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99600000001

第1章 李时珍(1)

李时珍(1518~1593),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出身在一个行医世家,父亲李言闻是位名医。李时珍受家庭的影响,从小立志也当一名医生,为百姓看病,解除病人的疾苦。在寻药行医的过程中,他倾注无数心血,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中药巨著《本草纲目》。

在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维也纳会议上,中国明代的李时珍,作为惟一的医药学家,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首批名单之中。20世纪最有权威的科学史家和著名汉学家英国的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明代的伟大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顶峰的《本草纲目》。李时珍达到了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从科场失意到卸职太医

李时珍,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生于湖北省蕲(qí)春县蕲州镇(明代叫做蕲州,是当时的州治所在,管辖(xiá)五个县),出生的地点是东门外的瓦屑坝(bà)。他的父亲叫做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是个名医。

李时珍的父亲李月池,以博学多才闻名遐迩闻名遐弥:形容名声大。。他著有《医学八脉注》、《四诊发明》、《痘疹(zhěn)证治》、《人参传》、《艾叶传》(也叫做《蕲艾传》)等医书和药书。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为人忠诚厚道,以孝道闻名乡里。他生有两男一女,李时珍是他的第二个男孩,也是他最聪明的一个孩子。

像李月池这样的家庭,收藏的典藉、医书、药典、药材是十分丰富的,李时珍从小就生活在环境优美的蕲州这个学术气氛(fēn)浓厚的家庭之中。

李时珍小时候身子十分羸(léi)弱,经常生病,长时期都和药罐(ɡuàn)子为伴。幸得父亲是医生,终于逐渐把他医好,到10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身子就比较健康了。

李时珍长得聪明伶利,虽然瘦削一些,双目却炯炯有神炯炯有神:(jiǒnɡ)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他从小就对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一类的东西,有着特别的兴趣。他对什么都想看一看,对什么都想问一问。李月池研究药草的方法,就是经常把新鲜的药草拿到家里,和书上所说的互相印证。因此在他家的庭院里,经常可以闻到药草的芳香。李月池到山野采药的时候,也常把儿子带着去,这样,李时珍从小就认识了大量药物的名字。

李月池见到儿子对生物这样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买了一本《尔雅》,教他学习。《尔雅》是从汉代初年流传下来的一本辞书,里面介绍了许多动物植物。宋代又有人注明字音并加上了插图。这是传统的给少年儿童解释自然事物的入门书。李时珍很快地就把其中的内容,大段大段地背诵下来了。

但是,李时珍的父亲却不愿意儿子再从事自己的职业。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把医生的职业看成是卑贱的行业,根本不放在眼里。所以李言闻希望儿子读四书、五经,将来弄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

李时珍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试试。李时珍14岁的时候(嘉靖十年),被蕲州知州选中,由父亲带他到黄州府去应试。他初试告捷(jié),考中了一名秀才,全家都很高兴。

1540年(嘉靖十九年)初秋,武昌乡试放榜的时候,围在贡(ɡònɡ)院门口照壁前观看名单的真是人山人海。这名单上面写有名字的,就是“乡试中式”,成为“举人”,有资格到京城去考进士,谋求官职利禄(lù)了。

围着看榜的李月池和李时珍父子,他们全神贯注地搜索上面有没有“李时珍”三个字,一遍、两遍、三遍地扫视着,始终没有发现。“啊,又落选了”,两个人都神色黯(àn)然。李月池更显得非常懊(ào)丧。

这时的李时珍是23岁,连同这一次,他已经3次参加“乡试”失败。前两次分别是在17岁和20岁的时候。17岁那一次,他初次参加,年纪很轻,失败了也不觉得怎么样,20岁那一次,他是带病去武昌的。那次失败,可以归于因久病新愈,体力应付不来。但这一遭,已经是第三次的失败了,简直可以说是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在离开贡院门前的照壁的时候,父子两人,都默默无言,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李时珍经过这次打击,逐渐地冷静下来。他再三寻思:“不行,这条路不能再走了!”在他阅读医书,或看“格物致知”的时候,就感到兴致勃勃,情趣盎(ànɡ)然;在他诵读八股文的时候,却感到沉闷乏味,昏昏欲睡。他3次上武昌应考,完全是为了顺从父亲的意愿。“为什么我不可以走父亲的路,以医术济世呢?他不是受到许多黎民百姓的尊敬吗?尽管有些达官贵人轻视他。”李时珍这样想着。

