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诗人以重叠的诗句增强诗歌雄浑的旋律,唱出了热爱祖国的最强音。
然而,诗人的祖国正处在受人宰割、内部分崩离析的危难之中,他目睹祖国的惨景,悲叹地诉说:
啊,印度!你的境遇使我哭泣;
你的故事在所有故事中最有借鉴意义。
诗人一面痛斥掠夺者的野蛮行径,一面总结历史的教训:
啊,折花人!你将园中的花草洗劫一空,
这是你的幸运,因为园丁们争斗不息。
诗人并没有为祖国的沉沦悲伤不已,他从国难之中看到了光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不给殖民者可乘之机;增强团结,反对分裂是振兴祖国之道。他号召祖国人民:
宗教信仰并没有教相互仇视,
我们都是印度人,印度斯坦是我们的祖国。
诗人决意要在印度的宽广国土上,建立一个新的庙宇,它是爱的象征,用“爱的信仰”改变“从偶像那里你学会了自相残杀,真主也默示他的教长明争暗斗”的分裂状态,让所有的民族、教派和人民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信徒的赞美诗蕴涵和平与力量,
世间居民在爱中可以重获拯救。
在诗人眼里,国家命运、祖国存亡是高于一切的。它超出了个人、民族、宗教的利益,是消除隔阂、平息纠纷和矛盾的巨大力量。为祖国的解放,必须动员千百万群众,“当被压迫民族的热血一旦沸腾,世界就将颠倒,大地就要颤抖”(《汉志的赠礼》)。他希望“用信仰的烈火使奴隶们心血沸腾”,“让那渺小卑微的麻雀敢向兀鹰进击”(《列宁》)。
伊克巴尔早期诗歌是民族情感的抒情诗,也是他探索祖国自新道路的结晶。曲调高亢,情感激越,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沉、诚挚的热爱情感。他说过:“熟悉民族的脉搏,并以自己的艺术医治民族病症的人,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家。”他正是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爱国的文学艺术家。
诗人为国家、民族引颈高歌,他自比驼队的驼铃,希望唤起沉睡在人们心中的民族情感。然而,陈习观念严重的印度民众却木然置之。这不免使诗人悲伤、凄凉:
多么令人沮丧!驼队被抢劫一空,
驼队的主人竟丝毫不感到心痛!
孤寂冷漠的花朵不在意你唱与不唱,
麻木不仁的商队不闻驼铃响与不响。
为此,孤独、寂寞之情占据诗人的心田:“唉,伊克巴尔!有谁理解你内心的苦楚,在这世界上到何处寻觅一知音。”(《印度人之歌》)
为了摆脱自己的孤独,启发民众的觉悟,诗人要探索一条新的诗歌道路。他收敛了溢于言表的情感,把炽热的感情化为哲理的诗句,用智慧的光芒照耀民众的心灵。他为自己立下座右铭:
在世间就要像火炬那样生活,
点燃自己去照亮别人的眼睛。
于是开始了诗人的中期诗歌创作。他沉思在伊斯兰宗教神秘的思辨之中,向伊斯兰教义索取新生之路。为伊斯兰世界的各个民族描绘一幅理想的蓝图。他旅欧归来不久,创作了一部重要的长诗《指路人黑哲尔》,借用伊斯兰永生不死的先知黑哲尔的传说,倾吐其忧国忧民的思绪,在强烈批判帝国主义的掠夺和热情歌颂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同时,加强了宗教哲理性的深思,显示了诗风转向的征候。接着写了两部宗教哲理诗《自我的奥秘》和《无我的奥秘》,系统地阐明了诗人的哲理思想。诗人接受了中古波斯宗教诗人莫拉维(鲁米)的哲理观念:“自我”和“无我”。他又融合西方近代理性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诗人主张的“自我”既非过去宗教的寂灭、无为、超脱的“自我”,也非西方无限扩张、无限自由的“个性”。他认为“自我”是宇宙万物的本质、生命,是个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的形式就是运动、创造和斗争:
升腾,兴奋,飞翔,发光,呼吸,
燃烧,点燃,杀戮,死亡,生长。
在《生命和斗争》诗里,诗人借助奔腾的波浪之口,道出了“……我运动,我才活着,假如我停留,我就会死去。”肯定了人类的创造活动,否定了宗教的超脱、无为的观念,指出人类无限地活动,扩展才能生存。
“无我”是“自我”经过修炼、净化达到的最高境界,它体现了“真主”的意志,同时也是人类集体“自我”的表象。诗人用“无我”观念协调个人与集体、民族的矛盾,他指出“自我”作出牺牲,才能融合在集体之中,达到“无我”之境。这种以民族、国家、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利益为重的观念,正是诗人探索宗教哲理的目的。他写道:
个人一旦消失在集体之中,
宛如水滴变成广阔无垠的海洋。
诗人在强调“自我”的创造力的同时,也指出“爱”的力量,它是“自我”控制内外的力量。“自我”只有依靠自爱、自尊,才能显示自我力量的存在。诗人反对乞求和依赖,主张以个人的智能和行动,奋斗不息。
诗人用凝练的诗句、哲理的思辨,为伊斯兰世界的人民,树立起在殖民统治时期的新的宗教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启发人民觉醒。
在此,诗人摆脱了民族观念,提出了泛穆斯林主义的思想——“穆斯林是兄弟”,把伊斯兰世界的盛衰、荣辱,视为个人和民族的大事。他在《穆斯林之歌》中唱道:
我们是穆斯林,世界是我们的国家,
我们一直只信奉一个神,
谁想毁灭我们,不是容易事,
我们曾在刀光剑影下孕育成长,
我们的国徽是新月形的短剑。
诗人为了把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传播到整个穆斯林世界,他的宗教哲理诗,不用本民族的乌尔都语,而改用伊斯兰世界通用的波斯语。诗歌形式也是沿用穆斯林世界所熟悉的中古波斯的双行诗。这些宗教诗歌不仅使他成了著名的伊斯兰诗人,也使他成为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他的建设伊斯兰世界的理论,广为伊斯兰各国所欢迎。
