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7500000007

第7章 求的境界

人潮涌涌,行色匆匆,世界上60多亿人口,每天都忙忙碌碌,究竟在忙些什么?细细想来,可分为三种追求:

一种是在做增加的追求。他们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房子,更好的车子,甚至更多的女人,更多的享受等等。这种追求自然每天要出门,要到外面去追求。内在的欲望者没得到抑制性修炼,自然会欲壑难填,那么,向外的追求会永无休止,而且会步步抓空,因为,他们总认为得到的还不会是最好的,只有下一个可能是最好的。

第二种人是在做减少的追求。他们已发现外在的追求是那么永无止境,有了10万要100万,有了100万还想一个亿。生命有限,而外物无限,以有限的生命去疯狂地追求无限的外物,岂不成了外在的仆人?于是,他们又在探寻另一种生命存在形式,另一种活得更好的形式。于是有人找到了向内心的方向,于是便走上了一条减法之道。大脑的杂念太多,沉淀的垃圾太多,人是由一念一念的欲念构成,因此,无论怎么减都很难彻底干净地消灭脑内的灰尘。纵然有极少数人做到了,那也成了佛家大师,简直不食人间烟火,这种结果对多数人来说,也是不现实的。

第三种人追求活在当下。前两种追求都不能使内心平静,都不能把日子过得潇洒、超迈,都会有太多太多目的性。一切的烦恼恼皆来源于时间和空间的错觉,昨天令我烦乱,明天令我担忧,而我的身子却在今天。外地令我向往,旧地令我厌恶,而我的身子却在此时此地。由于时间,造成了我们的精神分裂,要想活得自在而超越,活得快乐而自由,就只有消解掉时空观念,就是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就是让身心会合在一起。我迅速溶入到每一个所想所干所体验冲去。我在吃,就是全身心地吃,而不是嘴吃脑子烦昨天的事。如此一来,就统一了自我,就将小我与环境接轨了,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致高境界,人就会活在充分的自由和创造之中,就会让每一个片刻都充满实际价值与意义。

活在当下的目的就是追求每一个片刻的高潮。

人生的本质就是创造。只有高潮才是最彻底的洗礼,只有高潮才是最彻底地创造。高潮有思维高潮(灵感),有表达高潮,有运动高潮,有性高潮等工程形式。人一生中历经无数次高潮。一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完全取决于高潮的频率与多少。

高潮是整合的结果,是信息连接的结果。高潮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一瞬间消除“我”,消除“自私”,在一瞬间达成“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彻底利他”、“小我融入大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

生命总是被各种片段切割,总是不断地步入狭窄和泥潭,要摆脱这负向的阻扰,唯一有效的就是尽可能追求到高潮到来。

高潮是生命最庄严的时刻,是人间最美最纯最艳的花朵,是人类的希望,是快乐的根,是解脱苦难的利器,是拯救世界的唯一手段。

高潮使人类延续得以实现,使虚伪得以驱散,使垃圾得以消除,使生存价值得以展示,使才智得以淋漓尽致,使精神得以升华,使创造日渐频繁。

总之,人世间一切美的极致,一切善的根由,一切真的存在,皆由这高潮中诞生,相反,一切残存的丑陋,一切自我的虚伪,一切鼠目寸光,一切低俗品格,也只有通过高潮才能得以祛除。

总之,没有高潮就是僵尸。

三十岁前,我们一心想出人头地,我们苦恼过,痛苦过,烦乱过。

四十岁前,我们一直在修炼内在的东西,我们在不断地尝试看开看深看透人生,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了许多,名与利,就像吹过沙漠的风,只是改变了沙漠的形状,却没有改变了沙的本质。金子依然埋藏在沙漠的深处,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七十岁时,我们已进入了另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期,我们能随时随地处在快乐之中,乐事我们能享受,苦事来时,我们亦能体验和享受。此时,我们已没有了与外界的冲突,我们的欣赏一切,包括丑陋,我们能同情一切,包括丑陋。

年轻时,我们欣赏阳光,阳光离我们太远太远,中年时,我们欣赏阳光,但我们哪有时间,老年时,我们欣赏阳光,我们就变成了阳光。

一个人一丝不挂地来到红尘中,兜了一大圈之后,最好能无挂无碍地离去。

第一种境界:外求之道

你为何而来?我为何而生?千百年的求索,是人终生的奥秘。人生道路上的迷茫,生命路途中的渐悟,到底都是为了哪般。

为什么人生下来的时候带着纯真的笑容,紧攥着一双小手?到底是要索取些什么呢?百年后撒手人寰走得也是那样的宁静,松弛的双手展示了些什么呢?又放下了什么呢?

