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6500000009

第9章 中古亚非文学(1)

中古亚非文学综述

中古亚非文学是指亚非地区中古历史时期的文学,亦即亚非封建社会的文学。

当人类的历史进入中古时代,即封建社会后,东方一些先进国家仍然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就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而言,中国可能是最早的。大约在公元前700年至前400年之间(即春秋时代),中国便已经历了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并逐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其他许多东方国家也在公元2、3世纪至7、8世纪之间先后确立封建制度。总之,东方先进国家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比欧洲先进国家早(一般认为,欧洲的封建社会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算起),其他许多国家也不比西方国家晚。

在中古时代的前期(约至15世纪),东方各国人民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学,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相比之下,受到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严格束缚的欧洲国家的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却不很突出,除了大诗人但丁的创作以外,没有取得多少特别引人注目的成果。

在文化方面,东方地区一些先进国家,如中国、印度、阿拉伯和波斯等国的发展超出了同时代的欧洲国家。例如:我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印度和阿拉伯在数学研究上成绩卓著。印度人创造了“0”的符号和十进位制,阿拉伯人加以改进,形成“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人原来使用的罗马数字;此外阿拉伯人还为创立代数学和现代数学做出了许多贡献。波斯学者伊本·西拿(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堪称当时医学的百科全书,长期成为欧洲医学教学和研究的指南。

在文学方面,东方文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同时代的西方文学。这时的东方文学在古代文学的坚实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家,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当时世界文学的高峰。如我国出现了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王实甫等一系列伟大的散文家、诗人和剧作家;日本的主要成果是和歌总集《万叶集》和紫式部的长篇物语《源氏物语》,后者被认为是东方最早的长篇小说,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印度继续保持文学大国的地位,名家名作有伐致呵利的诗集《三百咏》、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成日王的剧本《龙喜记》、寓言故事集《五卷书》和格比尔的格言诗等;波斯在9~14世纪迎来了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名家如林,菲尔多西、欧玛尔·海亚姆、内扎米、萨迪和哈菲兹等人堪称代表;阿拉伯的《古兰经》既是宗教经典,又是散文典范,艾布·努瓦斯、艾布·阿塔希叶、穆太奈比、麦阿里和哈里里等是一系列诗人中之佼佼者,而大型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则是世界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文学作品;格鲁吉亚诗人鲁斯塔维里的长篇叙事诗《虎皮武士》,代表该民族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乌兹别克诗人纳沃伊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五诗集》。总之,优秀作家作品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然而,与西方文学相比,东方中古时代的文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即发展的缓慢性。文学发展的缓慢性是与社会发展的缓慢性相联系的。

早在古代,东方国家就由于奴隶占有制度比较原始,农村公社势力强大,专制君主独揽大权等原因,社会发展速度较为迟缓。到了中古,东方各国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水平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但从整体上看,东方封建社会存在的时间比欧洲长,解体的时间比欧洲晚,发展的速度比欧洲慢。在东方许多国家当封建制度形成时,没有出现像西方国家所发生的那种急剧而重大的变革;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经济发展速度较为迟缓,生产长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直到19世纪前后,绝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为止,资本主义因素始终没有得到显著的发展。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大体上说,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内部结构特征。封建主义野蛮的政治压迫和残酷的经济剥削,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几乎丧失了推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可能性;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度居于统治地位,商品交换和货币经济不够发达,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作用。

此外,异族的侵略和统治(特别是比较落后的民族对比较先进的民族的侵略和统治),对于不少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凡此种种,造成如下结果:在中古时代的前期,东方一些国家是比较先进的,是走在世界各国前列的;但是到了中古时代的后期,东方国家就逐渐落在欧洲先进国家的后边了,当欧洲已经进行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东方仍处于封建制度的制约之下。

