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总司令为报纸写的《迎接1940年》文章中指出:“敌寇将更加加紧对华北敌后的军事‘扫荡’,加紧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华北敌后的困难将会增加,但这种困难将是我们中华民族生长中的困难,只要继续努力,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我们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上光明胜利的大道。”
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同志于1939年11月7日为报纸写的文章《论目前政治形势与坚持华北抗战》,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的特点,阐明了苏联在为世界和平而斗争,论述了国际形势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和中国对第二次帝国主义大战应采取的态度,指出妥协投降仍是那时我国抗战面临的最大危险以及如何才能克服投降妥协危险。最后讲到了我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华北的局势和坚持华北抗战的基本任务。文章说,一方面,敌寇调22个师团(占在华寇军之半,1939年11月以后,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敌从华北抽调4个师团回国。)来华北“扫荡”游击战争;另一方面,提出所谓“治安肃正”作为“扫荡”华北之总方针。所谓“治安肃正”,就是在军事讨伐之上再加上政治欺骗,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敌寇被迫把掌握华北作为长期的方针。我们坚持华北抗战到最后胜利,是一个艰苦而伟大的斗争,是一个与凶残的日本法西斯进行你死我活斗争的过程。针对日寇新的战略和战术,杨尚昆同志通过报纸向华北军民指出,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抗日根据地,适应敌后抗战的长期性、残酷性,保障物资供应与兵员补充,建立巩固的作战后方,并不使一切物质资源为敌所利用”。为完成这个艰巨任务,今后的四项基本工作是“武装民众,开展普遍的游击战争;实现民主政治,改革政权机构;加强农村的阶级团结,适当改善民生;开展敌占区工作”。
1939年11月27日、29日,报上接着连载了杨尚昆同志的长篇文章《论敌寇所谓治安肃正》。文章从日寇回师华北大“扫荡”的失败,说到华北的许多根据地所以能在敌人疯狂“扫荡”中仍屹然而立,正是因为有了军民联合、民族团结。说到敌华北派遣军最高顾问汤泽从失败中认识到“彼等(指八路军、共产党)多潜伏于民众之间,与民众混在一起,不能认清谁为民众,谁为匪贼,而且他们用巧妙的宣传,和民众有不断的联络,欲行捕拿匪贼,又不知他们藏在哪里。欲行包围,土地又太广大。结果,一味追赶,包围歼灭都是非常困难的”(见汤泽写的《一年来的华北建设》)。说到敌人根据这种认识与忧虑强调对于华北要树立一个“确立的方针”,这个方针就是经过所谓“治安肃正”来达其“掌握民心”。日寇研究了共产党、八路军的特点,提出“若不剿灭共产军,则华北明朗无望”。特别是从一年来“扫荡”的失败中,敌人深深懂得,没有八路军在敌后坚持,就不会有敌后的抗日根据地,那样,敌人向大西北以至全国的进攻,当然顺手多了。
文章揭露了投降妥协分子、顽固分子“防共、反共”是投降妥协的具体准备步骤。因此,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反对投降妥协,反对分裂,反对倒退,是目前全中华民族的共同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敌后战胜敌人的“扫荡”,击破敌人“掌握占领地区”、“掌握民心”的“治安肃正”的谋略。
这些,也就是北方局给我们报纸指出的1940年的宣传任务。
(第二节)争夺华北的战略中枢-晋冀豫区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包括晋东南、豫北、冀南的70多县,面积10万多平方里。东障太行,西峙太岳,地势险要。清浊漳河纵贯太行、太岳之间,夹河地带,人称米粮川。下太行,可以驰骋河北平原,挺进山东,插入苏皖豫,与新四军相策应;隔同蒲,毗连晋西南、晋西北,隔河与陕甘宁相望;穿正太,进出晋察冀、冀中,指向绥、察、热,直逼北平;南渡黄河,通向大后方。四通八达,进可攻,退可守,昔日兵家重地的太行,而今是华北敌后坚持抗战的战略中枢,十八集团军总部设在这里。
《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办于晋东南,与晋冀豫800万同胞战斗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报纸的第一版,除刊登社论和党的重要文件外,以刊登晋冀豫的地方新闻为主,本着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与推动本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工作。报纸从第1号起,连续一周,报道了晋冀豫各界代表大会,拥护蒋委员长坚持抗战到底。反对敌寇、汉奸、亲日派、顽固派挑拨离间破坏抗战的阴谋。到会各界代表400人,在5天会期中,又先后举行了3万群众的火炬游行和4万军民的示威大会,盛况空前。