佛家说,人有二十难,其中第六难就是“忍色忍欲难”。

“色欲”这两个字听起来好像只是针对男女之间的欲念而言,其实“色欲”涵盖的范围很广。“色”包括一切有形有质的物品,凡是我们的眼睛所看得见的、身体所能感受到的,全部都在形质──“色”的范围之内。

所谓“忍色难,忍欲难”,“忍”指心理的控制。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件东西很美、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念,很自然就会想占为己有,并采取行动伸手拿取。有些人是正当的取得,有的则是不正当的获取。正当的取得虽是来自别人欢喜的给予,却也是因为见物欢喜而生贪爱心,才会有取得的行动。有的人却偏偏喜欢自己不该取得的束西,明知不该取而生起欲念,既起欲念,又无法控制,以致做出了犯戒,犯法的事,这就是“忍色忍欲难”!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人去沙漠中寻找宝藏,可是宝藏没有找到,所带的食物和水已经没有了。没有食物,也没有水,身上更没有一丝力气,他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死亡的降临。

在临死的前一刻,他向神做了最后的祈祷:“神啊,请帮助我这个可怜的人吧!”

神真的出现了,问道:“你想要什么呢?”

他急忙回答说:“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的一份也行。”

神于是满足了他的要求。他吃饱喝足以后,又继续向沙漠深处走去,很幸运,他找到了宝藏,那些宝藏在那里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他贪婪地将宝藏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

但是他已经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来支持他走完剩下的路。他带着宝藏向回走,由于体力不支,他不得不扔掉一些宝藏,他一边走,一边扔,到最后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最后,他躺在地上,临死之前,神又出现了,问道:“现在你要什么?”

他回答到:“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是人的欲望。人到死也离不开欲望。命运总是在满足一个人的欲望的同时,塞给他一个更难填的新欲望!

所以,佛陀说:“忍色忍欲难”,世间过重的贪欲,毁灭了多少人生,毁灭了多少家庭?真是可怜的众生。

外求之道无止境,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只要认为是好的,就要再向前追寻,对凡夫而言,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广厦千间,人只能夜眠八尺,良田万顷,人亦只能日食一升。太多的欲念,不过是别人眼里的风景,与己无关,求来求去,终会归于一掊黄土。正所谓: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园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闲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人心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佛经里有一句话:提起云遮天,放下是红莲。人的爱欲犹如遮天的乌云,而放下之后,便如清净的红莲。那么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吧,转身离去,即便眷恋仍留存在骨髓中。人的一生,恰似一条单行道,各有各的方向,有些东西能握在手里,有些却只是路过的风景。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攻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确,人类的文明越进步,各种各样的诱惑,就越是争奇斗艳,花样百出。一个人如若沉迷于外求,最后必然弄得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的地步。因为物质的享受,只能给人感官上的刺激,而感官的刺激,是越演越烈,终至狂乱而不能自拔。

第二种境界:内求之道

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要干成大事业,如果缺乏精神、缺乏胆量或魄力、缺乏智慧、缺乏毅力或恒心是不可能的,这并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道德与成功、道德与致富的关系。其实很简单,一个人要是道德不好,怎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同志的支持、客户的厚爱和方方面面的默契配合。有些人不乏这种资源、那种资源,长期得不到应有发展,缺点德而已。

德行不好的人使用不正当手段虽然也能成点儿小事,发点儿小财,但由于经常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必定到处遭到嫌弃和反对,不可能干成光彩夺目的大事业。人们习惯于外求财富,眼睛往外看,两手抓外物,大脑也光想外面的大世界。聪明的人重视内外平衡,重视内求财富。内求财富就要加强自我修炼,方方面面的修炼,内求之道是无止境的。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80多年前在美国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涌来一群饥饿的难民,当镇长杰克逊带领当地居民们送去食物时,难民们顾不上道谢便毫不客气地大吃大嚼。

这时只有一位年轻人例外,他面对镇长送来的食物礼貌地问:“先生,您送我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有什么活儿您需要我干吗?”

杰克逊说:“我没活儿需要您做。”

听他这样一说,这个本来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却缩回了双手,顿时没有了一点饥饿的感觉,他果断地回答说:“我不能吃您送的东西,做人哪能不劳而获呢!”

