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眼神
一位老人站在河边等候过河,当时天气非常寒冷,又没有桥,来往的很多人都是骑着马渡过去的,老人只好站在那里等待,他希望有人能够帮助他,带他一起到达对岸。
等待了一段时间,他终于看到一群骑马的人缓缓地走了过来。第一个人通过的时候,老人并没有出声,他让他通过了,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以及第五个也顺利通过,老人还是没有吭声。最后,仅剩下一个骑马的人了。
当最后一个骑马的人走过来的时候,老人静静地看着他,恭敬地说:“先生,你能不能让我跟你一起骑马过河呢?”骑马的人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可以,请上来吧!”就这样,他们一起渡过了这条河,等到了对岸之后,老人跳下马在地面站好,他非常感激这位年轻人,并祝福了他,希望他能有好运,一路顺风。
离去之前,这位骑马人很奇怪地问:“老先生,我注意到你让所有其他骑马的人都通过了,而没有要求他们。但是当我来到你面前时,你立刻要求跟我一起骑马。我不明白的是,你为什么不要求他们却要求我呢?”
老人平静地回答道:“我看他们的眼睛就了解他们并没有爱,因此我自己心中知道要求和他们共骑一马过河是没有用的。可是我看到你的眼神,我看到了同情、爱与乐于助人。我知道你会愿意让我跟你一起骑马过河的。”
这位骑马的人非常谦虚地说:“我非常感谢你说的话,非常感谢。”托马斯·杰弗逊就这样转身离开,后来他入主白宫,成为了美国总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是品质的浓缩。心存善良和爱的人的眼神也是温柔和和顺的。想认识一个人,可以通过他的眼神。
临死前的母亲
一位从越南归来的美国战地记者给一个学校的学生放映了一段他在战场上实拍的影片:画面上有一群人在拼命地奔逃,远处突然传来机枪疯狂的扫射声,一个个小小的人影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影片放完了,他很严肃地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
“是血腥的杀人画面!”同学们回答。
他并没有说话,轻轻地把片子又摇了回去,重新放了一遍,并指着其中一个人的身影说:“你们看!大家都是同时倒下去的,但只有这个人,倒下得特别慢,而且不是向前扑倒,她是慢慢地蹲下去的……”看到同学们还是一副茫然的表情,他居然哽咽了起来:“当枪战结束之后,我走近看,发现原来那是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她在中枪要死的一刻,居然还怕摔伤了怀中的幼子,坚强地支撑着,慢慢地蹲了下去。她是忍着最后一口气,用最后一丝力量去抵抗死亡啊。”
为了还躺在自己怀里的孩子,她不愿意过早地离开,她不愿意孩子忍受孤独的痛苦,她不知道自己走后谁来照顾这个弱小的生命,她是何等伟大的母亲啊!
其实,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人类有崇高的母爱,每一种生物都表现出自己母爱的宽广!
到南极洲考察的科学家们在风雪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成千上万的企鹅,面朝着同一个方向直直地站立着。是什么原因能使它们如此整齐地面朝着同一个方向呢?后来,经过仔细地观察,考察队员们终于发现,每一只大企鹅的前面,都有着一团毛茸茸的小东西。原来是一群伟大的母亲守护着面前的孩子,因为自己的腹部是圆的,无法把笨拙的身子俯在小企鹅的身上,它们只好用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孩子抵挡刺骨的寒风。
世上没有一种爱会比母爱更博大,更无私。享受过母爱的人是幸福的,幸福的人又会将爱传播开去,因而世间的许多和谐、温馨都是源自母爱。
互相搀扶
曾经听过一段美丽而凄惨的故事,那是关于一个名叫辛格的人。
有一天,辛格和一个旅伴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某个山口,他们准备翻越这座高峰。突然,他们看到前面的雪地里躺着一个人,于是,两个人急忙走过去查看情况。
在这座大山上,雪一年四季都在下,而且经常是暴风雪,气温也异常地低。每年都有很多登山者或是探险者,为了他们执著的目标,而永远留在了这里。因为,在这里到处都隐藏着危险,雪崩、被雪覆盖的山路、深不见底的悬崖、极度严寒的天气,不被掩埋就会被摔死,如果走不出去就会被冻死。
那个躺在雪地上的人很可能已经被冻死了,辛格急忙过去,他仔细地查看了一番,发现那个人还有气息,只是被冻得失去了知觉。于是,辛格决定先留下来照顾这个人,然后再带他一块走,这样也有个照应。
“这可不行啊!”没想到辛格的同伴却极力反对,“如果我们带上他这个累赘,我们就会丢掉自己的性命,根本就走不出去!现在风雪这么大,天又这么冷,路又不好走,怎么带他走啊?”然而,辛格不能想象自己会丢下这个人,让他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最后,辛格的旅伴告别了他,独自一人离开了。辛格感到很伤心,于是一个人留了下来,先给那个人水喝,后来把那个人抱起来,放在自己背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迈进。他用尽了全身力气,带着生存的信念,背着这个人往前走,始终没有放弃。辛格的体温渐渐地使这个冻僵的身躯温暖起来,那人活了过来。过了不久,两个人可以并肩前进,彼此非常照顾。
当他们走到另一个山口的时候,又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躺着的人,当他们急忙赶上去查看时,却发现他已经死了,原来这个人正是辛格的那个旅伴——他是冻死的。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同样我们也会因为助人而得到回报。相反,孤立别人,也就是在孤立自己。不喜欢助人,不愿与人合作的人往往会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陷入绝境。
原则
珍妮走在街道上,忽然听到身后传来奇怪的声音,她回头一看,原来是罗布格雷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行走。
珍妮感到很奇怪,等他走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就问道:“罗布格雷,你这是怎么了?前几天我还看见你好好的,怎么今天就成这样了?”