诗人在晚年创作时期,政治活动频繁,接触了国际。国内的种种政治问题,开阔了他的眼界,打开了他的思路。晚年的诗歌题材广泛,政治性强,体现了一位注视社会改革的政治家的诗风。晚年的诗作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妇女、宗教等等社会问题,表达了诗人鲜明的态度和改革的热情。这个时期创作的揭露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腐朽、殖民主义的残暴和歌颂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的诗篇最为出色。
在《列宁》里,诗人一针见血地写道:
东方的上帝是欧洲的白人!
西方的上帝是亮光闪闪的金属!
一人获利换来数十万人意外死亡!
这就是科学,哲理,策略,政府!
喝的是鲜血,传授的是平等!
失业,淫逸,酗酒,贫困,
欧洲文明的胜利品何止这些?
诗人站在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怒斥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给东方民族带来的灾难。他在《欧洲和叙利亚》一诗中写道:
叙利亚的土地献给欧洲人
一位纯洁、富有同情心和慈祥的先知。
叙利亚从欧洲得到的酬劳是
酗酒,赌博和大批娼妓!
诗人也曾为中国人民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欢欣歌唱:
沉睡的中国人民正在觉醒,
喜马拉雅山的喷泉开始沸腾!
诗人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获得了信心,看到了人类的曙光。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他最早地欢呼了这次革命的胜利,不仅写出激情洋溢的长篇献诗《列宁》,而且还在其他诗作中,歌颂世界革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
是没有圆光的摩西,是没有十字架的基督,
虽然他是先知,可是他没有圣书。
伊克巴尔是民族诗人,也是宗教诗人。澎湃的爱国激情和深邃的宗教哲理观念是他诗歌的突出特点。他的诗歌创作突破了印度乌尔都语传统诗歌的模式,抛弃了传统题材和抒情格调,开拓了一代新的诗风。他是乌尔都现代诗歌的奠基者。
梅农
梅农,1878年出生在喀拉拉邦默拉巴尔农村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跟随叔父学医,后改学文学。12岁便用梵语写诗,后成为学者。27岁起先后担任《拉摩奴吉》、《喀拉拉福利》、《心灵抚育》等报刊的编辑。34岁因病失去听力,写了一首抒情长诗《痛诉听力的丧失》,表达了继续从事文学和艺术活动的决心。35岁时,为拯救濒于灭亡的民间艺术——卡塔卡利舞,组织“喀拉拉艺术团”,在国内和东南亚各地巡回演出。定居在鲁杜鲁蒂,后成为南印度艺术中心。1916年前后投入印度民族独立斗争。1947年印度独立后,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先后访问美、法、意、波、苏和中国。他写了70部作品,大部分是诗。他曾用马拉雅拉姆语翻译梵语的《罗摩衍那》、《梨俱吠陀》、《沙恭达罗》,创作史诗《吉特尔瑜伽》和《时令之欢》等。在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用马拉雅拉姆语的自由韵律,写了许多激发民族尊严、歌颂祖国山河的抒情诗;还根据民间神话传说创作了许多长篇爱情叙事诗。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对许多青年诗人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主要诗人。代表作有《被囚禁的阿尼鲁敦》、《受罚君王》、《娜基拉》和《父女俩》等,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题。他的《虔诚的玛丽叶娜》通过妓女的悲惨生活和归依宗教的过程和描写,来反映黑暗的社会。表达作者想以宗教来洗刷心灵上的创伤。
1948年印度独立后,马德拉斯政府授予他“民族诗人”的称号。
普列姆昌德
普列姆昌德,1880年生于印度北方邦贝拿勒斯(现名瓦腊纳西)附近的拉莫希村,原名腾伯德·拉伊。祖上务农,有少量的土地。他8岁的时候,母亲病逝。父亲在邮局供职,在他16岁时死去。他5岁开始在旧式村学中学习波斯语和乌尔都语,后转入正规小学。16岁时为负担一家的生活,他不得不到另一个地方去做业余家庭教师,为孩子补课。19岁开始在公立学校当教员,此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通过自学取得学士学位。1921年他响应甘地号召,不与殖民当局合作,主动辞去了督学职务,从此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并先后主编《时代》、《荣誉》、《甘美》、《天鹅》和《觉醒》等杂志,创办“智慧之神”出版社。1936年4月主持印度进步作家协会第一次大会。作为大会主席,他发表了题为《文学的目的》的演说。6月,他在代表作《戈丹》出版后不久便病倒了,于10月8日不幸去世。
