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诗篇名,初唐诗人陈子昂所着。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契丹,陈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攸宜出身豪贵,不晓军事,子昂曾献奇计,未被采纳。这诗是从军失意之作。
全诗短短四句,然语言苍劲奔放,风格高峻,富于感染力,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旷怀古今,无限孤独的情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骈文篇名,唐代诗人王勃所着,收集于《王子安集》。唐高宗上元2年(675年),27岁的王勃省父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参加官员们在滕王阁举行的一次盛会,写下此文。由景入情,一唱三叹。
作品先写滕王阁所在地区的地势形胜、物产珍异、人物荟萃;逐渐转入叙述盛会,写滕王阁及其周围;再陡转笔势,感慨物存人亡、岁月无情;最后归结宴席,照应开头。有“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的悲感,但不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乐观。艺术性高,是一篇典型的骈文。
作品属对严格,四六句的形式整饬,讲究声律词采。铺排、描摹、叙事、抒情熔于一炉,对偶、声韵、事典、辞藻自然去雕饰。打破一般骈文叙写风物模山范水的雕琢藻饰旧格,把情致融入绮丽的词采和生动的描绘,呈现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画图,格调高逸,寄意深远。
文章语气奔放,文字明丽。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为骈文范本,传诵不绝。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六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艳曲之一,原作今已不传,现以唐初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最有名,但为拟题做诗,已非原曲调。
张若虚的这首诗历来传诵不绝,被许以“孤篇压全唐”的地位。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细致、形象而又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其中虽有些消极感伤情绪,但基调是好的。
本诗词清语丽,韵调优美,初步洗脱了六朝官体诗的浓脂腻粉,为唐诗中少有的佳作。
古镜记
《古镜记》,隋末唐初小说,作者王度。王度,生卒年不详,隋大业初为御史,大业8年(612年)兼着作郎、秦诏撰国史。大业末写作《隋书》稿未完成,约于唐武德初年去世。
《古镜记》写主人公王度从汾阴候生处得到一面能辟邪镇妖的古镜,于是按时间顺序,记叙古镜降妖、伏兽、显灵、治病以及反映阴阳变化的诸种灵异。
作品叙述中虽透露出一些现实生活的影子,但主要是宣扬迷信和天命至上的消极思想。篇中侈陈灵异,辞旨诙诡,犹有六朝志怪遗风。但以12段独立故事贯串成章,结构上有进步,并加强了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稍有文采,代表着小说从志怪演进为传奇的一个发展阶段。
《古镜记》载于《异闻集》。《太平广记》也采录。
琵琶行
《琵琶行》,叙事长诗,唐代诗人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作于元和11年(816年)秋谪为江州司马的第2年。
诗中内容写自己送客湓浦口时巧遇琵琶女,通过这个原为歌妓的商人妇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她沦落身世的悲凉,引发自己被贬失意的悲愤心情,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怅恨。
本诗叙事委婉曲折,脉络分明。先写琵琶声,引出琵琶女;再写琵琶女弹奏,自叙身世;最后两相比照,有相通的身世遭遇,同病相怜,托出题旨。
人物描写细腻入微,结构上虚实结合,富于变化。用萧瑟落寞的江头秋景烘托全诗气氛,用弹奏技艺的精妙绝伦引发联想,红极一时的色艺与凄凉可悯的晚景比衬,时而婉曲掩抑,时而痛快淋漓,令人感叹。对音乐的描写尤为精彩,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平仄换韵、错综变化的富于音乐魅力的语言,或以声摹声,或以无声衬有声,把乐曲的抑扬顿挫表现无遗,创造性地写出琵琶音乐的复杂性和多面感,再现音乐的意境和形象。人物感情自然地揉进流转和谐的韵律,完美统一。
此诗当时传唱极盛,有“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誉。
柳氏传
《柳氏传》,唐代传奇,作者许尧佐。许尧佐,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德宗时,考中进士,贞元10年(794年),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及第,为协律郎,赴四川幕府判官。又举宏词科,为太子校书郎。官至谏议大夫。
本篇写寒士韩翊与柳氏的爱情悲欢离合故事。柳氏本为李生妾,爱慕韩诩,李知其意,便将柳嫁韩。安史之乱时,柳剪发毁形,寄身佛寺。韩入平卢、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为书记。两京收复后,韩翊使人潜寻柳氏,并寄以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感泣,并回诗,希望团聚。但不久柳又为京中番将沙吒利劫去,几经周折,才在有虞侯许俊的帮助下夫妻团圆。
本篇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并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及战后番将跋扈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柳氏的形象刻画较为成功。叙事完整,情节发展有波澜,有不少动人的细节描写。
本篇收入《太平广记》,孟棨《本事诗》也载录,文字有差异。“章台柳”故事在当时流传很广,词牌中的(章台柳),即由此而来。后世演为多种戏曲,如明梅鼎祚《玉台记》等等。
