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4700000026

第26章 互为掎角,让别人离开自己的支撑就会倒(1)

1.让自己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师徒关系,以及他们的功业都为世人所称道。曾国藩并非只有李鸿章一个学生,却唯独李鸿章一直为曾国藩所倚重,并且在曾国藩不遗余力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不朽功业。

要想为人倚重,需要三个因素:能力、能干事,最重要的还要共进退。在清末那个乱世当中,师徒想要自保,必须同进退,共担当。

对于李鸿章的能力,曾国藩早就有所认识。早在京城李鸿章跟随曾国藩学习的时候,曾国藩就对李鸿章的哥哥说过:“其才可大用。”

李鸿章有才,曾国藩又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人,所以,李鸿章也总让曾国藩念念不忘。

曾国藩奉命回乡组织民团抗击太平军,曾国藩和李鸿章一别数年。曾国藩始筹团练并不顺利,所以更记挂这位爱徒。李鸿章随吕贤基刚到安徽,曾氏就致信其兄李瀚章,询问李鸿章的情况。不久,曾国藩几次致函吕贤基以及安徽巡抚江忠源,推荐李鸿章的才干,并让他们多多关照李鸿章。

太平军再克庐州,李鸿章无处容身,于是携家眷辗转流离,南下江西南昌,投奔为湘军办理粮草的胞兄李瀚章。庐州失守的当天,李鸿章给恩师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对自己办团练六年、一无所成而深感惭愧,也表达了自己投奔湘军的意愿。

曾国藩立即“奉上菲资三百金”,给李氏兄弟作为安家之资,同时回了一信,让李鸿章速来建昌湘军大营。于是,李鸿章在南昌稍稍安置后,便去了曾国藩处,当了曾国藩的幕僚。

李鸿章在湘军大营里的身份是曾国藩的机要秘书。他在曾国藩幕府中居于重要地位,主管整个幕府乃至湘军的神经中枢,曾国藩对上级的报告、下级的指令、前后左右的联络协商、内部关系的调整等都通过这个机构运转处理。

曾国藩上呈清帝的奏折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全都关系到国家军政要务的核心内容。因为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文采极为赏识,因而李鸿章在曾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曾国藩起草奏折等公私文书,曾轰动一时的《参翁同书片》就是出自这段时间。

李鸿章反对曾国藩移师祁门,并反对曾国藩弹劾李元度,两人在这个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这让曾国藩的心情坏到了极点。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日内因徽州之败,深恶次青,而又见同人多不明大义,不达事理,抑郁不平,遂不能做一事。”在曾氏原先的手稿中,在“而”与“又见”之间,圈掉了“少荃”二字,可见其原文是写“少荃不明大义,不达事理”的,这段冲突的后果就是李鸿章负气离开湘军大营。

李鸿章离去后局势的发展,让曾国藩更加见识到李鸿章的价值。首先,形势的发展证实了李鸿章的战略预见是对的。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景德镇,祁门再度被围困,情急之下,曾国藩分别给二子立下遗嘱,预备在祁门坐以待毙。其次,李鸿章的离去,让曾国藩不得不亲自处理那堆积如山的文牍,让曾国藩苦不堪言。

曾国藩于是想到让李鸿章回来,这时胡林翼写信给曾国藩:“李某终有以自见,不若引之前进,犹足以张吾军。”意思是说,李鸿章这个人,迟早有一天会一飞冲天,不管有多少人也挡不住他飞黄腾达的脚步。既然如此,这个人情与其让别人做,不如咱们自己来做。他早晚会飞黄腾达,我们帮助了他,好歹还落得个人情。可如果我们不肯帮他,等他发达之后,可能会怨恨我们,你说这是何苦?

李鸿章也并非真的要与曾国藩彻底决裂,当曾国藩把祁门大营移到长江边的东流,并向李鸿章函告这一决定时,得到的反应是热烈的,李鸿章数次来函献计献策。

曾国藩趁热打铁,又给李鸿章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

阁下久不来营,颇不可解。以公事论,业与淮扬水师各营官有堂属之名,岂能无故弃去,起灭不测?以私情论,去冬出幕时,并无不来之约。今春祁门危难,疑君有曾子避越之情,夏间东流稍安,又疑有穆生去楚之意。鄙人遍身热毒,内外交病,诸事废搁,不奏事者五十日矣。如无醴酒之嫌,则请台旆速来相助为理。

