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6700000017

第17章 德国作家(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德军驻巴黎司令部任上尉,1944年因在一次士兵哗变中失职被开除军籍。战后他的作品在西德一度被禁止。1959~1971年编辑出版杂志《安泰》。他曾数次获西德各种文学奖金。

容格尔的主要作品有《钢铁的暴风雨》(1920)、《冒险的心》(1929)、《总动员》(1931)、《赫里奥波里斯》(1949)、《玻璃蜜蜂》(1957)等。他的作品美化战争、意义深远、形式优美,具有蔑视人民反***主义的风格。由于他在1935年拒绝接受普鲁士艺术科学院授予的院士称号,在希特勒统治和战争年代又在作品和日记中对***政权表示过某些忧虑,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对他的评价问题上发生过争论。

他的作品语言精练,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统治时期的德国产生过影响。

里拉

里拉,1896年生于西里西亚的诺因基兴。1933年以前一直从事地方报纸编辑工作,曾主持布雷斯劳一家大型报纸的文学版,后为***查禁。1945年以后他担任《柏林日报》文化编辑室主任、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950年里拉获国家奖金,成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第一个获国家奖金的文学批评家。

1945年以后,里拉开始撰写戏剧与文学评论。他关于托马斯·曼、阿诺尔德·茨韦格、布莱希特、贝希尔、西格斯的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出发点,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表现了出色的辩证法思想。文章《文学与吕特》(1948),揭露了西方资产阶级在文化政策上的骗局和伪装。他的文学批评结合了抽象的理论与对文学作品特殊性的细腻感受,对文学史与现实文学创作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文学和艺术的历史是属于社会历史的,文学批评的任务应与现实的社会斗争相联系。《文学、批评与论战》(1950)收录了他的重要论文。

里拉的《莱辛及其时代》(1958)针对莱辛在理论与创作、作品与人格方面的一致性作了论述。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莱辛生平与创作的重要着作。里拉生前还编选了10卷本的《莱辛文集》(1958)。他被布莱希特称为“批评家中的辩证法家”,同时赞扬他“为纯洁和丰富德国语言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雷马克

雷马克,原名埃里希·保尔·雷马克。1898年6月22日生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他18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经历了许多战役。战后当过教师、会计、石匠、记者、编辑等多种职业。1931年移居瑞士。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权后焚烧进步书籍,雷马克的作品也在其内。1938年被剥夺德国公民权。1939年流亡美国,1947年加入美国籍。1970年9月25日在瑞士逝世。

小说《西线无战事》(1929)是雷马克的重要作品之一,与法国巴比塞的《炮火》(1916,旧译《火线下》)、德国雷恩的《战争》(1928)等被列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反战小说。作品描写一个班8个普通士兵在战壕中的生活、他们所经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以及先后的死亡,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作者对交战国士兵之间的肉搏、炮弹的轰击、毒气杀人等恐怖的战争场景作了细致的描绘,刻画士兵们厌恶战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主人公保罗战死在战场上,这一天司令部的战报却只有简略的一句话:“西线平静无事”。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绝灭人性。作品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销售数达800万册,被译成29种文字。中国在30年代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继《西线无战事》后,雷马克的作品主要反映***统治下德国青年一代人的遭遇,及他们所遭到的苦难和痛苦的精神状态,其中很大一部分主人公是流亡者。《流亡曲》(1941)和《凯旋门》(1946)描绘了逃出**德国的流亡者的不幸遭遇。《凯旋门》描写外科医生雷维克从**德国越狱逃到巴黎,遇见曾对他施行酷刑并逼死他妻子的**军官,最后把他杀死了。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爱与恨的强烈感情。类似的作品还有60年代的《里斯本之夜》,其中主人公最后参加了志愿军与***斗争到底。1971年雷马克逝世后出版的小说《天堂里的阴影》也属这一类主题。

雷马克在50年代写的《生死存亡的年代》和《黑色的方尖碑》(1956)描绘的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前者以大战末期为背景,德军在苏联节节败退。德国士兵格列贝尔休假回国,发现家乡一片狼藉,人民生活异常艰难。他的和平梦破灭,感到痛苦和绝望。这时他与处于同样精神状态下的伊丽莎白产生了爱情,他们对生活又萌生了新的希望。休假期满,格列贝尔觉醒了,认识到了造成现状的是*****,打死了一个***分子,自己也被苏联游击队击毙。这部小说以简练深沉的笔调描绘了***给德国人民所带来的灾难以及青年一代在生活道路上所作的痛苦的探索。

雷马克描写手法客观、冷静而简洁,作品还有《扬子江剪影》(1924)、《归途》(1931)、《三个伙伴》(1938)、《生命的火星》(1952)和剧本《最后一站》(1956)等。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祖上是施瓦本农民,他出生的时候,父母已是这座小城里的富裕市民。

