘴里流着口水看着我,我怎能坦然地享受那杯糖精水呢?但那一小口糖精水一直甜到我的心底,凭着它的甜蜜,我走完了另外几处需要补课的学生家。
许多年后,我都对那杯糖精水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那点学问,堪称我精神上唯一可贡献的最后食粮;那点糖精,亦堪称学生家仅剩的食物,我们都倾囊而出,为了答谢对方的恩德。
倾心倾力,让我懂得了怎样换取情深义重。
这个故事对你又什么启发呢?
你给予别人的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给予的东西对你而言有多大意义。常言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把你自己都看不上的东西,送给别人,那也算不了什么。但若倾囊相赠,不论所赠为何物,都会恩重如山,让人感念不已。
爱心是空气
一个性格内向的年轻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父母相继病逝,情场又十分失意,事业上也屡遭挫折,不日又受到了小人排挤,他万念俱灰。一天,他来到一家商店,想买一把水果刀,准备杀掉所有与自己有隙的敌人之后自绝于世。
他要了好几把刀,反复试着刀锋,终于选定了一把。付过钱后,正待离开,售货员小姐忽然叫住了他,把刀要了回来。他冷冷地站在那里,困惑地看着她往刀锋上缠着纸巾,缠了一层又一层,缠好之后,她手握刀锋,将刀柄一方朝着他,把刀递到他的手里。
“你这是干什么?”他问。
“这样就不容易碰伤人了。”小姐笑道。
“其实你不用管那么多,只需要卖刀就行了。”
“这里卖出的刀是去削水果还是去沾鲜血是和我没有一点儿关系。”小姐依然笑道,“可是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得好一些。”
他拿起刀走出了商店,心里忽然十分温暖。原来这世界并不是他想像的那么无情,原来还有人不为任何利益地关心着他。虽然不多,但一点点也就足够珍贵了。
那天下午,他买了许多水果,细细地用那把刀享受着果汁的芬芳与甘甜。他边吃边流泪边想像着那个女孩的容颜。如果不是那个陌生的女孩,他和这刀不知道现在会在何处。
这个充满爱心的女孩肯定不会想到她无意中的言行竟然挽救了一个人。
姑娘的爱心像空气一样弥漫着,失意的青年嗅到了那份纯粹的没有任何利益考虑的关心分子,他发生了化学变化。
爱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的良心深处出发,你就会发现空中都是爱心的弥漫。
画地为牢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寒冷的冬天,一个卖馒头的和一个卖棉衣的同到一座破庙中躲避风雪。天晚了,卖馒头的很冷,卖棉衣的很饿,但他们都相信对方会有求于自己,所以谁也不先开口。过了一会儿,卖馒头的说:“吃一个馒头。”卖棉衣的说:“穿上一件棉衣。”
又过了一会儿,卖馒头的又说:“再吃个馒头。”卖棉衣的说:“再穿上件棉衣。”
就这样,卖馒头的一个一个地吃馒头,卖棉衣的人一件一件盖棉衣,谁也不愿向对方求助。到最后,卖馒头的冻死了,卖棉衣的人饿死了。
两人画地为牢,困死在自己画的圈子里。可悲!
自我欣赏的结果,必然是自我封闭的死路。给别人一条路,也等于给自己一条路;给别人一个机会,也等于给自己一个机会。
真诚唤醒冷漠
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的一个小镇,有一个犹太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不论见到谁,他总会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
小镇上一个叫米勒的年轻人,对教士每天早晨的问候反应很冷淡,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然而,面对米勒的冷漠,教士未曾改变他的热情,每天早晨依然给这个年轻人道早安。几年以后,德国的**党上台执政。犹太教士和镇上的犹太人,都被**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下了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军官,在队列前挥舞着指挥棒,叫道:“左、右。”指向左边的将被处死,指向右边的则还有生还的希望。轮到点犹太教士的名字了。当他无望地抬起头,眼睛一下子与军官的眼睛相遇了。犹太教士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虽然板着一副冷酷的面孔,但仍禁不住说了一声: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然后,米勒果断地将指挥棒往右边一指。
犹太教士获得了生的希望……感动一个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巨大的投入。往往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就足以唤醒一颗冷漠的心。
储蓄爱心
爱心是可以储存的,你做过的每一件善事,都是一笔存款,存款可以累积本息,也可以随时支取。
一位23岁的女孩,短短两年,已有8次无偿献血。
女孩献血的目的很简单,她男友得了一种血流不止的病,不能献血,却需要一张能随时提取血液的储蓄单。女孩是为男友储蓄血液。
女孩在无偿献血的同时,也储蓄了一份爱心。当然,是为自己,为自己心中的爱。
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靠捡垃圾维持生计,但是他们收养了6个弃婴。老人说他们也会有一方,甚至双方都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他要趁自己还有点能力时向社会奉献一片爱心。
老人在奉献爱心,也是在储蓄爱心,待自己需要之时,便可以毫不理亏地支取。
报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在某个村子里,几位身穿制服的干警从一农舍中抬出—具已开始腐臭的尸体,法医解剖后,发现死者胃肠中没有任何食物残余,死者是躺在床上活活饿死的。
村民们对自己村里人躺在床上活活饿死,没有半点愧疚之心,都说,这是恶有恶报的下场。原来死者生时一贯欺邻霸舍,是一条十恶不赦的恶棍。
死去的恶人没有储蓄爱心,村民自然也就不支付给他任何爱心。
社会就像是一个银行,每一个人都是这银行的储户,你储蓄的是真诚,是爱心,社会就会支付给你加息的真诚和爱心。当然,你也可以透支——善意的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