李鸿章接信后,颇为感动,于是立即收拾行装赶到东流大营。李鸿章的回归,让曾国藩如虎添翼。积压如山的公文得以清理,军事大计也有人商议了。

此后,在曾国藩的帮助之下,李鸿章顺利当上了江苏巡抚,同时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奉命组建淮军。曾国藩之所以极力推荐李鸿章组建淮军,去解上海之围,既是对李鸿章能力的信任,也是曾国藩为自己日后布下的一枚棋子。

曾国藩之所以解救上海,主要是看中了上海的富庶,想以此来解决湘军的粮饷问题。派李鸿章去,也是出于对李鸿章的信任。但实际的效果是李鸿章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供给曾国藩的军饷远比预期的少,曾国藩不得不在信中这样讽喻李鸿章:“女富则肥及外家,叶盛则粪及本根。……则安庆乃公之外家,而庐、巢枌社实公之本根也。”

李鸿章十分体谅曾国藩的难处,收到曾信后,他决定竭尽全力满足曾国藩的要求。同治二年三月间,因曾国荃部缺粮,曾国藩要求李鸿章想办法提供八万两白银。李鸿章在淮军已经出征苏南、饷项同样紧张的情况下,仍在一个月左右凑足六万两及时送去,使曾国藩发出“枯旱得雨.众苗勃兴,感荷何极”的感谢之词。

支持李鸿章组建淮军,是因为曾国藩早就做好了裁撤湘军的准备。曾国藩在攻下天京后不到一个月,就将他统率的湘军大部分遣散,借口是湘军“暮气已深”,而真正的原因是曾国藩担心功高震主,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不过曾国藩知道军队对自己在政坛上的意义,所以不可能真正地将自己的实力都遣散了,所以裁撤湘军之前,支持李鸿章组建淮军,并在人员和装备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因为“湘淮一家”,这其实是对湘军实力的变相保留。

人要自立,是要面对社会,而不是关上门一个人孤芳自赏。要被人需要,而不单纯需要别人。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上混,一定要有“卖点”,卖点越突出,价值越大。李鸿章是一个“卖点”突出的人,正是他突出的卖点,为曾国藩所需要,让他成为曾国藩的臂膀,当然也自然让曾国藩把他列入首先要保护和提拔的名单。

李鸿章一生的功业,都离不开曾国藩的支持,而曾国藩之所以不遗余力培养和支持李鸿章,无非就是看到李鸿章“青出于蓝”的潜力,而李鸿章在为曾国藩所用的同时,也获得了最有力的支撑。

2.要想不倒,就要做坚若磐石的柱石

李鸿章死后十年,清王朝也倒塌了。这并不仅仅是偶然,李鸿章的倒下,对清王朝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慈禧是一个很难伺候的主子,她不需要英年有为,也不需要开天辟地,她只不过是想维持清王朝的存在,最大化地满足她的权力和欲望。但慈禧在政治上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并且是个“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固执老太婆,她需要的人是先奴后才。而这些,与李鸿章“裱糊匠”的定位是十分贴切的。

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李鸿章一个“飞黄腾达”的历史机遇,慈禧太后丧权辱国时代又给了善于周旋的李鸿章一个“腾达”的机遇。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既不动摇清廷祖制,又有利于清廷统治根基的苟延残喘:这自然符合慈禧的要求。

李鸿章最让慈禧倚重的,是出色的外交能力。李鸿章一贯主张对外和平,避战周旋,这既有别于“鹰派同僚”左宗棠,又有别于顽梗不化的“保守派”刚毅等大臣,而一贯和平的主张,自然有利于其和洋人打交道。慈禧对李鸿章外交能力的倚重,最突出的表现是庚子事变。

因为久受列强欺压,慈禧对列强是心怀痛恨的。慈禧一直想把光绪给废掉,曾经放出风声说他身体不好,法国大使馆派医生到宫里给光绪检查身体,一检查说光绪身体很好,没什么大问题。支持慈禧的官员想把光绪给废掉,这又遭到一些洋务派大臣和海外富商华侨的反对。慈禧觉得不敢得罪外国人,又想废光绪,觉得外国人很讨厌,她就想找一个力量,来制衡外国人。

恰在这时,义和团运动爆发了,以端郡王载漪、大学士徐桐、协办大学士刚毅为代表的顽固派官僚,坚持招抚义和团,进而鼓动西太后“以拳御洋”;而以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五大臣为代表的一部分官僚则主张“剿拳和洋”。在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慈禧太后连续召开御前会议,并最终做出了以武力阻止联军进京的决策,其中重要的一条决策便是对外宣战。

