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爱情的理想与追求,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所写的讽刺喜剧,约写于1597年。
《威尼斯商人》包含2个平行的情节。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围绕割一磅肉的诉讼而展开的冲突,次要情节是富家小姐鲍西娅遵父命三匣选亲的故事。此外还穿插进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罗兰佐携款私奔的故事。
通过这些相互联系的情节冲突,莎士比亚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两种生活观的斗争,他肯定并赞美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以友谊、爱情等为重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否定并谴责以夏洛克为代表的唯利是图的生活态度,最后以夏洛克的败诉和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歌颂了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胜利。
安东尼奥是威尼斯的一个巨商大贾,“他有一艘商船开到特里坡利斯,另外一艘开到西印度群岛,他有第3艘船在墨西哥,第4艘到英国去了,此外还有遍布在海外各国的买卖。他仗义疏财,把财富看作一种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他非常看重友情,为了朋友的幸福,正如他对好友巴萨尼奥真诚表示的:
只要您的计划跟您向来的立身行事一样光明正大,那么我的钱囊可以让您任意取用,我自己也可以供您驱使;我愿意用我所有的力量,帮助您达到目的。
相反,夏洛克却是一个贪婪狠毒的高利贷者,把聚敛财富本身看作生活的目的。安东尼奥瞧不起夏洛克,夏洛克更对安东尼奥恨之入骨。在第1幕第3场,夏洛克有一段旁白,把他痛恨安东尼奥的原因说得非常明白:
我恨他因为他是个基督徒,可是尤其因为他是个傻子,借钱给人不取利钱,把咱们在威尼斯城里干放债这一行的利息都压低了。要是我有一天抓住他的把柄,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向他报复我的深仇宿怨。
正好,巴萨尼奥要去贝尔蒙特向鲍西娅求婚,来向安东尼奥请求帮助。安东尼奥自己因一时缺少现款,无法帮助好友,不得不向夏洛克借债时,夏洛克便趁机报复,提出苛酷的借款条件:如到期不还,就要割掉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不久,债款到期,安东尼奥因自己的货船失事无法偿还,夏洛克依据威尼斯的法律向公爵提出控告,一定要安东尼奥履行条件,公爵的调解也无济于事。这时巴萨尼奥求婚成功,聪明机智的鲍西娅得知原委,心生妙计,便乔装扮成一个法官,赶来威尼斯法庭相救。她向夏洛克提出:割肉不能带出一滴血,而且既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结果夏洛克败诉,不但没有报仇成功,反而失去了自己的财产。
通过“一磅肉”的故事,莎士比亚在安东尼奥和夏洛克这两个人物身上,主要表现出对待财富的两种对立观点。同是资产阶级,安东尼奥慷慨大方,夏洛克则嗜财如命。他们的矛盾客观上反映出当时新兴的商业资本同旧式的高利贷资本之间的矛盾,前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后者起着阻碍生产发展的作用。
剧本肯定前者而批判后者。因而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但是,莎士比亚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作家,他不可能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只是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对于安东尼奥的“互通有无,从来不讲利息”的做法,对于他为了帮助朋友得到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生活,而不惜倾囊相助甚至签订危及生命的契约的行为表示热情赞颂,而对于夏洛克的贪鄙狠毒、极端自私则予以无情揭露,如此而已。
同“一磅肉”的故事交错进行的,还有一个鲍西娅三匣选亲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莎士比亚主要想说明一点:真正的爱情是不能用财富来衡量的。鲍西娅的父亲临终时,给她定下一个择婚的办法:求婚的人中,谁能够在金、银、铅三匣之中选中藏有她的画像的一个,便可以跟她匹配成亲。
鲍西娅是个聪明而又具有新思想的少女,对于这样一个父母之命的择婚办法,显然是不满的。她说:“唉,说什么选择!我既不能选择我所中意的人,又不能拒绝我所憎厌的人;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思想,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但是,由于她所处的时代还是资本主义关系刚刚萌芽的封建社会,又受到出身于名门富家的阶级局限,因而只得遵循亡父的遗命。但选择的结果表明,摩洛哥亲王希望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也好,阿拉贡亲王希望得到“他所应得的东西”也好,他们看重的都只是外表,各自选择了金匣和银匣而遭到了失败的命运。