莺莺传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代传奇,元稹撰。原题《传奇》,《太平广记》收录时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关于张生的原型,宋代王铚《传奇辨证》考证为元稹本人,今无异说。关于崔莺莺的原型,王或认为是唐永年县尉崔鹏之女,今无定论。
文中的莺莺是一个写得很成功的艺术形象。她出身名门,深受封建意识的熏陶,举止端庄文静,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在外表上有时会做出完全相反的姿态。本来她通过侍女红娘已用诗同张生互通心曲,但当张生按约赴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张生的“非礼之动”。但几天之后,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在她的思想深处,并没有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当她遭到遗弃后,竟认为“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表现出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
作品对她的性格和心理刻画得比较细致,使得这一形象有血有肉,异常鲜明。相比之下,张生的形象则写得较为逊色。他对莺莺始乱终弃,是封建制度下醉心功名的士子的真实写照。作者为了替他辩解开脱,篇末不仅使人物形象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作者赞许他为“善补过者”,反映了世界观中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论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莺莺传》的故事流传极广,后世许多作品都是据它演变而来。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官调》,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等等。《西厢记》已成为中国许多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家喻户晓。
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唐代笔记小说集,段成式撰。段成式,唐代小说家、骈文家,字柯古,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文昌,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终太常少卿。与李商隐、温庭筠长于以四六体写章奏等公文,因三人排行均为第十六,时号“三十六体”。段成式,能诗,但无特色。所着以《酉阳杂俎》最着名。酉阳,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中藏书千卷。梁元帝为湘东王时,镇荆州,好聚书,赋有“访酉阳之逸典”语。《新唐书·段成式传》称他“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因此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所撰书内容又广泛驳杂,故命为《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分类编录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部分记各地及异域奇物,略似西晋张华《博物志》。书中所记,或采缉旧闻,或属自撰,“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
其中有些篇目相当隐僻怪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抄佛书的叫《贝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续集中有《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
有《津逮秘书》、《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等,均为30卷。
蜀道难
《蜀道难》,诗歌篇名,原为乐府《瑟调曲》名,唐李白所着。据孟棨《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访之,见《蜀道难》诗,极力夸赞,呼李白为“谪仙”。
诗歌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的诗句作为主旋律,一唱三叹。先将神话传说引入诗中,想象太阳御者羲和飞禽走兽的畏难却步及行人的抚膺长叹,突出了蜀道的险峻。继而设想行人在蜀道上所感受到的恐怖的环境气氛,突出了蜀道的险畏。最后从自然形势的描写转到历史教训的提示,暗示对蜀中政治形势的隐忧。
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渲染、暗示等表现手法。时间上从古到今,景物上由远及近,感情上由浅入深,充分表现了蜀道之难。但由于诗人的豪放气魄贯注全篇,使读者不因蜀道难险而生畏,相反却领略了山川的壮丽,诗中的暗示也丰富了该诗的内涵。所以殷瑶称赞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河岳英灵集》)。
三吏
《三吏》,唐代组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的总称,杜甫所着。
唐肃宗乾元2年(759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与史思明战于相州(治所邺城,今河南安阳),败溃。时杜甫自东都洛阳归华州,途中闻见有感,因作“三吏”、“三别”,反映官府强行征兵的现实。
《新安吏》总言点兵事,通过与县吏的对话,写不满18岁的“中男”被迫从。《潼关吏》借关吏之口写潼关要塞的修筑和防守。《石壕吏》写一“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的老妪在官吏的怒呼催逼下“急应河阳役”的不幸遭遇。
“三吏”从安史之乱中取材,同情离乱之世百姓的不幸,揭露人民群众同封建官府的矛盾,讴歌人民群众为反抗安史叛军而忍受巨大牺牲的正义感,显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
