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反映了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也反映了氏族内部国王与他的亲属和臣属之间矛盾的激化。贝奥武甫无论作为亲属和臣属都无懈可击。作为国王,他是氏族的保卫者,直至献出生命。对于邻族,一反互相敌视的态度,而是助其除害,对邻族国王,也克尽臣属效忠的精神。从各方面说,他都是一个理想人物。
这部史诗基本上是氏族社会的产物,但从5、6世纪起经过近300年口头流传,到8世纪才在英国写成。这时英国已基督教化,写者大半是僧侣,因此史诗里也有基督教色彩,如氏族社会相信的命运有时同上帝等同起来,把代表自然力或恶的格伦德尔说成是该隐的后代。诗中也反映了现世的一切都将消亡以及宿命观点。
不过从整体说,史诗仍保存了基督教以前的特色,高贵的品行,如仁爱、荣誉感、慷慨、勇敢等美德被充分肯定。
史诗结构严谨,选材集中。它以葬礼开始以葬礼结束,中间写贝奥武甫一生中2件大事。诗中有大量插曲,起到对比或类比或暗示的作用,如宴会上有人即席唱希格蒙德斩龙的故事,来同50年后贝奥武甫斩龙呼应。歌者唱芬恩的妻子调停血仇失败的故事,来烘托赫罗斯加嫁女与邻族消弭血仇的企图的失败。这些插曲今天读来显得突兀,但对当时听众却是很熟悉的。
史诗节奏悠闲而庄严,对话和叙述交替,有时夹入诗人的议论,如格伦德尔进入鹿厅看到武士们,大喜过望,准备饱餐一顿诗人就从旁评论道:“但今夜以后,他就再也遇不到吃人的运气了。”诗人善用这种压低语气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对命运的讽刺。
《贝奥武甫》和古代英语其他诗歌一样,不用尾韵,而用头韵,即每个字开头的辅音或元音相同或相似算对韵。每行诗分为两个半行,各有两个重读字,重读字一般押头韵,因此每行最多可以有四个头韵,一般前半行两个,后半行一个头韵的诗句较多。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代用词”,如诗中把海称为“鲸鱼之路”,国王是“颁赏金环的人”,武士叫“持盾的人”等,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史诗的形式也显示出维吉尔史诗的影响。
蜻蛉日记
《蜻蛉日记》是日本藤原道纲母所著,完成于954~974年间,是日本最早的妇女日记,也是日本日记文学的开端典范作品。
作者是一个出身于中层贵族家庭的妇女,嫁给多妻妾的贵族藤原兼家后,生有一子。后来由于身份悬殊及性格不同,渐渐地被藤原兼家所疏远和厌弃。
日记中记述了她对丈夫和儿子纯洁的爱,悲叹丈夫的薄情善变,怨恨其虚情假意。日记共3卷。是一个女性回忆自己度过的21年虚幻岁月的记录。作者曾写道:“岁月渐更,此身百不如意。虽年更岁易,不复欢欣,想尘世之无常,感此生之虚幻,因名曰《蜻蛉日记》。”文笔精致委婉、真实生动、感人至深。
四行诗选
《四行诗选》又译《鲁拜集》,是波斯诗人、哲学家、天文学家欧玛尔·海亚姆所写的诗歌集。
作者在诗中探讨人生的意义。他感到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他认为关于“彼世”的说教是荒谬的,从而否定了“地狱”和“天堂”的存在。对当政的权贵和宗教上层人士进行了谴责和揭露。所以被统治者所惧怕和痛恨,他们称海亚姆的诗是“吞噬教义”的毒蛇。海亚姆的诗歌创作继承了萨曼王朝时期的“霍拉桑体”传统,诗的语言鲜明流畅,简练朴实。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杰作。
作品通过源氏同各阶层女性的关系和在政治上的沉浮,广泛描绘了日本贵族社会的生活面貌,深刻揭露了贵族相互间的勾心斗角及他们精神上的空虚、生活上的腐败。
小说中的故事,经历了4个朝代,长达70多年。
作品规模宏大,书中人物多达400余人,其中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者不下几十人。小说前半部的男主人公源氏,是天皇之子,属于宫廷贵族集团。他才貌双全、机敏、狡猾、老练,始终处于争夺权利的漩涡之中。虽然曾遭流放,但后来冷泉天皇上台,他又中兴,位极人臣。源氏在与各阶层妇女的交往中,表现出他是一个多情善感、喜新厌旧、轻薄放荡的人。他不仅追求空蝉、明石上,而且还追求末摘花,紫上等人,他还和自己的继母藤壶私通。后来源氏与女主人公紫上结合,因为紫上与藤壶容貌相似,血缘相近。可是源氏的正夫人三宫却又与别人私通。源氏在痛恨之余悟出这是自己一生罪过极大、尤其是和继母藤壶私通过这个不能饶恕的罪过的现世报应。他深感人生无常,前途渺茫,悔恨交加,终于遁于空门,出家当了和尚,死在无声无息之中。
这一形象在许多方面体现了贵族阶级的本质特征,象征着日本平安时期贵族阶级从繁荣发展到精神崩溃的整个历史命运。
作品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表现了日本贵族社会的妇女们悲惨经历和内心痛苦。空蝉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她性情善良、温柔,但柔中有刚。她对源氏的好色行为敢于斗争,她对他不加理睬,一再巧妙回避,使源氏的欲念不能得逞。
为了彻底摆脱源氏的纠缠,终于毅然出走,削发为尼。明石上遵父母之命嫁给了源氏后,源氏对她时亲时疏,只因生下一女,源氏希望等女儿长大成人以后送入宫中为后,才破格优待了她。她的命运是悲惨的,地位是低微的,整天屈居人下,难得见到源氏。女儿当了皇后,她还是卑躬屈节,这一切皆因出身低微。
这反映了日本贵族时期等级制度的森严和等级观念的浓厚。紫上虽然出身高门贵族,被立为源氏的正夫人,但源氏用情不专,颇使她痛苦。源氏迎娶天皇之女三宫后更使她忧心忡忡,终于在精神负担十分沉重之中病亡。紫上的命运真实地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给广大妇女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源氏物语》语言优美通俗,绵密细致,温柔典雅,情节曲折动人,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瑰宝。
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武功歌”的代表作品。
中世纪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武功歌”很多,行吟诗人弹奏着简单的乐器,在热闹的集市上卖唱,有时也到封建郡主的邸宅中去卖唱。到11世纪末叶,这类歌谣才逐渐用文字记录下来。
