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1500000006

第6章 遭遇小人(5)

高祖回答:“诸大臣都认为他有平定四海之功,况且,他并无夺太子之位的行动,一旦杀了他,何以向天下人说?”

元吉回答:“他出征时常违诏敕,初平东都之日,偃蹇顾望,不急还京,分散钱帛,以树私惠。违戾如此,岂非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

高祖不语,元吉见此情形,怏怏而退。

适值李渊要避暑太和宫,按照惯例,李世民与李元吉要跟随。元吉找到李建成道:“到了太和宫,当兴精兵袭取之。抓住他后置土窟中,只开一孔以通饮食。”

建成还是没有同意。不久,李世民抢占先机,发动了玄武门兵变,元吉与建成被杀。李元吉虽然洞烛其奸,但却迟迟得不到下手的命令,是以大败。而李世民却是一个只凭传言就杀人的人。

他的猛将李君羡,因促成了“便桥之盟”,所以李世民当着众臣夸奖道:“使皆如君羡者,虏何足忧!”但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却在不久后被李世民杀掉了。早在贞观初,白日接连出现太白星,有太史占曰:“有女人要当皇帝。”其时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

有一次,唐太宗大宴群臣,行酒令,各言小名,李君羡就把自己的小名字“五娘子”说出来。李世民张着嘴半天没回过神来,好久,才阴笑着说道:“明明是一个男儿,怎么叫女孩子的名字?”

又因为李君羡官邑属县名里都有“武”字,李世民觉得太史之占和谣言很可能要验在这个李君羡身上。他当初想要杀建成太子时也造了许多谣言,难道这个李君羡……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久,他把李君羡调到华州作刺史,又秘令会御史弹劾他。如他所愿,一份“李君羡与狂人为妖言,谋不轨”的奏书到了他面前,他马上下令斩之。

如果建成太子有一点李世民的狠毒之心,元吉根本就不用死了。元吉临死前很可能后悔,遇到了太子建成这样“老实”的笨蛋,不然,死得定会是李世民,而不是他。

历史就是历史,由不得半点假设。但是因为报着对建成太子太大的遗憾与对李世民的仇恨,不得不假设一番。从古至今,区分一个君主是否昏与明、庸与聩的标准似乎就是他的业绩。而这种业绩是留给后人的,也就是说,后人才有资格评价谁是明君谁是昏君。这后人里还分两种,一种是文人,一种是普通百姓。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朝代,百姓对上都所知甚少。对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封建社会来讲,百姓诉苦的时间要远大于他想要了解朝廷内部形势的时间。大唐虽然太平强盛,但跟老百姓没有太大关系。所谓太平,不过是收老百姓的税顺利一些,所谓强盛,不过是让境外的诸族臣服而已。

现在无法了解当时老百姓对李世民的评价到底是什么样的了,即使有,恐怕也不能置于史书。况且,前面已经说了,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参加时政。所以,太平盛世之于老百姓,就是能有短暂的安生时间来过日子而已。

后人中的老百姓会以“明君”二字评价李世民,因为他开创了太平盛世。而后人中的文人却不这样看,他们在肯定太平盛世的同时还会对皇帝之位的来龙去脉进行理论。他们理论的结果就是李世民“皇帝之位”来路不明。在他们这里,“明君”二字已经去掉了“君”字。

在前面我们讲过,贞观之治的出现是高祖李渊奠定的基础和诸多名臣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假设是建成太子当国,根据他的个性与品行,他自然也会将大唐带到太平强盛的境地中来。他也会成为世人眼中的明君。

但他失败了,他没有坐上本该是他坐的龙椅。因为他遇到了李世民,一个比他在心机上要高出许多,在品德上要差出许多的李世民。

太子朱友文:淫父之债,孝子来偿

朱友文,梁太祖的义子。在“王侯将相宁有种,兵强马壮为之”的五代,太子这个头衔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朱友文,一个被梁太祖看重却间接被梁太祖害死的后梁唯一的太子却只留下了不到一百字的资料。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乱臣贼子太多,做恶太多,罄竹难书。对于他这样一个没有大奸大恶后来又没有机会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

五代本就是一群乱臣贼子表演的舞台,朱友文在这样的场景下显得格格不入,显得那么“单薄”。如果他不被弟弟杀死,后梁的历史必将改写,虽然在关于他不到一百字的记录里没有他的理政才能,但无论他的理政才能如何的糟糕,肯定会比杀他而登基不理政的哥哥要好得多。可惜的是,因为父亲的淫,而间接地导致了自己的被杀。在五代时期,死一个太子并不算什么,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死的是朱友文,一个完全可以继承梁太祖后期改革的太子朱友文。

