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败招也能成妙手,死棋中的历史翻转剧5
一方霸主到一朝天子的进化——李渊的“称帝”之局
局之秘籍
“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这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对唐高祖的评价,他是中国历史经常被忽略,也经常被贬低的一位君王。不仅仅是因为他统治的时间非常短,还因为他夹在两个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间:他之前的统治者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隋炀帝;他之后的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明君的代表——唐太宗,他的功勋基本上被唐太宗掩盖了。实际上,一个已经年过五十的人,还能在乱世中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才干。可见,后世对他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他其实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且干练的领袖,从一方霸主成为一朝天子,就证明了他是一个善于运用局道之人。
人物千秋
李渊,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唐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唐高祖。他是唐朝开国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个足智多谋、善于决断,既富有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李家世代显贵,李渊受封唐国公,他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他便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深知隋炀帝无道,便起兵反隋。之后,创建大唐,统一全国。
困局:等亦死,举大计亦死
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因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而招致天怒人怨,处在饥寒交迫困境下的人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不久,各地义军纷纷起义,农民革命的风暴很快便席卷了全国。
此时的李渊受命镇守弘化镇,兼管关右各郡军事。他擅长结交各类人物,历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树立个人恩德,结交英雄豪杰,众人也都诚心地归附于他。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的民谣,疑心颇重的杨广听了之后,担心自己的江山会被李姓取代,居然下令砍光所有的李树,以断绝这种不祥的征兆。同时,对于李姓的宗室大臣也开始心存疑虑。右骁卫大将军李浑被人诬告,杨广不分青红皂白,便将其宗族三十二人全部杀死。
杨广的表兄弟李渊也在他的怀疑之列。一次,杨广召见李渊,李渊因病未能前往,杨广大为恼火。见到李渊的一个外甥便问:“你舅舅怎么没来?”那人回答说李渊生病了。杨广生气地问:“病得快死了吗?”李渊听说此事后,十分担心会有杀身之祸降临。为了消除杨广的疑心,他便整天纵情享乐,假装委靡不振。杨广才慢慢地放松了对他的警戒之心。617年,杨广派李渊到太原去当留守,同时任命了两个自己的亲信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去监视李渊的一举一动。
李渊表面上昏庸无能,但实际上对于天下的局势了如指掌,他知道隋朝的天下长久不了,心中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只是时机还不成熟,加上还要瞒过身边的两个眼线,便极力表现得不动声色。身边的人不时向李渊提议取隋而代之,李渊一直表现得胆小怕事,对于反隋之事讳莫如深。随着农民起义的不断高涨,时机日渐成熟。他的次子李世民总是找机会,劝他起兵。起初,李渊斥责李世民说他的想法是大逆不道,慢慢地反应也就不那么激烈了。一次,李世民又对他说:“当今天下,叛乱之人,越来越多,皇上是想让您讨伐逆贼,但您认为您可以讨伐得了这么多的叛军吗?再说,皇上对您早就有了戒心,就算您立了功,恐怕也不会是什么好事。只有起兵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渊又假装犹豫不决,考虑许久之后才对李世民说:“这几天,我思前想后,觉得你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我真是拿不定主意了。从今以后,是不是能避免家破人亡,就全看你了。”李世民一听,父亲已经默许了,即刻着手准备。李渊还把身在河东的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都召回来。辅佐自己共同起事。
备局:积蓄力量,解决后顾之忧
在起兵之前,李渊先做了几件事,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首先,他除掉了身边的隐患,杀死了隋炀帝派来监视自己的王威和高君雅。
李渊通过晋阳宫监裴寂结识了乡长刘世龙,此人与高君雅过往甚密。通过刘世龙,李渊掌握了高君雅与王威的一举一动。
一天夜里,李渊命人埋伏在晋阳宫城外。次日清晨,李渊与高、王二人共同议事。司马刘政会前来,自称有密状要呈上。李渊准其呈上,刘政会却道:“状中所告之人,乃有副留守,只有您一个人可以看。”李渊假装吃惊地说:“会有这种事!”李渊拿过密状,看过后宣布:“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高君雅听了,顿时火冒三丈,说:“这是奸人的嫁祸之计,想要杀掉我。”他的话音刚落,埋伏在暗中的人一拥而上,抓住了王威与高君雅。没过几天,突厥兵大举进攻太原。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之罪证据确凿,很快就被处死了。
杀死高、王二人,是起兵的必要步骤,这就意味着,李渊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他反隋的决心。
其次,便是要安抚北方蠢蠢欲动的突厥,不致使自己腹背受敌。
