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狭路相逢的斗鸡博弈,勇者未必胜 (2)
一笑泯千仇,化干戈为玉帛
宋太祖赵匡胤的度量是很大的。黄袍披到身上了,战场也收拾完了,他没有像刘邦和吕后一样让功臣难见太平,而是委婉地告诉石守信等大将,说你们辛苦了,接下来就回家休息吧。于是石守信等人心安理得地擦擦手回家享福去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兔死狗烹的血宴。
宋太祖的宽厚和容人之气量不仅体现在对待自己的臣子上。971年,南汉的刘后主经过多年的叛乱后,终于投降了。太祖不但没有杀害他,反而赐予他高官厚禄,同时还邀请他入殿喝酒叙情。刘后主难以想象自己作为一个俘虏怎么能得到这么大的礼遇,害怕赵匡胤在酒里下毒,他哭喊道:“请陛下赦臣一死,不要让我喝这杯酒。”赵匡胤听了他这句话,拿起刘后主的酒杯,自己一饮而尽。从此,刘后主成为他最信赖和最忠诚的朋友。
吴越王战败时,有人将他谋反的证据交给宋太祖。吴越王晋见太祖时,太祖对他十分礼遇,并交给他一封信,嘱咐他在返国途中打开。在回去的路上,吴越王打开信一看,发现里面装的都是他谋反的文件。宋太祖的宽宏大度让他心服口服,从此衷心依附宋朝。
面对敌人时,不要忘记妥协的可能,由对手成为朋友的人,对自己会更忠心。冤家宜解不宜结,给别人一条生路,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拓宽生路。
苏不韦是东汉人,他的父亲做司隶校尉时得罪了同僚李皓,被李皓借机判了死刑,当时,苏不韦年仅18岁,他把父亲的灵柩草草下葬后,又把母亲隐匿起来,自己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发誓复仇。但几次行刺都没有成功,这期间李皓反而青云直上,最后官至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洞挖到了李皓的卧室下。一天,苏不韦从李皓的床底下冲了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设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皓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因一点个人私怨就将人置于死地,结果不仅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连老婆、孩子都跟着倒霉,甚至是死去的父亲也未能幸免于难。而苏不韦从十八岁开始就谋划复仇,此外什么也没做成。如果他父亲泉下有知,一定也不会赞成他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吧。
人不可能都像鲁滨孙那样独居,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难免与人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也难免会意外地与对手狭路相逢。在你所谓的对手中,不可否认有总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小人,但其实大多数都是由于阴差阳错或者因缘际会而产生的误会。因为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知道,挡住别人的路,自己没法走路。如果确认自己在与一个理性的人打交道,就有必要首先反省一下自身,以避免因针尖对麦芒而两败俱伤。甚至一笑泯千仇,将干戈化为玉帛,共同寻找一条让大家都过得去的路。
博弈法则:
如果确认自己在与一个理性的人打交道,就有必要首先反省一下自身,以避免因针尖对麦芒而两败俱伤。甚至一笑泯千仇,将干戈化为玉帛,共同寻找一条让大家都过得去的路。
一口不能吃个胖子,可化整为零
俾斯麦35岁时,担任普鲁士国会的代议员,这一年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当时奥地利是普鲁士南方强大的邻国,曾经威胁普鲁士:如果企图统一德国,奥地利就要出兵干预。
俾斯麦一生都在致力追求普鲁士的强盛,他梦想能打败奥地利,统一德国。他是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和热爱军事的好战分子。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要解决这个时代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依靠演说和决心,而是依赖铁和血。”
但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主张和平。他说:“没有对战争的后果进行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无异于自己找死!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废、妻离子散者的悲伤?”
在国会上,他还盛赞奥地利,为奥地利的行动辩护,这与他一向的立场简直是背道而驰。俾斯麦反对这场战争有别的企图吗?那些期待战争的议员迷惑了,其中好多人为此改变了主意。最后,由于俾斯麦的坚持,一触即发的战争终于避免了。
几个星期后,国王感谢俾斯麦为和平所作出的努力,委任他为内阁大臣。几年后,俾斯麦成了普鲁士的首相,这时他终于对奥地利宣战,没有人能阻止他统一的决心,他成功了。
俾斯麦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他统一国家的目标,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包括他在国会上为和平所做的发言,其实都是他实现目的的步骤,他比别人更清楚成功地发动一场战争更需要什么,那就是强大的国力和他个人的权力。他用一个个分目标的实现来达成自己最终的愿望:获得国王的支持,让自己有说一不二的权力,聚集国家力量,等待奥地利的衰弱。最后,这些目的都达到了,他统一国家的愿望也实现了。
一个暂时难以实现的目标,不要轻易将它公之于众,以免在你做准备的时候,别人给你带来阻碍。在尽量减少阻力的情况下,把你的最终计划分步博弈,这样目标就不难实现了。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从整体规划布局,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能有步骤地实现了,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化整为零”的策略。
博弈法则:
面对一个大的目标,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要从整体规划布局,这样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能有步骤地实现了,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化整为零”的策略。
坐山观虎斗,让对手搞自我消耗战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又急又羞,于建安八年春二月死去。袁绍死后,曹操以破竹之势攻占了黎阳,很快便兵临冀州城下。袁绍的三个儿子袁尚、袁谭、袁熙合力死守,曹操连日攻打不下。谋士郭嘉献计说:“袁绍废长立幼,使袁尚兄弟之间权力相争,各树其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现在不如举兵向荆州,征讨刘表,以促使袁氏兄弟激变;变后再击之,可一举而定。”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