这个大会,也是创建与发展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动员大会,开创了晋冀豫区军政民三位一体、亲密团结、共同战斗的新时期。会上,各界代表分别筹备成立工、农、青、妇、文化教育、戏剧各界救国联合总会,进而成立了各界救国联合会的筹备会,以利于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把千百万群众组织起来,共筑晋冀豫抗日堡垒。同时,晋冀豫各个专区向着政权工作的统一迈出了第一步,商定组织定期的行政联席会议,交换政府工作经验,统一步调。会上,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作报告,他分析了华北抗战形势,指出敌寇正回师华北,已开始向晋察冀和河北平原进犯并积极部署“扫荡”晋冀豫,号召各界动员起来,抗击日寇。我们的报纸有幸地能在这个重要时刻肩负起宣传战线上的光荣任务。
1939年1月11日,报上特载了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同志之一朱瑞的《论建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文章。朱瑞同志论述了建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坚持华北敌后抗战是与敌人的血肉搏斗,又是长期的艰苦的。提出了巩固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建立、坚持、巩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而斗争的任务。朱瑞同志认为,从坚持抗战上说,本区是华北游击战争的心脏与战略中枢,将成为敌人进攻的目标。敌人的新进攻,将是长期的,必须进行深入的广泛的参战动员和反“扫荡”准备工作。要建设基干武装,组训人民自卫队,组织工、农、青、妇的群众救国团体,建立民主政权,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建设,深入进行参战动员与反“扫荡”准备工作。全区要努力向着统一的军事指挥、统一的行政领导、统一的财经建设、统一的群众运动奋斗前进。
1939年,是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扫荡”与反“扫荡”剧战的一年,也是反共顽固派与进步抗战力量激烈斗争的一年。
1939年到1940年3月,敌、我、顽之间展开了争夺晋冀豫的一场决斗。
一、持续半年的“扫荡”与反“扫荡”
在敌人眼里,晋冀豫自从1938年4月我军军民粉碎敌第一次九路围攻,攻克20几个县城,就严重威胁着它进攻大西北的后方,并且是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支柱。敌坂垣师团长露骨地说,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存在,使他“无法确实掌握占领地区”,“无法就地取材”,用中国的人力物力灭亡中国。因此,必须用最大的力量,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彻底予以“摧毁”。我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对此早有正确的估计。报纸在2月29日的社论中曾有所披露,指出“敌寇非有重大兵力和充分准备,不敢贸然进犯晋冀豫。正因为如此,敌寇对我更加毒恨,梦寐不忘来‘扫荡’这块抗日根据地。在敌人将来进攻这个区域时,必将经过更多的准备,用更多的兵力,分更多路,更加残酷,并且更多用欺骗办法和政治阴谋”。
当敌人向晋冀豫区外围集结、开始蠢动时,报纸及时发出警报。1939年1月20日的社论,号召晋冀豫各界紧急动员起来,准备迎接敌人的新进攻,并针对当时“摩擦”四起的情况,呼吁加强团结,停止“摩擦”,共同对敌。同时,在报上突出宣传了准备反“扫荡”的动员工作。连续以头条位置,报道山西第三行署和第五两行署、冀西专员公署先后召开行政扩大会议,进行反“扫荡”的紧急动员,发出“一切服从战争,一切要适合战争需要”的响亮口号,积极组织群众,配合军队作战,要求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适当疏散城镇和要道附近的人口,防止敌人破坏农具、屠杀耕牛,摧毁我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月下旬开始,各线敌人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先后侵占翼城、浮山、和顺、辽县。但是,那时敌人并不急于深入,却致力于修筑公路,巩固据点。2月2日,我军收复辽县。2月5日,报上发表社论,以辽县之捷鼓舞全区军民的胜利信心,介绍辽县作战经验,及时提出闻胜勿骄,务必为迎接更大规模的战斗加紧备战工作。同时,就冀西国民党别动总队华北挺进第四纵队侯如墉部,乘敌进攻之际制造“摩擦”,报纸大声疾呼“切记‘唇亡齿寒’的古训”,希望今后再不发生类似事件。
敌人进攻的初期,重点一直在边沿地带。报纸于2月29日、3月1日、4月19日发表了《当心敌人的袭击》、《剧战开始了》、《论晋冀豫目前战局》3篇社论,分析了敌人初期作战的特点在于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但是也要警惕,在敌认为有虚可乘时就轻骑前进,进行突然袭击,因之,绝对不能麻痹大意而放松备战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保卫晋冀豫的认识,社论反复阐明了这次晋冀豫反“扫荡”的重大意义,是一场保卫华北敌后最重要的抗日根据地的战争。这一仗打得好,不但对坚持敌后抗战有重大作用,并且能拖住敌人,有力地保卫大西北,争取相持阶段的早日到来。
