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唐德宗李适即位初本是一位立志进取的皇帝,但是,他手下的那群大臣堪称全球无二的混账,闹得他生不如死。李适的定力显然不如他的几位祖宗,他面对大臣的扯淡,选择了一条自己以为很正确的路。这条路的终点就是死亡。
为什么要敛财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十八日,帝国第八位皇帝代宗李豫死掉,他的长子李适灵前继位,这位帝国第九位皇帝就是把帝国的灭亡又创新高的唐德宗。
一切事情还是从李适成为皇帝的八年后,也就是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说起吧,这一年,朝官报告李适,帝国的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因此,粮价大跌。
作为皇帝的李适很高兴,在一次出外打猎时进入了百姓赵光奇的家。赵光奇不知道他就是皇帝,所以说起话来,嘴巴就没有把门的了。
李适问他,“农民们乐吗?”
草民赵险些要骂娘,强忍着才说了两个字,“不乐。”
李适很奇怪,“今年大丰收,你作为农民,如何不乐?”
草民赵压不住火了,“朝廷说话像放屁,本来说两税之外就不征收其他税了。可又征了许多,甚至超过税额本身。”
李适有点挂不住了,皇帝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朝廷。一个草民说自己在放屁,这极大的侮辱,他实在忍不住。他站起来想走。草民赵嘴巴上坚决不让,又絮叨:“今年丰收,官府向我们议价购粮,其实就是强取,根本不付给我们钱。”
李适闷声不响,草民赵依旧发牢骚,“这还不算,原来官府说所购之粮食,送到当地粮库,可现今官府突然抽风,让我们百姓送到百里之外的西京,长途奔波,车毁马死,我的好多邻居都破产了。你说,能乐得起来吗?嗯?”
李适觉得自己若碰到这样的事情,也肯定不乐。当即就把自己身份公布了,并下令免除了赵光奇一家的赋役。
这件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李适能探访民情并解决农民的困难,是个好皇帝;李适解决的只是一家的困难,对于整个帝国百姓的利益来讲,连杯水车薪都谈不上。
但这仍旧只是当时帝国的冰山一角,如果我们剖开帝国的身体,就会发现,当时百姓的负担非常沉重。首先是官用、军需数量过大,只有取之于民;二是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暴民敛财。而其祸首,正是帝国的皇帝李适。表面来看,这位皇帝非常爱钱。他做皇帝的中后期把敛财当成了一门事业,不过,帝制时代,天下都是皇帝的,我们实在无法理解李适为什么这么爱钱。
他经常有意无意地暗示藩镇将帅进贡讨好,并给这种贡物取名为“税外方圆”。这可真是世界上最好听的词语,大意是,在正税之外任意摆弄,像揉面团一样,想方就方,想圆就圆。帝国百姓只要有口气的,都要交,如果不交,就问罪。
但是,李适这个在深宫中的土财主根本不知道帝国养的那群奴才官吏在外面是怎么“方圆”的。官员规定的老百姓交税过程很有意思,首先百姓把粮食牛羊交上来,奴才们把这些东西卖掉变成钱,然后交给商人做生意,赚回来的东西大部分截留私分,只拿出少量的交给皇帝李适,李适拿着这些税外之物就高兴得直跳。
由于李适喜欢收取贡物,全国地方官员中就掀起了进贡大高潮,百姓们则随着这高潮大喊大叫。发展到后来,李适让宫廷在长安东西二市,称为“宫市”,这个名称与“抢劫”既相同又不同。比如你路过一片树林,猛地跳出几个大汉跟你“说此山是我开,留下买路财“之类的话,你必须要留下财物。于是,大汉们扛着你的财物走了。但你若遇到“宫市”,可就倒霉了。拦住你的人都是皇帝的人,他们可能从各个隐秘的角落里跳出来,见你的东西不错,不喊“此山是我开”这么多字,只喊一句“宫市”。你完蛋了,不但要接受一些宫中仓库里发霉的布帛,还要把你自己的财物亲自扛到宫里去。白居易对这种现象写了一手《卖炭翁》,里面的老头就是这样的倒霉鬼。
那位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就觉得这个“宫市”太欺负人,在他看来,你用破烂换好货可以,谁让你是皇帝呢,可你换完居然还要我送到门上,这他妈的没天理了。好似上收费卫生间,方便完了不但要给钱还得把方便完的东西带走?就是因为这样,伟大的文学家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做了个县长。
如我们所知,这很显然就是明火执杖的抢劫,但被抢的人毫无办法,因为强盗就是当今皇帝。这可真是太刺激了,一个人找来许多人去抢自己的银行,并且永无休止。李适并不愚蠢,并且还受到足足15年的太子教育,难道他的良心都让狗吃了?
