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不能同去了,我自然有一些失望,可是转念一想,既然已经起了个大早、收拾好了东西,那不如自己依计划行事,独游红螺寺。
于是我转失望为兴奋,只身踏上路途。
当我来到红螺山脚下的时候,便知道此行不虚。山上林木茂盛,满眼望去都是绿色,一些不知名的鸟雀在林间跳跃,叽叽喳喳地欢歌。深深地吸一口气,满是草木的芬芳。
当我来到红螺寺内的时候,发现寺内有两棵十分粗壮的银杏树,东边一棵,西边一棵。关于这两棵银杏树还有一个传说:它们是雌雄两棵,东面的是雌树,只结果但不开花,西面的是雄树,只开花但不结果。两棵树自唐代便屹立在这里,每改换一个朝代,树上便多长出一株侧干。
这虽然只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但两棵银杏树确实已经有千载的树龄了。望着这两棵参天古树,我忽然想,这千年来的朝代更替,人不同了,景也不同了,唯有这两棵树依旧相同,一东一西地站着,遥遥相望。倘若它们有灵有情,看到身边的景物一件件地逝去,难道不觉得寂寞吗?
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设想,干脆不再去想它,继续游览。
前面便是红螺寺的正殿,里面有虔诚膜拜的信徒,也有纯属参观的游人。
我并不是一个佛教徒,也从来没有念过一篇经文、烧过一炷清香,不过我却很喜欢看佛教的故事,其中的很多道理让人回味无穷。
说起佛教故事,当然不能不提佛祖释迦牟尼。他曾经是个王子,名叫悉达多。在他诞生刚7天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国王十分疼爱悉达多,便让王后的妹妹进宫照顾他,又命32个宫女一同抚育,8个宫女负责抱他、8个宫女负责为他洗浴、8个宫女负责给他喂饭,另外8个宫女负责陪他玩耍。
悉达多王子在众人精心地照顾下逐渐长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不但身体健康,而且聪明伶俐、心地善良。
悉达多王子经常在出门游玩的时候,看见一些受苦的人。比如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驼着背,拄着一支拐杖,一步步地艰难前行;或是一个病人,脸色蜡黄,不住地喘息,十分痛苦;又或是路边躺卧着一个死者,死状凄惨,家人围着他痛哭失声。
悉达多王子每次见到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再看看自己身上穿的锦衣华服、每餐吃的珍馐美味、出入乘坐的香车宝马、身边围着的宫仆奴婢,便觉得心中难过,苦闷不堪。
有一天,悉达多王子又一次出门游玩,这一次他看到一位出家人,尽管他衣着朴素,但气质不俗,精神健硕,眉宇间透着一股不凡的威仪。悉达多便向这位出家人请教,为什么他贫寒但却如此洒脱。
出家人便告诉悉达多修行解脱之道。悉达多听了以后便决定放弃荣华富贵,潜心修行,摆脱生老病死之苦。
国王听说儿子要出家修行之后当然不同意,为了挽留儿子,国王命人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春夏秋三季都有百花盛开。又找来了很多歌舞伎,弹奏悦耳的曲子给悉达多听、跳曼妙的舞蹈给他看。
国王希望以极度的享受来打动悉达多的心,让他舍不得抛弃这一切,打消出家的念头。
然而悉达多却丝毫不为所动,在一个月夜,他悄悄起身,没有惊动家人,只吩咐一个马车夫帮他备马。
当悉达多出城后,马车夫希望能劝说他回心转意,于是就将修行之事形容得苦不堪言,并说山林中有很多荆棘、野兽和蛇虫鼠蚁,自小生长在皇宫中衣食无忧的王子必然受不了这些苦。
然而悉达多却并不惧怕,信念十分坚定。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当下拔出腰刀,削去头发,并且发下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一位手持袈裟的猎人打此经过,悉达多便以身上的华服与之交换。从此以后,享有富贵荣华的王子悉达多成为了清贫悟道的释迦牟尼。
马车夫看见此情此景,知道已经无法挽回,只得只身回宫。
释迦牟尼出家后,苦心修行,并多方寻访明师,以求修成正果。
有一日,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之时有所参悟,终将修成正果。然而就在他即将成佛之时,魔王却来搞破坏,派出三个魔女——爱欲、乐欲、贪欲去诱惑释迦牟尼。
三个魔女摆出种种妖娆之态,对释迦牟尼殷勤献媚,然而释迦牟尼对此却无动于衷,视而不见。魔王见这一招没有效果,就亲自带上魔兵魔将,手持毒雷毒箭,向释迦牟尼杀将过来。
而释迦牟尼端坐在金刚宝座之上,一点也不惧小白,并对魔王说:“我之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积聚了无量福德智慧,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最终也拿释迦牟尼没有办法,只得灰溜溜地铩羽而归。而释迦牟尼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记得第一次读到这则佛教典故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那时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雍容华贵的王子,要抛弃所拥有的一切,选择独自一人苦心修行。按理来说,他所拥有的正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锦衣玉食、尊贵无比、娇妻美妾、奴仆成群……难道这些对他来说真的如粪土一般吗?
