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决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
——剑桥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用值与换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的盈余了。
——经济学家史密斯
名言解读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说:“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决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人们希望以一个期望的价格购买某商品,如果人们在消费时实际花费的金钱比预期的花费低,人们就会从购物中获得乐趣;相反,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他的预期价格,他就会放弃购买行为。他因为购买商品的实际支出低于预期价格获得某商品而得到满足;同样,当某商品的价格高于他的预期时,他就不会购买,他因此也会获得一种满足,他会想,我虽然没有得到某商品,但是我也没有失去金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商家为什么会大力让价促销,会打9折、打8折,甚至打4折、打3折了。他们无非是让顾客心理上获得一点满足而已,无非送给顾客一个空心的汤圆。消费者剩余不会给顾客带来实际的收益。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非常奇怪的事情,你在高档的精品屋里打7折、8折,花上千元买来的东西,在外面一般的商场里价格却只有二三百元。东西竟然一模一样。因为你被打折的手法诱惑了,你只获得了过多的消费者剩余——心理的满足,而付出了自己的真金白银。
做生意的人会利用提高顾客的消费者剩余促成交易。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可以利用消费者剩余理论进行杀价。
消费者剩余可能为正数,也可能为负数。举例来说,假定甲消费者富有,愿意为平时回家支付的路费为260元,而实际支付的价格为200元,那么他就获得了60元的消费者剩余;而乙消费者贫穷,打算仅用200元回家,那么他的消费者剩余就为零。不管哪一类型的消费者,在春运价格上涨20%后,其回家过年的路费均要上涨至240元,那么甲、乙两者的消费者剩余均会下降40元——甲的消费者剩余仅为20元,而乙的消费者剩余就降为负40元。
商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所以他们总是在经济生活中尽量获得更多的利益,即尽可能地剥夺消费者剩余。如你去服装店买衣服,看见一件衬衣标价380元,但实际上80元就能够买下来。为什么标价这么高呢?这是因为商家想把你的消费者剩余都赚去。这些衣服的成本不足80元,但是有人特别喜欢这些衣服,他们愿意出高于80元甚至远远高于80元的价格买下来,这里面就存在着消费者剩余。因此,当你看上某件衣服时,最好不要流露出满意的神色,否则你就要花费较多的钱买下这件衣服。对于那些没有购买经验的顾客来说,当他以较高的价格买下这件衬衣时,或许还以为自己占了个便宜,殊不知在他高高兴兴花费380元钱买下这件衣服时,商家也高高兴兴地发了一笔小财。
厂商为追求“生产者剩余”而抬高价格;消费者为获得消费者剩余而要买打折商品。如果卖方结盟抬高价格,买方观望后决定拒绝消费,商家就又会丢掉对消费者剩余的赚取。卖方割肉定低价,消费者决定购买商品,就可能造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和商家如何合作才能既卖了商品赚了钱又使消费者感到了更大的满足,这就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最大的默契。消费者把握好了就会得到实惠,商家把握好了就会是企业竞争中的赢家。
故事佐证
以水为例。如果你在家很渴,但没有水或其他饮品之类,又没有其他获取途径,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一杯清洁的水呢?可能让你出100块你也愿意。家中有水了,一杯水的价钱可能只有1毛钱。你第一杯的最高的用值是100元,你愿意出这个价,但你只需付1毛,其差额就是你的盈余。当然,家中有了水,你喝呀喝的,喝到你不想再多喝时,最后一杯的最高用值只是一分钱。在边际上,水的最高用值与换值相等,消费者的盈余是零。但边际之前的每一杯水,其用值是高于换值的,每杯皆有盈余,这些每杯盈余加起来,就是消费者的总盈余了。
在一个拍卖会上,有一张迈克尔·杰克逊的专辑正在进行拍卖,很多杰克逊的铁杆粉丝都想拥有这张专辑,但是他们每一个人为此付出的价格都有限。A愿意出10000美元,B愿意出8000美元,C愿意出7000美元。拍卖方开始叫价,底价1000美元。因为大家的意愿都比这这价钱要高,所以价格不断高升,最后,A以8500美元得到这张专辑。因为A原来愿意出10000美元购买该专辑,最终却以8500美元就买到了,他心里也感到特别满足,因为他得到了1500美元的消费者盈余。
有一天,王先生到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那里去聊天。一个顾客看好了一套服装,服装的标价是800元。顾客说:“你便宜点吧,500元我就买!”朋友说:“你太狠了吧,再加80元!而且也图个吉利!”顾客说:“不行,就500元!”随后,他们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朋友说:“好吧,就520元!”
顾客去交款了,但是不一会儿又回来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算了,我不能买了,我带的钱不够了!”朋友又说:“有多少?”顾客说:“把零钱全算上也就只有430元了。”朋友难为情地说:“那太少了,哪怕给我凑一个整数呢?”顾客说:“不是我不想买,的确是钱不够了!”最后,朋友似乎下了狠心,说:“就430元钱给你吧,算是给我开张了,说实在的,一分钱没有挣你的!”顾客满脸堆笑,兴高采烈地走了。
看着顾客远去的背影,朋友告诉王先生:“这件衣服是180元从广州进的货。”王先生听了哈哈大笑:“真是无商不奸啊,可是你有些太狠了吧?”
朋友说:“这你就是外行了,现在都时兴讲价,顾客讨价,我还价这很正常。你要给顾客留出来讨价还价的空间,要让顾客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其实这件衣服我300元的价格就卖,到换季的时候我本钱都往外抛。”
王先生的朋友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他懂得通过讨价还价让顾客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而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就是消费者剩余。在这个事例中,顾客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90元(520元-4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