一切事情都该有因有果,想要知道李适的良心是否跟狗有关,还应该从赵草民与他那次谈话的八年前,也就是他刚掌控唐帝国开始谈起。
李适刚即位时正当37岁,所有大臣都能看得出,这个面对老子死掉却没有一丝悲伤的盛年皇帝肯定想为这个帝国做点什么。大臣们猜中了!李适登基不久,就坚定地想把他老子在位17年中一直走下坡路的颓势扭转过来。他在几个月内连发十几道诏旨,要求中央政务中实行节约,并且对朝中大臣子的奢侈浪费严厉打击。同时,他以身作则,吃穿用度一切从俭。
此时帝国的颓势并非是有雄心就能扭转过来的,李适迫切想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也是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藩镇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李适的态度很明朗,坚决要废掉那些节度使。可节度使们不可能让他那么容易就废掉,那么,只好用战争来解决这个问题。战争需要军费,显然,李适闭着眼都能想到,帝国没有钱。
为了有钱,他重用了唐朝历史上较有名气的理财家杨炎,杨炎在帝国实行了那流传千古的“两税法”。
“两税法”之所以在历史上有名,并非是它取代了唐朝以前的租庸调制的人头税以及唐朝前半叶所累积起来的各有专门名目的附加税。而是它废除了用丁作为计税的基础,代之以一种更有效和更公平的以财产和耕地计征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效,李适做皇帝的第二年,这项制度所收的税就多于前一年的一切财政来源。
此时,帝国应该可以偷偷笑一下了,但为时过早。“两税法”并没有改变李适时期的唐帝国状况,原因就是,李适后来参与了掠夺,无耻而又无畏的掠夺,使得在执行两税法的同时,百姓无缘无故的又多了许多税。
李适为什么会变成这副德行?
其实,这只是李适德行的其中之一,他更让人惊讶的德行还在后头。贞元八年(792年),新任宰相陆贽对当时官员的贪污现象欲实施清理,但最大的贪污犯是皇帝,陆贽毫无办法,治人不成,陆贽只好自治。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大小官吏送给自己的礼物,一概不收。李适知道后,摇头叹息。因为这不符合大流。果然,一年后,就有人对陆贽说三道四,好听一点说他是沽名钓誉,难听一点的说他是在装蛋。李适为了让整个朝廷充盈着贪污的和谐气息,就给陆贽下了一道密诏,说,对别人的馈赠一概拒绝,办事恐怕不大方便,重礼可以不收,但像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最好还是收了。
皇帝让官员贪污,这可真有点意思。陆贽那晚哭得死去活来,他深知,帝国的命运很可能要毁在这个李适手上了。为此,他连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以“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基点劝告李适,官员之所以贪污,是因为您聚敛财富的结果。李适不为所动,鬼知道这个皇帝当时在想什么。他不但不为所动,还对这个不合事宜的宰相鄙视起来。不到两年,陆贽就离开了宰相之位。
不得不说,李适真古怪。至于他为什么会古怪到这种程度,我们还是从公元783年六月他所下的一道圣旨中来猜测一下吧。圣旨的内容很简单,皇帝命令在长安城居住的人要交一种税。他把这种税起名为“间架税”,是按房屋的等级和间数计征:上等房子,每年每间两千文;中等房子,每年每间一千文;下等房子,每年每间五百文。
由此可知道,房子越多,交的税就越高。古代四世同堂的人家可不少,于是,三进院,千间房的人家一次就要缴税上百万。
天下恐怕只有白痴才喜欢被别人搜刮,所以,很多人就谎报房间数,十间房的称只有三间,目的只有一个:逃税。
李适在这种事情上简直就是鸡贼,他让四邻举报,查出谁家少报一间,打屁股六十下,具保的人可以得到钱五十贯。这五十贯肯定是被举报人家来出。
连揍带罚款,李适把长安城许多住户给搞垮了。他为什么要把百姓当成仇人,而不让他们好好活着呢?