父债子偿

五代后梁的建立者朱温在做了五年皇帝后,忽然于912年7月时大病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接班人问题就成了他临终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在后世史学家那里,后梁政权是个伪政权,因为它是朱温从早已风雨飘摇的唐王朝“篡”来的。

朱温从907年称帝就一直没有立太子,在这位勇猛的武人看来,自己还要活很多年,早立太子不是从另一面说明自己活不长了吗。一天,朱温感觉真的要归天了。终于把接班人问题提到嘴边来,向在床边侍奉他的王氏说,把你丈夫朱友文从汴梁叫回来。然后,又叫来宰相凤翔,说,友文继承帝位,其他皇子我都放心,只是友珪,我不放心。

宰相敬翔对郢王朱友珪也很了解,其狡猾程度不下于朱温。朱温当初从唐昭宪宗那里抢来的帝位,难保他这个儿子在他死后不会不这样做。君臣二人叹息了一回,朱温毅然道:让他远离洛阳,去莱州做刺史。敬翔以为这个主意不错。

但君臣二人都错了,当王氏因心花怒放而将朱温的遗嘱散播出去时,朱友珪早就有了另一番打算。他当时很想不明白,父亲是不是病糊涂了。朱友文只是义子,有着眼前他这个亲身儿子不给,却把帝位传给外人?况且,自己到莱州做刺史,说不上哪一天就会被反复无常的父亲杀了。即使父亲不杀,将来的朱友文也不敢保证。

就在912年7月18日夜晚,患病多年的梁太祖朱温病情突然加重时。朱友文带着早已经联络好的左龙虎军统军韩勍和仆人冯廷谔以及诸多士兵闯进了寝宫。朱温惊起,喝问:“反者是谁?”

朱友珪接口:“你猜!”

父亲大骂:“果然是你。你这个畜生,杀父之罪,天地不容!”

儿子再接口道:“老贼本就该碎尸万断!”

朱温的病忽然就被吓没了,跳起来要逃。朱友珪的仆人冯廷谔大喝一声,抡刀来杀他。朱温绕着柱子跑了三圈,最终因年老体衰,脚步一慢,被冯廷谔追上,去他胸前捅了个窟窿,抽出刀时,把肠子也带了出来。朱友珪命人将父亲的尸体用毡子包起,就埋在了寝宫地下。

接着,他立即派供奉官丁昭溥,拿着伪诏,驰往东都汴梁,令东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均王朱友贞,速诛友文。朱友贞不知是假,即诱入友文,将其杀掉。友文妻王氏,还没有奉朱温之命去汴梁,就被朱友珪派人杀了。一面又对外宣布伪诏道:朕艰难创业,逾三十年,托于人上,忽焉六载,中外协力,期于小康。岂意友文阴蓄异图,将行大逆,昨二日夜间,甲士突入大内,赖郢王友珪忠孝,领兵剿戮,保全朕躬。然疾因震惊,弥致危殆。友珪克平凶逆,厥功靡伦,宜令权主军国重事,再听后命。

这份伪诏大概意思是说,“我”经营天下三十多年了,登基称帝有六年,大家过得都还不错。可朱友文这个畜生居然想谋反,昨天晚上,有一刺客进入我房要刺杀我。幸好郢王友珪及时赶到杀了刺客,又诛了朱友文,保全了我性命。但是我因为受到惊吓,病更加重了。连朝政都难理,现在我就把军国重事托付给郢王友珪,他就代表我。

朱友文,这个一无所知的人就这样间接地被兄弟朱友珪杀掉了。甚至在他死之前,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太子,而且在朱温病入膏肓的情况下,他很快就会成为一国之主。可惜,这一切对死人来讲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他的死和秦始皇太子扶苏之死是惊人的相似,都是父亲在最后一刻认可的接班人,都是自己的弟弟借着已死的父亲的命令诛杀之。所不同之处在于,扶苏是自杀,便给后人留下了几许伤感,朱友文是被另一兄弟诱杀,所以只是让人感到惋惜而已。之于死,主动与被动竟然相差这么远。

对于朱友贞是如何诱杀朱友文太子的,史书毫无提及。这对朱友文的轻视可以想见。事实上,关于朱友文,《新旧五代史》中都是异常的简略:博王友文,字德明,本姓康名勤。幼美风姿,好学,善谈论,颇能为诗,太祖养以为子。太祖领四镇,以友文为度支盐铁制置使。太祖用兵四方,友文征赋聚敛以供军实。太祖即位,以故所领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征赋,置建昌宫总之,以友文为使,封博王。太祖幸西都,友文留守东京。