此时的突厥“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国之志”。 李渊与之交战,总是败多胜少。迫于无奈,李渊只得对突厥采取拉拢的方式,以稳固自己的根据地。
李渊派刘文静为使臣,带了一份厚礼和一封写给突厥可汗的书信,前去交涉。信中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圣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而侵暴百姓,若但俗和亲,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突厥的始毕可汗见有此等好事,不仅收下了李渊的厚礼,还为李渊送去了不少马匹及士兵,增强李渊的战斗力。
至此,后方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虽然,李渊的这一做法,有“卖国”之嫌,但在当时的委曲求全,却换来了后方长期的安定。在他反隋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受到突厥的侵袭,而且还可以从太原获得源源不断的给养。在他消灭隋朝,建立大唐王朝后,突厥又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称臣。我们不能不说,李渊拉拢突厥的这个以退为进之计,确实是个妙计。
除此之外,李渊还镇压了历山飞起义军,并收编了溃败的起义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所有的后顾之忧都已经解决了,李渊这才正式起兵反隋,他自称“大将军”,任命李建成和李世民为领军大都督,刘文静为司马,将所有的士兵都称为“义士”。效仿农民军的做法,开仓赈灾,大批农民慕名而来,要求加入起义军。同时,李渊还发布檄文,取消隋炀帝的帝位,废除隋朝的严苛法令,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久,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来,他才逼杨侑写了禅让的诏书,自己登基为帝,建立唐朝。
布局:充分利用李密的价值
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渊对于局道的运用非常得心应手,尤其是在对付李密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瓦岗军是隋朝末年最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李密作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自然踌躇满志,以四海英雄之盟主自称,李渊也应归他领导。于是,他写信给李渊,希望李渊可以辅佐他,共同夺取天下。李渊见到信后,回了一封非常谦虚的信,说自己只想要百姓安居乐业,并无夺取天下之意。然后,极力地称赞李密,说他是当时唯一的贤能之人,只有他才有资格做国君。自己已经年过半百,能够拥立李密登上大宝,便余愿足矣。李密看过李渊的回信之后,满心欢喜,对李渊的话深信不疑。实际上,这只是李渊的一个计谋而已,就像当初对待突厥一样,先稳住瓦岗军,借其力量牵制一部分隋军,自己才可顺利进行统一大业。很明显,李密便成了另一个突厥,不过他与突厥不同的是,突厥在李渊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仍然得以保留,而李密则成了李渊的一颗棋子,失去利用价值之后,自然除之而后快。
不久后,瓦岗军与王世充军作战失败,本来,李密还想东山再起,却遭到了部下的反对。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到长安投靠李渊。入关之时,李渊便派人前来迎接,场面十分隆重。李密见了,自然非常高兴。李渊对李密的“尊重”,不是一般人可以享有的,他不仅时常与李密以兄弟相称,而且将自己的表妹嫁给了李密。这些都让李密感到十分得意,殊不知,这正是李渊的阴谋。在众人之中,李渊只对李密一个亲近,无疑是想制造事端,使李密在长安引起公愤,众叛亲离。李渊的“怀柔”政策,加上其部下的“强硬”态度,这一招软硬兼施,把李密一步步推上了死亡之路。
李密不仅对李渊的计谋一无所知,而且整日自以为是,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他便打算返回山东,联络河南一带的力量,卷土重来。李渊听了他的想法,便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在他离开之前,特地为他饯行。李渊的部下都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放李密离开,这无异于“放虎归山”。李渊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只不过,他有自己的打算,一直以来,他都想要制造一些事端,以便除掉李密。没想到,还没出手,李密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收局:丢弃毫无用处之人
李密等人辞别了李渊,刚要出关,李渊突然命令李密只能带一半部下出关,另一半必须留在华州(今陕西华县)。这时,和李密同行之人向李渊告密,说李密有心要发动叛乱。于是,李渊便下令李密所率部队放慢速度,李密自己回到长安,调查反叛之事。此时,李密已经到达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收到李渊让他一人回京的诏令,便知道自己大祸临头了。于是,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李渊派来的使者,夺取了桃林(今河南灵宝),然后,派人去通知自己的旧部前来接应。李渊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早在李密必经的险要之地设下了埋伏,将李密杀了个措手不及,李密和他的部下当场被杀。
在铲除了李密的瓦岗军后,李渊和他的儿子又相继收服和消灭了其他义军,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大唐王朝。而李渊则从一方霸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开国君王。
李密也算得上是一代枭雄了,却落得如此下场,怪只怪他遇到的是一个善于“博弈”的李渊。实际上,从李密入关投靠李渊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跳进了李渊的局中。无论是开始的“特殊待遇”,还是后来的“纵虎归山”,出关后的“随从告密”,这些全都是李渊早就安排好的,等着这只“老虎”自投罗网,便可收网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