清廷对外开战的决定遭到主和派大臣的激烈反对,但主和派在斗争中失势,五位主和派大臣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在其后联军逼近北京时先后被杀。

清廷决定“向各国宣战”后,即给北京义和团发放粳米二万石、银十万两,并命令清军与义和团一同攻打使馆区。

当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在北京兴起的时候,此刻的李鸿章正在南方休养生息。此时的李鸿章凭着自己丰富的政治和外交经验嗅出这场运动的危险。六月初,李鸿章收到了英国人赫德从北京发来的电报,这封电报代表了驻华洋人们的集体立场,也告知了北京的真实情况:假如发生事故,或情况不迅速改善,定将引起大规模的联合干涉,大清帝国可能灭亡。

李鸿章收到电报后,立即向慈禧发电,重申了赫德的意见,特别强调假如不停止排外行动,大清帝国可能灭亡的观点。但慈禧并未理会。

形势直转而下。西方列强,加上日本,终于动手了。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了中国北方的海岸门户大沽炮台,聂士成阵亡。三天之后,京城门户天津陷落,以保护使馆为名登陆的联军向通州进发,而通州距都城北京仅二十公里。到十九日,大清国固执地公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

保卫北京的清国将领李秉衡在杨村遭遇败绩后,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李鸿章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老泪纵横,用手杖触地:“内乱如何得止?如何得止?”

八月十四日,北京城被攻破,第二天慈禧太后携光绪等向西仓皇出逃。同时不断催促李鸿章尽快北上。九月八日,在给李的“电旨”中朝廷终于承认“罪在朕躬,悔何可及”,再令李“即日进京,会议各使,迅速开议”。

李鸿章每次走到台前,都是受命于危难。随着战场惨败,慈禧求和之心越来越急切,要与洋人求和,只能依仗李鸿章,于是不断电召李鸿章北上。

为了催促李鸿章尽快北上,清廷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慈禧的最后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李鸿章才是这个帝国最后一点体面,也是这个帝国最后一道防线。

李鸿章要回北京了!北京城里的人高兴地私下相告。

自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北京城里乱得一塌糊涂。外国人抢的不过十分之三,本国人抢的却有十分之七。

所有的人都希望有人能出来结束这场混乱,而能够结束这场混乱的,在大清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李鸿章。

1900年,慈禧利用义和团反对洋人,义和团进入北京后,许多满人主张把仍在南方的李鸿章杀掉,以谢国人。《齐如山回忆录》中曾这样说当时的情形:“从前虽骂他,但现在已知道非他不可,所以大家都盼他来,因为慢,大家又怨恨。”“他来的那两天,北京所有的人,可以说是狂欢,尤其是旗人,自西后光绪走后,他们每月的钱粮,谁都得不到,可是旗人又专靠钱粮吃饭……听说李鸿章要来,总以为他是跟外国人有勾手的,来了一定有办法。”

所有的人开始庆幸中国有个李鸿章。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闻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1901年11月7日,已经穿上寿衣卧于病榻上的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微微颤抖,两行清泪缓缓滚出。匆忙赶来的老部下周馥痛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吧!”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须臾气绝。

李鸿章病危的时候,慈禧正结束她流浪的日子,在由西安回京的途中。传来李鸿章病重的消息,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慈禧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几天之后,李鸿章去世的噩耗传来之时,慈禧和光绪泣不成声,随行人员“无不拥顾错愕,骤失倚恃者”。

作为一个王朝的柱石,这是多么重要的地位?

既然如此重要,这个王朝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他。

李鸿章,千疮百孔的清王朝最后的一点体面,疲弱无力的清政府的最后一张王牌,去了,他为之操劳了一生的清政府在他死后十年也寿终正寝了。

3.把握好度,才能在外交中赢得尊重

史学家唐德刚说:“李鸿章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最出色的“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一个是周恩来,顾维钧算半个)”。

没有斗争就没有合作,合作从来都是在斗争中进行的。当然,斗争的目的还是为了合作。合作与斗争,要把握好一个度,尤其是对于外交。

李鸿章在外交上是一个非常懂得通过斗争赢得尊重,并且取得合作的人。

到上海后,从未跟洋人打过交道的李鸿章就必须立即面对洋人。为此,他屡次写信给曾国藩,认为上海的官绅“媚夷”,“失之过弱”;而一些反对者则“失之过刚”,表示他的原则是“调济于刚柔之间”。他进一步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虑在西人。堂堂华夏,积弱至此,岂一人一时所致!”“我能自强,则彼族不敢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先进的。对洋人,他想在刚柔之间、笼络与控制之间搞平衡。

