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雷达根据米兰黛提供的情况,与他的小组成员商议,决定通过广播揭穿敌人的阴谋,援救杨诺锡克等人。准备就绪后,他和电台技师弗兰蒂克及药剂师波蒂勃莱特斯基,打扮成水暖工进入布拉格电台的**广播员西米克住所,用老虎钳把他击倒在地。白雷达的面貌和身材同西米克十分相像,白雷达就装成西米克,走进广播室,放上预先灌制好的唱片。正当雷因哈脱得意忘形地审讯米兰黛时,收音机里传出了洪亮的声音:“明天,将有20个人质被枪毙,据说是因为一个**强盗给谋杀了。其实这个人根本不是被谋杀的,而是自杀的。他们为了要杀人,把怒火发泄在你们每个人身上。我们一定要跟他们作斗争,一直斗争到把杀人凶手永远赶出我们的国土。”
***的阴谋破产了。盖世太保头子雷因哈脱狗急跳墙,对杨诺锡克使用了最惨无人道的酷刑。这位捷克人民忠诚的儿子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最后高呼“真理必胜”的口号英勇就义,其他人质也被德国**枪杀了。
刽子手的枪声未停,远处就传来一阵阵的爆炸声,其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凯旋门
《凯旋门》是德国作家雷马克于194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在**统治下一个外科医生的不幸遭遇。
德国外科医生拉维克由于不堪忍受**的迫害、折磨,千方百计逃出了俘虏营到了巴黎,因为属无护照入境的非法移民,终日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他曾经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生存的欲望,但为了复仇,坚强地和多舛的命运做着斗争。有一天,他救了投河自尽的女演员乔安,两人很快成为恋人。正当热恋时,拉维克为了帮助别人渡过难关而泄露出自己的身份,当局终于知道他是非法入境者,将他驱逐出境。
小说语言生动,情节曲折紧张,扣人心弦,人物性格、形象刻画得饱满、鲜明。作品视角独特,并未直接写二次大战**德国在战场上犯下的累累罪行,而是借助于流亡巴黎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经历和遭遇,将知识分子在二次大战中的恐慌、疑惧、迷惘及对德国***的痛恨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控诉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歌颂了在丑恶中愈加难能可贵的真、善、美。这部小说使作者在《西线无战事》后再度引起世界文坛轰动。
浮士德博士
《浮士德博士》是20世纪前德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曼于19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有一个很长的副标题:《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它通过哲学博士塞雷努斯·察特布洛姆撰写的回忆录,描述了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经历。
阿德里安有音乐天赋,中学毕业后,先在哈勒大学读了两年神学,后来转到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学生时代,他就创作了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同时也染上了缠绵终生的疾病。旅行意大利归国后,阿德里安定居在慕尼黑乡间,埋头创作,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写出了一部又一部音乐作品。
最后一部大型清唱剧《浮士德博士的哀歌》完成后,阿德里安邀集30多个相识与不相识的人到他居住的乡间,准备介绍这部音乐的片断。但是在演奏前,他作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自白。他诉说自己曾经与魔鬼订了24年的契约,只是在魔鬼的帮助下,他才写出许多作品来。最后当阿德里安坐在钢琴前准备演奏时,忽然晕倒在地,从此一直没有恢复清醒的理智,变成了痴呆。这时人们才了解到,原来是阿德里安因不满于当代音乐的墨守成规,试图创新,才与魔鬼订约,以弃绝人类爱为条件,换取魔鬼不断供给他创作灵感,到第25年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现在他虽然觉悟到,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应该有益于人类,但为时已晚。
在作品中,作曲家阿德里安的悲剧和德意志民族悲剧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托马斯·曼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艺术家,而且描绘了20世纪德国人民的前进和失误,同时也清算了资产阶级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作家自己的影响,象征性地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和灾难。所以作者称这部小说为“痛苦之书”,它不单是“一部音乐小说”,首先“是一部文化和时代小说”。至于作品主人公的形象,托马斯·曼曾经说过,阿德里安·莱弗金的思想、气质、经历以及他变成痴呆等细节均取材于尼采的真人实事。
锡鼓
《锡鼓》又译《铁皮鼓》,是德国著名作家格拉斯于195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用荒诞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矮个子男人的传奇遭遇。
维斯卡·马拉特出生二次大战前夕,3岁时就已经长到快1米高了,可是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却再也未升高。虽然是个矮子,但他却有一副大得出奇的嗓门,说话能够震破玻璃。他还有一面能够回忆过去的锡鼓,这只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谁要敲响锡鼓,别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服从他的意志。马拉特在二次大战爆发期间利用锡鼓和自己的大嗓门破坏了**军队的战斗力。
