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年轻时的生活质量是很差的,据说每天三碗粥,米粒清晰可数。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给他送去大鱼大肉,他不吃,说,不是我不想吃,可我担心我吃完这些,以后粥就喝不下去了。
后来,范仲淹中了进士,他到哪里做官,哪里就有人传颂他大公无私的美好品德。这是因为范仲淹阁下的确为大多数人着想,而对自己看不惯的事,肯挺身而出。这次,他指责宰相吕夷简纯粹是因为吕夷简搞得太不像话,《百官图》中的官员的确出自吕夷简的上下其手。
可惜,仁宗皇帝并不认为《百官图》有什么不妥,范仲淹立即遭到吕夷简的反咬,被贬出开封。图书馆校勘员欧阳修得知这件事后毅然为范仲淹说情,并且还指责御史台的官员不负责,按他的理由,御史台全体官员应该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为范仲淹说好话,否则就是王八蛋。吕夷简飞速出击,欧阳修被贬出开封。
范仲淹与欧阳修在当时北宋京城开封可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二人的被贬让很多人都为之叹息。王安石早就听说过这二人,特别是欧阳修,在文学圈的知名度极高。对于二人的被贬,王安石什么都没有做,连声叹息都没有。因为在这位十六岁的年轻人看来,二人用嘴巴做事,永远都不能成功。
小中第四
1037年,王益被中央政府委任为江宁(南京)军政长官助理(通判),王安石随父到江宁。自此后,王安石就把江宁当成老家。在江宁,王安石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他从书桌前拉走。而就在破万卷书之后,王安石走上了“离经叛道”之路。
王安石之前,数以百计的儒家读书人把传统经典做了无数次庸俗化解释,这些解释全是在原地打转。王安石极为厌恶这种刻板教条的权势,他认为儒家经典从出生时就是死的,是不是经典还未可知。可很多人居然在一具死尸上看出字里行间无数的恍恍惚惚的微言大义,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王安石找来当时被认定为“旁门邪说”的先秦诸子之说,快乐的阅读。正是在韩非子、墨子和老子这些思想家那里,王安石发现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他的思路从此大变。正如鲁迅一样,王安石通过儒家思想武装自己,反过来又对儒家思想嗤之以鼻。
在儒家思想家中,王安石最敬佩的是孟子。孟子说,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前面就是刀山火海,也要勇往直前。如果认为自己是错的,那就赶紧转舵,去寻找新的路。看王安石后来的行径,孟子真是他的隔世知己。
两年后的1039年,王益去世。在给父亲守丧时,十八岁的王安石清楚明白地立下了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不世功业,不要被任何事情左右。他留下了这么一首诗:“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说,时间就像飞一般快,年轻时如果不能立下大志,那这一辈子就白忙活了。虽然父亲刚刚去世,自己无依无靠的,自己也不能消沉,还是要以古代的稷啊契啊这些大人物为榜样,建立起不世功业,一切世俗的吊丧应酬都是虚的,还是专心读点书比较实际。
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王益的死,让王家没有了经济来源,王家人从此陷入困顿。多年之后,王安石回忆说,老爹一死,真是天塌地陷。桌上的菜日益减少,锅盖揭起来一次都很难。王家人为了填饱肚子,包括王安石在内也开始寻找谋生之道。如今已不能找到资料可以证明王家人的谋生之道如何,但王安石仍然在没有被饿死的情况下,发奋苦读。在为父亲守孝三年后,1041年年末,王安石来到东京汴梁,准备参加明年春天的科举考试(国考)。
北宋的公务员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如果不是王安石的老爹去世,三年前,王安石就已经进京。不过,时间可以把人改造得更加成熟,王安石这次来是势在必得。
但造物往往好弄人,王安石自信满满,发榜时居然只得了第四。使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安石对这结果只是淡淡一笑。后来有人考证说,王安石的确是中了状元,但发生了点小意外,所以,他只好屈居第四。不过,有人指出,从第一降到第四,这意外还小吗?
意外自然不小,我们先从本年的状元谈起。本年状元是合肥人杨置,杨置的名气如日中天。这不仅因为他的确是个才子,还因为他哥哥杨察是当朝宰相晏殊的姑爷。杨氏兄弟从小没了爹,老娘极爱面子,发誓要把两个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杨察那年考中第二,消息送到合肥后,这位老娘居然大发雷霆,说:“这小子真是个废物,竟让人家的子弟占了先,简直把我这张老脸都丢的快尽了。等老二将来要是再考不中状元,那我就不要这张老脸了。”
老娘要毁容的力量使杨置充满了十足的自信,他考完后到处预言,状元非我莫属。当然,他的哥哥杨察比他理性,偷偷向老岳父晏殊探听,结果晏殊告诉他,状元不是你老弟。杨置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在妓院里喝酒听歌,拍案而起,大骂:“哪头笨驴抢了我的状元!”