长久妄自尊大、与世隔绝的大清国没有“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所以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大清国当然的“外交家”。从当上直隶总督起,他越来越多地参与全国外交决策,处理各种复杂外交问题。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让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国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能在与外国人的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甚至让外国人屡次碰壁的李鸿章,同样为洋人所倚重,因为在洋人眼里,在清政府当中,唯有李鸿章能就一些关键问题拍板,也唯有李鸿章最懂外交的规则。所以,在外交方面,不仅清政府倚重李鸿章,洋人同样也倚重李鸿章。

李鸿章刚柔并济的外交,让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外交特点。有两则故事很能说明李鸿章的外交风格。

同类推荐
  • 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

    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

    《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是一本评介民国早期总统的通俗图书。包括北洋政府的5位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和缔造民国、出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共6位总统。书稿以视角独特勾划出了这几位人物,全书兼具客观思辨性和故事趣味性,使读者看到一群鲜活的面孔。
  • 列女传

    列女传

    ,中国古代妇女史。也是一部指导女性言行的书。《来自星星的你》都教授推荐、《拥抱太阳的月亮》推荐
  • 和珅全传

    和珅全传

    和坤的人生处处充满着各种传奇。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贪官其实也是人,他也有感情。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他善良的一面。其实在那个时代,不管是贪官还是清官都一样只是皇帝的奴才,贪官很多时候只是不幸的成为皇帝的替罪羊,一如和坤。《和珅全传》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为你展现一个真实的、人性的和珅,不再仅仅是一个贪官的脸谱,而他跌宕起伏,颇具戏剧色彩的人生,无疑能让你对历史、对人性有着更多的体会。将门之后,却遭遇家道中落,他靠着自己的努力由一名小小的侍卫逐渐成长为皇帝不可或缺的左右手,然后他独揽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顶峰时一切却戛然而止,前朝宠臣成为了新皇帝的阶下囚,生命终结于一条白绫。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下)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下)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者人类历史的暂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 千古圣人:孔子(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千古圣人:孔子(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名人——千古圣人孔子,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热门推荐
  • 妄言尘世

    妄言尘世

    《妄言尘世》是一本随笔集,按照余秋雨先生走出的路子,和评论家将之视为标杆的尺度丈量,有不少文章可以归结为历史文化散文。 汇总完该书,一向不愿算账的我居然拨拉了一回心中的算盘。入选进来的作品全是近15年写下的,而自以为还耐读的篇章多是近七八年的收获。算起来自己走进写作的天地已有30年了。可是其间有半数时光都没涉足这个领域。而进入这个领域后又有将近一半的时间近乎练笔。由此看出,历史文化散文还真不是轻易就能摆弄成的。我有些胆大了。
  •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上)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上)

    《大宋帝国三百年》共计8卷17册,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著。全书既忠实于历史,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评判缜密,不乏真知灼见,叙事宏大广阔,生动有趣,余味无穷,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范本。
  • 萌妻上天:豪门千金归来

    萌妻上天:豪门千金归来

    微信公众号:junfengyuan888.人前,她是懦弱乖巧的千金;人后,她是步步为营的复仇女神。扮猪吃老虎是她的拿手好戏,虐死人不偿命是她的风格,卖了人还帮着数钱是她的专长;有个宠她如命的土豪男盆友,一切都是浮云!欺骗她感情的负心汉?抓去坐牢!害死她生母的渣父?让他身败名裂!虚情假意的伪善后母?让她一无所有!想谋夺她一切的继妹?毁她容扒她皮!虐待狂弟弟?踢到暗街受虐去!
  • 双生庶女