只有巴萨尼奥,为了爱情本身的价值,“准备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毅然决然选择了铅匣而赢得了爱情的胜利。莎士比亚在这里宣扬的显然是爱情自由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
“一磅肉”和“三匣择亲”两条情节到了鲍西娅出席法庭一场而结合在一起。由于鲍西娅的聪明机智,战胜了夏洛克,解脱了安东尼奥的困境。但喜剧并没有就此结束,莎士比亚在法庭一场的高潮之后,又写出充满音乐、月光和爱情的第5幕。在满布皎洁的月光和柔和的音乐的贝尔蒙特,巴萨尼奥和鲍西娅、葛莱西安诺和尼莉莎,罗兰佐和杰西卡这三对有情人都得到了皆成眷属的美满结局。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威尼斯商人》虽然最富于社会讽刺色彩,但基本上仍然属于抒情性的喜剧。它包含着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些反面现象的揭露和批判,而主要的还是肯定和歌颂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和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代新人。
全剧从巴萨尼奥准备去贝尔蒙特向鲍西娅求婚开始,到3对恋人的欢聚一堂结束,爱情和友谊构成了这出喜剧的思想基础。它肯定安东尼奥的慷慨大方和鲍西娅的多情机智,赞美他们所体现的无私的友谊,坚贞的爱情,幸福的生活等等人文主义思想,并拿这些来同以夏洛克为代表的自私冷酷的纯粹的金钱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全剧的中心思想。
《威尼斯商人》成功地塑造出高利贷者夏洛克这样一个鲜明生动而又复杂矛盾的典型形象,通过他自私狠毒的行径,揭露批判了金钱对于人的腐朽作用。夏洛克同哈姆雷特、福斯塔夫一起,被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3大典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多次在他们的著作中引用过这一形象。他的性格是复杂的。
首先,他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高利贷者。他的哲学是:“只要不是偷窃,会打算盘总是好事。”他追求的是“象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钱,影响他放债的收入,所以他恨安东尼奥。当安东尼奥无法偿还他的借款时,夏洛克一定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来。公爵的劝告也好,葛莱西安诺的怒斥也好,都丝毫动摇不了夏洛克的决心:“我一定要照约实行。”他必欲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后快。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威尼斯没有他,生意买卖全凭我一句话了”。他的仆人受不了他的虐待,要另找新的主人;他的女儿因为他贪心狠毒,以致不愿呆在她那个地狱似的家里,跟着情人私奔了。
在第三幕第一场中,杜伯尔去热诺亚打听他女儿的下落,回来向他报告时,使夏洛克痛心的,主要不是因为他失去了女儿,而是他的女儿带走了他的钱财珠宝,还要为寻访她而花费更多的钱财。为了致安东尼奥于死地,惜财如命的夏洛克不惜花钱去买通官府,原因正如他所说:“只要威尼斯没有他,生意买卖全凭我一句话了。”对于刻画夏洛克的性格来说,这短短的一句话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后来,当夏洛克败了诉,法庭判决要把他的财产一半归公,一半交给安东尼奥处理时,他说:“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对于夏洛克来说,钱财就是生命,就是一切。
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把夏洛克写成一个简单的恶棍。夏洛克不仅是一个重利盘剥,损人利己的高利贷者,他也是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负的犹太人。我们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大批的犹太人在从事银钱事业。根据基督教会的宣传,犹太人又是基督教的死敌。从中世纪到近代初期,不少的民间传说和歌谣中,流传着犹太人暗中杀害基督徒小孩的故事。
因此,基于经济的和宗教的原因,犹太人成了当时欧洲社会歧视和迫害的对象。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待夏洛克这样一个犹太人高利贷者,既谴责他的残酷的剥削行为,又同情他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剧中,当夏洛克说到他对安东尼奥的仇恨时,这两方面的原因总是交织在一起。
在第一幕第三场中,夏洛克在向安东尼奥提出签订那荒唐的割一磅肉的契约之前,先后两次说到安东尼奥对他的侮辱和他的愤恨,当他看见安东尼奥在向他走来时,他在一段旁白里这样说:……他憎恶我们神圣的民族,甚至在商人会集的地方当众辱骂我,辱骂我的交易,辱骂我辛辛苦苦赚下来的钱,说那些都是盘剥得来的肮脏钱。要是我饶过了他,让我们的民族永远没有翻身的日子。
然后,当安东尼奥向他提出借3000块钱时,他更遏制不住地当面说出: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这样,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就有了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观众或读者对于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也多少同情他所受的屈辱。
