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4700000030

第30章 你一定要站着,就没人能让你倒下(2)

1880年,刘铭传就任台湾第一任巡抚。在任期间,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要求在台湾以及大陆大兴铁路。并认为这是自强的关节点。刘铭传的折子中具体提出应修从北京分别到清江浦、汉口、盛京、甘肃这四条铁路。

但由于经费紧张,不可能四路并举,建议先修清江浦到北京线。刘铭传的奏折在清廷中重新激起轩然大波,赞成修铁路和反对修铁路的人形成两个阵营。赞成修铁路的主要是各地的封疆大臣,比如李鸿章、刘坤一、左宗棠等;反对势力主要来自朝中官员,尤其是满族官员。

于是,一场关于修建铁路的大辩论展开了。

修建铁路是李鸿章的一贯主张,而刘铭传的折子本就是他的授意,所以他立即洋洋洒洒地写了一折,将压了几年的想法一吐而出。在此折中,李鸿章概述国际局势,强调铁路在列强兴起、强盛中的作用,更进一步指出修建铁路的“九利”。

最后李鸿章又附上《议复张家骧争止铁路片》,对张家骧等反对者的观点做了进一步反驳。

但是此次辩论,迫于反对者力量强大,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迭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着毋庸议。”这次修铁路的争论以洋务派失败结束。

但李鸿章并不甘心,一直在寻机重提此事,修建铁路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李鸿章吸取了“大争论”中未得到朝中有力支持而失败的教训,在修路问题上积极活动,寻求权贵的支持。此时醇亲王奕早已取代恭亲王奕,最为慈禧太后倚重,所以李鸿章着力说服他修建铁路。

1886年,身为海军衙门总理的奕(醇亲王,又是光绪皇帝的生父)到天津巡视北洋海口,与李鸿章具体商议修路办法。但以奕此时的权位之重,却仍旧不敢大张旗鼓地主张修路,所以在天津巡视北洋海军时,也不得不想方设法避开强烈的反对意见。

他对李鸿章说,如果修铁路,还必须从已修成的胥各庄一路修起,因为修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为了运开平矿的煤,关系不大,反对的意见可能会小一些,这样此事才有可能办成。李鸿章也认为事情只有如此才可行,再加上在唐胥铁路基础上逐年修建,相当一段时间内所经之地都在他管辖的直隶境内,此事更易办成。

经过奕、李鸿章的努力,清廷终于在1886年决定将铁路事宜划归由奕为总理、李鸿章等人为会办的海军衙门办理。

开平矿务局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同年便以要运煤以方便商业为理由,将唐胥铁路延长到芦台附近的阎庄,总长从十公里延长到四十多公里,改称唐芦铁路。同时,李鸿章趁热打铁,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招集商股25万两。就在1886年底,李鸿章又提出将唐芦铁路延长修建到大沽、天津。

1887年春,由奕出面奏准动工修建,强调这段路是“为调兵运军火之用”,并将开平铁路公司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此路第二年便告建成,这条从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全长终于达到一百五十公里左右。可以看到,从1880年修唐胥铁路到1888年延长到天津,几年间李鸿章一直紧锣密鼓,不放过任何“可乘之机”,硬是一点点修成了铁路。

成功有时如同掰腕子,不仅仅比的是实力,更比耐力。只要坚持住了,不倒下,就有翻盘的机会。

在官场上,李鸿章很少硬碰硬地去跟对方正面对抗,但只要被李鸿章认准了的事情,他就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

从1865年第一次上书建议修铁路,到1888年,唐胥铁路建成,李鸿章锲而不舍,力促铁路在中国的实施。其间种种阻力,让修建铁路成为李鸿章最耗精力的一件事。其间李鸿章所表现出来的韧性与智慧,是李鸿章屹立晚清官场始终不倒的生动说明。

4.肩负重任,才更要在官场中风雨前行

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人,最后却背起被后人唾骂的卖国骂名。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濮兰德曾经这样形容李鸿章的境遇:“在李鸿章执政以前,中国早已变得像一艘漏水严重的大船,罗盘摇摆不定,水手也显得胆怯。李鸿章运用他的驾驶技巧,不止一次地驶过险海中的暗礁与浅滩,安全地停泊;不止一次,鸿章寻找人员与方法去填补漏水的船身,修整被击碎的帆桅。多年来,鸿章用了大量的油漆与布料,把这艘船保持在外观上适于航海的状态,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向鸿章学习在图标未明的海洋上航行……他可以说是中国最好与最勇敢的舵手,他使这艘船三十年来保持着在龙旗下适于航海执行任务的状态。”

对于当时清王朝所处的局势,李鸿章是清醒的,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大清帝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振作。为此,他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推行洋务新政,以求“自强”“自立”。他斥守旧而不避“人君”,为“自强”而力倡变法。