原因只有一个:节度使!
有藩镇的节度使在搞事,李适没有钱给士兵发工资,他只能这样做。而之后的敛财,也跟节度使有关。总之,李适的敛财跟藩镇节度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藩镇问题也正是他迫切想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当他没有准备充足时,不知道是他先找上的藩镇,还是藩镇先找上的他,皇帝与节度使正面交锋了。
泾原兵马的愤怒
德宗其实并不是本性贪婪,一定要把大家的银子都抓到手上才心甘。他想做的是大事,他要“削藩”,可惜的是,有了钱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他太乐观了,以至于一不小心激起了泾原兵马的愤怒。
在实行两税法不久,朝廷财政略有好转,手头有了一点钱,德宗就不安分了:他开始谋划着“削藩”。
事情刚开始,还收到了一点效果。德宗初登大宝,在蜀地当了多年土皇帝的西川节度使崔宁入朝祝贺。此人老奸巨滑,人在京城,感到受制于人,就想早点溜回老窝,于是密令在蜀地的部将联合南诏、吐蕃人发兵作乱。果然,无奈之下,德宗只好派崔宁返回西川御敌。杨炎为了削弱崔宁的势力,急急进谏德宗,把崔宁留在在长安;然后派范阳节度使朱泚率兵会合李晟指挥的禁军平叛。这样,蜀地平定之后,进攻军队留驻蜀中,蜀地就重归朝廷统辖了。
朝廷依计而行,西川节度使这块骨头就被啃下来了。
初次尝到甜头的德宗高兴得不得了,还真以为藩镇都是外强中干的软蛋。不久,泾州诸将共推刘文喜为首,抗拒朝廷任命的李怀光去统领军队。刘文喜是个爱出头的傻瓜,就不接受朝廷的诏书,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吐蕃去做人质,想借兵与朝廷对抗。也活该刘文喜倒霉,那时吐蕃刚跟唐朝关系恢复得不错,也就不发兵援助。在李怀光和朱泚率大军逼近泾州城的时候,刘文喜就被诸位将领们出卖了。先前的战友一拥而上,把刘文喜砍死,将首级送到朝廷表示忠心。首恶已除,从犯不究,各位将领继续安享富贵。中央终于收回了泾原劲旅的兵权,任命这时候还是忠臣的朱泚出任泾原节度使。后来,这位朱老哥因为弟弟朱滔叛乱,被撤职。这是后话。
经过这两次行动,德宗自作聪明地认为“以藩指藩”的计策无懈可击。他也不仔细盘算一下,一旦朝廷驱使的藩镇军队不听使唤了,反过来攻打中央,他该怎么办?况且,中央财政刚刚好转,一旦叛军引发战争,陷入相持阶段,朝廷如何有充裕的粮草供应?