与社会发展的缓慢性相适应,东方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缓慢性的弱点。这个弱点在古代和中古前期还不十分明显,但到中古后期便显得颇为突出了。尽管这时东方文学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产生了诸如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印度的《莲花公主传》(加耶西)、《苏尔诗海》(苏尔达斯)和《罗摩功行录》(杜尔西达斯),日本的松尾芭蕉、井原西鹤、近松门左卫门的俳句、小说和剧本,朝鲜的《春香传》,越南的《金云翘传》(阮攸),马来语的《杭·杜亚传》等名著;可是由于这时欧洲先进国家已经渐次步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文学开始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相继出现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产生了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弥尔顿、莫里哀、笛福、菲尔丁、伏尔泰、卢梭、歌德、席勒、拜伦、雪莱、雨果和普希金等一系列大作家,所以继续囿于封建框框之中的东方文学就显得大大地落后了,东方文学自身发展缓慢性的弱点就充分地暴露了,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形势也就根本地改变了。

中古亚非文学的地位和成就大致如此。从这一时期亚非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来看,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多民族文学的共同繁荣。古代的亚非文学主要限于几个文明古国,其他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蒙昧状态;到了中古时期,亚非文学的地域大大扩展了。在古代业已取得光辉成就的文明古国中,埃及、巴比伦和希伯来的文学先后中断,只有印度文学、中国文学和波斯文学在中古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许多新的国家和民族文学兴起,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为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新兴的民族文学遍及亚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其中主要有日本、朝鲜、越南、马来、阿拉伯、乌兹别克和格鲁吉亚等。

二是文学交流空前活跃。在古代,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不够频繁。到了中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也空前活跃起来。这种情况最突出地表现在以3大文化体系(即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其中前两个体系是在古代形成的,而后一个体系是在中古形成的)为中心的3大文化交流区的形成上。一个是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的文化交流区。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的文化、文学交流由来已久,这几个国家的不少诗人、作家精通汉诗、汉文,并在创作上受到汉诗、汉文的深刻影响。再一个是印度与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区。印度与这几个国家的文化、文学关系密切,印度史诗和佛教故事在这几个国家广泛流传,其内容为当地群众所熟知。第3个是阿拉伯与中亚、西亚各国文化交流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成为它们之间联系的纽带。在交流过程中,历史比较悠久、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文学作品流传到邻近的国家,对邻国文学的发展起了良好作用。同时,这些国家也接受了邻国文学的若干影响。

三是文学内容的复杂化和形式的多样化。与古代文学相比,中古亚非文学在内容上更加复杂了,在形式上更加多样了。首先,文学作品的题材比较广泛,思想比较丰富,倾向比较复杂,反映了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自然有不少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品,但更多的是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反映封建社会的矛盾、暴露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现人民大众的愿望的作品。同时,文学作品的形式也有新的发展,体裁也有新的变化,诗歌、小说、戏剧、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

四是民间文学的蓬勃发展。亚非古代文学是以民间文学为基础的。到了中古时期,民间文学继续向前发展,在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戏剧和民间说唱等方面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并且对专业作家的创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亚非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家善于从民间文学宝库中吸取养料,使自己的创作内容更加充实,思想更加明确,语言更加生动,风格更加平易。

五是与宗教的关系仍然比较密切。尽管中古时期文学与宗教逐渐疏离,但是文学与宗教的联系仍然较多,受宗教的影响仍然较深。如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学常有佛教色彩,印度文学常有印度教色彩,波斯和阿拉伯文学常有伊斯兰教色彩,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宗教对文学的影响虽然还有积极的一面,可是随着宗教日益明显地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其消极面也逐渐扩大了。

中古东亚文学

中古东亚文学,在这里主要是指中古时代日本和朝鲜的文学。

中古日本文学

大约在纪元前后,日本列岛上的原始公社制社会逐渐解体,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据我国史书记载,当时岛上有许多小国,后来经过不断征战,其中比较强大的大和国家着手统一全国,至5世纪基本完成。随后通过7世纪中叶的“文化革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8世纪初,定都奈良,史称奈良时期。

