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战舰
潜艇的样子并不威武,甚至可以说不怎么象普通的舰艇,它那钝圆形的头部,棒锤形的身子,尖尖的尾巴,好似一条在水中游动的大海豚。
这种形状也称做“水滴型”或“纺锤形”,能减少水的阻力,使潜艇在水下游得又快又远。
潜艇的外壳里面还有一个内壳,也叫固壳。它是一个圆柱形的大筒子,主要用来承受海水压力的,由于海水压力随着海水的深度增加而增大,而潜艇主要是在深海活动的,所以就要求潜艇的内壳特别坚固,能承受住巨大的海水压力。为了使内壳受压时变形均匀,而且其容积更大一些,潜艇的内壳都做成圆柱形。这样,还可节省材料,制造也较方便。内壳里面用隔板分开,分成为指挥舱、导弹舱、鱼雷舱、士兵舱等许多舱室。内壳的两头是封闭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长圆桶状。
潜艇内外壳之间的容积,叫做水柜。它的用途可大啦,潜艇之所以能潜善浮,主要就靠水柜起作用。
潜艇的艇首和艇尾都装有升降舵,它们和鱼的鳍一样,只要改变舵与水面的角度,就能使在水中航行的潜艇改变深度,向上或向下航行,操作很方便。
另外,艇尾还装有方向舵。因为它是垂直安装的,所以也叫垂直舵。它和鱼尾巴的作用一样,能使潜艇左、右转弯或保持航行方向。
目前,大多数潜艇所用的动力是柴油机和蓄电池。潜艇上装备的武器主要是鱼雷、水雷和导弹。现代潜艇的首要任务是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也可用来完成侦察、布雷和巡逻等任务。
潜艇在水下怎样发现水面和水下的目标呢?在潜艇上装有用于侦察目标的“耳目”,这就是潜望镜、雷达和声呐。
潜望镜是一个长达8~15米的镜筒,里面安装有不同角度的许多镜片。如果把潜望镜的镜头由潜艇伸出水面。在艇内将眼睛对准镜筒下面的目镜,就能看到由镜片反射回来的水面上的情况,加上其他装置,还能测出目标的距离,甚至能将目标拍摄下来。
雷达是通过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目标反射的回波来发现目标并测出目标的方位和距离的。它和潜望镜的缺点一样,容易暴露潜艇位置,而且使用的范围有限。
声呐能使潜艇在较深的水下发现水面和水下目标。它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来探测目标的,使用比较广泛。探测出目标后,潜艇就可发射鱼雷或导弹对目标进行攻击。
在水下发射鱼雷比水上复杂多了。现代潜艇上装有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鱼雷射击指挥系统,以保证鱼雷准确地击中目标。
现代潜艇还经常用导弹来攻击目标。在水下发射导弹也是比较困难的。潜艇发射导弹是用导弹发射筒来发射的。平时,导弹就装在发射筒内,筒的上端有密封盖,防止海水灌入。发射前,先使筒内的气压与海水的压力相等,然后打开筒盖,再用压缩空气或高压蒸气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导弹借助这个推力冲出水面,这时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导弹便按照预定的程序飞向目标。
核潜艇水下显威风
潜艇通常以柴油机和蓄电池作动力。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实际上使用的是蓄电池,柴油机只是用来给蓄电池充电的。蓄电池储存的电能总是有限的。潜艇上蓄电池的电能用完时,就需要用柴油带动发电机为蓄电池充电。由于柴油机在工作时需要大量的空气,而且还要排出废气,这样潜艇就不得不浮到水面来充电。然而潜艇一浮到水面,就会暴露自己,遭到敌人的袭击。
另外,用蓄电池作动力,潜艇的水下航行速度慢,约为十余节;航程也短,最远可航行几百海里。在这种情况下,潜艇就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不能长期隐蔽在水下作战。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很早就想把核反应堆搬到潜艇上,以提高潜艇的作战能力。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即美国的“鹦鹉螺”号核潜艇下水了。它一投入使用,就显露出超群的本领。在4年多的航行中,航程共达15万海里,其中有11万海里是在水下航行的。然而在这样长的时间内,一共才装过两次燃料。
核潜艇在水下能长时间航行,隐蔽性好,对目标可突然进行攻击,加之航行的速度快(比普通潜艇速度快一倍多),因而能及时跟踪追击敌方潜艇。在核潜艇上装备弹道导弹和鱼雷后,使它的攻击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能在水下大显威风,进行反潜作战,而且能用来攻击敌方陆地上的战略目标,如交通枢纽、机场和工业中心等。
潜艇的核动力装置由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循环泵和透平机等组成。核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循环管路中的水经过反应堆时,吸收了由核燃料裂变所产生的高温,水被加热而处于高温状态。在循环泵的作用下,高温水在蒸汽发生器中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再用蒸汽推动透平机转动,进而带动潜艇上的螺旋桨旋转,使潜艇在水中前进。
核动力潜艇的功率很大,有的可达2~3万匹马力。它的航行距离比一般潜艇远多啦,可达10~20万海里,航行速度达到25节至30节以上。