果然,曹操一撤兵,长子袁谭为争夺继承权,同袁尚大动干戈,互相残杀起来。袁谭打不过袁尚,竟派人向曹操求援,曹操乘机出兵北进,打败了袁尚和袁熙,很快占领了河北。
河北平定后,袁尚和袁熙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曹操的属下建议曹操乘胜追击,曹操却说:“我们暂且不要行动了,过几天公孙康自然会把他们的首级送过来的。”诸将将信将疑,过了几天,公孙康果然派人拎着两个人头来见曹操了。原来,袁绍在世时,常有吞并辽东之心,公孙康见二袁归降,心存疑虑:他们如今投奔辽东,必是迫不得已。自己如果收留了他们,必有后患,而且还会得罪实力强大的曹操。但如果他们把曹操引来,也只好共同抵御曹操。当公孙康得知曹操并无意东进,已经转回许昌时,就设计杀了袁氏兄弟。曹操回头又杀了袁谭,袁绍势力一举歼灭。
“坐山观虎斗”一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虎伤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面对多个敌人时,最好的策略就是坐山观虎斗,操之过急会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促使对手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要静止不动,等待对手矛盾激化,非死即伤,力量消弱后再分而制之。这样,往往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取巨大的收益。在多人博弈中,由于竞争对手之间关系复杂而互相牵制,参与者最后能否胜出,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更取决于实力对比关系和各方采取策略的先后顺序。
博弈法则:
在多人博弈中,由于竞争对手之间关系复杂而互相牵制,参与者最后能否胜出,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更取决于实力对比关系和各方采取策略的先后顺序。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宠信狄仁杰,凡朝中大小诸事,她都与狄仁杰商议,甚至称狄仁杰为国老。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当地方官时很有政绩,但却有人诬陷你,现在你想知道恨你的人是谁吗?”狄仁杰连忙叩头谢恩说:“陛下您不认为我有错,我就万幸了,我不想知道是谁这么做的。”武则天听后,深为他的豁达胸怀叹服,从此,对狄仁杰更为倚重。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且没有对自己有任何伤害,如今再依靠权势来复仇,只是给自己增添烦恼而已,倒不如化有为无,淡而处之。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曹操在收缴袁绍往来的书信中,看到自己军中有许多将领曾给袁绍写过信。这些人此时都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曹操以此作出决断,但曹操却当着所有将士的面把这些信付之一炬。他说道:“当时袁绍势力强大,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想着怎样才能逃命,何况众人呢?”于是众将都放下心来,从此专心事操。袁绍已经败了,曾经观望的人也不会再投降了,此时再追究曾经的事情,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会扰乱人心,消弱自己的力量。这可是“赔本”的买卖,精明的曹操自然不会这样做的。
博弈法则:
理性的决策首先要考虑收益,因此任何一个决策的作出都要以眼前和将来的收益为准则,而不是浪费精力跟过去的事情纠缠,这对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好处,也许还会因此降低自己原有的收益。因此,聪明人的决策往往是宽容曾经的仇敌,放弃一些个人恩怨,让自己更好地专注于现在和未来。
适时退让,方可摆脱鹬蚌相争的困局
唐代后期除宦祸外,还有党争。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
在朋党斗争的二十多年间,朝廷的人事变动极其混乱,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轰然而至”和“轰然而去”的权力激变。李党当权则李党党羽弹冠相庆,全部调回中央任职,牛党党羽则被扫地出门。牛党当权,则李党黯然而退。
公元832年,牛僧孺被迫辞职,李德裕入朝后,出现了一个能使两党和好的机会。身为牛党的长安京兆尹杜棕向李宗闵建议:由李宗闵推荐李德裕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知贡举,李宗闵不同意。李德裕出身于士族世家,虽然恨透了考试制度,并故意炫耀他不是进士出身,但其内心又何尝不羡慕得要死。只有杜棕觉察到了这个秘密,所以提出了这个建议,企图使世家和寒门的对峙在李德裕这里得到和解。可惜李宗闵却是个一根筋,杜棕只好建议由李宗闵推荐李德裕担任御史大夫。
李宗闵勉强同意后,杜棕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提前告诉了李德裕。李德裕听后竟然感动地哭了,再三拜托杜棕转达对李宗闵的感谢。然而,李宗闵终究还是缺少那份肚量和见识,他又听从了给事中杨虞卿的意见,反悔了。李德裕因此觉得受到了戏弄,从此对牛党怨恨更深了。两党从此再也没有和解的可能。
由于李宗闵的浅薄,放弃了唯一一次和解的机会,致使党争又继续了10多年。这期间双方你来我往,各不相让,把整个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谁也没有捞到多少好处。双方对峙,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各让一步,让彼此都有条活路。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造反。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立了大功。这使当时正受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认为王阳明夺走了自己立功的机会,于是,散布流言说:“王阳明本和朱宸濠是同党。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功劳让出去,就能避免麻烦。否则,坚持下去,对谁也没好处。”于是,他让张永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军门的功劳。”这样,江彬便无话可说了。
王阳明称病倒净慈寺休养,而张永回到了朝廷,并向皇帝称颂王阳明的忠诚。皇帝又重新信任王阳明。
人生中鹬蚌相争的困局大部分都是双方因为面子造成的,明明都到了精疲力尽的时候,却谁都不肯先让一步。该放手时放手不但可以体现自己的大度,还可以保存自己已有的收益;等自己处于明显劣势时再退让,所进行的分配可能就是不公平的了。记住:在相持不下的境况中,主导决断的应该是利益,而非面子。
博弈法则:
该放手时放手不但可以体现自己的大度,还可以保存自己已有的收益。尤其是暂时处于优势的一方,是很有必要退让的。退让也是注意时机的把握,等自己处于明显劣势时再退让,所进行的分配可能就是不公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