第三幕第一场中夏洛克的那一段有名的台词:“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辱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这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种族所发出的无可遏制的悲愤的呼声。
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在塑造夏洛克这样一个犹太族的高利贷者时,既着重刻画他的残酷剥削的行为,又没有忽视他所遭受的种族歧视,这正是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艺术的成就。忽视了任何一面,都会造成对夏洛克形象的片面理解。只看到夏洛克受到的种族歧视,而对他产生不应有的同情,如海涅那样,固然是对形象的一种误解;而完全看不到他所受的种族歧视,对他的报复行为,也就缺少一个全面的合理的解释。
当事件进展到法庭一场时,矛盾尖锐化并带上了新的性质。在本来只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不同生活观之间的矛盾上又加上了一种新的矛盾,即在偿付债务的问题上,法律的原则和人道的原则之间的矛盾。按照资产阶级的法律,夏洛克要求照约赔偿是完全合法的,安东尼奥也好,公爵也好,都不能否认这点。因此,夏洛克坚持要求“法律的裁判”是合法的,然而,割一磅肉的要求又是违反人道或慈悲原则的,是无情的。这里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作为一个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认为人道的原则是高于法律的原则之上的。
直到鲍西娅利用契约中的唯一漏洞,要他割一磅肉,却不能多割少割和流一滴血时,才算解决了这一矛盾。这一解决办法既符合法律的要求,也不违反人道的原则。观众紧张的心放松了下来,作为一个残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夏洛克也得到了他应得的惩罚。这正是莎士比亚所要着重表现的。
莎士比亚毕竟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作家,他的作品必然会带上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他在《威尼斯商人》中热情歌颂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之间的无私友谊,巴萨尼奥与鲍西娅之间的真诚爱情以及贝尔蒙特的幸福生活;他特别赞赏安东尼奥和鲍西娅,用他们来体现他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但是,安东尼奥本人是一个富商巨贾,鲍西娅也是一个富家小姐,他们的友谊、爱情和生活都离不开金钱,也超不出资产阶级道德的范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莎士比亚肯定这些资产阶级新人和他们的反封建斗争,具有历史的进步作用。到了今天,则需要批判地对待。
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这部喜剧的价值主要在于莎士比亚以他的生花妙笔塑造出夏洛克这一高利贷资产者的典型形象,通过他的活动,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是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所著历史剧的作品,分上、下篇,写于1597~1598年。
15世纪初,英格兰在亨利四世统治下,国家多故,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争战不休。诺森伯兰伯爵曾扶助亨利四世登上王位,他居功自傲,对国王使出君主的威严大为不满。他和华斯特勾结摩提默和葛兰道厄,阴谋策划反亨利四世的叛乱。与此同时,太子哈利好像不求上进,行为放荡,整日鬼混。叛乱爆发,亨利四世的王军与诺森伯兰伯爵的爱子潘西的叛军在索鲁斯伯雷相遇,结果国王的人马彻底击溃了叛军。接着又平定了一场叛乱。接二连三传来胜利的消息,这时亨利四世却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对太子的品格深感不安,但太子表示一定要洗心革面,用超乎一切的努力保住王冠。亨利四世驾崩,亨利五世一改年轻时的荒唐,变成了一个圣明的君王,太平盛世亨利五世王朝即将开始了。
作品既赞扬了亨利四世维护国家统一的业绩,又揭露了他非法篡夺王位的罪过。而且还将广阔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生动画面。作者刻画人物性格形象、生动。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所著的喜剧作品,写于1600年。
罗马帝国有一对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公主,在海上航行遇难,彼此分离,先后都流落到伊利里亚。薇奥拉得知这儿的统治者是高贵年轻的奥西诺公爵。公爵正在向一位品德很好的奥丽维娅伯爵小姐求爱,但被小姐拒绝。薇奥拉公主决心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给奥西诺公爵做侍从,但这时公主却爱上了公爵。她就怀着这种矛盾的心情奔跑于公爵和奥丽维娅之间,促成他们的结合,可是女扮男装年轻貌美的薇奥拉却赢得了奥丽维娅的爱情。这时薇奥拉的弟弟西巴斯辛也由船主安东尼奥救上岸,奥丽维娅在街上错把西巴斯辛当成薇奥拉,向他表示了少女的爱情,并成了婚。薇奥拉也和奥西诺伯爵结成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