但是重要的是得说服父亲,在此之前,李月池为了劝告儿子走科举的道路,曾举了若干古代传说给他听。例如三国时代的神医华佗晚年曾经对自己行医表示悔恨,晋代的殷浩怕人知道自己精于医术,悄悄烧掉了药方之类的事情。他末了总是这样说:“孩子,应试做官,才是一条康庄大道。做医生,是给高门大户瞧不起的。”李时珍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经常和父亲辩论,古代的许多著名学者文士,郑虔(qián)、文彦博、苏轼、陆游,不是都兼懂医术吗?陆游经常给人看病,赢得了许多庄稼人的尊敬,许多人家的孩子,都来请他命名呢!尽管李时珍侃(kǎn)侃而谈,但有很长一段日子,他却始终未能说服父亲。

在决心下定之后,当他们乘船返回蕲州的时候,李时珍就一再在船上恳切地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意念。他说能够救活千千万万人的医道是崇(chónɡ)高的,他相信自己必定能够继承父业,做一个出色的医生,不辱家门。

李月池看到儿子果断的、凛(lǐn)然的神色,不觉怆(chuànɡ)然,沉默了好一会,终于点了点头:“哎,好吧!时珍,就按照你自己的主意办吧!”

李时珍回到家乡不久,蕲州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民很多,李时珍跟着父亲,为群众诊病,救死扶伤,忙碌了好些日子,得到同乡们的称赞。

但是,李时珍自知学识还很不够,他下决心苦读十年八年,积累书本上的知识,然后亲自实践。况且,他家的经济状况始终保持小康的水平,父亲李月池并不急干等待他赚钱回来帮补家计,也乐于由他埋头典籍和医书。

从武昌乡试失败,回到蕲州之后的10年,即从23岁到33岁这个阶段,是李时珍埋头苦学的时期。他读的书以医书、药书为中心,同时也对经传子史、声律农圃(pǔ)、医卜星相、乐府诸家,都广泛涉(shè)猎。就是历朝的诗歌,特别是唐诗,他同样读得入迷。他有时还把精彩的唐代律诗一一抄录起来,辑(jí)成一本呢!自然,他读的主要是医药学方面的书,例如历朝的各式各样的“本草”著作,以至历代研究博物的专书。

李时珍到了30岁左右,为了学有所用,他为了印证书上的道理,给人看病渐渐多了起来,由于经常妙手回春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对于贫穷的人又常常不收他们的医药费,受到群众交口赞誉。声名越来越大了。

他救活了许许多多的人:

有人二便不通,终日呻吟,给他医好了。有人患上了奇难杂症,给他医好了……这些事情越传越远,远远近近来求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说蕲州瓦屑坝出了个神医。声名渐渐传到蕲州以外的许多州县去了。

“李大夫”的声名传遍了蕲州一带,患上各种严重疾病,以至各种奇难杂症,而被他一一医好的人,一传十,十传百,竟使得远在千百里外的人也有不辞舟车劳顿,赶到蕲州城来请他看病。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皇室的长治久安,先后分封子孙25人为王者出驻北方重镇和内地各省,作为屏藩。这些王者的嫡(dí)子又继续袭位为王,加上后来皇帝新封的王,数量非常可观,几乎每两三个州就有一座王府。这些宗室贵族高高在上,盘剥百姓,成为各地的一股特殊势力。

李时珍医术高明,声名远播,许多王府也都知道了。附近的一些王,荆穆王、富顺王、都昌王和府县衙门的大小官员,都经常请他去为家人或者自己治病。李时珍并不阿谀阿谀(yú):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权贵,也不受分外之财,只是重视医德,治病救人罢了。对任何人的病他都尽心尽力去诊治。因此,他也得到这些王府人物的器重。

那时,荆府富顺王朱厚焜(kǔn)特别溺(nì)爱他的偏房所生的一个儿子,准备废掉正妃所生的嫡(dí)子,另立自己喜欢的庶(shù)子做世子(被立为“世子”的儿子将来才能够继承王位),这事外界都有不少人知道了。刚好嫡子生病,富顺王把李时珍请去,言谈之间也流露出对嫡子的憎恶,表示聊尽人事,医得好,医不好也只好听天由命。李时珍知道他的意思,依然极其细心地诊脉,看完后开了一个处方,因为其中有“附子”一味药,特意取名“附子和气汤”。这是藉“附子”与“父子”谐(xié)音,规劝富顺王以父子大义为重,不可凭一己好恶,任意行事。这种藉药方的用字谐音,讽喻权贵人物的事情,在封建时代是常有的。富顺王看了药方,果然受到感动,“废嫡立庶”的事后就中止了。而且,嫡子的病也渐渐痊愈。