小说以近乎荒诞的手法再现了二次大战前后德国的社会风貌,揭示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经济、阶级矛盾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对德国人民在二次大战前后盲从、狂热的劣根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小说情节离奇曲折,语言锋利,运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对于马拉特这个人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评论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反**斗士和影射希特勒两种观点。小说获第47届格尔贝第奖。
九点半钟的台球
《九点半钟的台球》是德国著名作家伯尔在1959年发表的。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1907年9月6日,出身贫寒的亨利希·菲默尔来到莱茵河畔某城市参加建造该城最大的教堂——圣安东修道院的设计竞选。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建筑师击败了所有著名的设计师,赢得了建造修道院的委托。圣安东修道院建成了,亨利希·菲默尔也一举成名,和出身名门的约翰娜结了婚。约翰娜的两个哥哥在普法战争中战死,继而父母去世。战争摧毁了她的家庭,因此她痛恨战争,反对****,称德皇为“白痴”。
1914年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到失败。战后,饥饿笼罩着德国。菲默尔一家将得到的馈赠食品全部送给了穷人,自己一家仅靠配给的少量食物生活,菲默尔夫妇的长子亨利希和女儿约翰娜被饥饿和疾病夺去生命。
30年代,***主义在德国夺取了政权。菲默尔的儿子罗伯特在中学念书,学校里***势力迅速蔓延,体育教员瓦基拉当了秘密警察局长,同学奈特林格也成了盖世太保。罗伯特和他的同学施列拉由于对***不满,遭到瓦基拉和奈特林格等人的迫害。施列拉参加了秘密的反***宗教组织“羔羊的圣餐”,罗伯特也在该组织的一次秘密集会上发表了反***演说。“羔羊的圣餐”的成员、青年工人斐迪南暗杀瓦基拉未遂,被**处死,施列拉和罗伯特也遭到追捕,不得不流亡国外。施列拉的父母、替罗伯特传递消息的不知名青年和饭店堂倌格罗尔相继被**杀害。***恐怖笼罩着德国。3年后,罗伯特以不再参加政治活动为条件,获准回国上大学学建筑。老菲默尔的小儿子奥托参加了**党和***军队,在侵苏战争中阵亡,罗伯特也被征入伍当了工兵。家庭的分裂,儿女的死亡,使菲默尔夫妇更加痛恨***。约翰娜为抗议迫害犹太人,要和犹太人一起进集中营,被当作疯子关进了精神病院。
1945年***德国覆灭,罗伯特出于对教会和***同流合污的愤怒,炸毁了圣安东修道院。
战后,当年的盖世太保奈特林格成了波恩政府官员。他一再找罗伯特,要与他和好,但罗伯特始终避而不见。重建圣安东修道院的任务落在菲默尔家第三代——约瑟夫身上。在清除圣安东修道院的废墟时,他发现炸毁教堂的就是他父亲,便辞去了重建修道院的工作。
1958年9月6日是老菲默尔的80岁生日。这一天,流亡国外20多年的施列拉回国。他拒绝了奈特林格的拉拢,和妹夫罗伯特重逢。约翰娜被送进精神病院后对往事不能忘怀,一直想要复仇,但未找到机会。当她得知这一天城里要举行焰火游行晚会为老****分子某元帅庆祝生日时,便在家人接她去参加老菲默尔生日庆祝之前,偷了精神病院管理人员的手枪。当晚7点庆祝游行开始,约翰娜在阳台上开枪重伤了亲临观看的波恩政府某部长。严酷的现实摧毁了老菲默尔一生的梦想和家庭幸福,施列拉也决定重新流亡国外。
惊马奔逃
《惊马奔逃》是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发表于1978年春的中篇小说。该作品一举跻入当年十大畅销书之列,赢得了评论界众口一词的赞扬。
马丁·瓦尔泽在西方文坛和另一位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齐名。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小说和戏剧方面,作品曾获黑塞奖、毕希纳奖、席勒促进奖等多种重要文学奖项。比起外部世界来,作者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作品中人物的不断自我内省,表明了作者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惊马奔逃》是一部反映“人到中年的人生危机”的作品。中学和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赫尔穆特和克劳斯分别与妻子在博登湖畔度假。昔日的优等生赫尔穆特如今成绩平平,而当年的调皮鬼克劳斯今天则已功成名就。克劳斯向赫尔穆特倾吐了苦闷遁世的心态,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感到忧虑,更担心失去年轻漂亮的妻子。后来,克劳斯掉入了波涛汹涌的博登湖、赫尔穆特死里逃生,向克劳斯的妻子报丧。谁知克劳斯的妻子在悲痛之余又向赫尔穆特夫妇叙述了心中的苦闷,并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克劳斯的羁绊……这部小说注意人的内在精神的表达,而且通过散文化的语言把那种生活的危机和失落展示得细腻而又微妙。
马丁·瓦尔泽创造了一种马丁·瓦尔泽式的“角色散文”。他以刻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为主,像他的前辈托马斯·曼一样,笔底汇集了哲学、诗学、批评等不同门类的思想精髓,有时也流露出沉静的嘲讽和悲伤。
《惊马奔逃》似乎特别适宜于这样的一种笔调,对死亡始终有着浓厚的嫌疑。他不愿去描摹常态,而是让角色保持对生活的辨味。他的格言是:“对于小说家来说,观点犹如短路。”或许,他的写作正是由此而得以避熟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