对于一朝的太子居然简练到如此程度,可见,后人对这位太子并不持认可态度。即使持了这种态度,将这样一位太子放到五代的君不君臣不臣的乱世里也是没有一点可认真写下来的的必要。

他的死从表面上来看,是朱友珪大逆不道所致。但要追根溯源,杀他之人非朱友珪,而是他父亲朱温。朱温以背叛黄巢起家,历唐朝三帝:僖宗、昭宗和他所立的傀儡昭宣帝。在打天下时,他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待称帝后,他与宰相敬翔共同为治理后梁做出了诸多贡献。但到了晚年,他却忽然变了一个人,除了年轻时疑心病重和奢杀之外,还好淫。

这种淫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当然,谁也想象不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淫的对象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把封建道德礼仪统统地视为脚底泥,他把淫的对象从大臣的妻子儿女升到儿媳妇身上来。

朱温共有七个亲生儿,长名友裕,次为友珪、友璋、友贞、友雍、友徽、友孜,友孜一作友敬。算上义子朱友文共称八儿。友裕早死,追封郴王,友珪为郢王,友璋为福王,友贞为均王,友雍为贺王,友徽为建王,友文受封博王;最小的儿子友孜当时很小,故未得王爵。除了大儿子朱友裕早死,妻子未娶,小儿子友孜年纪尚小未成亲外,其他六个人都有妻子,而这些妻子在丈夫常于外地征战时都在朱温床边,朱温美其名曰:侍寝。

丈夫在外为其打江山,妻子为其解决生理需求,朱温这个皇帝做得的确乐不可言。但弊端就此产生,妻子总为在外的丈夫打算,所以在大情小事上无论朱温偏向于哪一个皇子,都会引来其他皇子的嫉妒。即使是朱温很客观地为某个皇子办了一件事,在其他皇子那里,也是因为该皇子的媳妇的缘故。

朱友珪很显然就是这种思想的坚定认可者,他虽然自己不具备太子的才能,但因为除了大哥朱友裕死后,他就名正言顺地成了朱温的长子。在这种心理下,当他听到父亲把皇位传给朱友文——一个外人时,第一想法就是:因为朱友文的妻子王氏。

于是,才出现了寝宫兵变。朱温在淫上面得到了报应——被穿肠破肚,而仅仅这一点惩罚是难以消苍天之恨的。于是,他唯一的一个有才能的儿子朱友文替他把还上了这笔帐。

朱友文之功

公元883年三月,朱温因平叛黄巢有功,被封为宣武节度使,十月,又兼宣义军节度使,公元898年三月,又被封为天平军节度使,该年五月,又兼护国军节度使。从这以后,朱温领四镇,实力已完全可以问鼎唐皇。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朱温手下的敬翔说,自古兴兵可以成大事者,必要有强大的后盾支持。所以,不可无兵,必要有盐铁与粮食。朱温认为可。于是,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了朱友文,任命他为“度支盐铁制置使”。所谓“度支”,是指掌管财政预决算收支的职位,所谓“制置使”,是指在军事行动前后为控制一方秩序而设的职位。这样,朱温便开始了他的四方用兵,而朱友文在朱温用兵过程中,征赋聚敛以供军实。自此,到朱温称帝的八年时间里,朱友文为后梁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901年,藩镇主李茂贞将唐昭宗挟持到凤翔,朱温赶到凤翔救昭宗,在经过一次正面交锋后,李茂贞自知不敌,坚守城池不出。朱温远道而来,又屡攻不下,粮草殆尽。只好回于河中,不久,朱友文送来大批粮草,朱温再次起兵攻击李茂贞所坚守的武功。此一战一直持续了两年,两年后,李茂贞城中粮食短缺,出城投降。朱温得以围困李茂贞两年,其功全在朱友文。

公元906年,昭宗让朱温总判盐铁、度支、户部等三司事,朱温不做,原因很简单,他已经有了一个朱友文,这些官职早已在他掌控之中了。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以汴梁为都城,称东都,就是后来的开封。五月,大封群臣与家人。在朱温称帝初期,看他一些所为似乎是一个明君。比如,他以唐朝故臣张文蔚、杨涉并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又以御史大夫薛贻矩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他还用尽各种办法搜访贤良。或者是将一些处于下位的有才之人提升。有明政理得失之道规救时病者,可陈章疏。有处于深山老林中不求闻达的人,派人用厚礼去请。在对待以前的战友上,他进封河南尹兼河阳节度使张全义为魏王,两浙节度使钱镠进封吴越王。在家人的赐封上也是尽其所能,慰其所欲。封皇兄全昱为广王,皇子友文为博王,友珪为郢王,友璋为福王,友雍为贺王,友徽为建王。