1917年他进入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次年改修医科,曾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看护伤员。他以激进的政治态度和多才多艺赢得士兵的信赖和尊敬。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时,他被医院士兵推举为奥格斯堡士兵委员会成员,但革命很快遭到镇压。布莱希特把他对这场革命的认识和失望情绪,写进了次年春季完成的剧本《夜半鼓声》(1919)中。

战争和革命的动荡平静以后,布莱希特重入慕尼黑大学。1922年2月22日他的剧本《夜半鼓声》在慕尼黑话剧院上演,同年获“克莱斯特奖金”,从此引起德国戏剧界注目。1923年被聘为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顾问,1924年应着名导演马克斯·赖因哈德之聘任柏林德国话剧院艺术顾问。

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并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结合创作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8年他与女演员海伦娜·韦格尔结婚。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以后,在国会纵火案发生的次日,布莱希特被迫离开德国去巴黎,同年夏携家属去丹麦,在斯文堡附近一个农舍里居住6年。1936~1939年同布雷德尔、福伊希特万格一起主持了在莫斯科出版的德文杂志《发言》。1939年被迫离开丹麦去瑞典,1940年去芬兰,次年夏季取道苏联去美国,在圣莫尼卡居留6年。1947年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迫害返回欧洲,最初停留在瑞士苏黎世,1948年10月回到柏林。晚年和夫人海伦娜·韦格尔领导了“柏林剧团”的活动。1956年8月14日逝世。

布莱希特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引起的社会弊端,表达了资产阶级文明不久将被一场“地震”吞没的信念。他在努力理解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的剧作《人就是人》(1926)、《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1)等,都是最初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尝试,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问题。

20年代末30年代初,布莱希特开始创立叙事剧的尝试。他把戏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传统的戏剧性戏剧,或称“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是叙事剧,或称“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他认为前者偏重于诉诸观众的感情,借恐惧与怜悯引起净化,把观众吸引到剧情中去,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后者则更偏重于诉诸观众的理性,让他们在观看与思考中判断剧情的是非曲直。布莱希特创造了一种称为“陌生化效果”的艺术方法。依照这种方法,剧作家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表现一种生活现象或者一个人物典型,以便让观众用新的眼光来观察,深入地理解司空见惯的事物;导演和演员则借助这种方法,有意识地在角色、演员和观众之间制造一种感情上的距离,使演员既是他的角色的表演者,又是它的“裁判”;使观众成为“旁观者”,用探讨的、批判的态度对待舞台上表演的事件。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按体裁可分为3类:《例外与常规》(1930)、《措施》(1930)、《母亲》(1932)被称为“教育剧”;《四川一好人》(1940)、《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1940)、《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1911)《高加索灰阑记》(1945)是“寓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伽利略传》(1947)和《公社的日子》(1948~1949)则属于历史剧范围。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不但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

“教育剧”是布莱希特尝试创立叙事剧之初经常采用的形式,是20、3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蓬勃发展的宣传鼓动工作的直接产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是大多数“教育剧”着力表现的主题。它反映了像布莱希特这样一批知识分子,在2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的高潮中,从剥削阶级阵营转入无产阶级队伍以后要求自我改造的愿望。“教育剧”中最成功的一部,是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母亲》。它以原作的主要人物和内容为基础,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对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的批判、反对战争危险、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等内容。

“寓意剧”的特点是比喻,作家不受人物和环境的束缚,有充分想象的自由。“寓意剧”的重点在于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对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哲理性的概括。“寓意剧”一般都是由直接表演和哲理性的概括两部分构成,这种“双层次布局”是它在结构方面的特点。“寓意剧”的主题思想就是借这种多层次布局表现出来的,离开任何一部分都无法充分理解作品的真实含义。《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是根据芬兰女作家赫拉·沃里约基讲述的一则芬兰民间故事创作的。作品通过一个芬兰地主在酒醉时和酒醒后两种不同的表现,说明剥削者的本性不会改变,提醒人们对他们不能抱任何幻想。《高加索灰阑记》是根据中国元杂剧作家李潜夫的公案戏《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改编的。剧情围绕着两个母亲争夺一个孩子展开,在非常时期偶然上任的法官,在断案中发现,他面临的不是哪个母亲有权要孩子,而是孩子有权选择一个更好的母亲问题。作者给这个古老的故事加上一个现代内容的“楔子”,寓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或者一个集体与另一个集体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是可以找到对大家都有利的办法来解决的。而原则应该是:“一切归属于善于对待它的人。”如孩子归于慈爱的母亲,以使他成材成器;车辆归于好的车夫,以便于顺利开动;山谷归于灌溉者,以便使它开花结果。这出戏在艺术上体现了叙事剧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

