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实施“有限宽恕制”。“有限宽恕制”是基于班主任对学生自觉改正错误的充分信任,给学生以理解与尊重,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在一定的限度内给予宽恕,即不予批评,不追究,不处罚,视同没有违反纪律的制度。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通过对很多学生的观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典型班级管理中的80:15:5比例。在典型的班级管理中一般有三类学生:80%的学生很少违反规则,15%的学生会周期性地违反规则,5%的学生是长期的规则违反者,有时甚至会与这些规则作对。在实施“有限宽恕制”的过程中,对于以上三类学生应因人而异。对于一贯表现良好不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其轻微的违纪行为,如偶尔迟到一次、早操旷缺一次,班主任都给予宽恕,即不予批评、不追究、不处罚,视同没有违反纪律;这些学生不用班主任提醒,就会自行改正。不过如果发现不能自行改正,随着次数增多,也应该对其进行处罚。那些长期违反纪律的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的,教师就要与这类学生订立协议,在约定限度内违纪,教师给予其宽恕即不予批评、不追究、不处罚,视同没有违反纪律;达到学校警告以上处分的违纪行为不能约定,不在宽恕范围之内,超出约定范围的违纪行为不能宽恕。如:对于早晚自习迟到的,约定允许其在一周内迟到3次,每次不得超过5分钟,其他时间必须按时到教室参加早晚自习,第三周开始每周允许迟到由3次减为2次,第五周开始每周允许迟到2次减为1次,第六周以后取消;早锻炼迟到或者旷缺的,约定允许其一周内迟到或旷缺2次,什么时候迟到或旷缺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一经确定不许更改,其他时间必须按时参加早锻炼,一个月以后每周允许旷缺2次减为1次,两个月后取消。对于其他经常性违纪的学生也采取这种做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班主任要让其他同学理解,不能让其他受到处罚的学生感觉到不公平;第二,为避免其他学生受到影响,此制度实施的范围和违纪的限度必须严格限制;第三,学生违纪免责的行为,违纪的限度、限度递减的时间,必须明确,不可随意改动。
通过《中国青年报》的连续报道,案例中的学生在新班主任的影响下发生很大的变化,就是因为新任班主任老师对他的违纪行为持宽容态度。这位新任的班主任曾经对这位学生的家长说:“孩子没有坏孩子,他有什么坏啊,不就是打闹吗?不就是淘气吗?男孩子天性就是这样,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品性的坏,他当然接受不了。”近代思想家卢梭曾这样说过,学生的行为若不会自身产生伤害和妨碍别人,成年人原则上不应干涉。对一些“非原则性小问题”可把握机会,事后宽限处理,不要像有的班主任严厉惩罚。制度是死的,关键是灵活运用,因此班集体制度不应当是老师对付学生的手段。班集体制度的制定是在维持班级的秩序,好好利用才能达到真正教育目的。
其次,教师把自己作为教育榜样。要将班集体制度维持好,让学生彼此尊重。教师若要学生尊重别人,则自己一定先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当学生危害到别人时,教师要进行制止、规劝,但教师给学生的榜样才是最重要的。曾做过一个简单试验,惩罚一个小男孩的好动,将男孩的一只手与他衣服的口袋绑在一起,让他感觉手失去自由的痛苦。然而这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的手和口袋也绑了起来,陪伴着男孩。男孩经过这一次惩罚,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改正了缺点。其实,学生并不怕惩罚,而是害怕侮辱,两者的区别在于实施惩罚者心中是否有爱,是否让被惩罚者感觉到了爱。在爱的前提下,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为基点的惩罚是可行的。
再次,在执行上,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其中。班集体制度是师生共同制定的,因此,学生不仅是班集体制度的制定者,更是班集体制度的执行者。在班集体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学生、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紧密结合,其中学生是管理的核心。
自己惩罚自己
为了保证班干部管理的公正性、正确性,我班又选举产生了“民主监督委员会”,如读书委员会、作业统计委员会、班级秘书、安全委员会、财务管理委员会、民意调查委员会、家校通管理委员会、值班监管委员会等,对所有的班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并做监督报告。讨论对“违犯者”如何处罚、处罚的方式和度、哪些是不正确的、班级下一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等。比如说,如果有的学生对人无礼,应在班上当礼仪先生(小姐)为大家服务;做了有损班级形象的事,应为班级做3~5件好事。又如,上自习课说话,第一稿的惩罚有点严厉,大家觉得不对,应该放松,应给违反者机会,于是就作进一步改正。当天的事情当天处理,每天由值日班长在临放学前公布当天情况,进行总结,每周五班会时间由班长主持,相关管理人员对当周情况进行总结,交换意见,找出本周班级发展的缺点,讨论下周发展目标和计划,根据“规则”逐项落实,并由有关“委员会”告诉给班主任和家长。人人参与“监督”,让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者,人人都有一种光荣感、责任感、成就感。这样,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班级是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集体,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自己选择惩罚方式