为此,报纸把做好战备工作,列为一个时期的宣传中心,论述“空舍清野”的重要性,介绍了辽县的经验,敌人虽攻占了辽县,但在城里却找不到一粒粮食,吃的水要到7.5公里以外去汲取,使敌人难于立足,并就破路拆墙的缺点提出,为有效阻止敌人利用现有交通大道和城墙,必须进行彻底的破坏;一再强调加强抗日戒严、加紧锄奸、严防敌探;针对敌人散布谣言、挑拨离间的政治阴谋,指出要及时揭穿敌人的欺骗宣传和怀柔政策;普遍报道了各区村检查备战工作、演习空舍清野、训练自卫队、组织游击小组等情况。报社记者专访了十八集团军左权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论述了保卫晋冀豫的重要性,指出晋冀豫是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枢纽、大西北的前卫。晋冀豫之战,对敌对我,在战略上都有决定性作用。此次敌对晋冀豫进攻,调动了强大的兵力,从缴获文件中得知,敌对晋冀豫的大“扫荡”部署周密。第一阶段实行对全区的严密封锁,切断晋冀豫同大后方、同友邻抗日根据地的联系;第二阶段调集兵力,布置阵容;第三阶段分进合击,分区“扫荡”。敌寇计划首先攻占白晋路及西起临汾向东,经屯留、长治,止于冀西邯郸的大道,把整个晋冀豫区划成一个“田”字,然后分区“扫荡”,达到敌人“灭其根据,芟除其祸根”的目的。这将是一次长期的残酷的战争。我们必须动员一切力量,在持久的艰苦的战斗中求胜。
在大战将临、紧张地准备反“扫荡”的过程中,广大群众迅速组织起来,晋东南妇女救国联合总会、农民救国联合总会、工人救国联合总会、青年救国联合总会、文化教育界救国联合总会、中国青年记者太行分会先后成立。1939年3月29日,晋东南各界救国联合总会成立,确定了要迅速把群众组织起来,提出了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开展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工作、适当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扩大晋东南救亡团体等10项工作。
报纸接连发表社论,热烈庆贺工人、农民、妇女、文化教育界各救国联合总会的成立,指出“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争取反‘扫荡’的胜利,是各界救国会的共同斗争任务”。一再强调工作要深入,为此,发表了《深入群众中去》、《加强群众工作》2篇社论,指出只有广泛动员群众,深入基层,进行切实地组织工作,才能有力地支援八路军和决死队作战,消灭敌人。
正如我十八集团军总部所预见的,经过两个阶段的部署和准备,敌人于7月初,集中了六七个师团的兵力(即占敌寇大“扫荡”华北的全部兵力22个师团的三分之一,大于以前历次“扫荡”我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兵力),六路分进合击,深入我晋冀豫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剧战持续一个月,敌虽打通了白晋、邯长两路,割裂我根据地,却付出伤亡8000人的惨重代价。报纸于7月18日综合报道题为《晋冀豫展开大战》的两周战况。7月20日、22日、8月3日发表《粉碎敌人的“扫荡”,首先要打击敌人的新阴谋》、《巩固我们的抗敌堡垒》、《努力粉碎敌人的“扫荡”》3篇社论。8月1日,发表了副总编辑陈克寒写的长篇专论《敌人进攻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与粉碎敌人围攻,巩固根据地》,分析了战争的全局,指出敌集结重兵“扫荡”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战争持续了1个多月,已遭到重大伤亡,但这次战争“绝不像1938年粉碎九路围攻似的,只需月余时光就可以结束”的短期战斗。观乎敌寇这次进攻,采取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的配合,手段更为毒辣,大战正在逐步展开。我们必须认识这次反“扫荡”如报纸所再三论述的,是“长期的、持久的、残酷的战争”。必须估计到,由于长期战争会带来的很多困难,如地区被分割或缩小、敌人加强封锁后交通联络的困难、经济物质的困难等。7月23日,发表社论《加强和发展农村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出由于敌人正加紧进行政治诱降阴谋,投降妥协危机严重,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晋冀豫抗战,粉碎敌人围攻,以英勇奋战的行动来反对投降妥协,克服目前时局的危险。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与巩固发展农村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真正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来提高人民抗战热情。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地主富户,才能动员一切力量,军政民三位一体,展开有效的作战步骤,长期、持久、刻苦地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直到粉碎敌人的大“扫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