布莱希特的历史剧都是借用历史题材,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问题。《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取材于17世纪小说家格里美豪森的小说《女骗子和流浪者大胆妈妈》(1670),剧中的主人公安娜·菲尔灵,传说是德国30年战争时用一个随军小贩,绰号大胆妈妈。剧本表现安娜带着3个子女,拖着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作为谋生的依靠,结果子女们或死或散,落得孤身一人。作者借大胆妈妈的遭遇说明,想在战争中捞取利益的人,必然要毁于战争。《伽利略传》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物理学家、大文学家伽利略,因证明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遭到宗教裁判所迫害的史实为题材,反映了在一个科学新时代破晓的时候,真理与谬论、科学与愚昧的斗争。作者最初的意图是借表现伽利略在愚昧黑暗的社会势力面前忍辱含垢,完成科学着述的行为,给德国反***战士树立一个历史的榜样。《公社的日子》是根据挪威作家诺达尔·格里格描写巴黎公社的剧本《失败》创作的。德国***政权被摧毁以后,布莱希特从德国面临的新形势中,看到了巴黎工人阶级在1871年起义中赶走资产阶级,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的现实意义。作品以巴黎一家普通劳动人民及其亲友在这一事件中的遭遇为中心,表现了这一伟大革命实践的始末以及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

布莱希特的诗歌创作始终同德国社会政治生活紧密相连,他在诗歌艺术上的革新,为现代德国诗歌开辟了新的园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布莱希特早期诗歌大多是在民歌、民谣传统的基础上创作的。他那些采用歌谣体创作的叙事诗,多数有戏剧性情节,有人物,采取严格押韵的形式,便于谱曲咏唱。如《死兵的传说》以离奇怪诞的讽刺形式,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表现了德国帝国主义在战争失败前夕的垂死挣扎。布莱希特偏爱创作“角色抒情诗”,不喜直抒胸臆,他惯于采用类似戏剧中行动的人物独白的形式,来揭示人物本身的、社会的或心理的特征。在这些诗歌中,作者有意识地避免传达主观情绪,而是努力做客观的陈述和报道。《妓女之歌》、《海盗燕妮》等就是这类诗歌。

布莱希特投身革命队伍以后,有意识地把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他的许多着名群众歌曲,如《团结之歌》、《统一战线之歌》等,既是十分精致的艺术品,又是切合时宜的宣传品,在革命队伍中发挥了动员和教育作用。布莱希特的许多优秀诗歌,大部分是在叙事剧的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如《赞美地下工作》、《赞美共产主义》、《赞美学习》、《一个读书的工人的疑问》等。这些作品都明显地带有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启蒙和教诲的特点,他们不以感情去打动读者,而是启发读者的理性和思维,让读者通过认识达到行动。这是布莱希特诗歌的独特之处。布莱希特的诗歌常常采用“直接说教”的手法,面向读者的理性,陈述他对事物的认识。诗人借这种手法艺术地再现某些革命道理,以教导读者正确认识形势和事变。它们是语言通俗明了、比喻鲜明生动、结构简洁明快的教育诗。

布莱希特还借鉴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古典俳句,创造了一种节奏不规则的无韵抒情诗。这种诗歌充分运用口语的特点,既不贪恋华丽的词藻,也不追求奔放的感情,而是从大量生活素材中选择精华,以表现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如在《工人喊着要面包》这首只有4行的短诗里,作者采用类似逻辑学“三段论”的手法,简洁生动地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的形势。

同类推荐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勇敢坚强·拥有的就是天堂

    勇敢坚强·拥有的就是天堂

    蝴蝶勇敢的破茧,美丽地翩翩起舞。很多时候没有勇敢和坚强,就无法渡过难关,也就见不到最美的风光。最美的风景永远都在最危险的地方,只有勇敢和坚强的人才能欣赏到。我们应该让自己一直保持着坚强和勇敢的品质,这样无论危险还是困难都不可怕。
  •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的主要内容包括:布谷声里的大舅、露宿地平线、弦月挂在年关上、醋·乡情、大雪桃园、到秋的高处去、以零分的名义起誓、异乡的月亮、梦见沥泉、不要说我一无所有等。
  • 只要七日暖

    只要七日暖

    《只要7日暖》是周海亮继《送你一度温暖》之后的又一部情感散文集,这本集子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和主题,注重底层人生的苦难抒写,并且在这些小人物的世界和内心寻找发现生命的闪光点,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既是生活的疾贫者,需要人们来关怀、关注,同时这些人又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的布道者。在这《只要7日暖》里,所叙述的事情和主人公大多都是失业者,残疾者,爱情事业上的失败者,但这些人身上却有着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善良品质。在这些纯朴甚至是忧伤的故事后面,闪烁着温馨可人的光辉,让人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物质时代弥足珍贵的温馨。
  • 当代文坛点将录5

