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
〔中〕朱熹:《答郭希吕》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中〕朱熹:《朱子语类》
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
〔中〕墨翟:《墨子·耕柱》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中〕朱熹:《朱子文集》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中〕王守仁:《传习录》
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
〔中〕韩愈:《伯夷颁》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
〔中〕王廷相:《与薛君采》
盖天下之事,固因豫立,而亦无先知完了方才去行之理。
〔中〕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故乐莫大焉。
〔中〕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君子之道,行过一尺方有一尺,行过一丈方有一丈,不似异端向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处索广大也。
〔中〕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
〔中〕颜元:《习斋记余》
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
〔中〕颜元:《存学编》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焉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中〕魏源:《默觚上》
学理有真的有假的,要经过试验才晓得对与不对。好像科学上发明一种学理,究竟是对与不对,一定要做成事实,能够实行,才可以说是真学理。
〔中〕孙中山:《民生主义》
故人类之进化,以不知而行者为必要之门经也。
〔中〕孙中山:《孙文学说》
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中〕孙中山:《说知难行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中〕《后汉书》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中〕陆游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中〕王守仁:《传习录》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中〕刘向:《说苑·政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中〕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幸》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中〕颜元:《存学编·性理评》
九折臂而成医。
〔中〕屈原:《九章·惜诵》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中〕班固:《汉书》
师心不如师古,师古不如师天,师天不如师物。
〔中〕王夫之:《庄子逊·人间世》
传闻与指实不同,悬算与临事有异。
〔中〕司马光:《资治通鉴》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党精察处即是知。
〔中〕王守仁:《传习录》
行其所不知者,于人类则促进文明,于国家则图致富强,是故不知而行者,不独为人类所皆能,亦为人类所当行。
〔中〕孙中山:《孙中山选集》
行为是我们生活的四分之三和最重要的事情。
〔英〕阿诺德:《文学与教条》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行动是知识的真正果实。
〔英〕富勒:《至理名言》
在人类思想史上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实践比科学先看到了某些真理。并且为了某种实际目的利用了这些真理,但是它本身并不理解这些真理。
〔俄〕米哈伊洛夫斯基:《英雄和群氓》
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高深的理论。
〔英〕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
除了实践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法〕狄德罗
对学者来说,实践的重要犹如从井里打水需要绳索一样。
阿拉伯谚语
学者不肯努力等于情人没有金钱,旅人没有常识等于鸟儿没有羽翼;理论家不去实践等于树木不结果实,圣徒没有学识等于屋子没有门户。
〔波斯〕萨迪:《蔷薇园》
我认为,在经验的指导下读书,价值要大得多,因为经验是他们的老师的导师。
〔意〕达·芬奇,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在现在的艺术和科学中人们所有的发明,也只是依靠实验。
〔英〕培根:《新工具》
自然给了人类一种希求快乐,和憎恶患苦的心理,而且这些心理确实是天赋的实践的原则,确乎可以恒常地继续动作,不断地影响我们的一切行动。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
实践的成功也可以用来印证理性,颇有像象算术里演算过程很长时可以用验算来免除演算错误那样。
〔德〕莱布尼兹,引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
〔德〕康德,引自《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
实践“不仅具有普遍的品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品格”。
〔德〕黑格尔:《逻辑学》
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末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
〔德〕费希特,引自《论康德黑格尔哲学》
从理想到实在的过渡;只有在实践哲学中才有它的地位。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理论上的东西本质上包含于实践的东西之中。这与另一种看法,认为两者是分离的,完全相反。其实如果我们没有理智就不可能具有意志。反之,意志在自身中包含着理论的东西。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
〔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创造宇宙。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
理论的正确性是由理论的结论同人的经验的符合程度判断的。只有通过经验,我们才能对实在作出一些推断。
〔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作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
〔俄〕门捷列夫
只有不怕碰钉子,一门心思地去干,忍耐力和实践力才能变成自己的血肉。
〔日〕德田虎雄:《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
不论何种疑虑,都只能以行动结束之。
〔英〕卡莱尔:《过去和现在》
生活的性质由此活动确定。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磨练磨练
人才由磨练而成。
〔中〕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多经疾苦,可与谋摄生;多历忧患,可与图涉世。
〔中〕徐桢稷:《耻言》
沾枯发枝叶,磨钝起锋芒。
〔中〕白居易:《渭村退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中〕孟子:《告子下》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营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中〕颜之推:《勉学》
砥励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
〔中〕刘向:《说苑·建本》
成德每在困穷,败身多因得志。
〔中〕王豫:《蕉窗日记》
炼心如炼金,百炼而后为真金,百炼而后为真心。
〔中〕金缨:《格言联璧》
物不经锻炼,终难成器;人不得切琢,终不成人。
〔中〕李贽:《焚书》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中〕袁枚:《小仓山房诗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
〔中〕金缨:《格言联壁》
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中〕申居郧:《西岩赘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中〕欧阳修:《五代怜官传序》
自古饮肠出奇策。
〔中〕元好问:《女儿山避兵》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中〕李咸用:《送谭孝廉赴举》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
〔中〕陆游:《读书》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中〕刘岩:《赠人》
必有大凋落,而后有大发生;必有大摧折,而后有大成就。
〔中〕俞文豹:《外集》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中〕刘禹锡:《砥石赋并序》
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
〔中〕陆游:《读史》
人能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做。
〔中〕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未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中〕冯梦龙:《醒世恒言》
天将与人,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
〔中〕刘向:《说苑·说丛》
木以绳直,金以淬刚,必须砥砺,就其锋芒。
〔中〕《太平御览·杂物部二》
古来尝胆事,泣血望群公。
〔中〕《宋诗纪事》
好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
〔中〕崔念陵:《断句》
君子所其无逸。
〔中〕《尚书·无逸》
自古奇人伟士,不屈折于忧患,则不足以成其学。
〔中〕方孝孺:《答许廷慎书》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中〕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
〔中〕申居郧:《西岩赘语》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中〕孟子:《尽心》
不幸的遭遇可以增长人的见解,改善人的心地,锻炼人的体质,使一个青年能够担当起生活的责任,同时知道怎样享受人生,这是在富裕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万万不能达到的。
〔英〕斯末莱特:《蓝登传》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英〕培根:《论厄运》
一切不幸都是可以忍受的,天下没有逃不出的逆境。
〔俄〕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人生当中本有许多逆境,并且,那也许不会太长。
〔法〕莫泊桑:《俊友》
逆境不能使人富裕,但可以使人聪明。
英国谚语
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们的学问。
〔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
不幸的人总比幸运的人更经得起磨难。
〔法〕尤瑟娜尔:《一弹解千愁》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德〕歌德:《格言诗》
不是胜利便是苦难,如果是苦难,那么这苦难也是胜利。不过是未来的胜利。
〔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进顺境,才觉得受用、舒服。
英国谚语
青年时代的锻炼比黄金还贵重。
朝鲜谚语
焦虑与磨难才能使人耳聪目明,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
〔法〕罗布莱斯:《威尼斯的冬天》
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
〔英〕培根:《论厄运》
不识愁苦滋味的人终生是幼稚的赤子。
〔德〕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
不冒危险,脱不了危险。
英国谚语
自愿的辛苦,使我们能较容易地忍受不自愿的辛苦。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法〕巴尔扎克:《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