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品《周易》,洗尽铅华,凡心简单快乐
正如易学大师张其成所说,《周易》思想构成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面貌、特征和总体走向,代表了中华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同时,《周易》也给每一个现代人修养心灵提供了哲学指导。
第一章1乐观与忧患
《周易》的“乾”卦中讲了一条神龙的故事。一位哲人站在深渊旁,看着深渊里潜藏的神龙。神龙问哲人:“啊!尊敬的老先生,我有呼风唤雨的神通,通天彻地的变化,却不得不深藏在深渊之中。请问我何时才能昂首挺胸,飞腾在蓝天之上呢?”哲人回答:“现在冰天雪地,阴气正盛,你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会招来灾祸。”过了几天,春雷滚动了,哲人呼唤道:“神龙啊,快快腾飞吧!现在正是你一展身手的时候!”于是,波翻浪涌,神龙跃出深渊,盘旋了一圈,驾着白云向青天飞去。在空中,它播云降雨,地上的人们纷纷仰望。神龙得意了,向更高的天空上升,哲人赶紧呼喊道:“神龙啊,停下来吧!上到极点,你还要去哪里呢?”可是神龙不听,继续升高,地上的人们看不到它了,云气也托不住它了,它的身子迅速坠落下来,这时它很后悔,可是已经晚了。
神龙的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总会变化的,潜藏在深渊的时候,不要焦急丧气,要心怀乐观;飞翔九天的时候,不要骄傲自满,心中长存忧患意识,要警惕下坠的危险。
确实,每个人都有“潜龙在渊”的阶段,此时一定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而且,就现实的情形而言,悲观失望者一时的呻吟与哀号,虽然能得到短暂的同情与怜悯,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别人的鄙夷与厌烦;而乐观上进的人,经过长久的忍耐与奋斗,最终赢得的将不仅仅是鲜花与掌声,还有那饱含敬意的目光。
当然,一味的乐观就有了盲目之嫌,人还要学会在乐观的同时未雨绸缪,心中长存忧患意识,否则换来的将是“亢龙有悔”,盛极而衰的结局。
唐代的孔颖达是为《周易》作详细注解的大学者。这天,他注释到“丰”卦(火下雷上)的时候,不知该如何下笔,伏在桌子上睡着了。梦中,他遇到了先哲孔子,孔颖达赶紧问道:“伟大的圣人啊,请告诉我什么是‘丰’吧。”
孔子反问道:“那你说什么是‘丰’呢?”
孔颖达毕恭毕敬地回答说:“按照学生的看法,‘丰’就是丰富、顺利、兴旺的意思。”
孔子捋着白胡子笑了,说:“是这样的,可是你只说对了一半。你看,太阳在天空中运行,正当顶的时候,骄阳万里,可是大家都知道,过了这个顶峰,它就向西方倾斜了。月亮到了每月十五,圆圆的像一面明镜,可是从第二天开始,它就开始亏缺了。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一片叶子悄悄落下,昭示着秋天即将来临。正午的太阳不‘丰’吗?十五的月亮不‘丰’吗?万物生长的夏季不‘丰’吗?可是,它们都面临着下降、亏缺和衰败的危险啊。”
孔颖达恍然大悟,醒来后,在“丰”卦下写道:“日月盈亏,寒暑往来,山陵升降,都是一个道理啊。增长的时候随着时间一同增长,衰减的时候也随着时间一同衰减,天地日月这样的宏伟之物还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一定要在盛的时候想到衰,在存的时候想到亡,警惕吧。”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急流险滩,但是也会搭上顺风船,一路风平浪静。《周易》的宝贵之处,就是它把万事万物都看成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好的可以变坏,弱的可以变强,冬去春来,斗转星移,所以,我们要举起双手划桨,左手上写着“乐观”,右手上写着“忧患”,两只手同时用力,就不会让心灵偏离正确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