核潜艇上的反应堆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给潜艇乘员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在核潜艇设有严密的防护装置。在反应堆外面包有用特殊钢板或铅板等制成的防护层,通向反应堆的管道外面也装有防护装置。潜艇上还设有防放射性辐射的监视报警系统。为了保证乘员安全和健康,艇上的空气、食品和淡水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消毒。
核潜艇和普通潜艇一样,今后也将向高速度、大深度和低噪音,以及提高探测能力、自动化控制能力等方面发展。
潜水艇的原理
潜水艇工作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潜艇发明家从鱼那里得到了启发,发现鱼是靠体内的鱼鳔来控制沉浮的。鱼在水中的浮力是鱼的身体所排开的海水体积和海水比重的乘积,而海水比重是随着水压变化而变化的。大海越深,海水的压力就越大,比重也越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鱼鳔就起到调节鱼体比重的作用。鱼要上浮时,鱼鳔就膨胀,体积变大,鱼体比重相应变小,当鱼体比重小于海水比重时,鱼就浮出水面了。当鱼鳔压缩时,体积就小,鱼体比重相对增加,鱼体比重大于海水比重,鱼就下潜了。鱼体比重和海水比重相等时,鱼就停留在水中。
科学家们把鱼体上浮下潜的奥秘应用到潜艇的制造上来。要使舰船上浮下沉,关键就在控制浮力。人们把潜艇的壳体做成双层。外壳是非耐压壳体,里面是固壳,是用耐压钢材焊接而成。这两层壳体之间就是浮力舱,它好比是鱼体内的鳔。当浮力舱注水时,艇体重量增加,超过海水比重,潜艇就下沉了。浮力舱排水充气,艇体浮力增加,比重小于海水,潜艇就浮了上来。潜艇上的升降舵、推进器,就好象鱼的胸鳍和尾鳍,保持了潜艇在水中的各种状态。
潜艇上的浮力舱又叫压载舱,由许多舱室组成,以舱室注水多少来控制潜艇下潜的潜深度。如要速潜时,便打开所有浮力舱的阀门,往里同时注水,潜艇就很快地下沉了。
潜艇有装在艇首的水平舵和装在艇尾的艉水平舵。当潜艇下潜时,首舵向下倾,而艉舵则向上翘,这样艇首朝下,潜艇便下潜;潜艇上浮时,首舵向上翘,艉舵向下倾,这样艇首就朝上,潜艇便浮了上来。潜艇水平舵的原理,跟鱼体上的胸腹鳍和尾鳍道理是一样的。
常规潜艇的动力有两种。在水面航行时,靠柴油机作动力。当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由于它跟水面的空气完全隔绝,这时的动力主要靠蓄电池来提供电动机的电源。所以潜艇上装有数百块电池,分成组,藏在底层舱里。当电池快要用完时,潜艇就得浮出水面,改用柴油机作动力,同时给电池充电,为下一次水下航行准备。由此,不难看出,因为受到电池电能的限制,常规潜艇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长时间在水下航行。
攻击型核潜艇
攻击型核潜艇诞生之初,原本执行战术任务,如攻击敌舰船、潜艇,以及担负侦察、警戒、巡逻任务。这些方面同常规动力潜艇似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由于核潜艇水下活动范围大,潜航时间长,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上述任务。而且由于它的水下航速高,航程无限,可用于搜索、跟踪、监视敌对国家作战舰艇编队和核潜艇,这是常规动力潜艇无法做到的。
在马岛之战中,1982年5月2日,英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征服者”号用鱼雷一举击沉阿根廷的巡洋舰,这是核潜艇参加实际作战的第一项战果,它发起攻击的隐蔽、突然,使攻击型核潜艇一时名声大噪。
1984年3月21日,美国航空母舰“小鹰”号在日本海与苏俄一艘VI级攻击型核潜艇相撞,这是苏俄潜艇跟踪、监视美国航空母舰的一个例证。以航母编队的航速,在水下也只有核潜艇能跟踪。
1992年2月11日,美国海军的一艘“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北极圈边缘的巴仑支海域,与俄国海军的一艘S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相撞。
1993年3月19日,美国一艘核潜艇又在巴仑支海与俄国潜艇相撞。
以上事件,充分证明,美俄两国的核潜艇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北极海域,相互跟踪、监视的频繁程度。
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武器,原先是鱼雷,以后又增加了反舰导弹和反潜导弹,对海上和水下的舰艇,具备了多种攻击手段。
80年代起,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又装备了能从鱼雷发射管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射程最大可达2500公里,用于对陆上战略目标进行攻击,从而使只执行战术任务的攻击型核潜艇上升为兼战术和战略任务于一身的“多面杀手”。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打响,美国部队首先发射巡航导弹打击伊拉克的重要陆上目标,作为其航空母舰舰载机对陆进行攻击的前奏。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也参与了用巡航导弹发起攻击的作战。1991年1月19日和2月6日,美国海军的“路易斯维尔”号攻击型核潜艇,两次从红海向伊拉克境内发射了共8枚巡航导弹。开创了攻击型核潜艇远程攻击陆上目标的先河。