“三吏”采用对话体叙事,用口语如实反映当时现实,成为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传统、因事立题的记事名篇,也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三吏”被后人视为“诗史”,对新乐府诗有深远影响。
三别
《三别》,唐代组诗《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总称,杜甫所着。
唐肃宗乾元2年(759年),杜甫自东都洛阳返回华州途中作。时郭子仪、李光粥等九节度与史思明战于相州(治所邺城,今河南安阳),败溃,官府因强行征兵。《新婚别》以洞房花烛夜新娘子声口写新郎被迫从军造成的离别。《垂老别》写一子孙阵亡的老人毅然从军时与病弱老妻的离别。《无家别》写一从前线逃回的老兵满目疮痍、归而无家。
“三别”从安史之乱中取材,如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农村带来的凋敝和给百姓造成的痛苦。以独白体摹状普通百姓面对乱世离别的心理,使“三别”在艺术上有极高成就,颇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而对百姓苦难的深深同情和对怨怅无奈中巨大报国热情的歌颂,又显示了诗人因意命题的记事名篇的人民性和危难中的忧患意识。
“三别”被后人视为“诗史”,对新乐府诗有深远影响。
秦中吟
《秦中吟》,政治讽喻组诗,唐代白居易所着。作于宪宗元和初年为谏官期间。其时白居易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而遭排挤,得以深入生活底层。这组诗共10首,分别名为:议婚、重赋、伤宅、伤友、不致仕、立碑、轻肥、五弦、歌舞、买花。
内容写豪门贵族的荒淫无耻、横征急敛及百姓生活的疾苦,谴责黑暗政治及宦官藩镇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的罪行。思想倾向鲜明,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作了较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属五言新乐府诗,风格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词句简单流畅,自然朴素。当时传诵甚广,影响很大。
长恨歌
《长恨歌》,诗歌篇名,唐白居易所着。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坡仙游寺,有感于唐明皇、杨贵妃的史迹,应王氏之请,写下这首七言古诗。陈氏为之作《长恨歌传》,于是诗传一体,相得益彰。
诗前半讥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任用非人,具体描写由此而招致的安史兵叛、娥眉惨死的悲剧,重在批判,辛辣沉痛。诗后半极力抒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相思,重在歌颂,委婉神情。关于此诗主题,向有争议,或持讽喻说,或持爱情说,或持二者兼具的双重主题说,迄无定论。
诗中主人公均为历史人物,但诗人没有拘泥于史,而是兼采传说逸闻;没有沿袭陈腐的传统观念,将杨贵妃视作“祸水”,而把变乱的祸根归咎于唐明皇的“重色”,表明李既是爱情的追求者,又是爱情的破坏者。爱情的追求与破坏的冲突,天人之隔和生死之别的矛盾,就构成了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长恨”。
在艺术表现上,诗中既有现实的描绘,也有浪漫的想象,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叙事、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语言优美,音律和谐,是中国古代久负盛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秦妇吟
《秦妇吟》,叙事长诗,唐代诗人韦庄所着,中和3年(883年)作于洛阳。曾流传一时,诗人因此获“秦妇吟秀才”之称。晚年出于某种忌讳不愿后人提及,《浣花集》、《全唐诗》均不录,以致长期失传。
诗作是1899年后始从敦煌石窟写本中发现的,现收入《全唐诗外编》。长达1666字,为现存最长的唐诗。
诗中写诗人中和3年3月在洛阳城外遇见一位逃难的长安妇人,通过妇人之口,叙述她在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的亲身遭遇和所见所闻。思想内容复杂,虽然客观上反映了官军腐败残幕的情况,但绝大部分篇幅是辅叙黄巢起义军攻进长安后烧杀淫掳的“暴行”。带有某种片面性。
诗作结构宏伟,布局谨严,全为倒叙,倒叙中又有若干插叙和倒叙,脉络分明,选择典型的场面和情节,波澜壮阔,大笔点染全景,工笔描绘局部,铺叙跌宕,层次感强。时间跨度大,所叙时间自880~883年,有4年之久。洋洋洒洒,细腻而不繁琐,流畅舒展。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
封建论
《封建论》,散文篇名,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作,见于《河东先生集》。
唐代中期,有人迎合藩镇割据的政治需要,逆时代而鼓吹恢复分封制。作者针对现实,从史论角度作此文。强调指出封建制的形成非“圣人之意”,是秦以前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文章排举周、秦、汉、唐四代史实,论证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阐明秦以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代替世袭领主的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针砭封建制危害统一、堵塞贤路的种种弊病,突出郡县制的巨大优越性,表达作者维护统一、任用才俊、善制兵守的进步政治主张。
论点集中,有破有立,反复辩证,逻辑严密,分析透彻精辟,说服力强。语言精简犀利,气势凌厉。后人誉为“千古绝作”,是作者政论散文中的典范作品。
师说
《师说》,散文篇名,唐代文学家韩愈作,见于《昌黎文集》。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明了写作此文的起因:“李氏子蟠年17,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文章也为他所推行的古文运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