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揭秘性格、血型与致富因子
第一章激发潜藏在性格中的“致富因子”
1九型人格与财富人生
世上的亿万富翁多得如过江之鲫,而富翁们的性格也像“万花筒”一样,转变不同的角度,会展现不同图案。比如盖茨的温和与不拘小节,他“顽童”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出“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英特尔公司前CEO安德鲁?葛洛夫;气质儒雅而生性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海航前掌舵人陈峰;自信而果敢的马云;刚毅而强硬的任正非……每一个富翁的背后都有着迷一样的个性,这些别具一格的性格也让他们的个人魅力得到很好的彰显。
形形色色的性格造就的成功让我们深受鼓舞,原来每种性格都潜藏着“致富因子”,都可以获得成功,都可以成为令人羡慕的富翁。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个性胆大而又谨慎,最为突出的地方是重信诺、肯吃苦、有想法、思路活,这些特征几乎都是“创业者”所必需的品质。他的这种性格无疑帮了他的大忙,使得他从一文不名的小子变成一位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巨商。
“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势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1940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14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先是勤奋,其次要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些“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此。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做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又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1950年,22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7000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4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5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质量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来添置生产机器。到1955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我们甚至不必艳羡李嘉诚的财富,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都蕴藏着一种成功的潜能。有可能跟他一样的思路与个性,有可能截然相反。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思路也好、方法也好,不过是性格所决定的一种选择,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因为个性的迥异而选择的方向也会因之大相径庭。这种致富的因子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不易被发掘,尤其是在受到挫折与打击过后,我们往往习惯看到自己的劣势和不足,然后用各种借口将我们的锐气挫败,久而久之,我们甚至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行,是个天生的失败者。
这种悲观的情绪笼罩着我们,让我们的人生也变成暗淡的灰色。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换句话说我们不论性格怎样,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要相信自己,认为自己的身上有致富的因子存在。只有当我们对自身的能力得到肯定的时候,这个“隐形的翅膀”才会真的带你往财富的路上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