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等人处在风口浪尖时,石介又搞了个小动作,他给富弼写信,劝富弼要像伊(尹)和周(公)一样辅佐宋仁宗。夏竦就让自己的女奴暗中练习石介的笔迹,然后把“伊、周”改成了“伊、霍”(伊尹和霍光都曾废黜过君主),并伪造了石介为富弼草撰的废立皇帝用的诏书,放出消息让宋仁宗听见。这么低劣的手法,连三岁孩子都不会相信。可宋仁宗不是三岁孩子,而是皇帝。皇帝的座右铭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当范仲淹等人发现宋仁宗的态度渐渐改变时,庆历新政这条大船已经驶进了暴风眼,厄运难逃。范仲淹是个伶俐到骨子里的人,他没有向宋仁宗做出任何解释,也没有说新政将继续。而是说,现在边疆用人比中央用人还要紧迫。于是,他请求外放,由此顺利的逃脱。
接下来,就是富弼要求外放,然后是韩琦。范仲淹在满怀忧愤地被贬出中央以后,在岳阳这个地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叹息,政治上行不通,只有借纸笔来抒发感情了。
庆历新政在悄无声息中死去,没有人,即使它所有的领导者都没有发出一声叹息。北宋帝国恢复旧态,一切又从旧开始了。
梯子和马桶
伟大人物在未发迹前总要做很多准备工作,王安石是个智慧超群而又高瞻远瞩的人,他的准备工作可看成是想要在官场中跳级的人的经典教材。
在与韩琦很不和谐的合作一年后,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王安石三年地方官生涯结束,回到京城等待下一个任命。
北宋帝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位进士在地方锻炼三年后,回到中央都要进入国家图书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工作。不要小看了这个国家图书馆,北宋帝国所有的宰相和参谋部主任都是从这里出来的。也就是说,这里是中央高层领导人的孵化器。只要进入这里,尊严的位置就已经向你招手了。
不过,按流程走,未必真能达到理想终点。比如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他们就是严格按照流程走上来的,可却屡起屡跌。非凡人物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王安石回到开封后,居然婉拒了中央要他到国家图书馆工作的建议,而是希望到地方任职。
公务员们大哗,只有他的好朋友曾巩明白王安石。王安石不是想走捷径,而是想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曾巩尽力帮他,他向蔡襄推荐王安石说:我的朋友王安石,文章合乎古人的圣贤之道,虽然已经中了进士,但是世人对他还是不太了解。他也是一个非常自重自爱的人,不愿意轻易将自己推荐给别人。但恕我直言,他这样的人古今都不多见。如果您能将王安石推荐给朝廷,对天下会有大大的好处。然而,蔡襄当时正受到清算“庆历新政”人的热切关注,根本顾不了其他事。
不过,一介草民曾巩推荐王安石,还是在京城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王安石和曾巩似乎是计划好了一样,由曾巩出面炒作,而王安石极为低调的回避任何赞扬。越是如此,王安石在京城中的名声就越大。于是,京城中的两大政治家族韩氏和吕氏都注意到了王安石。
韩氏政治家族的创始者是韩亿,他是庆历初年宰相,五个儿子和三个孙子都是进士,这里最杰出的两位是韩绛与韩维,文学与才干兼而有之。吕氏家族更是煊赫一时,北宋建立以来,既是宰相又被封为公爵的只有四人,而吕氏家族就占了两位。
现在的家族领导人是吕公著,也就是那位干练宰相吕夷简的儿子。虽然官不大,但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朝中名士不是被韩家人推荐就是被吕家人推荐。攀上了这两大家族,就如同戏子攀上了导演一样。
两大家族与王安石接触过后,深为王安石一本正经但又思维另类的儒家思想而折服。他们纷纷为王安石捧场,王安石由此名声大振。
曾巩也添油加醋,在没有得到蔡襄的回应后,他又向已经被贬出京城的欧阳修写信,称赞王安石。他对欧阳修说,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推荐王安石,并不是为王安石个人前途着想。我看到他是天下难得之才,可以担当圣人之道。后来,他还特意跑到滁州(安徽滁州)拜访正在那里担任州长的欧阳修。