班主任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错误。如何改正学生的错误对班主任来说是一门工作艺术。其实,我们认为,空洞的说教不能感动学生的灵魂;讽刺挖苦只能伤害学生的心灵;放任自流只能让学生的错误越陷越深。为了尊重学生犯错的权利,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来改正错误,我们大胆设计了“‘出错罚单’自己开”的纠错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改错的方式,即自己给自己开“罚单”。可供学生选择的处理办法除去上面提到的几种外,还有如“认真听讲一节课”、“讲一个伟人故事”、“背一段名人名言”、“讲一下父母的辛劳”、“说说同学的优点”、“唱一首校园歌曲”和“写200字以上的说明”等20多种,处理办法不得重复使用。学生自选处理办法,充分显示了人性化教育。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获得了改正的机会,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改正错误,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发展。
通过以上管理办法的施行,我班的班风明显好于其他班,学习、劳动等各项活动主动性很高,违纪现象越来越少,学校其他各班纷纷效仿,为学校班级管理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任何一种组织都存在着潜规则,潜规则也就是我们潜意识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大众都遵守的规则,这种规则的约束有时会高于正式规则,不懂或不愿遵守的人会受到排挤与惩罚。然而潜规则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是多元化的,可以分三类。
第一,创造和支持良好的班级舆论。班级舆论是班集体认同的潜规则,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怎样制造一个健康的班级舆论呢?第一,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作为培育健康班级舆论的中坚力量,这些班干部要是非观念强、有责任感,这些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言行来影响别人,帮助别人,敢于与不好的风气斗争。有了这样一批敢抓真管的班干部,班主任的想法才能在班级得到实施,才能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第二,积极引导班集体中的小团体。在班集体中,“小团体”常常能左右或影响全班。因此,班主任要善于鼓励并培养团体中的核心人物并将其吸收进班委会,当然对反面的榜样与中心人物,则加以管理。另外,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将那些处于“双差”地位的学生,引导到适合他们兴趣的有益的“小团体”中,并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小团体”中发挥榜样作用。那么,这些“小团体”的“集体意识”必定成为班级舆论的有益补充,对班级正确舆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充分利用班会、班刊、黑板报、标语、口号等阵地或手段公开宣传,或通过主题活动引导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其说服力,能够被同学真正认可。
第二,输导或遏制消极的风气。比如,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却在课后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从此上课沉默不语——因为潜规则: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发言;一位同学被另一位同学打了,于是找机会报复,当老师担心他们冤冤相报何时了,分别找他们谈话时,却得知不会再发生纠纷了——因为潜规则:各打一次,扯平了。这些消极的潜规则会影响学生的规则意识: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同学之间应相互友爱,不得打架斗殴。对这类潜规则,班主任要做出正确处理。怎样疏引班集体消极舆论将在第五章中提到。
第三,正确对待中性的潜规则。像告密这种中性的潜规则,既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又有被世俗排斥的不合情性,班主任要注意适当运用。下面将以告密行为为例,探讨一下怎样引导班集体潜规则。
在班级管理中,告密与民主气氛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潜规则,事实上,它们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规范是可以共存的。在班级内,我们可以创建一套确保所有学生的正当利益不受侵犯、又能使学生对班级管理及时指正的规范,让他们弄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揭发问题,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自主管理的意识。这种告密规范必须符合以下几点:(1)告密的出发点是为了教育学生,阻止不良问题的恶化;(2)告密者必须掌握有力的证据能够让被告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3)告密者知道不好的行为可能导致班级或个人严重的后果;(4)告密者要对自己的告密行为负责,不得诬告和中伤他人;(5)对正当的告密,要给予告密者合理的奖励。
当然,对于愿意揭发班级或个人问题情况的学生,教师要保证他们不会因为正当的告密而受到责罚,还一定要让学生清楚他们所告发的行为其实是不好的,而告发那些不好的行为则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是一种帮助他人、教育他人的可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