但受到历史的局限,李鸿章所谓的变法,又不可避免地把西方的政治文明排除在外。

李鸿章主张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西方富强之术。他力主把“修明前圣制度”和学习“外人所长”结合起来。必须指出的是,他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但他毕竟使封建体制产生了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李鸿章面临的另一个困局就是:既要做事,又要自保。在那样一种形势之下,只要做事,就会遭到非议和弹劾,基本上是做得越多,错误就越多,遭到的非议和指责就越多。只有能自保才能做成事,但只要做事,就难自保。所以,没有足够的权谋智慧,没有足够的毅力支撑,是很难做到两全的。

由于皇权专制体制的“瓶颈效应”,洋务事业“官办、官督商办”的机制制约,权贵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对民办商业产权的侵害,科学技术和教育不发达,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了,李鸿章也饱受诟病。但纵观整个洋务运动,李鸿章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动着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一点点前进。

李鸿章在出访德国时,他问有“铁血宰相”之誉的俾斯麦:“在我们那里,朝廷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俾斯麦回答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

李鸿章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尤其在外交上,他一方面要维护大清帝国的颜面,又要与国际接轨。

李鸿章以外交家之形象代言中国,游走于各国间,权倾一时,却也因为责任之大,承担了或许本不该由他一人来担负的千古骂名。

垂垂老矣的李鸿章,生命中最后一年,是在与八国列强的斡旋中度过的。

每当清政府把这个国家拖到崩溃的边缘时,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这位老臣。“懂外交”曾让他权倾一时,但他的事业、名声,却也尽毁于此,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此,他自己也非常明白。

他曾评价中日甲午战争,“至一生事来,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他也曾无奈地感叹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永远背上“卖国贼”的骂名,但“弱国无外交”的现实法则,让李鸿章在一个人对抗所有列强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国内的种种责难。但面对列强,李鸿章始终保持着凛然的威严,据理力争,李鸿章能够做的,只能是把损失降到最少,而无法避免损失: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利用英、德制约法国,从而取得成效;在日本,《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李鸿章竭力谈判,挽回了部分损失,在遭到日本浪人行刺之后,李鸿章更是拒绝手术,以生命要挟日本让步,推动谈判进程。

美国人评价李鸿章说: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在李鸿章去世前一小时,俄国人还在他的病榻前,迫使他在条约上签字画押。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在李鸿章所处的年代,很多人面对数千年从未有过的变迁,早就乱了阵脚,但李鸿章没有。数千年大厦将倾,反而使李鸿章有了更坚毅的目标,那就是兢兢业业,克己复礼,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尽人事,听天命,并且力挽危局于不倒。

尽管受尽局势的窘迫,受到各方势力的挤压,李鸿章也曾表现出内心的虚弱和悲凉,但他始终在推动着这个民族艰难地向前滑行。

李鸿章竭尽全力地医疗着清廷这早已百病相缠的躯体和灵魂,并且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即使在即将与世长辞的时候,李鸿章还在惦记着清王朝的命运,留下绝命诗一首:

牢牢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力挽狂澜于既倒,拼命抢救于无救。这就是李鸿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人物,也是兢兢业业、死而后已的可敬之人。

李鸿章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李鸿章更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所以,李鸿章为清朝,乃至为整个民族背起了无数“黑锅”。李鸿章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他只是在默默地为后来人铺路,为未来整个国家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而不去计较世俗的纷扰,如此做事,反而更有功效,如此做官,反而不倒。

5.官场上,勇气比权谋更重要。

李鸿章在晚清的舞台上,唱了一场独角戏,没有人欣赏,但从不缺人喝倒彩。

李鸿章屹立舞台四十载,除了权谋,更需要勇气。

同类推荐
  • 七彩的分光

    七彩的分光

    ,应用光学家王大珩。讲述自己从事光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出生地的秘密、祖父的丹桂、16岁的私塾先生、驻日公使寻访穷留学生、学业荒芜两鬓丝、八旬老父自题挽联抱憾而终、踩着板凳上黑板、鸡兔同笼的教益、小圣人挨板子、水碗中弯折的筷子、一个人得了两块银盾、“抠门儿”老子、考上了三所大学、最崇敬的老师、与钱三强莫逆相交70载、南下逃难等等
  • 中国古代名妓传

    中国古代名妓传

    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对妇女的要求甚为苛刻。三从四德就是紧箍咒。《仪礼·丧服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三从,即妇女从生到死,一生都要依从男性,她们没有个人的意志和自由,她们只是男性泄欲和生儿育女的工具。所谓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注云:“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臬。”说明白点,就是妇人对男性,第一要忠贞,第二说话谦恭,第三仪态装束要端庄温柔,第四做好针线茶饭的服务。一句话,妇人的视听言动都要围绕着男性。
  • 杜甫传

    杜甫传

    这是武侠一代宗师还珠楼主的绝笔之作。全书11回,讲述了“诗圣”杜甫曲折潦倒的一生。由于作者善写武侠,尤其擅长讲故事,而杜甫的生平又与作者自身的身世很有相似的地方,因而这部书写得相当引人入胜和富有感染力。
  • 朱元璋

