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
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很容易,连鹦鹉都可以,只要它会说两个词:供给与需求。
——保罗·萨缪尔森
供给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
——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
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做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马克思
名言解读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的两大基本概念。在经济学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层含义:
首先,需求是针对价格水平而言的,价格不同,需求数量自然不同。比如,苹果现在是2元钱一斤,那么你想买5斤苹果;可是过两天苹果涨价了,3元钱一斤,可能你就会觉得贵,不买或者少买一点了。
其次,购买意愿是需求的基础,没有购买的意愿就不会有需求。比如,苹果现在很便宜,1元钱一斤,但是你根本不愿意吃苹果,宁可吃香蕉或者梨,那么,就算苹果再便宜你也不会买,对于苹果来说,你的需求就是零。
第三,能够购买的数量,或者叫做购买能力,这就是指消费者的实力。对于便宜的物品来说,这一点表现的不明显。可是对于贵的东西,比如说钻戒,你虽然很喜欢,但是没有那么多钱去买,所以你虽然有购买的意愿,却没有购买的能力,那么也不能形成实际的需求。只有你想买,并且有经济实力购买的时候,才能够构成需求。
经济学家们研究出需求定律,来表示需求的特殊性质。需求定律的含义是,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
研究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你是一个做生意的人,那么需求就意味着“市场”,什么产品有市场,你就应该做什么生意。如果一种商品没市场了,就要赶快撤出,免得蚀本。
只有需求是不够的,需求总是紧紧地与供给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有需求,但是厂商生产不出来,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供给也是很重要的名词。
经济学中,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跟需求一样,这个定义也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是价格水平。如果市场上的大米卖不上价,那么农民们就不愿再种大米了,可能改种麦子或者其他农作物。
其次是生产的意愿。有的人愿意从事农业,有的人愿意进工厂,有的人愿意做生意,这个偏好是很难改变的。即便是今年粮食价格大涨,商人们也不愿意关上店铺去种地,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粮食,根本就没有供给的意愿。
再次是能够提供的数量。生产总是需要原料的,比如土地、人力、资本等等,现在粮食涨价,可是你只有十亩地,又租不到更多的地,那么你肯定也不能增加供给了。正是这些限制,使得供给不能无限的增长,也就是说,供给总是有限的,这也说明了经济学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稀缺。
一般来说,供给是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的,与需求正好相反,但是供给也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厂商的目标、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动、生产要素的变动、政府的政策和厂商对未来的预期等。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供给与需求一起决定了商品的价格。生活中,我们处处离不开供给与需求。
故事佐证
一位公司的销售主管,为了测试新进员工A、B、C、D四个人的销售水平,就给他们出了一个测试题:让他们在一天的时间内向寺庙里的和尚们推销梳子。
早晨,四名员工就带着梳子出发了。
不一会的工夫A就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这不是明摆着折腾人吗?和尚们根本就没有头发,谁买梳子?”
快正午的时候,B也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我到处跟和尚讲我的梳子是如何如何的好,对头发护理是多么多么的重要,结果那些和尚都骂我是神经病,笑话他们没有头发,赶我走甚至要打我。这时候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头上生了很多癩子,很痒,正在那里用手抓。我灵机一动,劝他买把梳子挠痒,还真管用,结果就卖出了一把。”
下午C得意洋洋地回来了:“我想了很多办法,后来我到了一座高山上的寺庙里,我问和尚,这里是不是有很多人拜佛?和尚说是的,我又问他,如果礼佛的人头发被山风吹乱了,或者叩头时头发散乱了,于佛是尊敬还是不尊敬?和尚说当然是不尊敬。我说你知道了又不提醒他,是不是一种罪过?他说当然是一种罪过。于是我建议他在每个佛像前摆一把梳子,香客来了梳完头再拜佛。一共12座佛像我便卖出去一打!”
到了晚上,D满身疲惫地归来了,不仅所带梳子悉数卖光,还带回了与寺庙签署的厚厚订单以及与寺庙合资成立梳子厂的协议。看到大家惊诧不已,D解释说:“我找到当地香火最旺的寺庙,直接跟方丈讲,你想不想给寺庙增加收入?方丈说当然想啦。于是我就给他出主意说,在寺庙最显眼的位置贴上告示,只要给寺庙捐钱捐物就有礼物可拿。什么礼物呢,一把经得道高僧开光并刻有寺名的功德梳。这个梳子有个特点,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又使很多人看到了就去捐钱,这样所有的梳子都卖出去了还不够。”
有一家原本生产雨伞的小企业,生产规模很小,基本上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天公司的总经理在看报纸时,偶然看到了一份最近的人口普查报告,上面写着在该国每年有250万婴儿出生。总经理灵机一动:如果有这么多婴儿出生,那么,尿布一定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每个婴儿每天最低消费2条,那么一年至少就是500万条,再加上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商机。更加利好的消息是当时许多大企业都不屑于生产尿布这样的小东西,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不是很大,于是他立即决定转而生产尿布。严抓质量,创建品牌,几年之后,该公司生产的尿布畅销全国,走俏世界。如今该公司的尿布销量已占世界的1/3,那个总经理也因此成为享誉世界的“尿布大王”。
有一年,市场上的苹果供过于求,果农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纷纷放弃种植苹果。可是有一个聪明的果农却想到:要是我的苹果能够与众不同,不就可以打开销路了吗?他想给苹果增加一个“祝福”功能,即让苹果上出现“喜”字、“福”字等喜庆字样。
于是第二年当苹果还长在树上时,他就把提前剪好的纸样贴在了苹果朝阳的一面,如“喜”、“福”、“吉”、“寿”等。果然,由于贴了纸的地方阳光照不到,苹果上也就留下了痕迹——比如贴的是“福”,苹果上也就有了清晰的“福”字了!
果然在该年度的苹果大战中,他的“祝福”苹果独领风骚,赚了一笔大钱!
转眼到了第二年,别人也学会了他的做法,可是这个果农更绝了——他早已将他的苹果一袋袋装好,且袋子里那几个有字的苹果总能组成一句甜美的祝词,如“寿比南山”、“一帆风顺”、“祝您幸福”、“永远想念你”等等。比起单调的一个字,自然是这种有祝福语的苹果更受欢迎了。
在上述例子中,这个聪明的果农的意愿就是提供苹果。他有一片苹果园,里面没有桔子、橙子什么的,只有苹果,所以,其他水果的行情与他好像无关。但是,其他水果的价格却会影响他的生意,因为如果桔子更便宜,可能有些消费者就不吃苹果改吃桔子了;如果橙子更贵,那么有些消费者可能就不吃橙子,而吃更多的苹果,这些都会影响他的生意。在苹果上出现福字,也算是生产技术的变动,其他果农没有想到这一招,那么就让这个果农的产品跟别人不同,销路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