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明同志:
近好!
我们给您写这封信,是向三晋文化研究会推荐一本书-《新华日报·华北版》,希望予以出版。此书原名《华北敌后战旗》,曾于1990年8月由太行新闻史学会印刷一部分。这次正式出版,增加了5篇当事人的回忆录、5篇太行新闻烈士介绍资料及若干幅图片,并将书名改为《新华日报·华北版》。
此书曾由王克文同志写序。序不长,非常扼要地叙述了此书特点:内容翔实,章节排列得体,充分反映了办报的整个历程。
现在我们将华北新华日报的一部分情况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审阅时参考。
一、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由来。
新华日报汉口总馆于1938年秋原拟在西安办《新华日报·西北版》,派何云、陈克寒等同志前往筹建。铅字和印刷机器已经买下,但登记不下来,国民党不准许出版。在这个时候,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路经西安得知后提出,西安办不成,可上太行山办《华北版》呐。周恩来同志同意,又经中共中央批准,改办《新华日报·华北版》。何云和董谦穿了八路军军官服装,把印刷器材作为军运物资,一路顺风,没有检查,渡过黄河,北上太行山,到达沁县后沟村,安营扎寨。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下,积极筹办,于1939年1月1日创刊。从创刊后的宣传效果来看,在华北敌后创办这样的报纸是非常必要的。
二、报馆规模与干部阵容。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受党报委员会领导。委员会成员有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左权、傅钟、陆定一、李大章、何云、陈克寒等同志,杨尚昆任书记。对外称华北分馆,内设编委会和管理委员会分别领导报纸编辑与经营管理。下设编辑部和经理部。编辑部还兼任新华通讯社华北分社的业务。报社有强大的电务组织昼夜收发电讯。还有华北新华书店,设有丛书编辑部,出版理论、时论和文艺等图书刊物。此外还广泛组织通联网和发行网,办造纸厂、油墨厂及工人文化技术学校等,真是报业加出版业的大集团。报馆汇集了太行山上新闻出版等单位和大后方青年战地服务队人员的精英,人才济济,是一支团结战斗、不畏艰难、能编善写的新闻队伍,约六七百人。
三、最悲壮的一页。
1942年5月,敌寇集聚了3万多兵力,分东、北、西三路向我太行根据地疯狂“扫荡”。主要目标是:一,奔袭八路军总部;二,摧毁华北新华日报社。报社编辑、电务、工厂等部门在何云同志领导下,紧随总部,原拟随时出版战地小报和捷报,经过几天多次突围,由于形势危急,宣布不出报了,化整为零,分散打游击。在这次反“扫荡”中,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和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同志不幸为国殉职。同时报社还有重要编辑和记者缪乙平、黄中坚、乔秋远、康吾,以及行政管理人员黄君珏、杨叙九、董自托等46位同志壮烈牺牲。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悲痛地说:“两员大将,一文一武,为国捐躯了,这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报馆同仁痛失先锋,永远铭记,誓死为死难先烈复仇,坚持敌后党报阵地,继续办好报纸。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新华日报·华北版》在1943年9月30日终刊。10月1日,《华北版》改为《太行版》,报纸照常出刊。之后陈克寒率一批骨干编辑、记者去延安。《新华日报·太行版》成为中共太行区党委机关报,史纪言同志任社长兼总编辑,负责报纸全盘工作。
《新华日报·华北版》从创刊到改版,历经4年又9个月,业绩辉煌,尤其在晋冀鲁豫边区声望最高。4年多时间,先后经过9次反“扫荡”,有何云等46位同仁热血洒在左权县十字岭上,烈士英名永垂不朽。
此书已得到作者陈浚和太行新闻史学会高戈同志的同意,希望三晋文化研究会能予以出版。
此致
敬礼!
刘江
鲁兮
房秉玉
2009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