这一切就在日后的“奉天之难”得到应验。
德宗巴不得一口就把这些碍眼的藩镇吃掉,他手下派出的黜陟使(巡查钦差)也是如此昏头昏脑。河北黜陟使洪经纶是个十足的书呆子。他见魏博节度使田悦手下有七万兵士,想起皇帝的交待,就大咧咧的要求田悦裁掉四万士兵。田悦一听就火大,一见到老洪那幅摇头晃脑、指手画脚的嚣张模样,就想一刀砍翻了他。不过,田悦和他的叔叔田承嗣一样阴险狡猾,当面不动声色,假装答应了朝廷的要求。
骗过了洪大人这个呆子,田悦把那些被收缴了兵器铠甲的将士们聚集在一起,趁机煽风点火:“诸位弟兄们,你们一直在军队中为国家卖命,以此来养活父母妻儿,现在国家不要你们了,要你们回家务农,你们可怎么挣钱过活啊?”这番话一下子就说到了大兵们的心坎里——这些兵大爷都是战场上抡刀砍人的好手,没几个是牵牛种田的材料。本来怨气冲天的大兵们听了这话,一些心酸的伙计就大哭起来。田悦这时显出大度,拿出自己的积蓄给将士们装备兵器铠甲,让他们重新归队。这样一来,众多将士对朝廷充满怨气,转而忠心拥戴田悦。
朝廷政策在地方上这样被大打折扣甚至阳奉阴违,是不在德宗考虑范围之内的。他还陶醉在自己削藩的小小功绩之上,在梦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
德宗不知道,自己苦心安排的利用藩镇互相牵制的格局,根本是纸糊的架子。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不可收拾。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因为妄想成仙,大喝道士炼制的“仙液”(这也是中晚唐皇室和高官们的一项乐此不疲的“业余爱好”),中毒而死。其子李惟岳继承父业已是事实,只差朝廷承认的形式而已,就上书请求承袭节度使。他满以为,像不久前的代宗批准田悦继承叔父田承嗣的魏博节度使一样,顺理成章。德宗早就想寻机收拾各路藩镇了,李惟岳的上书自然不被批准。
先前,田悦上书求袭魏博节度使,李宝臣上表为之求情;如今,为了报答李老伯当年的恩德,田悦也上书声援李惟岳。心意已决的德宗又一次驳回请求。
这时候,不安分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也起来闹事,三个胆大妄为的家伙凑在一块,热血冲昏了脑袋,就准备反抗朝廷。
这三位老哥还没发兵,势力最弱、火气却最暴躁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先反了。在梁崇义辖地东边的是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他觊觎山南东道已久,趁机上书表忠心,要为朝廷讨伐梁崇义。
德宗还以为李希烈是忠义之士,大大的夸奖了他一番。估计这老家伙在家里都暗暗笑破肚皮了。淮西黜陟使李承进谏,李希烈不是什么好鸟,很可能灭梁崇义来扩大自己地盘和军队。这时候失宠的杨炎也提出相同意见。德宗这时已经非常反感杨炎,更加听不进去。后来李承和杨炎的预料成了事实,德宗才懊悔不已,但他绝不承认自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回头再说三镇勾结起兵的事。李正己不久病死,其子李纳上书请袭父职,也不被允许,于是心一横,牙一咬,加入了反叛队伍。
五月份,朝廷从各地调军对叛军形成了合围之势。在战事开始的第一年,朝廷方面节节胜利,捷报频传。很快,田悦、李纳两路叛军都被打成了缩头乌龟,躲进城中坚守不出。李惟岳的大将康日知吓得腿肚子发软,于是就献赵州城投降了唐军。李惟岳手下老将王武俊是李宝臣时候的宿将,因为功高位重老是受到猜忌,为了不被李惟岳打退朱滔后弄成个兔死狗烹的下场,也就消极怠工,打起仗来不肯使劲。
最后,四面楚歌声中,王武俊冲进李惟岳府中,将他擒住斩首,向唐军投降。李惟岳的党羽也纷纷投降。只有田悦和李纳还在苦苦支撑。
战事取得了初步胜利。德宗大为得意,认为自己的“以藩指藩”的谋略还真收到“决胜千里之外”的奇效。本来朝廷可以趁机收回平复各地的,得意之余,德宗开始大肆封赏诸位平叛功臣朱滔、李希烈等,连投诚的康日知和王武俊也有份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