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
我们写文章,要用脑,用心,还要用气。文章以气为主,还是孙犁先生说的。以前我对这句话不太理解,写文章多了,如今才体会到此言的确是经验之谈,肺腑之言。因为写文章的过程是作者呼吸的过程,通过呼吸,字行里间必定带出作者的气质,并形成一定的气场。我们看谁的作品,就等于进入了谁的气场。而判断其作品的品质如何,我们有时不必把一个人的作品读完,只到他作品的气场里呼吸几下就行了。无疑,阅读作品的过程也是一种呼吸过程。在好的作品里,我们如访菊品梅,得到的是香久清远的气息。在不好的作品里呢,我们看到的有可能是污泥浊水,吸到的是不良空气。我曾把好作品里面的气总结为四种气,即真诚、正大、平和、善良之气。反之,则是虚伪、阴邪、暴躁、丑恶之气。
近日读了杨晓东的随笔集《“麻辣”水浒》,我意识到,我所总结的好文章里包含的好气当中似乎还少了一种气,这种气叫义之气,或者叫忠义之气。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很看重义的,在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仁义礼智信里,把义放在了第二位,可见对义的推崇程度。长期以来,人们对义气的理解有些偏狭,甚至和一些负面的东西相联系,这是不应该的。
一个人喜欢读什么书,书里必定有和他的气质相投合的东西,或者说,一定是他在书里找到了自己。晓东喜欢反复阅读《水浒传》,除了他接触该书比较早,有先入为主的因素,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书中贯穿始终的义字打动了他,吸引了他,并塑造了他。和《三国演义》相比,如果说《三国演义》主要是写智的,打的是智的旗帜,而《水浒传》主要就是写义的,高举的是义的大旗。可以说一百单八将中,每个人都是义的符号,义的载体。不管是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卢俊义,还是宋江、孙二娘等,每个人都是义士,都有义举,最后集合在义的大旗下,形成了聚义和起义的强大力量。
晓东喜欢《水浒传》,不惜放在手边,带在路上,反复阅读,但他并没有淹没在“水浒”之中,没有被“水浒”拘泥住,他看来看去,把“水浒”看透了,看破了,看到了许多别人没有看到的背后的东西,并产生了奇思妙想,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晓东拎出《水浒传》中一些有趣的人物,把焦点聚集在人物身上,让人物穿越一番,站在当今的舞台上,对人物进行了重述。不,他不是简单的重述,他对有的人物有质疑,有颠覆,甚至是重构。比如在《燕青挖炭》这篇文章里,他写浪子燕青勾搭上了名妓李师师,因囊中银两不足,就想办法在梁山山脚下雇人挖炭挣钱。别的将领见燕青思想鲜放,先富起来,纷纷效仿燕青,也在梁山周边挖起炭来。挖得地陷了,寨墙塌了,水枯竭了,风气也败坏了,最终导致被宋军攻破山寨,荡平水泊。晓东把梁山的失败归咎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显然是当代人的视角,当代人的理念。它的现实意义也就在于此。
以“麻辣”来给水浒命名,大概想赋于水浒以新的味道。人们对于味道有多种需求,一种味道尝久了,就想换一种味道。我猜晓东的意思,是要给水浒的读者们换换口味。麻和辣都是重口味,都是刺激性的口味,读者诸君小心了,别被晓东麻翻,别辣出汗来。
2013年8月7日(立秋)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