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在炫耀性消费的同时,他们的消费观点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相对贫困的人,导致后者的消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炫耀性的成分。
——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
出于炫耀财富的需要,人们愿意为功能相同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经济学家Bagwell和Bernheim
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给他人留下印象,也称之为“炫耀性消费”。消费者花钱是为了让他们的朋友及邻居嫉妒,以及跟上其朋友及邻居的消费水平。
——托尔斯坦·凡勃伦
名言解读
款式、材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5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备受追捧。
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多的是追求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了著名的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它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炫耀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1899年凡勃伦出版了《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一书,该书出版后即引起极大轰动。他在书中指出,他曾注意到一种“炫耀性消费”现象,即购买商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享受,更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满足。他说,一件美丽的东西若价格不昂贵,便会被认为不美丽。凡勃伦把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炫耀性商品,一类是炫耀性商品,非炫耀性商品仅仅发挥了其物质效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炫耀性商品不仅具有物质效用,而且能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使消费者通过拥有该商品而获得受人尊敬、让人羡慕的满足感。鉴于此,消费者都会不遗余力、毫不犹豫地购买那些能够引起别人尊敬和羡慕的昂贵商品。就是这个原因,造就了炫耀性消费——价格越贵,人们越疯狂购买;价格便宜,反倒销售不出去。由于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凡勃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社会由生产主导型社会向消费主导型社会的全面转变,消费问题本身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凡勃伦效应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方法被逐渐采用,经济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又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Frank认为,炫示效应因商品种类不同而不同。他把商品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看到的有形商品,如汽车和住房,与其他人所拥有的同类商品的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商品的价值,即这类商品的消费会影响消费者在某一社会环境中的相对地位,故被称为位置商品;另一类商品的消费是外界无法看到的,如储蓄产品和保险单,因此被称为非位置商品。Frank的研究就是考察人们怎样对不同种类商品的消费产生影响。
1995年Pesendorfer用重复的约会博弈(date game)模型来解释在不断更新的时尚周期中消费者如何进行消费决策以赢得理想的社会地位(通过约会交际的形式)。
1996年Bagwell和Bernheim把凡勃伦效应定义为“出于炫耀财富的需要,人们愿意为功能相同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炫耀财富则是为了赢得理想的社会地位。他们假定,炫耀性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内在功能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它们被赋予了炫耀性色彩。
1997年Corneo和Jeanne用一种新的视角解释了凡勃伦效应的产生机制。他们认为,从众效应和势利效应的产生依赖于社会规范如何通过相对收入来决定社会地位,消费者关于炫耀性商品的消费决策建立在对社会地位提高与非炫耀性商品消费损失进行权衡的基础之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味。了解了凡勃伦效应,对于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故事佐证
2007年7月26日,从日本进口的两种品牌大米——“越光”和“一见钟情”,在北京太平洋百货开卖。这两种大米均为两公斤的包装,售价分别是198元和188元,比国内普通大米价格高出20倍!但是,这两种大米依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不到20天的时间,12吨“天价大米”竟然销售一空!
有一天,一位大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一块很大、很美丽的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试着卖它。但是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于是,他就去了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做很好的小摆件,也可以给孩子玩,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做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那个人回来。他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格。”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
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市场那儿,低于50万不要卖掉。”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但是这个门徒说:“这个价钱我不打算卖掉它。”他们说:“我们出20万、30万!”这个门徒说:“这样的价钱我还是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虽然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蔬菜市场的价其实已经足够了。最后,他以50万的价格把这块石头卖掉了。
在京城某家玉器商店,商店的经理把两副材质和加工工艺相同的玉镯分别标上不同的价格出售,其中一副标价2000元,另一副标价5000元。营业员很是纳闷,于是就问这位经理:“同样的东西,谁会多花3000元钱去买?5000元的那副能卖出去吗?”该经理笑了笑,并没有答话。
不一会儿,一群人进来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一位女士拿起那两副手镯,反复比较仍然不能确定要选择哪一对。营业员也不知说什么好,干脆不予介绍。过了一会儿,这位女士说:“这副5000元的手镯我买了,给我包起来。”另外一个同伴说:“这两副看起来没啥区别。”这位女士看了同伴一眼,自信地说:“有区别,质地不一样。”
顾客走后,经理看看营业员说:“怎么样?”
营业员说:“她为什么要买5000元一副的?这不是明摆着当冤大头吗?”
经理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知道愿意当冤大头的人还真不少!”
报纸上曾经有这样一则消息:杭州西湖附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拍卖会,拍卖品是二两龙井。当时参会者众多,连鼎鼎大名的业界大佬吴裕泰茶庄也派人参加竞拍。最后,这二两龙井以14.56万元的天价卖出,购买者是杭州一家食品公司的老板胡某。吴裕泰茶庄则因价格超出心理承受能力而落败。
这二两茶叶到底有什么特别?原来这二两茶叶是有来头的。西湖龙井山上生长着18棵茶树,是宋朝茶王胡刚亲手植下的,历代帝王指定从这18棵茶树上摘下来的茶为贡茶。后来,乾隆皇帝钦定这18棵茶树所产之茶为“御茶”。拍卖会上的这二两茶就来自这18棵茶树。
但反过来想一想,即便其为御茶,还不就是茶叶吗?与其他龙井茶能有多少分别?喝了还能长生不老吗?但是,人的心理就是如此,不服不行。
美国人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美国商人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产业。位于纽约市曼哈顿134街的一家名叫“特殊物品收集商店”的铺子就是其中之一。该店出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生意特别好。他们的商品中有一种用来点火的美钞。这种美钞是假钞,以50元面值的为例,正面是格兰特头像,背面是空白,价格大约是两美元一张。谁会用两美元买一张废纸?但是美国的消费者却对这种行为趋之若鹜,他们买来这种假钞没有别的用处,仅仅是用来“点火”。他们一般是将钞票卷起来,然后点燃,最后用它点燃嘴里叼的烟,从而达到炫富的目的。这只是这种假钞的一种用途,美国人还通过多种其他方式发挥假钞的虚荣效用。当你在酒吧看到有人用美钞点香烟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个富翁,因为,他可能是在使用从特殊商品店购买的假钞来点火。
用来点火的美钞只是“特殊物品收集商店”出售的特殊商品中的一种而已,该店还出售其他具有特殊炫耀意义的商品,比如从各个国家进口的民族服饰和民间特产等,其中包括中国的功夫衫和八卦服。美国的年轻人穿上功夫衫和八卦服,招摇过市,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