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这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原本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的小山村。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山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其距华北重镇石家庄90公里。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于此,使这个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领导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移驻北平。
中共中央为什么会选择西柏坡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作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领导中心呢?
1947年3月,蒋介石放弃全面进攻计划,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是陕北解放区,蒋介石投入34个旅约25万人,而西北人民解放军加上地方部队只有2.6万人。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解放区人民解放军作战;由***、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选择"一个适当的地点,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毛主席留在陕北的用意,一是为了拖住胡宗南的主力,缓解其他战场压力;二是为了坚定打败国民党的信念,激发全军将士的斗志。
***率中央工委于1947年5月东渡黄河,来到华北,并把落脚点选在平山县的西柏坡。对于中央工委为什么选址西柏坡,原因有三:第一,此地战略位置重要,交通便利,地势优越,能进能退,能守能攻,是理想的战争指挥部。尤其是西柏坡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其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这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战局危机时向西部山里撤退,战局顺利时又便于向东部平原进军。第二,此地物产丰富,可保障机关部队有充足给养,西柏坡村前的滩地曾被聂荣臻赞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党和群众基础好。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跟党走,群众基础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所环抱。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驻扎长达三年半之久。抗日战争期间,平山人民踊跃参军,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7万人参军,10万人参战。抗战初期,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中就编入了两个团的平山子弟,这两个团转战南北,屡建奇功,被聂荣臻同志亲切地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后来随王震的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又声名大震。这个时期还涌现了救死扶伤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在抗日战争那艰苦卓绝的年代里,聂荣臻同志开辟了晋察冀边区,他的足迹踏遍了平山的很多地方,在八年抗战中,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被毛主席称之为"模范边区"。这里民风淳朴,地域辽阔,山水相间,是藏龙卧虎之地。
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坚实的群众基础,相距适中的村落分布,遂使西柏坡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最佳选择。朱德的秘书潘开文当时实地参加了考察和选择,他回忆说:"我们当时是这样考虑的:一是村子要适当集中,将来后委一些机关要来,能放得下。至于中央、毛主席来不来,谁也没说,我们更不知道,并且那应该是以后的事;二是交通要便利,便于和各解放区联系;三是安全问题。尽管洪子店、郭苏、夹峪等村子很大,但目标也大,人多不便于保密。西柏坡村子较小,后边有个小山好防空,并且离周围村有一段距离(1公里左右),便于保密;四是住宿条件。西柏坡当时许多房子被鬼子烧了,但基础很好,便于建设,将来住在一起比较集中,方便工作。"
由此看来,西柏坡的被选中如同历史上每个革命大本营的选择一样,既要着眼于眼前的战争需要,又要考虑到将来事业的发展需要。西柏坡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使命,就落实到她的肩上。
经过紧张的筹备,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需要,中央工委对外称"工校"和"劳大"。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
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聂荣臻、萧克,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11月6日至12日,在朱德总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2.4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在总结作战经验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o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石家庄的解放,意义十分重大,它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敌人手中夺得的第一座城市,它的解放,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块解放区连在了一起,切断了蒋介石南北联系的通道。这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西柏坡颁布,解放区的人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时的解放区的天已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随着解放战争的步步推进和各个战场的变化,毛主席在陕北完成了他的既定目标,这时,他以一个战略家的目光审视着全国的形势,"天时,地利,人和"是兵家取胜的必备条件,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指挥所指导全国的解放呢?毛主席的目光落在了平山县的西柏坡。西柏坡的"天时"(石家庄已解放,无近敌威胁,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连成一片),"地利"(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和(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正遂领袖的心意。于是毛主席决定东渡黄河,移驻西柏坡。在这里,要和蒋介石展开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1948年3月20日,党中央作出了移至华北同中央工委合并的决定。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由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告别了生活战斗了13年的陕北根据地,向西柏坡转移。3月24日到达中央后委驻地--山西临县双塔村。4月11日到达了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县城南庄。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率部分工作人员先期到达了西柏坡,党中央与中央工委胜利会合。5月1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开始办公,中央前委、工委、后委即行撤销。毛泽东因准备赴苏联谈判,在阜平逗留了一段时间,5月26日到达西柏坡。至此,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在历时一年多的分别之后,于西柏坡胜利会面了。它标志着党中央机关胜利完成了战略性的伟大转移。从此,西柏坡便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