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4用好“情”字纽带,成为同学圈的中心
同学虽不比家人,但比普通朋友更接近人脉圈的核心。同学关系比一般的朋友关系更加纯洁、朴实,也更亲切、牢固。许多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打拼的人,经常会组织或参加同学会,因为他们觉得,和自己的同学在一起,似乎又找回了往日单纯的快乐,在同学面前,他们可以彼此坦诚相待。
同学关系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学校生活是人一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一阶段都让人回味无穷。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同学是仅次于血缘、姻缘关系的一种社会关系。或许很多毕业生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所构建的人际关系(如同事关系),多半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关系。
相比之下,同学关系作为在学校读书期间构建起来的人际关系,便显得单纯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同学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利害冲突。而且这种单纯的同学关系又有淳朴的一面。“老同学”这三个字,就意味着一种期待,一种信任,一种实实在在的帮助。在这个缺乏诚信的年代,同学是人际关系中维护成本最低的人脉。尽管同学中能成为铁杆朋友的不多,但能在关键时刻互相帮忙的可不少。因有着共同的学习经历,所以彼此很容易产生信任感。即使平时不联系,必要时一样可以找同学帮忙,而不必拐弯抹角。
与一般的纯商业和纯感情交往不同,介乎两者之间的同学关系更适合运用的是倍增法则(双方都有受益的机会)。从“同学”含义由同窗、同班、同系扩展到同届、同校,甚至更广就可见一斑。或许,这就是同学关系较为玄妙的一面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同学关系呢?
首先,在某些场合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助对方,能够在对方心中充分发挥你的气场影响力。
教授要史蒂夫与艾伦就某个研究方向写一篇论文,一周之后他要考核。他们做了精心的准备,并各自从自己最擅长的方向入手完成了论文。凑巧的是,史蒂夫与艾伦所写的核心观点、理论架构、论证角度都非常相似,甚至连引用的数据材料及结论也相当一致。这使得教授十分恼火,他没想到自己门下最得意的两位学生竟然也互相抄袭,这如何了得?
看到这种情况,史蒂夫据理力争,声称自己的论文绝非抄袭。而艾伦当然也是独立完成论文的,但考虑到在这种情况下辩解只会让两人都无法被信任,所以他就对教授说:“这确实是我的错,前两天与史蒂夫讨论了课题,我觉得他的观点非常合理,我很赞同,所以就不由自主地按照他的思路来写了。”
事后,艾伦虽然被处以警告的处分,但史蒂夫被他的宽广胸襟深深感动了。后来,史蒂夫成为了某家企业的总裁,他想起了能力不下于自己的艾伦,于是就邀请艾伦来公司担任副总裁。
艾伦是聪明的,在那种巧合下争辩也得不到好处,所以还不如自己吃点亏来保全对方。这样一来,史蒂夫就被艾伦的气场深深吸引了,即使时隔多年也不会忘记他。
当然,这种关键的场合不是那么容易找到,一般情况下还是要靠气场共振。也就是说,要找出双方的共同点,激起同学办事的兴趣。强调共同目标,可使彼此迅速团结起来。在同学之间,许多事情之所以能办成,是因为大多数都是以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立场作为起点的。
另一方面,不管同学之间的友谊多么深厚,都难免会因为毕业之后各奔东西而疏远,那么,如何在毕业之后保持同学之间的联系呢?
首先,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同学作为联系的重点。有价值并非一定要功成名就,只要是正气场强大,即拥有进取心且正在奋斗中的人即可,即使对方在学生时期与你交往平淡也无妨。你必须主动去加深与其交往的程度。如果你很幸运地找到凡事均能热心帮助你的对象,那么你就更易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了。
其次,有点也要有面。为了有效利用同学人脉,你应该通过同学录上的工作性质来加以区分,然后再进行广泛联系。
如果你在学生时期不太引人注目,那么想必你交往的同学的范围也很有限。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在步入社会后,会认识到人脉资源的重要性,他们的气场也会更具有开放性和亲和力,即使与完全陌生的人来往,他们通常也能相处得很好。因此,加上曾经拥有的同学关系,你完全可以重新展开人脉资源的塑造。所以,不要拘泥于学生时期的自己,而要以目前的身份来展开交往。
同窗之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胜于手足之情。同学之间有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成长环境,这便是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基础。同学是人脉资源中的重要一项,你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使更多的同学都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