灵异的是,等榜单贴出来,状元居然就是他杨置。闹了半天,是笨驴杨置抢了他杨置的状元。
用宰相晏殊的话讲,杨置这个状元是捡来的。
当时,主考官把王安石的卷子定为第一。按照规定,所有的卷子都要送给皇帝审阅,只有宋仁宗点头,才能正式公布。宋仁宗看了王安石的卷子后,极为反感。王安石的文风很陡峭,使人读起来心上不安宁,最要命的是,王安石在文章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孺子其朋”。
这句话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这句话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对周成王说的。周王室刚灭了商朝不久,周武王就挂了,年幼的周成王登基后,因为不懂事,这国事的事就落在了姬旦头上。鉴于当时复杂的形势,姬旦就向周成王说下了这番话,意思是说:“你这个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
要知道,科举考试,写在纸上的很多话实际上都是给皇帝或者是国家出主意的。王安石这是让宋仁宗这个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皇帝的“孩子”好好跟大臣相处。宋仁宗气不打一处来,说:“这是什么玩意,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状元!把第二名取为状元。”
有人告诉他,第二名本来就是公务员了,按本朝规定,公务员考更好的公务员,为了避嫌,不能当状元。
宋仁宗又问,第三名呢。
第三名也是公务员。
第四名呢?
杨置!
“很好!”宋仁宗说:“那就取他为第一。那个叫王安石的,让他滚到第四去。”
王安石虽然对第四名没多大感冒,但他的新朋友曾巩有些替他打抱不平了。
曾巩是王安石的老乡,王安石进京考试时,曾巩也来撞大运。二人偶然相识,一见如故。曾巩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但对王安石的文章却是出奇的称赞。大榜发布时,曾巩没有先找自己的名字,而是直接去第一名的位置上寻找王安石,可惜没有找到。尤为可惜的是,他自己的名字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
他觉得这件事很可疑,于是找到恩师,刚从外地调回京城的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欧阳修。欧阳修通过各种渠道,探听出了王安石的确不是第四,排名肯定靠前,但是不是状元却未可知。
曾巩对王安石说,这是典型的舞弊,我们应该投诉。王安石一笑了之,并且转移话题,说,你老兄那样好的文章都落榜,我能在榜上,已是老天眷顾了。曾巩听了这话,哈哈一笑,然后说,我的老师欧阳先生曾看过你的文章,认为是千百年来的奇文。
王安石仍然是淡淡的笑,他知道,文学界的人互相吹捧,互相抬高,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有些时,这些话都不可当真。在任何一个圈里都是这样,有捧臭脚的,就有伸出脚去给人家闻的。王安石的文章虽然不是臭脚,但绝不至于让当时的文坛大家欧阳修瞠目结舌。
曾巩一直想让王安石见欧阳修,但王安石还有别的事情要做。按照惯例,进士要在京城中等待任命,就像是今天排队买票一样。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排队的进士都能买到票。在这段时间,进士们需要为将来的前途四处拜访朝中大佬。有时候,朝中大佬也会慧眼识珠,主动邀请某个进士来家里吃饭聊天。晏殊邀请了王安石,不仅是王安石才华了得,还因为二人都是江西人,而晏殊也出生在临川。
晏殊是典型的太平宰相,有事的时候会温柔的向皇帝提出意见,无事的时候填词、写文章,绘画,嫖妓。混到他这个位置,生活质量都不差。一见到王安石,晏殊就亲切的问候老乡,家里有什么人啊,在京城有什么困难啊,咱们家乡现在变化大吗。王安石说,我从江宁来,好多年不回江西了。
晏殊这才收起废话,对王安石说,“你我是同乡,这次你的名次有点问题,你可知道?”王安石摇头。晏殊说:“我本来想替你说上几句话的,但怕别人说我照顾老乡,所以还是避嫌了。”王安石“哦”了一声。晏殊又说,我是个喜欢提拔上进的人,你将来要好好做,我这个宰相位置,你肯定可以坐到。
晏殊这话倒没有托大,也没有撒谎。欧阳修和范仲淹就是他当年一手提拔起来的。但王安石对这些似乎没有多大兴趣,或者说,暂时还没有兴趣。
晏殊见王安石一直就像块石头,心里就有点不高兴,就问:“听人说,你常常以孟子自居?”王安石一愣,这是事实,但是谁说的呢,“没有这回事。”他回答。
晏殊一笑:“孟子善辩,偏激的很,学他总不如学孔老夫子。”见王安石不回话,他话锋一转,“我送你一句话,将来若能做到,必然可使人生幸福:能容人的人,必能被人容。”
王安石恍惚的点了点头,离开了晏殊的家。
不久,任命令下来。王安石的官职是江苏扬州长官助理(淮南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