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6 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还没有佛法的时代,曾经作过婆罗门,这位婆罗门不仅品格清高,而且与众不同。于是,释迦牟尼便产生了访求佛法的愿望。那时,正好忉利天王在天宫看到了这一幕,想要试试他是否是真心地想求得佛法,于是忉利天王化为长相极其凶恶的罗刹鬼,找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半偈(印度古代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要求罗刹再说后半偈,罗刹不肯。婆罗门极力恳求,罗刹便向婆罗门说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你应把身上的血给我喝,身上的肉给我吃,我才答应你。
”婆罗门为了求得佛法,立刻就答应说:“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罗刹见婆罗门诚恳地允许,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婆罗门听到了后半偈,真心地觉得十分心满意足,不但自己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婆罗门在各处树木山岩上书写此四句偈后,为坚守信用,便想应如何把自己的肉血给罗刹吃。于是他爬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跳跃下来,自以为可以丧了身命,便将血肉给罗刹吃。罗刹看婆罗门不惜舍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动,当婆罗门在高处舍身跃下,未坠地时,罗刹便现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这婆罗门因此而没有死掉。罗刹原本就是忉利天王所变的,只是想试试婆罗门,现在看到婆罗门求法如此诚恳,自然是十分欢喜赞叹。
——弘一大师
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愿意为了求得佛法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深深地明白要想求得真正的智慧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一定要懂得去珍惜。也正是因为真理的可贵,才使得很多人在真理的面前都曾发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生感叹。
孔子拜见了老子,回去三天不说一句话。弟子问孔子:老师您去见老聃,拿什么去教导他呢?孔子说:我看见龙了,龙顺着阴阳变化无穷。我张着嘴巴,话都说不出来,哪里还谈得上教导他呢?
孔子认为老子已经得了自然之道,变化无穷,面对一个得道的人,任何的话都是多余。在老子面前,孔子得到了教诲,就“朝闻道,夕死可矣”。
然而,在寻求真理的通路上,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艰难险阻并布满荆棘的,有的时候甚至要为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正因为如此,真理更显得难能可贵,也才会有无数的人不畏艰难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真理,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伟大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就是因为发现并坚持“日心说”而与当时宗教承认的“地心说”发生严重冲突,于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布鲁诺因坚持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真理的魅力与吸引力是巨大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为此而前赴后继。可见,那些得到真理、明心见性的人从真理中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超越了生命,进而把握了生死。
一个洞悉了人生百态、达到了智慧圆融境界的人又怎么会在乎追求真理之路的艰辛或者自身的安危呢?对于他们而言,真理和智慧的价值远远高于生命本身。而一个掌握了真理的人必将是一个快乐而充实的人。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在佛门证果最低限度的是阿罗汉,也是一衣一钵就能自足常乐,每天充满快乐并看破了人世间的一切假象,不执著于一切的外在,从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解脱,真正的自由是不是失去了一切如金钱名利地位,等等。
即使在高山上、在旷野中一个人独处时,仍然喜悦,不改其乐。人应该追求这种喜悦、这种快乐,这才是我们仰慕孔子、老子和佛陀,获得了某些东西,而这些才是我们一生真正值得追求的。
佛祖为了求得佛法而甘愿献出自己的血肉,以此获得真理和智慧;古人为了寻求真理而头悬梁、锥刺股;弘一法师为了佛法真理而甘愿放弃尘世的荣华高贵和功名利禄而潜心修佛。我们已经不需要像佛祖那样以生命为代价,也不必像弘一法师出家修行便也能去寻求真理,得享快乐而充实的人生,又何乐而不为呢?
是的,朝闻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