封藩在武昌的楚恭王朱英烇,听到李时珍的这桩义举,对他的品德和医术十分赞赏,就派专人到蕲州来,聘请李时珍到王府去担任“奉祠(cí)正”(这个职务是主持王府的祭祀仪一类事情的。同时,又让他掌管“良医所”,负责王府宗亲的医疗保健)。王府里的体制并非十分严格,所以可以身兼两职。这些职位,都是正八品小官,比七品的知县略低一些。

此后约莫有七八个年头,李时珍都在楚王府任职,有时,他也回蕲州省(xǐnɡ)亲,经营他在雨湖畔新的住宅。他工作得非常尽责,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岔(chà)子。所以这个阶段,他的生活过得既平稳又安详。他担任的这些职务都不会太忙,常常有时间到武昌各处走走,在王府里他当然接触到更多的药材和典籍,一有空闲,他就继续写他的《本草纲目》,并记录下他所接触到的一切灵验药方。

他和蛇山观音阁的一个和尚感情很好,常常去那里走动。许多百姓不敢擅(shàn)进王府,都来这里找他医病,他也乐于把那里作为自己的义务诊所,他和广大人民的密切联系始终没有中断。

李时珍本来就写得一手精采的律诗,在武昌的几年里,他时常和一帮文友互相唱酬(chóu),写了许多诗篇,因此,他除了是著名大夫之外,又是当地颇(pō)有文名的诗人,结识了不少文朋诗友。

楚王有一个世子,常常患一种突然昏厥昏厥(jué):因脑部贫血引起供氧不足而短时间失去知觉。、不省(xǐnɡ)人事的急病,李时珍就细心给他治疗。李时珍凭着自己高超的医术,把他救活过来,而且最后彻底痊愈。王妃感激得不得了,亲自派人捧了金银珠宝来报答,李时珍认为这不过是职责所在,坚决辞谢了,表现了高尚的情操。这使得王府里的人,对他不能不格外尊重。

大概楚王对这件事也铭(mínɡ)感在心吧,不久,当朝廷寻求良医的时候,楚王就把他推荐给朝廷,让他在太医院里当了一名太医。

于是,李时珍就水陆兼程,上北京过崭新的丰富的生活去了。

太医院的药王庙里,还供有显示人身各个穴位的铜人模型,太医院常常在这里考试研习针灸(jiǔ)的医生。这是他从前所知道,但是还未曾亲眼见过的。从而使他对穴位、经络(luò)的理解更加深了。

太医院里的人员很多,李时珍并不十分忙碌。但是这段时间他的生活也不很愉快,上层人物中,排挤倾轧倾轧(yà):在同一组织中排挤打击不同派系的人。之风十分流行。常常持有自己见解,又曾上书要求纂(zuǎn)修“本草”的李时珍,不免引起官僚们的嫉视和憎恶。而且,皇帝宠信方士,有些方士仅仅因为献上新鲜灵芝的缘故竟被任命为太医。李时珍当然是不屑和这类人物为伍的。一方面因为在太医院里并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另一方面也因为他这时已经差不多50岁,急于要倾全力完成自己的著作,所以,在太医院工作大约一年光景,他就找了个托辞,卸职回乡了。

《本草纲目》问世之前

在李时珍的书房里面,书架上,案头上,摆满了书籍。一叠叠、一函函的书,名称里有“本草”两个字的,触目皆是。

原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药物学的学问就被称为“本草学”。

随着医学的进步,药物当然就逐渐增加起来了。因此,每隔若干年代,就有增补了的本草书籍出现。

李时珍在熟读各种版本的“本草学”之后,将它们互相比较,再印证在行医当中接触到的各种药物上,触类旁通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领悟了医药学中的许多道理。他一方面惊叹于前人的辛勤,正是他们遗下了一份份宝贵的医学遗产。但是他在详细研究之后,也发现了历代本草书籍中的一些错误,有的同一样东西,而有各种名字的,竟被误成两种。有的分明是两样东西,却又被当做一种。还有的,对它们药性的阐述,不切实际,夸大了,或者缩小了。更加令人遗憾的,是从宋代以后新发现、新采用的许多药物,都没有一本崭新的本草学书籍来加以记载。

