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重复博弈的魅力,得人心者得天下 (3)
满清以异族入主中原,要想赢得汉族百姓和士大夫的支持谈何容易。于是,在范文程的主持下,清统治者首先为缢死的崇祯皇帝和他的皇后发丧三日,晓谕天下,“以昭大义”,并派人保护明陵。同时还宣布:“故明诸王来归者,不夸其爵。”这就促使明王室很多不想继续对抗的成员对清统治的认可和接受,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那些抗清集团的力量。
稳定王室力量的同时,多尔衮还传谕城中各级汉族官吏各司其职,照常办理公务,并给这些人照常发放津贴。另外,不仅规定降服者升级、殉死者立庙、隐逸者征辟录用,而且要求内、外衙门的公章,全部要铸有满、汉文字,使汉族官员名义上能与满族官员平起平坐、有职有权。所有官员、退休官员、举人、贡监生员,都可减免一定的赋税、徭役,而且尽可能地帮助汉族地主恢复旧业,如此绝大部分汉族官绅被安抚。在旧有官吏的支持下,骑在马背上的八旗军队很快就控制了混乱的局面。
明朝末年,赋税不断增加,如辽饷、练饷、新饷、召买,等等,名目繁多,老百姓不堪重负。农民起义军进城后,烧毁了征收簿册。而万历年间的旧册却得以幸存,但其赋税数额则比现行的要少得多。于是,有人建议责成有关部门另造新册,范文程坚决不同意,他说:“即使以此为额,犹恐老百姓难以承受,岂能有更多的过分要求呢?”清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而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缓和了政府与百姓间的矛盾。
另外,范文程格外注意赈济安排那些鳏寡孤独、无依无靠之人,抚慰战乱中的伤者和亡者家属。种种安抚措施施行后,效果立竿见影,使明朝遗民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寻常百姓,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对清廷的敌意,一触即发的反抗情绪也逐渐消沉下来,大局渐渐稳定。这些措施对清政府来说,无疑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对以后统治秩序的巩固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一个新兴王朝虚心建业的决心和努力。以至于远在扬州的抗清名将史可法,在上书给南明福王时,也不得不万分感慨:“以清之能行仁政若彼,而我之渐失人心如此,臣恐恢复之无期,而偏竟未可保世!”此语体现了反清人士的无奈和叹服的矛盾心理。
1645年,江南平定之后,范文程为了确保长治久安,他建议开科取士,网罗人才。他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清政府接受了该建议,规定每逢子、午、卯、酉年,各直省举行乡试;每逢辰、戌、丑、末年,举行会试。这一举措,笼络了知识阶层的心,获取了他们的普遍好感和拥戴,认为清皇帝乃“圣明之主”。出于感恩戴德的心理,这些穷经皓首的知识分子尽释前嫌,开始全心全意地投靠了这个新建立的异族朝廷,视为己出。知识阶层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其态度的转变,对所有民心的最终归附起了决定性影响。
范文程在清初所进献的策略就是遵循这条法则作出的。否则,不依靠汉人的力量,不顺应民心,以一个来自白山黑水之间的异族蛮姓独自统治中原大地是绝对不可能的。
博弈法则: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征服他人可以有两种策略,一是武力征服,武力和高压可能达到暂时压制他人的目的,但是“失道寡助”,这种做法也往往留下仇恨和反抗的隐患;二是以德服人,用仁慈、诚信等柔性法则能够感化人心,“得道多助”,赢得道义上的胜利,更容易征服他人。
江河不择细流,有容乃大
楚庄王逐鹿中原,连续几次获得胜利,楚庄王于是乘兴在宫殿中与大臣和将士们彻夜饮宴交欢。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酒酣耳热之际,突然大殿上的蜡烛被风吹灭了。有人趁机拉扯了王妃的衣服,王妃急中生智,把那人帽子的缨带扯断,并悄悄告诉楚庄王。庄王知道后,立即下令说:“今晚君臣痛饮,如果不拉断自己的帽带,就不算喝得畅快。”在场的官员纷纷在黑暗中把帽带拉断,等蜡烛重燃,所有人的帽带都弄断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几年后,吴国攻打楚国,楚庄王遇到生命危险。这时,有一位将领奋不顾身保护庄王,并多次冲入敌军阵营奋勇作战。战后,楚庄王召此人来问,那个人跪下说:“我就是当年酒醉失礼之人,因为感念您不杀之恩,自己的这条命早就是您的,今天才有机会报答您的恩情。”楚庄王如果当时凭一己之愤而杀了那个冲动的年轻人,哪来后日舍身保护自己的勇士呢?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 “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受用呢?”孔子说:“那大概只有一个 ‘恕’字吧!宽恕别人,他人对自己做了不愿意接受的事情,自己明知道无法接受,那就不要再将它施加给别人。”