日本古代文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起步的。日本原来没有文字,文学创作依靠口耳相传。5世纪中叶,开始采用汉字记载日语,曾经写下一些简单的皇族世系以及传说、歌谣之类的东西。8世纪初期,出现了两部比较完整的著作:《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古事记》是日本最古老的一部历史和文学作品,是以汉字表意和注音的方法写成的。据原序说,始编于711年,成书于712年,口授人是稗田阿礼,撰写人是安万侣。内容分帝纪和本辞两部分:帝纪记载历代天皇的概况,本辞则是神话、传说和故事的汇编。天皇下令编撰这部书的目的乃是为了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绝对权威。但是作为一部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集来看,它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如关于国土形成、速须佐之男命、大国主神、海幸彦和山幸彦等的记述,都有许多生动的场面,充满丰富的想象;此外还有不少歌谣也很感人。

稍后于《古事记》的《日本书纪》(720)具有正史性质,体例则模仿我国的《史记》。书中记载的史料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但文学价值却不如《古事记》,文章也过于质朴。

8世纪中叶先后编成的《怀风藻》(751)和《万叶集》(760)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部诗集。前者是汉诗集,其中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是由于主要表现行幸、从驾、应召一类生活,所以多数作品现实性不强,格调也不很高。后者是和歌集,反映社会生活相当深广,风格也比较质朴、清新,充分显示了古代日本民族的艺术创造力量,因而足以代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水平。

8世纪末,天皇把都城从奈良迁到平安,开始了持续400年的“平安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天皇权力日趋衰落和贵族势力日渐强大。它的标志则是贵族私有土地制度——庄园制的确立和贵族掌握朝廷实权政体——摄政关白的建立。

促成这个时期日本文学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假名文字的创造。假名由汉字改造而成,可以自由地、正确地记录日本语音。

假名的作用,在诗歌领域首先发挥出来,即汉诗的正统地位渐渐动摇,和歌重新抬头。虽然这时仍有天皇敕撰的汉诗集问世,但是引人注目的却在和歌方面。905年,第一部天皇敕撰的和歌集——《古今集》编成。全书20卷,收入自《万叶集》以后至当代的作品。不过,这些作品大多缺乏万叶和歌的生气,过于讲究技巧,往往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其后,敕撰和歌集日趋隆盛。《古今集》和它的续集《后撰集》、《拾遗集》合称“三代集”,“三代集”又和以后的《后拾遗集》、《金叶集》、《词花集》、《千载集》、《新古今集》合称“八代集”。从形式上看,和歌确实夺得了宫廷正统文学的宝座;但从实质上说,和歌反而从此丧失了生命力。

平安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不在诗歌方面而在散文方面,物语、日记、随笔等新的散文文学得到飞速发展。

物语起初是在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后又不断从这些民间口头创作中吸取素材和营养。物语文学初期存在两个不同流派:一是传奇物语,即富有传奇色彩的物语;二是和歌物语,即以和歌为中心的物语。传奇物语的早期代表是《竹取物语》,大约产生于10世纪初,叙述一个从竹心里发现的美貌姑娘,拒绝5个贵族子弟的求婚和天皇的强娶,最后升天而去的故事。和歌物语的早期代表是《伊势物语》,大约产生于10世纪中叶,由125个短篇组成,描写贵族在原业平一生悲欢离合、颠沛流离的遭遇。其后,传奇物语与和歌物语逐渐合流,10世纪后期产生的《宇津保物语》可以说是合流的过渡作品。这部物语篇幅长,场面大,故事复杂,但前后缺乏联系,所以不够完整。出现在11世纪初的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才是一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的杰作,足以代表这一时期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源氏物语》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物语作品,如《狭衣物语》、《半夜醒来》、《滨松中纳言物语》、《女扮男、男扮女物语》、《堤中纳言物语》等。这些作品有的是对《源氏物语》的单纯模仿,有的片面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有的热衷于庸俗的色情描写,有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显出衰败的倾向。