普列姆昌德一生创作了15部中篇和长篇小说(包括未完成的两部),约300篇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论文著作、电影剧本、儿童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早期用乌尔都语写作,1915年前后开始改用印地语写作。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热爱祖国》出版后遭到英国殖民当局查禁,书被烧毁。1932年他的短篇小说集《进军》又遭到查禁。191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服务院》被称为是他的成名之作和印地语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的现代小说。这部作品描写一个妇女由于没有陪嫁,不能嫁到体面的人家,后又被丈夫遗弃,沦为妓女,受尽歧视和欺凌,最后在一所服务院栖身。小说揭露了索取嫁妆的恶习、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暴露印度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而引人注目。
《博爱新村》(1921)是印地语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村生活的巨著。小说以地主普列姆和葛衍纳两兄弟的活动为主,展开了印度农村生活的广阔画面。地主葛衍纳横行乡里,贪婪无耻,阴险狡诈,为了争夺财产甚至谋害亲人。通过他的罪恶展示,揭露了农村阶级压迫的残酷,生动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感情。但作品把普列姆描写成关心人民疾苦、努力解除农民枷锁的好地主,则带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末尾新王公宣布农民是自己土地的主人,农村出现一片欢乐景象,完全违背了真实,即反映了作家的美好愿望,也暴露出他改良主义的政治倾向。
《妮摩拉》(1923)描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和买卖婚姻的罪恶,通过一个妇女的悲剧批判了封建制度。《舞台》(又译《战场》(1928)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农村带来的破坏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写一个资本家企图抢夺沦为乞丐的盲人的一片荒地修建工厂,展开了斗争,最后乞丐死去,工厂终于建立在他的荒地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残酷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圣洁的土地》(1932)反映了30年代初期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但斗争以妥协告终。
《戈丹》(1936)是作者的重要作品。这部被称为印度农村史诗的长篇小说,体现了作者的最高艺术成就也就是30年代印度文学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何利是一个善良、淳朴而又谨慎教规的贫苦农民。小说通过何利所经历的几次“事件”来表现主题。第一件是“奶牛事件”:何利唯一的希望就是想买一头奶牛,即可以挤奶,又可以为家增添光彩。后来赊购的奶牛被毒死。他的美梦化成泡影,第二件事“教籍事件”:何利儿子和戈巴尔和薄拉的寡居女儿袭妮亚私下相恋。结果逃跑,何利收留,但触犯教规,被开除教籍接着又成雇工。第三件事“嫁女”:为嫁大女孩子儿,借200卢比,从此债台高筑。又一次陷入高利贷剥削的罗网之中。第四是“卖女还租”:因欠3年地租,被地主控告,要抽回他的耕地、走投无路,只得把女儿卖给一个丧妻的老头作继室,从而得到100卢比。这部小说揭示了农村中尖锐的阶级矛盾,塑造了典型人物,被誉为印度农村的一部史诗。
普列姆昌德的短篇小说,大多收集在题名为《圣湖》的8部集子中。他的短篇小说选材广泛,人物性格鲜明,真实感人。著名的短篇小说有:《赫勒道尔王公》、《大家女》、《沙伦塔夫人》、《礼教的祭坛》、《牺牲》、《进军》、《老婶娘》、《棋友》、《一把小麦》、《首陀罗姑娘》、《如意树》、《解脱》、《神庙》等。在这些作品中,有的反映了印度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有的揭露祭司的虚伪和毒辣,有的批判荒谬的种姓制度,有的抨击地主高利贷的残酷,有的反映农民和妇女命运的悲剧。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曲折的情节,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批判。
普列姆昌德还写了不少政论、杂文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他强调文学要写真实,不能脱离时代生活;它的任务是为被压迫者向社会提出辩护和申诉,作家应该成为人民的代言人和律师。他认为文学和伦理学同样都为了改变人的心灵,而后者是诉诸人的理智,前者则诉诸人的良心。他还要求作家为民族的独立而斗争。
普列姆昌德的作品在印度语文学中所取得的成就,对不少作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也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从1953年起,我国先后出版了他的许多短篇和长篇小说《妮摩拉》、《戈丹》、《舞台》、《仁爱道院》和《一串项链》等。
苏比拉马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