过了很多年后,当我慢慢成熟、增加了一些阅历之后,才咯为理解了这则典故。我想,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悉达多王子,所追求的并不是外在的享受,而是内心的丰盈。然而我仍然无法明白,他是如何度过修行时的寂寞岁月的。一下子从繁华的皇宫中离开,孑然一身地在山林间行走,每一个清晨和黄昏都独自度过,他难道没有一丝痛苦、不适与不舍吗?
这个疑问在我脑海中存在了许久,直到我自己也经历了寂寞、痛苦、摸索与觉小吾后,方才理解了那个舍弃了荣华富贵的王子。
有一些人,对自己的现状颇为满意,认为自己有令人羡慕的学历、不错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妻子美丽温柔,孩子乖巧懂事,父母安康幸福。这些人拥有很多,但却并不感到幸福和满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茫然和空虚的感觉,想要再追求些什么,却始终不知道应该追求些什么。就如同悉达多生长于皇宫之时,虽然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却并不幸福。
相反,在我们身边的另外一些人,他们可能没有很多的金钱,没有很好的工作,没有美满的家庭,但每一天心中都充满了喜悦与满足。就如同出家后的释迦牟尼,尽管贫寒困苦,但心中充满平静与喜悦。
这是因为在后者的心中拥有信仰。当我们的心中没有任何信仰时,便完全依附于物质生活,这种人生是空洞的,如行尸走肉;当我们的心中充满信仰时,精神世界就会变得丰盈。
而所谓的信仰,并不一定要去信仰某种宗教,更不一定要每日手持念珠、打坐念经之类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仰的内涵非常广阔,可以是友爱、兴趣、希望、理想等等。
这些都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开阔、使生命更具活力,也使得寂寞变得可亲可爱起来。
此时,我忽然又想起一进红螺寺时看到的那两棵银杏树。方才我还在想,它们屹立在这里千百年,是如何忍受寂寞的,现在看来,在它们的心中未尝不喜欢寂寞。这两棵银杏树有幸生长在这寺院之中,受多了香火、听多了佛经,也许早就参透了更多的东西。我的担心实在是庸人自扰。
当我从红螺寺中出来时,已经是下午了,前来游历的人更多了,并且都是三五结伴,未见得像我一般独自前来的。在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显得形单影只。然而此时,我的心中却异常平静与充实。
他日若你前来,不妨也独自一人,看看青山、听听鸟鸣、想想银杏树与佛典故事,这一个人的红螺寺,真好……
4.信仰是寂寞不可缺少的伴侣
假使你没有信仰,心中便会被各种物质欲望填满,双眼便会被它们蒙蔽,又怎么能看到大干世界中的美丽呢?即使摆在眼前的是繁花似锦,你也会想“这些都算得了什么”。
同样,若没有信仰,即使身处热闹的人群中、与朋友在一起时,你也会觉得寂寞、苦闷。
然而当你心存信仰时,一切都会不同。你会刻意寻找生活中的美,即使形单影只,也不会觉得空虚。
在上一节我提到了释迦牟尼的典故,那就是一个以信仰充实寂寞的传奇。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因为信仰而无惧寂寞的人,他们无疑是真正的智者,是真正能安于寂寞,并散发光芒、创造温暖的人。
被众人所熟知的南丁格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护士。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而令人敬佩。
南丁格尔从小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当其他孩子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南丁格尔却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猫、小狗等小动物上,与它们聊天、玩耍,照顾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南丁格尔小心翼翼地用手帕把它包起来,将它埋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竖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南丁格尔“怪异”的举动常常遭到小伙伴们的嘲笑,他们不愿意和她玩,觉得她怪里怪气。而南丁格尔却坚持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她在笔记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们……”
在孤独中,南丁格尔慢慢长大了,也越来越坚定了心中的梦想——成为一名能为他人带去温暖、做出贡献的护士。但是,这却是不被父母所允许的。因为当时还没有真正的护理专业,一提到女护士,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就是那些举止粗俗、满嘴脏话、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妇女。而出身名门的南丁格尔,怎么能去做这么“低贱”的工作呢?是会遭到大家耻笑的。
为了阻止女儿,南丁格尔的母亲不知道与她争吵过多少次,还动手打她,想让她“清醒”过来。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没有人理解南丁格尔,她孤立无助。
然而这一切都没能浇灭南丁格尔内心的火焰,她仍然偷偷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有一年,农村中瘟疫流行,南丁格尔和牧师一起护理病人。在当时,南丁格尔和许多人一样,认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什么专业知识,也用不着培训,只要有同情心、爱心和耐心就足够了。但是有一天,南丁格尔亲眼看到一位错服了药的病人死去。病人死前痛苦的神态震撼了南丁格尔,她想:“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