越是认真研究,李时珍就越发对这事感到遗憾,渐渐地,他就萌(ménɡ)发了写一本新的本草学的书籍,以总结明代药物学的发展水平。他后来想起了要把这部巨著命名为《本草纲目》。

他决定到各地去游历,增长见识。他到过河南、河北、江苏等许多地方,连牛首山、天柱峰、茅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同类推荐
  • 蒙哥马利(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蒙哥马利(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年11月17日-1976年3月25日),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
  • 鲁迅读书记

    鲁迅读书记

    这是一部具有新视野的人物特色大传,作品通过跋涉在传统文化书山、放舟于西方近代学海、沐浴自然科学之光等华彩乐章,充分展示了鲁迅读书治学的三大板块,给人以去天盈尺欲泊无涯之感,通过对传主读书目的,态度及其方法的精审条陈,读者从中获致深刻肯綮与良多教益,而有关传主之盘桓书肆、披沙简金雅事趣写,则将一代传人行藏,万种书缘风情染得相当丰饶与葱茏。本书作者可谓将其有关积累扫数捐出,而心境笃读在致,笔墨平朴不奢,琢华夏之璞,写五岳之势,于是,鲁迅白一个新的切面向我们走来,剑锋般的人生态度,色正芒寒,巨轮似的求索之路,履深载厚。
  •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上)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上)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者人类历史的暂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1)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无论从道德文章,还是文韬武略各方面看,英雄都是旷世奇才。他们知识渊博,论天下形势如同掌中观文;他们腹藏玄机,帷幄之中可决胜千里之外。
热门推荐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仍发人深省。,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根源何在
  • 超能战神

    超能战神

    这里是绚烂多姿的银河星空,这里是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这里是空前强大的人类文明,这里是异族纵横的宇宙时代。不同的文明在此汇聚与碰撞,不同的种族在此争斗。在这热血的时代,封印师罗阳重生,回到了高中时代,他仰望天地,环视诸界,在这个强者如林的星空下,凭借前世记忆,绝世功法,一步一步走上至强者的宝座。
  • 你若相信

    你若相信

    没有裂痕的青春只是一场华而不实的幻觉。破碎不堪的青春也不过是一幕死气沉沉的黄昏。青春不哭泣,让我们一起见证纯纯的感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狸猫何曾换太子:凤仪天下

    狸猫何曾换太子:凤仪天下

    从古至今,深宫秘事,都是人们茶前饭后谈不完的话题,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更是泛黄故事堆里的经典。刘妃为罪魁祸首,李妃为受害者,功劳归于包拯。而历史的真相却被尘埃掩埋。多少年后,扒开尘封的历史,想要为那个被冤枉了千年的女子洗刷冤屈的文人政客,却始终不能影响故事传播的丝毫,只留下一句“狸猫何曾换太子”的憾然……
  • 春之舞曲

    春之舞曲

    父亲入院,母亲不堪重负,她被卖到了刘家,深宅大院里,那颗柔软的心渐渐冰封,直到冷酷的他出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秀才娘子遇上兵

    穿越之秀才娘子遇上兵

    莫小小一朝醒来,发现自己并不是躺在软软的席梦思,而是一块硬板上,惊慌失措,各种混乱下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还没有缓过神来的莫小小华丽丽的成为了秀才娘子,还是个立了贞洁牌坊的秀才娘子。家有八十的瞎眼婆婆要照顾,外有族亲要来抢夺百亩良田……既然穿越过来了,咱就认命吧,好好生活才是王道。治好婆婆的眼瞎,经营好百亩良田,一不小心成为了小小财主,本以为守着银子过日子也是舒适快活,没想到来了个兵硬说是自己的相公,赖吃赖喝不说居然还像上自己的床……俗话说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只是这秀才娘子遇上兵怎么也是如此...
  • 此情问天

    此情问天

    她是个丫鬟,她也只想做个丫鬟,一个普通而坚强的丫鬟。然后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自家小姐的情人春宵一度。当她试图逃避、忘却,却发现一个新生的生命已经在自己腹中孕育。彷徨的最深处,那个男子她走出迷路,她才蓦然发现,这个曾经落难的男子竟然是天下第一堡的少爷。然而命运的交织,一个个其他女子的出现,卑微的她是否有机会去争取自己的幸福?面对当另一位身份神秘的男人抛出的绯红情愫她又该何去何从……
  • 人脉心理学

    人脉心理学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