同类推荐
  • 无用是书生

    无用是书生

    《无用是书生》选取历史上的一群特殊知识分子,意在通过对他们人生命运的解剖,探求其悲剧原因中有多少是种必然,多少只是偶然,多少原本可以避免,并以此照见我们今天的立身处世。近20位历史上的文人,大体每人一篇——既非人物小传,也非名人逸事传奇,而是一个齐整的散文系列,作品每每从独特的角度切入,紧扣人物一生中重要的“点”进行叙述、铺陈、议论,读罢可思、可感、可叹。《无用是书生》由诸荣会编著。
  • 天地颂(第三部)

    天地颂(第三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主要靠主体意识回向自身才能出现。《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由赵毅衡所著,本书介绍了叙述行为、叙述主体、叙述层次、叙述时间、叙述方位、叙述中的语言行为、情节、叙述形式的意义等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诗歌选集。译者苏杭先生精选了一百来首茨维塔耶娃脍炙人口的短诗,并首次译出长诗《山之诗》。作为主要以诗歌创作名世的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创作手法上有相当的创新,她披露感情时更热烈、更大胆、更横放杰出。
  • 贤行润身

    贤行润身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学术大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过程,是其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热门推荐
  • 随身英雄杀

    随身英雄杀

    穿越到了异界的郑鸣,随身戴着一副英雄牌,只要有足够的声望值,就可以召唤出这些英雄牌中的英雄:借助这些英雄的力量,你可以横刀立马,你可以飞檐走壁,你可以打出天外飞仙,同样也可以让你魔临天地!当然,御剑九天上,斩魔天地间也不是梦想,就是化身太古金乌,焚天煮海,也不是没有可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问天之道

    问天之道

    一个山野少年无意之中走上了修仙之道,走遍天地人三界,闯地府、上天庭,追寻天之道的旅程......
  • 大明小皇帝

    大明小皇帝

    主角穿越明朝,发现自已居然变成一个熬了三十几年,却只当了三十天皇上的悲催人物!做为一个现代人,信奉的理念是人定胜天!怎能甘当一世炮灰?且看主角在风雨飘摇的明末,死磕皇上爹;智斗郑贵妃;挽留申时行;什么红丸什么梃击什么妖书,明朝三大案疑云重重,我自全身而退。救不世之功臣,灭万世之祸首,一切只为逆天改命!
  • 原在四重天

    原在四重天

    四个不同的女子,家恨情仇,武林阴谋,身世迷奇。创造怎样的四重天?
  • 好名字好前程大全集(超值金版)

    好名字好前程大全集(超值金版)

    人的姓名,由此可见,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姓名对人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由于有了姓名,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的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人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姓名,由姓和名组成,也称名字。各个民族对人的命名都有很多习惯。这种习惯受到历史、社会、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的名字通常都有一定的含义
  • 母妃快跑,父王杀来了

    母妃快跑,父王杀来了

    男人对她视而不见,冷声吩咐道:“必要时保住孩子。”【五年后】两人再度相遇,她已不是从前的那个卑微求爱的女子,但男人依旧高高在上:“倘若你乖乖撤兵,“你有没有爱过我?”快要临盆,孤王便给你一次机会。”“父皇,排练的时候你不是这么说的。她拉住男人的衣襟忍痛问道。”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从背后探出头。“死小子,闭嘴!”男人面露难堪的低吓道
  • 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

    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只要父母善于发掘,精心培养,善加引导,多多支持,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毕加索”,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莫扎特”。总之,只要有兴趣,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
  • 解读阎府

    解读阎府

    本书共分为沧桑阎府和魅力民俗两个部分,分别从阎锡山及其家族、阎府的主要建筑、阎府的建筑风格、阎府的雕刻艺术等方面解读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