《罗兰之歌》流传着许多抄本,其中以牛津大学收藏的抄本最为完善。全诗长4002行,分291节,是用当时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诗的结构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写加奈隆投敌叛卖,是序幕;第2部分写骑士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遇上敌人伏击,全军覆没,是全诗的高潮;第3部分写对叛徒加奈隆的惩罚,是尾声。
这首史诗以描写查理大帝的胜利开始。查理大帝率大军在西班牙转战7年,无往而不胜。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席勒国王尚未被征服,他面临查理大帝的大军压境,一面遣使求和,一面阴谋袭击敌军。查理大帝召集众将商议,他的外甥罗兰骑士主战。
另一骑士加奈隆受了敌人的贿赂,主张议和。罗兰建议派加奈隆去敌营探听虚实,这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使命。加奈隆怀恨罗兰,阴谋报复。到了敌营,加奈隆叛变。他与敌人合谋,设重兵在山谷中伏击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罗兰仓促应战,终于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查理大帝闻讯回兵支援罗兰,已无法挽回败局。查理大帝回到法国,严惩叛徒加奈隆,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
《罗兰之歌》具有很大的传说成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观点和愿望。查理大帝是贯穿全诗的中心人物。历史上查理大帝当政年代在768至814年之间。
他经过了长期的征战,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在后世人民的心目中,这是封建王国统一和强盛时期,人民可以得到生息繁荣的机会。因此诗歌中的查理大帝是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罗兰忠君爱国,为了保卫疆土与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惜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是理想的封建骑士的形象。
整首《罗兰之歌》反映了人民对上升中的封建集权势力的期待,要求法兰西王国既无外患,又无内乱,建成一个使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国家。
与中世纪的一般文学作品一样,《罗兰之歌》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由于当时教会是文化的唯一掌握者,人民的文化修养离不开教会的影响,一切武功歌的最早手抄本也是修道院中的僧侣完成的,他们在传抄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作品加上宗教色彩,并认为这样加工是他们的神圣职责。
熙德之歌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之一,约写于1140年,是流传下来的较为完整的最早的一部卡斯蒂利亚文学作品。
西班牙从8世纪初被摩尔人占领以后,人民长期进行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到11、12世纪进入高潮。熙德就是这场斗争中产生的英雄人物。熙德死后,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谣曲,史诗《熙德之歌》就是其中一部杰出的作品。原诗至今尚未发现,现存马德里国立图书馆的74页手稿,是一个名叫佩德罗·阿巴德的人在1307年抄写的手抄本。全诗共分3章,52节,3730行。各章的标题是:《流放》、《婚礼》、《科尔贝斯橡树林里的凌辱》。
第1章写熙德被政敌诬陷克扣贡品,国王阿方索六世将其从布尔戈斯发配到阿拉贡。熙德打败摩尔人卡斯特洪和阿尔科维尔之后,进入萨拉戈萨和特拉埃尔,不久又降服巴塞罗那伯爵拉蒙·贝伦格尔。
第2章歌颂熙德征服巴伦西亚的功绩。熙德夺下巴伦西亚城池后,派侄子阿尔瓦·法涅斯向国王阿方索六世送去第2次贡物,并请国王允许他和囚禁在修道院里的妻女团聚,国王应允。此时熙德已远近驰名,国王要求熙德的2个女儿嫁给卡里翁的2个王子为妻,熙德勉强答应,婚礼在巴伦西亚城隆重举行。
第3章描述熙德2个女婿的无能和懦弱。他们不能忍受周围的耻笑,请求携带妻子返回卡里翁,熙德同意。但当他们走到科尔贝斯橡树林时,兄弟二人把妻子痛打了一顿,抛弃在森林里,后被熙德的侄子找到,向国王阿方索六世提出控告。国王同意解除婚约。熙德又把2个女儿许配给前来求婚的纳瓦拉和阿拉贡2位王子。
《熙德之歌》产生在西班牙文尚未成熟之时,句法单纯,遣词刚劲有力,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浓厚的抒情色彩。
创作这部史诗的民间诗人把西班牙人民的气质和灵魂都寄托在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熙德身上:坚强的意志,直率的行为,稳重的作风,真挚的爱情,以及对国君的忠诚,反抗外族侵略的勇敢善战和宽宏的骑士精神。熙德在诗里首先是一个战胜侵略者的英雄,以强迫各摩尔国王服从西班牙国王来体现他的爱国思想。
作品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之间和朝臣之间的关系,在文学史上有重要价值。
伊戈尔远征记
《伊戈尔远征记》是俄国古代英雄史诗,作者不详,成书于1185至1187年之间,以1185年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史实为根据。
当时基辅罗斯内忧外患,动乱不已。王公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而突厥族的波洛夫人则盘踞在黑海沿岸,严重威胁着罗斯人民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