《论语》中强调一个“恕”字,孔子说这是为人必须学会的,所谓“恕”是忠恕——宽容之意,一个人要有宽容之心。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道歉语,带来包涵、谅解,这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经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候以容己之心容人就很重要。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以上是孔子教育弟子和后代的言论,其实,西方的哲人耶稣也说过同样的话——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也给他打;有人拿你的外衣,你就连内衣也给他。这句话常被人们误解,认为是没有原则的懦弱妥协,其实,耶稣的本意也和孔子一样,说的是宽容。把右脸给那打自己左脸的人,只是表示自己已经原谅了他曾犯过的错误。
统治者胸怀宽广,才能招天下人归服。一个统御他人的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虚怀若谷既是重要的思想作风,又是谋略手段。“君子之德如风”,宽容大度必能感召部属,赢得人心。
德国柏林空军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空战英雄,一位年轻士兵斟酒时不慎泼在乌戴特将军的秃头上。顿时,士兵悚然,全场寂静。
倒是这位将军却悠悠然。他轻轻地拍了拍这位紧张的士兵的肩头,安慰他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有用吗?”话音刚落,全场立即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人们紧绷的心弦也松弛了。
大肚能容天大之事,任他人矫揉造作,亦或忘恩负义,都能不为我所动。伟大的心灵可以弥补一切缺陷。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博爱,是一种智慧。
博弈法则:
“谨慎使你免于灾害,宽容使你免于纠纷。” 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深,山峦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也是同样的道理。
善用人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回报
曹丕是曹操的长子,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后,把曹植立为世子。但曹丕觉得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定,因为弟弟曹植在才华上比自己更胜一筹。
曹植能文能武,胸有大志,才思敏捷。曹操筑铜雀台,率诸子登台,令他们各自作赋。年仅十九岁的曹植,援笔立成,文辞通达耐读,令曹操满心欢喜。每当曹操问及军国大事,曹植都能对答如流,因而备受宠爱。当时曹操身边有名的谋士杨修、丁仪、贾适、王凌等人,都倾向立曹植为太子,并为曹植应付曹操的考察出谋划策,使曹操认为曹植比曹丕更有能力。
长子曹丕虽然文才不如曹植,但在政治斗争经验上却比弟弟老练得多。他笼络的都是些明于政略而且在朝中掌握实权的官僚人士。出于打击曹植的目的,曹丕经常派人探听弟弟的消息,并收买曹植府中的下人,让他们到曹操那里告密,曹操知道杨修等人为曹植出谋划策的事情,心里很反感,对曹植的才能的认可也大打折扣。
面对曹植争立太子的威胁,深有谋略的太中大夫贾诩还告诉曹丕,要宽厚仁德,奉行仁人志士简约勤勉的精神,朝夕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长子的规矩。曹丕听了他的话,时时注意修养,暗自砥砺,使曹操和大臣们都对他很看重。
曹操即将率军出征,曹丕与曹植都前去送行。临别时,曹植作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送军词赋,极力称颂父王功德,并当众朗诵得声情并茂,使得曹操和他的左右文武大臣万分高兴。曹植也因此受到众人的夸奖。曹丕怅然若失。这时,他的谋士吴质悄悄在曹丕耳边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曹丕果然抹着眼泪向曹操告别,表示为父王将要出生入死而担忧,祝愿父王与将士平安。曹操很受感动,也掉下了眼泪。 这件事使曹操觉得曹丕文才虽然不如曹植,但是心地善良,对他有感情。再加上左右侍从替曹丕说好话的人不少,曹操宠爱曹植的心渐渐变了。当然最终没有作出改立太子的决定。
且不说曹丕兄弟到底谁聪明,但从人情世故上来说曹丕的策略是很实用的。出征在即,担心的眼泪当然比一首豪放的诗词更能打动人心。能牵动人心的策略往往才是最有效的策略,善用人情,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博弈法则:
能牵动人心的策略往往才是最有效的策略。以情动人,能开启人的心扉,真正唤起别人的共鸣和认同,聪明的人往往善于打“情感牌”,因为这种策略能使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