“前几天,由于我停下得太急,所以把踝骨扭伤了。”罗布格雷回答道。
“是什么让你那么急着停下呢?”珍妮好奇地问。
“是一条原则。”罗布格雷回答道。
“原则?”珍妮有些不明白了。
“杰克趁我不注意,把我最喜欢的书扔进了泥潭,我以最快的速度在后面追,并且发誓要是抓住他,就一定要把他也扔进泥潭,让他和我最喜欢的书一样躺在泥潭里。就在我拼命追他的时候,突然,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发誓要遵守的原则,那就是一定要替别人着想。就在那一刻,我停了下来,可是我停得太猛了,脚步停了下来,身体却继续向前冲去,所以你看,就是这条原则让我把踝骨扭伤了。”
“为了遵守这条原则,我受了这么多的苦!有时候,我真想放弃这条原则。”罗布格雷说。
珍妮说:“你做得已经很好了,难道你没有认为自己就像一个受伤的士兵,没有为此而感到骄傲吗?”
“是吗?但是我从来就没有这样想过。”罗布格雷说,“你这样说,我还真高兴……”话还没有说完,罗布格雷便高兴地吹着口哨走了。他还没忘记回过头来对珍妮说:“你说得对,以后我还要坚持这条原则!”
能将心比心,是人生的一大境界;能宽恕别人,是做人的一大美德。当我们学会尊重和体谅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时,我们会得到来自心底的快乐。
特里萨修女
20世纪50年代,在印度加尔各答市的印度教卡尔寺院,有一所名为“临终关怀院”的收容所,它的创建者是著名的慈善家特里萨修女。她的收容所专门收留那些流落街头的贫病者和一些只能再活几个小时的垂死者,为即将死去的人提供一个安宁的休息地,让他们得以在平静中死去。
特里萨产生创建“临终关怀院”的念头也是偶然的。那一天,特里萨去巴特那医院开会,路过车站的广场边时,看到一个垃圾桶里有个老妇女在痛苦地挣扎并呻吟着。她赶紧走上前,发现老妇女浑身爬满了蚂蚁和老鼠,头上被老鼠咬了一个洞,特里萨不顾一切地抱起这个老妇女,直奔医院。虽然,特里萨后来救了这位老妇女,但这件事对她震动很大,特里萨开始频频地奔波于加尔各答市的各个部门。在市卫生部门的帮助下,特里萨终于找到了她的“临终关怀院”的理想场所。之后没用半天时间,修女们就送来了几十位最贫困、最痛苦的病人,其中就有一个老人在住进来的当天晚上就去世了。临终前,这个老人拉着特里萨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说:“我一直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你,修女。”不久,特里萨又创办了以救助麻风病人为主的“麻风病康复中心”。
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仁爱传教会,特里萨也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仁爱传教会基地。迄今为止,特里萨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一百多个国家设立了五百多家慈善机构和场所,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从中得到了帮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当她得知黎巴嫩贝鲁特一所前线医院有六十余名巴勒斯坦弱智儿童处在生死关头时,她便冒着生命危险赶到那里,劝说以色列军队和巴勒斯坦游击队暂时停火,使她进入医院,把那些儿童一一抱上车,转移到安全地带。当时,有一名随行的西方记者在后来的报道中写道:“她那因为孩子们得救了而显出的自豪神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曾经和许多国家的总统、女王有过来往,但却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对一个人如此敬畏。”
为了表彰特里萨修女为解除贫困、促进和平所作出的努力,瑞典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把1979年度的和平奖授予了这位身高不足1.5米的矮小修女,并在授奖时这样赞美她:“最孤独的人、最可怜的人和快要死了的人都得到了她的同情与帮助,而这种同情与帮助不是以恩赐的态度,而是以尊重人的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价值为基础的。”但特里萨在得到这些奖金后,把它全部用在了她的慈善事业上。
在特里萨的葬礼上,加尔各答大主教说:“或许她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挽救人的心灵;爱的范围是广博的,它可以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爱的品质是值得敬畏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会比它更高贵,更美丽。
父与子
1989年,一次8.2级的地震几乎铲平美国,在不到4分钟的短短时间里,3万多人因此丧生!