公元908年,把自己曾住过的在汴梁的旧第建为建昌宫,改判建昌院事为建昌宫使。他当初四处征战,兵马仓库籍繁,都出于建昌院,改院为宫,足见其对此后勤工作的重视。

公元909年,朱温迁都洛阳,在汴梁,他做了如下安排:以尚书兵部侍郎李皎为建昌宫副使,兵部侍郎姚洎为卤簿使,开封尹、朱友文为东都留守。

朱温建国后,首先面临的不是人人的口诛笔伐,而是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等藩镇势力的威胁,为了建万世之业,他只能把重点放到军队上来。想要兵强马壮,就必须要重农。重农既可保证兵源,又可以保证兵马之食。

后梁能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生存了十七年,正是得益于朱温的重农改革。而在改革中有两个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一个是宰相敬翔的智略,另一个就是朱友文的执行力。在当时的中原,河南属于中原地区土地比较肥沃之地,作为东都留守的朱友文推行改革自然责无旁贷。也正是这一段时间,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11年,朱温深切地体会到了朱友文的经济治理能力。所以,当他在西都洛阳肆意淫荡时,可以谁都不见,但当听说是博王来时,必招之前,嘘寒问暖。

同类推荐
  • 帝王遗嘱:破解皇权的更替密码

    帝王遗嘱:破解皇权的更替密码

    皇权的传递做起来相当复杂,但说起来却相当简单。我们今天就是来说这事的,因为帝制时代早已经过去,谁也没有能力再来做了。本书所选取的遗诏,皆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的帝王的政治遗嘱。他们就是那些“围棋高手”。或是开国帝王,或是中兴之主,或是乱世枭雄,或是太平天子。而他们对自己身后江山的合理或是不合理规划,直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的发生。
  • 正说三国

    正说三国

    想知道三国真正的历史吗?想了解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吗?想读懂正史三国的都来看看吧!
  • 考古发现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未解之谜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
  • 汉雄

    汉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年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没人可以随便欺辱大汉的子民,没人可以在大汉的国土上任意的抢掠杀戮。无论我们的敌人有多么的强大,汉家的血脉终将激励着我们拿起刀剑,争取属于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要让这帮草原鞑子领教汉家儿郎的勇武,用他们的尸山血河铸就大汉民族的辉煌。云啸向天怒吼,大汉雄起。龙王书友QQ群:282022096,欢迎各位朋友共同讨论篡秦的发展。
  • 大元王朝2

    大元王朝2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痴恋:寻找我的妃

    痴恋:寻找我的妃

    他因为当年对她的不信任,而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于是一直苦苦寻回这错过的情。她因为当年对他的痴,最后弄得香消玉殒,可是这情在她心中仍是那般刻苦铭心。他发誓要寻回他的妃,重拾这错过的情。他和她是否能重续这错过的情?她的痴恋是否依旧会付诸东流?命运的红线是否已经紧紧缠绕着他们了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曾经的历史,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某一历史事实,只是在众多可能中实现了的一种可能。而在实现与未实现之间,有一个拐点,它充当着很有可能改写历史的重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拐点: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或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历史已潜藏的必然变化,终于因为一些偶然因素的介入而赫然凸现出来了。就让我们在这些拐点之处,体会历史变化的魅力吧!
  • 拽丫头的恶魔王子

    拽丫头的恶魔王子

    开学典礼那天,她匆匆而去,却撞倒了冷酷如冰的他,没有擦出爱情的火花却擦出了势不两立的誓言。她骄傲发誓:“金圣月,我贝雅丽今生与你斗到底!”才许下誓言的她竟然迷失在他家豪华的别墅中,她无奈挤在他的床边,辗转难眠,回忆起那生硬的吻她迷失了方向……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神箭诛日

    神箭诛日

    脚踏潇洒的舞步,吟唱死亡的战歌,一柄弓,一支箭,非凡节奏的背后,演绎传奇的人生!主角说:“其实上面的简介都是扯淡,这就是一个很神很射也很日的故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祭祀村

    祭祀村

    一具被掏空内脏的尸体,一个用人祭祀的神秘村庄,到底隐藏着怎么恐怖惊叹的秘密?一个精心设计的死亡游戏,面对重重机关,他们是否能全身而退?一段艰辛惊险危机四伏的寻宝之路,历经万千险境之后他们得到的究竟是什么……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