    当代文坛点将录5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热门推荐
  • 原来我只是忘记和你说再见

    原来我只是忘记和你说再见

    在某一个平凡的瞬间,遇上改变一生的人。人潮熙熙的地铁站口,穆岚初遇程静言,从此被带进一个五光十色的全新的世界。他是不可一世、星光璀璨的影帝,带着迷人心智的优雅和桀骜。他教她演戏,教她生活,教她爱,却在相知相好的甜美里,蓦然抽身离开。天堂到地狱,同样也是平凡的一瞬间。摔得遍体鳞伤的穆岚,终究还是要自己爬起来,自己走。好在还是有别的同行人——大大咧咧的周恺,面冷心软的唐恬,仗义直言的白晓安,还有,何攸同。她用顽强武装自己,以时间治愈伤痕,却在接受欢呼和赞美的同时,把真心藏到了最深的黑暗处,曾几何时,再也看不见最宝贵的东西。直到威尼斯。师长的突然离世让当年仓促分开的两个人再次合作,然而岁月流逝斗转星移,无论是穆岚,何攸同还是程静言,都不再是当年的彼此。这充满迷雾和荆棘,却同样也满是鲜花和希望的一程里,谁才是真正的同路人?穆岚也曾经看错了。聚光灯前的他们也好,普通柴米油盐中的我们也好,总有这样的时刻——爱上你,从而生命里忽然开出一朵花。茫茫人海,相识相遇,相聚相爱,于万千人之中。
  • 灵魂里的铁

    灵魂里的铁

    本书为李克的首部个人诗集。收录作者创作、发表的140首新诗,分为《说出那个词》、《事物的内部》、《光芒涌入》三个专辑。
  • 对面的女螂看过来

    对面的女螂看过来

    满怀敬意为苍蝇、蚊子、屎壳郎立传,三桩离奇谋杀案引出三段可悲可叹的昆虫往事…… 一个螂如果逍遥,上帝就会派另一个螂来让你烦恼;一个螂如果寂寞,上帝就会派另一个螂来让你孤独。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这本工具书简便、实用、易学、能触动人心最底部。让你可以搞定一切你想搞定的人。文雅点就是,与谁都能友好相处并且可以达成你的目标。乐嘉首先带你进入性格色彩的世界,告诉“性格”与“个性”的区别,“行为”与“动机”的不同。然后依次带你进入性格色彩的情感世界、帮你分析性格色彩的职场关系、然后把握生活,最后教你性格色彩的钻石法则。当女人说“我不要你管”的时候,你知道她心里真正的想法吗?当你想和老板谈加薪的时候如何能顺利谈成。不同性格色彩如何理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木木,我们私奔吧

    木木,我们私奔吧

    谁是谁身边的过路人?白木木总会问自己,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成为沈遥身边的过路人,成为他曾经最熟悉的陌生人。时光氤氲着每个人,当所有的人在这场离合中浮浮沉沉后,终于沈遥收起他懒散的目光,用深邃的眼神望着木木时,他才第一次感觉到,她只是她。
  • 花叶死亡之日

    花叶死亡之日

    南洋富商席有仁远赴日本与恩人会面,却不料刚到日本,身边就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先是独居老人被绞杀,后是地方政客的侄子中毒身亡,紧接着他的恩人竟然也因煤气中毒而死!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杀人案件,凶手却未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揭开真相的关键到底在哪里?但是真相总会大白。只是当拨开重重疑云之际,那份历经岁月蹉跎的情感,不知是否依然和从前一样隽永甘醇……
  • 绝世魅颜:丽妃传奇

    绝世魅颜:丽妃传奇

    她是江南旺族宁家的三小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哥姐争相疼爱的小妹,“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生得倾世容颜的她却养在深闺人未知。无忧无虑地在宁家生活了十几个年头的她,命运却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为了替二姐入宫选秀,她无意间听到了父母的争吵。原来她是身负着国耻家仇,天真无邪又有些顽劣的少女一夜间长大。为了复仇,她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这恢宏无比,金碧辉煌的天宙国的皇城——轩宇城。成了待选的无数绣女中的一员,然而当她踏进这无比尊贵无比庄严的皇城的那一刻,她的命运之轮开始转动,传奇般的一生从这里书写。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理论思路清理

    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理论思路清理

    为何一定要实施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工具是什么,规范化管理的标准是什么,规范化管理如何实施操作,这是规范化管理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本书不仅对上述四个问题作了系统的解答,还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探讨管理中的问题,认为最有效的管理是通过游戏规则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实现的规范化管理。而要保证管理效果,就必须不断地打造和组合包括权力、组织、文化在内的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