在一阵破坏与混乱之中,有位父亲将他的妻子安全地安置好了以后,跑到他儿子就读的学校,而触目所见,却是被夷为平地的校园。
看到这令人伤心的一幕,他想起了曾经对儿子所做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至此,父亲热泪盈眶。面对看起来令人绝望的瓦砾堆,父亲的脑中仍记着他对儿子的诺言。
他开始努力回想儿子每天早上上学的必经之路,终于记起儿子的教室应该就在那幢建筑物,他跑到那儿,开始在碎石瓦砾中搜寻儿子的下落。
当父亲正在挖掘时,其他悲伤的学生家长赶到现场,心乱如麻地叫着:“我的儿子呀!”“我的女儿呀!”有些好意的家长试着把这位父亲劝离现场,告诉他:“一切都太迟了!”“他们全死了!”“无济于事的!”“回家吧!”“算了吧!”“面对现实,你无能为力的。”“你这样做只会使事情更糟。”面对这些劝告,这位父亲只是一一回答他们:“你们能帮助我吗?”然后依然继续进行挖掘工作,一瓦一砾地寻找他的儿子。
不久,消防队队长出现了,也试着把这位父亲劝走,对他说:“火灾频繁,这些地方随时可能发生爆炸,你留在这里太危险了,这边的事我们会处理,你快点回家吧!”而父亲却仍然回答着:“你们要帮助我吗?”
警察也赶到现场,对着父亲说:“你既生气又心乱,这该结束了,你正在危害他人,回家吧!我们会处理一切的。”这位父亲依旧回答:“你们要帮助我吗?”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帮助他。
只为了要知道亲爱的儿子是生是死,父亲独自一人鼓起勇气,继续进行他的工作。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挖掘的工作持续了38小时之后,父亲推开了一块大石头,听到了儿子的声音。父亲尖叫着:“阿曼!”他听到了回音:“爸爸吗?是我,爸,我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说,如果你活着,你会来救我的。如果我获救,他们也获救了。你答应过我的:‘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你做到了,爸!”
“你那里的情况怎样?”父亲问。
“我们有33个,其中只有14个活着。爸,我们好害怕,又渴又饿,谢天谢地,你在这儿。教室倒塌时,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洞,救了我们。”
“快出来吧!儿子!”
“不,爸,让其他小朋友先出去吧!因为我知道你会救我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都会在我身边!”
充满信念的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父亲因为对孩子充满爱,终于把儿子挽救了出来,孩子因为相信父亲的爱,终于坚忍地等来了父亲的援助。
地狱与天堂
一位老先生死了,他来到天国的入口。天使问他是想去天堂还是想去地狱。他犹豫了一下,问道:“如果允许再回到天堂的话,我选择先去地狱。人们都说地狱很可怕,我还从未见过呢。”
天使毫不犹豫地把这位先生送到了地狱的入口。原以为地狱很可怕的先生却发现这里很美。天上飞着小天使,地上摆满了堆放着美食的餐桌。他回头望了望天使,问道:“这个地方真的是地狱吗?”天使十分肯定地点了点头。
再往里面走,他才发现有些不对劲。虽然桌子上摆满了美食,可餐桌上摆放的餐勺却长得出奇。人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把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最终只能气呼呼地看着桌子上的食物发呆。
老先生离开了地狱,又来到天堂。他惊讶地发现,天堂里的景色和地狱别无二致,同样的餐桌,同样丰盛的食物,同样长得出奇的餐勺。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都用长勺子喂对方吃饭。他们毫不费力地享用着人间难得的美餐。
能够团结互助、相互关爱的人每天都生活在天堂里,相反,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的人则每天都生活在地狱里,学会关爱别人,你也会享受到来自天堂的阳光。
原谅别人的过错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为我们塑造了冉·阿让这样一个形象:19世纪的巴黎,贫苦的冉·阿让为了养活姐姐的孩子而偷面包,被判监禁19年。出狱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主教收留过夜,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是送给他的,使冉·阿让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他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时,以前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出现,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在此期间,冉·阿让得知曾是自己工厂女工的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并答应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这时一名流浪汉被诬偷盗,冉·阿让为救无辜毅然自首,被判终身苦役。冉·阿让制造了自己掉海淹死的假象,逃遁而去,并搭救了小柯赛特,从此二人相依为命。
善良是可以感染他人的,因为正如孟子所说:“人性本善。”宽容一个人的过错,同时用爱去感化他,他也会变成一个充满爱的人,向别人去撒播爱和善良。
君子之争
1936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柏林举行。当时正是法西斯势力猖狂的年代,希特勒想借奥运会来证明亚利安人种的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