从那以后,她便开始认真地学习护理知识,并想拜一位医师为师。听到这个消息,她的父母更是气得发疯。认为她是“中了邪”,再也无药可救了。
人有时并不害小白困难,但却害怕别人的不理解,害小白孤立无援的寂寞感。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但南丁格尔却坚持了下来,偷偷地钻研医书,给一些医学专家写信请教问题。
除了在事业方面饱尝寂寞的滋味外,在情感生活中,南丁格尔也是如此。
她一生未婚,把终生献给了护理事业,并不是没人追求,天生端庄秀丽的她有很多追求者,也有她心仪的异性——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南丁格尔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那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南丁格尔考虑良久,却拒绝了他。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看到女儿无意婚姻,南丁格尔的父母更是气昏了头,与她大吵一架。在这次争吵后,南丁格尔勇敢地离开了家,来到了一个收容所。在这里有一间医院,使她能近距离地学习护理知识。
后来,南丁格尔不顾危险,深入战地,为伤员和染上疫病的人们疗伤,还用自己积攒的钱改善医疗环境,使死亡率大大地降了下来。每个夜晚,她都提着一盏灯从病房的这头儿巡视到那头儿,带给伤病员无限的温暖与希望。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南丁格尔的事迹和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社会名流共同发起成立南丁格尔基金会;英国人将她看做新的圣女贞德;英国维多利亚女皇为表示个人对南丁格尔的嘉许与感谢,特地送给南丁格尔一个金质钻石胸针,胸针上镌刻着《圣经》里的名言:怜恤他人的人有福了……
不久后,南丁格尔将各界人士为表彰她的功勋而捐赠的巨款作为“南丁格尔基金”,在伦敦圣多马斯医院创建“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使护理专业真正成为了一门被世人所承认的学科,开创了现代护理专业这一伟大事业。这对整个人类是一项空前的贡献,为此,她当之无愧地被后人誉为护理事业的先驱。
正是这一份信仰使南丁格尔在寂寞中充实着自己,逐渐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前一节中我就曾提到,所谓信仰,并不只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宗教,它有着更广泛的含义。一个梦想、一个目标、个爱好……通通都可以算做信仰。只要它是你心中坚定的思想,是你不变的情怀,就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改写你人生的轨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而是神灵。”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觉得寂寞的人并不像神灵,反而像野兽,烦躁不安、四处咆哮,甚至做一些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情。
假使心存信仰,便不会如此。当你心中充满信仰时,人生是有意义的、生命中是充满爱的。这种大爱使人变得有理想、有目标、有朝气,并脚踏实地地朝着目标迈进,心灵也变得平静,充满喜悦。
当人处在寂寞的阶段且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时,很容易受到诱惑。周围人的某一个举动、某一句话都可以使他产生一种念头。这种念头有好有坏,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实属不易。
假使我们心存信仰,便拥有了抵御诱惑侵袭的力量,无论在何时何地何境,都不会迷失自我。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生离死别,当亲人离去、爱情不再、朋友决裂或是生意失败时,都会使我们陷入痛苦、绝望与寂寞中,并且这种不好的感觉很难迅速驱除。
假使我们心存信仰,便有了坚定的意志,犹如拥有一盏永不熄灭的导航灯,在漆黑的夜里为我们引领方向!
5.在寂寞中沉淀,才能赶走空虚
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人抱怨:“生活怎么这样空虚?每天都觉得很茫然、很浮躁,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或是无所事事,做着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或是没来由地发脾气,也不知道是在跟谁生气。”
当有了这样的感受时,一些人会拼命做事、努力工作、加班加点,不给自己留一丝喘息的机会,也有一些人会疯玩疯闹、喝酒泡夜店,不让自己想得太多……
然而,当这一切事情做尽之后,心灵却依然感到空虚,即使身处喧闹的人群中,也依然抹不去空虚的感觉。
生活得再有目标、再乐观的人也难免会有感到空虚的时候,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却是一种不能忽视的现象。
假使没有及时处理内心的空虚,便如同姑息养奸一般,从不起眼的小毛病变成大祸害。
有个刚刚过了2O岁的年轻人,他本来在一家重点大学读书,按理说有着无限光明的前途,可是却突然被学校劝退。
原来,这个年轻人上了大学后,一下子从高压式的高中生活进入到了以自觉为主的大学生活,很不适应。再加上远离家乡,所以内心变得有些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