镇长安慰年轻人:“我家有活儿需要您静忙,请您先吃完东西再做。”

“不,我先替您干活儿,干完了,我再吃这些东西。”那位年轻人仍然坚持不吃。

没办法,杰克逊大叔只得蹲在地上,让年轻人为他捶背,于是年轻人十分认真地替这位可敬的长者捶起背来。

捶了几分钟,镇长站起身来说:“你捶得很好。小伙子,快吃东西吧。”

说完,马上把食物递到年轻人的手上。

此后年轻人就留在杰克逊的庄园做工,果然聪明能干。过了两年,杰克逊把自己的爱女许配给年轻人,并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一无所有,可他的确是个地地道道的富翁,因为他有比金子还贵重的人格。”

镇长杰克逊慧眼识珠,20多年后,这位年轻人成了大名鼎鼎的美国石油大王,他的名字叫哈默。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高尚的德行从来都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珍视你的人格,就是储蓄你的价值。”人格是什么?人格是我们做人的支撑。只有高尚的人格,才能造就高尚的事业。

有一点是十分肯定的,机会总是落在那些心地善良、富足合作精神、慷慨大方的人们身上。这样的人很少,但如果你能做得到的话,你就会成为出类拔萃、卓而不群的人,你将赢得更多的机会。

第三种境界:活在当下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人,有的喜欢追忆往事,有的喜欢憧憬未来,但是也有些人认为,老时光并不一定就是好时光,未来的事也不是任何人所能预测的,只有“当下”才最真实。

活在当下的真正涵义来自禅。有人问一个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

一行禅师对“当下”有更让人感动的建议。他说我们有卧室、餐厅和厨房,为什么不能有一个练习学习呼吸用的小间呢?他建议我们把那小间布置得朴素些,光线不要太亮,你也许想备一只有着优美声音的小钟,几个坐垫或几把椅子或许再要一盆花,和你的家人或来客与你一起练习三五分钟的静坐与呼吸;一行禅师说他认识的一些家庭设有专门练习呼吸用的房间,早饭孩子们进去,坐下来呼吸十次,然后去上学;当你生气的时候,他建议我们不要做任何事情,也不要说话,随着呼吸慢慢地走进呼吸间,你在那里调整你的呼吸,止息内心愤怒与焦虑,你的心境会慢慢地改变……

一行禅师还送给我们一首小诗,供我们练习呼吸之用,当你呼吸时可以时常默诵:“吸进来,我身心安爽/呼出去,我面带微笑/安住当下吧/这一刻真是妙……

但是,终日忙忙碌碌的现代的人,什么时候“安住于当下”呢?走在大街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双双为焦虑和痛苦所扭曲的脸,人们不是在享受生活的每一分钟,而好像是在不断地逃离,不知要什么也不知要逃离什么。人的呼吸是紊乱的,身心是分裂的,我们习惯活在过去、活在将来,而就是没有想到活在当下的每一刻。

所谓学习呼吸就是要我们守在当下的每一刻,这一刻才是真实的,你要享受生命就得从呼吸的每一分钟开始,我们来到我们的呼吸室里就是要将我们逃离的身心回归心中的乐园。人类做这种练习已有三千多年了,当我们吸气时,我们知道我们在吸;呼气时,我们知道我们在呼,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周围和内在的宁静与快乐。

但我们现代人太忙了,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关注我们所爱的人,哪怕我们的家人;也没有时间去关注我们自己,偶尔有时间也不懂得如何利用它来使我们回归自我。我们不习惯与自己相处,我们有很多方式打发掉那些时间:我们向电视开放,让它来对我们进行殖民统治;我们匆匆来到大街上……我们的所作所为试图逃避自己,努力把自己忘掉;终日里没有微笑,日子苦不堪言。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体验到生命的安详?

现在问问自己,对于你们来说,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是最重要的?什么人是最重要的?有人会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升官、发财、买房、购车,最重要的人是父母、爱人、孩子,最重要的时间是高考、婚礼、答辩。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现在你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这种观点就叫活在当下,它是直接可以操作的。

作家孟东篱说:“我只想每天管好吃饭、睡觉,并专心生活就够了”,初听这些话,觉得他的日子是否太过于平凡了,深究其中,才发现他是真正懂得如何生活的人。

“活在当下”是禅师的理念,在繁忙工商社会的现代人,若能时时谨记,现在就开始,不是明天,不是下星期,而是今天,把握这一刻,让日子更有意义。如果我们活在过去,或者太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便很容易剥夺了现在,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也将成为过去,唯有把握现在才是最实在。

同类推荐
  • 二十几岁要懂得的99条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要懂得的99条人生经验