以上事例和战例说明,攻击型核潜艇以其本身的优越条件,正在承担愈来愈多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发展、变化也更快,更加缤纷多彩。
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
从世界上第1艘核潜艇诞生时起,美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已发展了4代:
第1代是采用传统的高速潜艇艇型的二轴推进核潜艇,1955年~1958年建造的“鹦鹉螺”级、“海狼”级、“鳐鱼”级都属于第1代。
第2代是采用水中性能优异的水滴型艇型的一轴推进核潜艇,1959年~1961年建造的跳鱼级属于第2代。
第3代是从第2代艇型发展出来的,艇首装备有大型声呐,并造的“长尾鲨”级、“白鱼”级、“鲟鱼”级、“一角鲸”级、“利普斯科姆”级等5级均属于第3代。
第4代是安静性好,排水量增加较多,但仍能在水下高速航行的大型潜艇,这就是1967年起陆续服役的“洛杉矶”级。
各国潜艇
潜艇又叫潜水艇,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较大的自持力、续航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因而在水中活动不易被发现,给人以神出鬼没之感并能远离基地独立作战。潜艇主要用于攻击人、中型水面舰船和潜艇,袭击海岸设施和陆上重要目标,以及布雷、侦察、输送侦察小分队登陆等,是海军的重要舰种之一。现代潜艇按作战使命可分为战略导弹潜艇、攻击潜艇和特种潜艇;按动力分为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按排水量分为人型潜艇、中型潜艇、小型潜艇和袖珍潜艇。
“海狼”一级攻击型核潜艇
“海狼”级潜艇是为了在21世纪接替“洛杉矶”潜艇而研制的。当时的目的是打破苏联核潜艇独霸北极冰下的局面,因此,它的主要性能适用在北极冰下潜航和作战。“海狼”级艇是一种多种用途潜艇,但主要用于反潜。
冷战结束,苏联作为作战目标已无必要。又因为潜艇的造价猛涨至26亿美元。因此,原计划建30艘,耗资360亿美元的计划改为只建3艘。用其余经费发展另一新型潜艇来接替“海狼”的建造计划。“海狼”从70年代末开始研制,首艇1989年10月开工建造,1996年8月服役,第2艘和第3艘将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服役。
“百人队长”核动力攻击潜艇
90年代初,美国海军开始设计新一代核动力攻击潜艇“百人队长”级——NSSN,它是大型“海狼”(SSN-21)级攻击型潜艇的低成本替代型。
预算紧张以及威胁环境的改变导致“海狼”项目早期终止,新潜艇不但要比“海狼”级潜艇便宜,而且设计和制造工艺非常灵活,能适应未来任务的需求。因为“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的建造已接近尾声,NSSN成为美国海军未来唯一建造的潜艇。
“百人队长”级多用途隐身攻击型核潜艇,正由通用动力公司加紧研制,1996年投入研制费为7.75亿美元,首艇于1998年拨款建造,2003年下水,2004年服役。
预计1997~2001年,美国海军将获得38亿美元研制和建造费。美国海军之所以大力发展这种潜艇,一方面是出于海上区域作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使其潜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百人队长”级潜艇可担负以下7项主要任务;①隐蔽攻击;②反潜作战;③支援航母作战群;④反舰作战;⑤隐蔽跟踪、侦察;⑥隐蔽布雷;⑦特种作战。
“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
“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是冷战后期苏联海军的产物,当时建造该型潜艇的目的是对付美国的“三叉戟’弹道导弹核潜艇。
它是在性能较好的V级潜艇上发展起来的前苏联海军的第四代核潜艇。“阿库拉”级潜艇特别强调了隐身设计,在建造4艘以后,进行了现代化改装,重点仍然是减震降噪。改进后的“阿库拉”级潜艇,综合胜能更好、航行更加安静。美国海军的反潜预警系统经过长时间、多次对“阿库拉”—Ⅱ潜艇窃听分析,认为其噪声水平比美国最大先进的、经过改进的“洛杉矶”潜艇低得多,这是该级潜艇最成功的标志之一。“阿库拉”级潜艇备受前苏联海军青睐,获得大批建造,共约建15艘。
037型猎潜艇
037型猎潜艇是中国海军装备的以反潜武器为主要装备的小型水面战斗艇。主要用于在近海搜索和攻击潜艇,以及执行巡逻、护航和布雷等任务。
037型猎潜艇满载时排水量392吨,主要装备有舰炮、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炮、大型深水炸弹发射炮、投掷架和水雷等。
“俄亥俄”号潜艇
“俄亥俄”号潜艇是美国设计制造的第4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也称“三叉戟”潜艇。该艇于1976年开工建造,1979年下水,1981年服役。
该艇长170.7米,宽12.8米,吃水深10.8米,水上航速20节,水下航速25节,下潜深度400米,装料一次可连续使用9年,服役年限为30年。全艇人员编制133人,其中军官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