    双生庶女

    分别寄养在两个姨娘名下的双生姐妹同时出嫁,名动锦城;姐姐才情绝艳,妹妹温婉如玉;姐姐嫁的是昌邑侯府的俊美无铸的世子爷,妹妹嫁的是备受皇恩的世袭郡王爷。都说相爷好福气,谁料洞房花烛夜,新娘却是换了人;晴天霹雳,姐姐成了人人称羡的郡王妃,她成了侯府厌弃的扫把星。成亲三载,苦于无子,被迫为妾;这还不算,与小叔乱伦?与外男通奸?一纸休书,砸在脸上,伤在心间?一杯鸩酒,灌入愁肠,了却余生?不!休书,她可以收,收得毫不犹豫,这样的夫君,不要也罢!鸩酒,她不能喝,喝了枉成冤魂,天大的冤屈,她还没伸!可是,贴身的丫鬟,竟然帮着灌她毒酒?双生姐姐含笑踩在她身上洒下化骨水?是她看错了么?原来,一切都是她的亲姐姐搞的鬼:被推破相,嫡母惨死,姨娘升位,上错花轿,三年无子,乱伦通奸,休书鸩酒…当初的好,一切都是假象。为什么?因为一样的容貌,姐姐不讨家人欢心,她却能逗得家人开怀;一样的容貌,姐姐要嫁给性格暴躁的侯爷世子,她却能嫁给身份尊贵的郡王爷;一样的容貌,姐姐后院姬妾成群,她却独受夫君的宠爱…有谁甘心?是嫉恨蒙了双眼!易谨宁恨极而笑,隐忍着鸩毒带来的疼痛,看着自己的双脚渐渐被化骨水化去,狠狠发誓:若有来生,此生所受,我定千百倍报之!一觉醒来,她已重生,一改温婉,犀利决绝。姨娘恶毒,她更狠毒;亲姐伪善,她更伪善;庶妹刁钻,她更刁钻;来吧,看谁更会演戏!可是,还有一个人更会演戏,她的半傻子瞎子夫君,那就…一起演吧。玩转朝堂,整死妖精,铲除祸害,揪出害群之马!害我元凶,不甘落马,水落石出,爆料惊天秘密!落魄夫妻,惨遭追杀,横扫劲敌,看我坐拥江山!然而,当一切尘埃落定,竟不知哪里又冒出来一个双生妹妹。抢她的夫君,夺她的后位,还要死要活说她才是真正的易谨宁…【精彩语录】妖异美男来爬墙,她撤了梯子,指着墙角的狗洞,“你,适合从那里出去!”太后懿旨赐婚,她爽快接旨,“不就是个半傻子外加睁眼瞎子?我嫁!”与亲姐同一天出嫁,她不慌不忙,心道,“这回你要跟我换夫君,我还成全你!”洞房花烛夜,她将夫君暴打一顿,独占大床,“爬狗洞的,不准睡我的床!”【精彩对白】书房篇:某王爷正在闭眼作画,王妃进来道:“咦,干嘛闭着眼睛画?”某王爷睁眼,闪亮的眸子流光乍现:“我是瞎子!”某王妃上前,指着那副美人戏猫图:“为什么要把人的皮肤画成绿色,把猫的爪子画成人的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萌妻嫁到:无良废材妃

    萌妻嫁到:无良废材妃

    【完结+美满】一朝穿越,古灵精怪的她待嫁为妃。她戏帅哥,玩暧昧,占便宜,偶尔吃个醋,假装在乎。可是快活的日子没过多久,麻烦事却接踵而来。风流倜傥的俊王爷身份有待补充,温文尔雅的帅皇帝另有心机,刁蛮任性的俏小姐又是处处针对……嘿!她可不是吃素的。既然要玩,那就玩把大的,俊男美女统统都到碗里来!
  • 巅峰神牧

    巅峰神牧

    在人生最巅峰的时刻遭遇背叛身亡,乐暖暖经历了天堂和地狱的瞬间切换。但是一切都没有结束,她重新回到了一切的起点,‘晨曦’开服前一个月。向着美好的生活努力着,乐暖暖用尽了全力。但是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所有的事情好像都出现了偏差。这到底是重生,还是穿越?
  • 巴比特(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巴比特(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主人公乔治·福兰斯比·巴比特是泽尼斯市一个生意兴旺的房地产经纪人。作者截取了巴比特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以生动简练的文笔、鲜明的色彩、机智风趣的格调描绘了一幅二十年代美国中西部城市生活的风俗画,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中层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泽尼斯虽然是一个虚构的名称,但有典型意义,可以被看成是美国任何一个城市,在那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都降为商品,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资产阶级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人与人之间没有别的联系,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
  • 今昔尚无忧

    今昔尚无忧

    她带着三世的记忆在乱世降生,唯有一个念想:平安简单的过一辈子。可命运却带着她在乱世飘零中遇见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不简单。当岁月流逝,青梅渐黄,竹马已逝,被改变的除了她,还有曾经最亲密无间的人……究竟是情愿深锁自己的羽翼在温柔的牢笼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