    年轻人突破发展瓶颈的必读经典,全面提升处世智慧的必备图书,涵盖了最经典的案例、最实用的生存法则和最具针对性的处世技巧。99条人生经验让你人生少走一些弯路,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感到无望、心情沮丧时,汲取奋斗拼搏的力量。
  • 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19个忠告

    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19个忠告

    从痞子到魔鬼精英,从创办苹果公司到遭遇解雇危机,再到王者归来,重掌大权,乔布斯的成功之路如汹涌的大海般波澜起伏,而他也正以超人的魅力迅速感染着全世界。究竟他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让全世界的人着迷?本书全面揭示了乔布斯成功的密码,是年轻人的行动指南,创业者的思想精髓。
  • 左脸比右脸诚实

    左脸比右脸诚实

    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谎言?因为我们对金钱充满着强烈的渴望。所以看见中大奖的值息会兴奋不已;因为爱情至上,遇见别有用心的人也不知道设防;因为嫉妒心理强烈,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成为别人欺骗的棋子;因为不辨是非,上了居心叵测小人的当。我们怎么捕捉谎官线索? 识破谎言的线索可能出现在说谎者的表情、情绪上;识破谎言的线索可能出现在说谎者的身体,手势、动作等,也可能是他的说话方式出卖了他;识破谎言的线索更有可能出现在事情的来龙去脉中;抑或在你与说谎者的行为互动中就该对对方产生怀疑。
  • 做人做事做生意(大全集)

    做人做事做生意(大全集)

    《做人做事做生意大全集(超值金版)》趣味盎然,具有很强说服力和启发性。如果你希望命运出现转机,享受成就事业的快乐,那么请你遵循《做人做事做生意大全集(超值金版)》提供的意见和技巧,剖析自身的性格,剖析自己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重新检查自己的经营思路,将你的优点发扬光大,摒弃那些陈旧、固执、不合时代发展的缺陷。从此,你将成为一个面目一新的人,你的人生、事业也会随之出现新的局面。
  • 礼仪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礼仪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礼,是思想道德修养。仪,使其表现,即礼节。因此,礼仪不是培训出来的,是修养出来的,它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自古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秉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是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青少年们的必修课。本书具体阐述了礼仪和道德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帮助青少年们提高整体素质。
热门推荐
  • 衣配良缘

    衣配良缘

    一不小心穿越回到唐朝,给古人设计衣服,妆扮形象,做得有声有色!没想到异性缘如此好,嫁进豪门不错,可是豪门深似海,嫁给皇帝也不错,可是宫斗的生活太累,这三个人中之龙的男子都对得她很好,究竟该是何去何从?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民事错诉规制研究

    民事错诉规制研究

    从国内外总体情况来看,研究民事错诉的范围比较狭窄,研究的深度还严重不足,我国司法实务界对民事错诉认识的态度还相当保守。这表明了民事错诉的理论还不够成熟,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在我国民法典的起草过程中,由王利明教授和梁慧星教授分别主持起草的“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编草案建议稿”中,都曾将民事错诉行为列为侵权行为之一。遗憾的是,有关民事错诉的相关规定没有出现在正式公布的民法典中。这恐怕与民事错诉的研究不够彻底有一定关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大宋王朝2

    大宋王朝2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渐行渐远

    渐行渐远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奇趣大自然

    奇趣大自然

    “千年回望神秘探索系列”丛书,讲解的主要内容为神秘现象,包括《UFO之谜》《史前文明之谜》《地球神秘记载》《外星人之谜》《人类神秘现象破译》《宇宙的秘密》等书。本丛书在某些问题上,在资料客观翔实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也许其中的观点并不能为读者接受,但是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 三江大学诡异录

    三江大学诡异录

    有时候,我不知道该讲不该讲,毕竟是我的母校,但是憋在心里也不是一个事儿,所以我决定还是讲出来的好,毕竟很多人都不了解三江的历史。三江的布局是一个大型的八卦,所有的建筑都是以红色为主,以镇邪为主,在没有这些设置以前,三江大学以前每年都会死一个人,具体死因没人知道,有人说是邪气,也有人说是鬼魂……这里我要先从一个我知道的故事开始讲述三江大学的神秘……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中国式带队伍

    中国式带队伍

    《中国式带队伍:带队伍就是带人心》立足于中国人的特性,充分发掘和利用《易经》中的团队管理智慧,畅谈带队伍必须解决的分工协作、合理授权、协调沟通、文化建设、领导激励等问题,化成了可落地、可执行的解决方案。方法持经达变,案例典型接地气,见解深刻独特,可读性极强,是本书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