    朱元璋

    活剥人皮,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一幕幕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竟然出自一个丑奇无比的放牛娃,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元璋。 本书为传记,描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其出身贫寒,少年为地主放羊至参加农民起义后,成为“洪武”皇帝并采取一系列安民政策,揭示了其伟岸的一生。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又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地朱元璋。
  • 手段:从最小变成最大的S·O·B法则

    手段:从最小变成最大的S·O·B法则

    这是一部风靡全球的“首席执行官之书”,并不以时时抛出格言隽语的俗套来左右读者,也不试图以模具演示的方式来整合读者的思维。在本书中,你看到的是商界内部绘声绘色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炽热的激情,有西部好汉的粗话,也有上流豪门的恶谑,甚至不乏街舞式的鄙俚。这里一部权谋书,推进一步说,也是一部商界政治法则书,艾伦·纽哈斯毫不讳言——必要的敌意是获胜的手段,但是我们看到,在回到新闻观上时,作者又提倡着一种可敬的“保守主义”。他的经历,对广大的新闻工作也是不无教益。《手段》不仅是媒体策划人、执行总编和栏目制作人的职业必读书,而且是一切行为经理人——特别是那些处在事业关键阶段的中青年职业经理人的必读之书。
热门推荐
  • 生存的逻辑

    生存的逻辑

    《官家定律》《灰色生存》作者再掀文化历史波澜。官场大咖粉墨登场,社会小人物夹缝求生。朱元璋PK朝廷官员:一手铁血剑,杀得六部全军覆没;一手百姓牌,支持底层民众越级上访。守库小兵PK皇权:如何在监管重重的银库重地盗取官银,偷得朝廷亏空九百多万两?盛宣怀PK胡雪岩:最著名的红顶商人在官场和商场的全面战争。封疆大吏PK京城小官:李鸿章、曾国藩等大官如何栽在小小书吏手里?官府PK土匪:只要你不在我的地盘犯事我就当看不见的官匪默契。地方官PK老百姓:一次大规模的官民对战是如何发生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世界军事百科之古代战争

    世界军事百科之古代战争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特种兵迎战天下

    特种兵迎战天下

    这是一个生死未知的战场,这注定是强者的路。热血男儿,保家卫国。林子豪被父亲一脚踹着就当了兵,一步一步,成为特种兵,华丽蜕变,成为特种兵中的王者。迎战天下,我怕谁。
  • 崔永元的说话之道

    崔永元的说话之道

    这就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本书从崔永元在节目中、记者采访中的精彩对话,以及在其他公众场合的警句妙语着眼,最是那一撇嘴的“坏笑”,全面解析他的说话之道、幽默法宝,让读者从他的高超口才中得到启发,引起观众抑制不住的大笑。这位“邻居大妈的儿子”,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总是“用老百姓的话说出并不简单的道理”,他甚至把自己的“结巴”和“尴尬”保留在播出带中
  • 健康早餐

    健康早餐

    《妈咪私房菜丛书》根据家庭一日三餐的营养需求,精选了一千三百多道营养食谱,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有益身心,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妈咪私房菜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家庭主妇的有益参考书。
  • 汤姆叔叔的小屋(领跑者·小学生新课标经典文库)

    汤姆叔叔的小屋(领跑者·小学生新课标经典文库)

    专为小学生打造,符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扫清字词障碍,有效提高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在快乐的阅读中健康成长。
  • 杀手贵妇

    杀手贵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穿越行。悲欢离合,家仇国恨,凛凛烈烈巾帼胆!杀手53号,穿越古代寄魂在一个娇弱的落魄小姐身上得以苟活。换名为韩诗冰,与母亲弟弟几人寄住在泰州第一商柳家的一个小院里。刚刚穿越韩诗冰就被柳家大少柳凌寒所休弃,然而面对陌生的世界,和纷繁的暗流,韩诗冰迎韧而上,决心要撑起韩家的一片天,保护自己的家人。然而,她的生活并不太平,周旋于各种美男帅哥之间,也遭受过各种挫折。但韩诗冰做到了,她用自己的实力重新让韩家繁荣起来。但是莫名其妙的暗杀,和黑衣武士的阻挠,让韩诗冰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她的母亲告诉了她隐藏了十几年的秘密。带着仇恨和希冀,韩诗冰领着一家人回到了母亲阔别十几载的故乡——京城。京城原本的看似平静的局势,因为韩诗冰的归来而变得暗流涌动。谋权篡位,各路纷争陆续而至。铁腕手段的韩诗冰却是朝廷内乱中的一个异数,鹿死谁手,不可知。其中又有多少故事呢?敬请期待——~~~~~~~~~~~~~~~~~~~~~~~~~~~~~~~~~~~~~·【读书会群号:84901632】欢迎各位亲们加入,特别感谢可爱的小妞为耳朵开群。。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爱读国学系列)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爱读国学系列)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吴孙子兵法》,相传为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该书总结春秋时期作战经验,揭示战争规律,对战争意义、治军方略、战略战术等多有创见,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最早且最有价值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经”、“百代谈兵之祖”。《三十六计》约成书于明清之际,作者佚名。全书按六计并为一套,共分六套。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