辞别欧阳修后,他立即给王安石写信说,欧阳公看了你的文章,大加称赞,说你的文章世所少有,这样的好文章不为世人所知,是我们这些人的耻辱。欧阳公很想见你一面,你看看能不能抽时间去一趟?你有什么话最好当面讲,写信是说不清楚的。
曾巩对王安石的关爱,如同一位慈母关爱她的孩子。对于王安石而言,曾巩就是一张天梯,登上它,最高的天都能上得去。不过,王安石有自己的考虑,欧阳修人在地方,根本说不上话。能说上话的,也只是在文坛领域。
王安石在文坛的名声已经很响,欧阳修此时就是一个马桶,王安石暂时还用不到他。马桶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文才并非是百分之百的满意,曾巩就提醒王安石说,欧阳公认为你的文章不够开阔,遣词造句还是喜欢模拟别人的口气。欧阳公叫我告诫你,别老学孟子、韩愈的文章,文章写作还是应该取法心灵,自然是最高的境界。
王安石是个从不知错的人,所以对欧阳修的忠告并没有放在心上。而韩、吕这两个马桶的捧场虽然使王安石名声在外,可王安石看透了一点:两大家族并没有实力推举一个人而一步到位。王安石需要再锻炼,这也是他一贯的想法。他需要到地方上去积累实际管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这是镀金的机会。
县令传奇
1047年,二十七岁的王安石被调到鄞县(浙江宁波)担任县长。接到这个任命,王安石心里还是有点爽的,做了三年清闲得不知当官是什么味道的淮南签判,现在总算有了个能有些活干的职位了,也不至于憋得蛋疼。当时一个县的县政府办公事也就一两个人,县里的大小事情都要亲自抓,只要想正儿八经办公,事情有的是。
鄞县这个地方在当时极为偏僻,却因为气候与土地肥沃而极为富有。王安石在本年春天到达鄞县时,江南开始下雨,一直到本年九月份,阴雨停止,很明显,颗粒无收。这就意味着粮食成为稀有之物,江南的米价跟暗箱操作的股价一样直线上升。
江南各地政府急忙采取行政措施,明令各级政府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的奸商,并且要求中央政府开仓放粮,支援江南人民度过难关。在各级政府的打压下,米价恢复到原来的每石500文钱左右。可王安石却在鄞县发出政府公文:鄞县境内米价每石3000文!
鄞县百姓最先发飙,大骂王安石是狗官,已经有人准备好牛车和雨衣,准备到浙江省长(杭州知府)那里上访。省长吕向高是个趋利避害的官员,先驱赶了上访人员,然后调查王安石的背景。一调查,他发现,这小子不太好惹。尤其是中央方面,都把王安石当成是不世出的人才。吕向高只好咬牙切齿,秉承“上帝要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的信条,等待王安石自我毁灭。
王安石不是个把政府公文当屁的人,他敢这样做,必然有原因。王安石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商人发了大财。而鄞县百姓只好勒紧裤腰带,每天都养生似的喝粥度日。中国百姓最希望的不是有个英明的皇帝,而只盼望有个造福一方的好县长,好镇长,甚至是好村长。可惜,王安石暂时让他们失望了。
一个人如果有好运气,如同斗地主总能抓到大小鬼和四个2,而且还有一条长顺子。王安石就有这样的好运气,江南发洪水,陕西那边的干旱已经持续了三四年,那里成了启动的微波炉。政府只管陕西了,似乎忘记江南也没有粮食吃。
1048年的春天,江南大部分地区已经无米可买(一些粮食贩子都跑到宁波去卖米了)。人们手里有钱,却不知道去哪里买吃的。
而王安石的宁波,人们虽然没有存款,可家家都有米吃。一些闻风而来的粮食贩子在宁波遇到了危机,宁波人不缺米。但他们远道而来,又不好把米原路运回,只好卖掉。于是,宁波的米价一落千丈。
王安石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扬,他们现在才知道,王县长是个有智慧的人。
吕省长见王安石这一招太有水平了,立即颁发嘉奖令,并把浙江各个地方的米价都提高。商人们见又有赚头,蜂拥而来。
这只不过是王安石对市场经济的一点认识和实践,作为一个大政治家,不过小聪明而已。史料说,王安石在宁波经常下乡。由于他拒不透露自己是县长,所以没有人请他大吃大喝。在乡下,王安石了解了人民的难处,随之推出“青苗法”政策。
用今天观点看,青苗法的具体内容,实质是“粮食抵押贷款”。他把宁波政府当作农业银行,由政府一把手,也就是他担任行长。王行长向宁波境内的庄稼汉发放专项的青苗贷款。贷款的数额由庄稼汉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